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群体的一般理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群体的工具作用 • 人们加入某一群体有时是为了达到某种功利目的, 或实现与群体无关的期待。此时,人们加入群体 成了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 • 心理学家罗斯(I.Rost,1952)研究发现,工会 成员们报告,工会成员身份的意义在于得到高薪 和更大的工作保障。威勒曼等人的研究则揭示, 女大学生参加联谊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试图通 过这种身份增加自己的学校的声誉。其他研究者 对不同生活领域所做的大量研究,也得出了同样 结论。
2014-11-6
群体的分类
• 一、从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以将群体划分为: 1.假设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 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 2.实际群体,是指实际上存在的群体。 • 二、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 <1>大型群体,是指凡是群体成员之间只能以间接方 式进行接触和联系的群体。 <2>;小型群体。是指凡是群体成员个人之间能面对 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
2014-11-6
4.专业维度 • 这是群体维度中的特殊因素。因为个体所具有的专业是通 过W练得来的,所以,专业维度合理的群体,有着特别强 大的活力,这种群体,能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群体的维度 很多,还有性格、信念、观念等等,这里只讲以L几种主 要的维度。所谓群体的维度,是指由这些多种多样的维度 的有机组合,使不同的群体各具特色。群体的维度对群体 的活动效率有很大影响。群体的维度组合适当,会使群体 成为一个凝聚力很强的活动体,这样的群体活动效率非常 高。否则,群体只能是一个涣散的、冲突不断的、纠纷不 绝的、活动效率非常低的组合体。 • 5.群体行为 • 群体行为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组织、群体和个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群体介于组织和个 人之间。
2014-11-6决定群来自特色的维度• 就群体本身而言,它是一个多维的综合体,不同 维度的不同结合,就使不同的群体带有各自的特 色,而决定群体特色的维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年龄维度 • 这是指构成群体的年龄因素,每个群体的存在, 都离不开这个因素.群体之所以能成为群体,它 就是由具有各种年龄特征的人组成的。群体的这 一维度,直接决定着群体的活动个性。
2014-11-6
• 三、根据个体的归属,可将群体划分为: 1.实属群体。是指个体实际所归属的群体。(就某个职工 而言,他所在的班、组就是属于此类) 2.参照群体。也称为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 • 四、以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常见的正式群体有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两种: • ⒈命令型群体。由组织结构决定的,它由直接向某个主管 人员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 • ⒉任务型群体。也是由组织结构决定,它是指为完成一项 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但任务型群体的界限并不仅 仅局限于直接的上下级关系,还可能跨越直接的层级关系。
2014-11-6
• 六、根据群体成员交往与接触特点为分类标准: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 次级群体又叫次属群体或间接群体,指的是其成 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 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 初级群体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园社会学家库利提出 来的。他在1900年出版的著作《社会组织》中, 把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称为初级群体。他认 为,初级群体“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和合作等 特征。这些群体之所以是初级的,其意义是多方 面的,但主要是指它们对于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 理想的形成是基本的”。根据库利的解释,所谓 初级群体,就是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 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2014-11-6
• 非正式群体是指成员为了满足个体需要,以感情 为基础自然结合形成的多样的、不定型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 定的联盟,它们是个体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 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常见的非正式 群体也有两种: • ⒈利益型群体。为某个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形成 的群体; • ⒉友谊型群体。是指基于成员共同特点而形成的 群体。 • 工作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可能有积极作用,也可 能有消极作用。管理者应善于利用和引导,使其 对正式群体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2014-11-6
3.群体的有机组合性
• 群体不是一个个个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有机 的整体,每个成员都在这个群体中扮演一定的角 色,有一定的职务,负一定的责任,并以作好自 己的工作而配合他人的活动,使群体成为一个聚 集着强大动力的活动体。 4.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性 • 作为一个群体,它之所以能对各个成员发生影响, 并能产生出巨大的动力,就是因为群体中的每个 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生活在某一个群体里,在这 个群体中,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互相影 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在心理上,彼此之间 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 成员。
2014-11-6
• 2.隶属需要 • 所谓隶属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指个人认同 于他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并以相同方式行为, 以获得安全感的需要。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有 一个对自己进行评判的参照基点,否则就难于自 我确认,就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因此,人需要 将自己归于一个自己认同的群体。这就是隶属需 要。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1959)进行 的一项著名研究,很好地证明了以上的理论,即 一个人安全感越是缺乏,他的隶属集群需要也越 强烈。沙赫特用不同的实验操作引发被试不同的 恐惧水平,然后考察恐惧水平与人们希望与别人 在一起的要求是否有关。研究的结果证明了原初 的假设:恐惧水平越高,合群倾向也越强。
2014-11-6
• 这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三 个因素互为双向反应。后来许多研究者也认为, 群体的存在,一般都离不开这三个因素,首先, 必须有共同活动的内容,没有共同活动的内容, 群体也就不可能存在下去;其次,活动的成败又 取决于人们对活动的认识,态度和情感,同时为 了使活动顺利进行而又必须得到人们的相互协作 和密切的配合;第三,在群体中,人们的感情交 往往往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仅与活动的顺利进 行有关,而且与人们之间的交往有关,交往产生 感情,感情促进交往和协作。
2014-11-6
•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夫妻子女为基本成员 的初级群体。社会学把家庭划分为四种类型: • 1、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成年或未婚子女组 成的家庭。这种家庭只有一对配偶,最多包括两代人.其 结构简单。在现代社会中,核心家庭是一种最普遍的形式。 • 2、主干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或者一对配偶与其未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 • 3、大家庭,指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 4、其他类型家庭,如只有一对老年夫妻组成所谓空巢家 庭;祖父母与未成年孙子女组成的隔代家庭等等。 •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单位。一般 说来家庭具有三种主要功能;一是生育和赡养功能;二是 生产和消费功能;三是满足精神生活的功能。
2014-11-6
• • • •
其他分类标准: 按联系和发展可分为松散群体,联合体和集体。 按开放程度可分为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 社会作用大小可分为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
2014-11-6
群体维度的发展阶段
• 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 1.共同目的 • 心理学家米德尔布鲁克(P.N.Middle brook, 1980)提出,在人们意识到不能单独完成一项工 作,或者是通过多个人的共同努力可以更顺利完 成一项工作时,就倾向于组成群体。这样,群动, 是群体形成的直接原因。上述谢立夫等人不同阶 段的反复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2014-11-6
• 3.共同兴趣 • 兴趣的一致是现实生活中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 兴趣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在群体归属上的分化。心理 学家蒂博特的研究证明,一个群体的吸引力,直接同其所 开展的活动是否具有吸引力有关。活动越是可以激发人们 兴趣,越易于吸引人们参与群体的活动。 • 4.压力情境 • 大量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结果都显示,高压力的情境会直接 促进人们形成群体或加入群体。前述沙赫特的研究已经证 明了这一点。其他心理学家对现实生活展开的研究也证实 了这一结论。心理学家夸伦泰利等人研究发现,灾祸的受 害者会自动与邻里和朋友组成群体去寻找庇护或救援受害 者。佩皮通等人的研究则表明,高恐惧诱发情境会明显增 加个人参与群体的倾向:很显然,当人们安全感受到威胁 时,组成群体或加入群体,是人们获得足够安全感支持的 最佳途径。 2014-11-6
2014-11-6
它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1>;规模小,并且一般不带政治色彩; <2>;群体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 <3>;群体内推选最有威信的人当首领; <4>;群体内有一套不成文的惩罚制度和手段几较 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 • <5>;群体的成员之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 渠道 • 五、根据群体存在时间的长短:固定性群体和临 时性群体 • • • • •
一、群体概述
• 群体本来常用来指有共同价值观,因有共同地域 关系而有社会凝聚力(social cohesion)的一群人, 且一般而言会是一个比家还要大的社会单位,而 这个词也可以指一个民族或全球性的群体。当一 群人当中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或利益,为了达到同 一目标,而一起工作的项目,这群人也成为了一 个群体。
2014-11-6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心理学家霍曼斯(G.C.Homons)经过研 究认为,任何一个群体的社交行为,都包括以下三个因素: • 1.任务活动因素;即人们所从事的工作活动。这种活动 属于浅层外显活动,一般容易为他人所觉察。例如:交谈、 工作、学习,社交等等,它常常是组织衡量一个人工作效 率的依据。 • 2.相互作用因素:就是在完成任务时,人与人之间的行 为影响,例如:彼此之间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的相互沟 通和接触,以及对他人的活动进行分析,他人的行为与自 己的关系等等。 • 3.情感活动因素:即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 活动之间的情感反应.这种因素是属于深层的内隐的因素, 一般不易直接观察到,但是,可以通过活动特点和他人的 相互作用的方式等来了解,这可进一步加深相互之间的认 识,有利于更加密切的配合。
2014-11-6
群体的特征
1.成员们的目标共同性 • 群体之所以能够形成,它是以若干人的共同的活动目标为 基础的,正是有了共同的目标,他们才能走到一起并彼此 合作,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以他人之长,弥合自己之 短,使群体爆发出超出单个个体之和的能量。群体的这一 特性,也是群体建立和维系的基本条件。 2.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性 • 作为一个群体,它之所以能对各个成员发生影响,并能产 生出巨大的动力,就是因为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 己是生活在某一个群体里,在这个群体中,成员之间在行 为上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在心理 上,彼此之间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 中的成员。
2014-11-6
2.知识维度 • 这是指构成群体的知识结构而言,也正是这一维度,决定 着群体的层次,但是这种层次是不稳定的,因为知识维度 是一个活动性很大的因素,知识维度发生变化了,群体的 层次也就随之发生变化。如一个机关,由于历史的原因, 开始时工作人员的知识都很贫乏,层次较低,但是通过他 们一系列的努力,使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后,知识维度的层 次也就提高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维度影响着群体的 层次水平。 3.能力维度 • 这一维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决定着一个群体活动的质 量。能力维度高,群体活动质量就高;反之,群体就没有 多高的活动质量,这种群体,充其量也只能达到中等水平, 不是一个理想的群体。比如有的企业,所配备的领导集体, 能力水平就不高,结果,企业没有活力,产品的数量、质 量上不去,工人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这种群体如不及时 调换,会导致企业的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