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野中现代汉诗的历史反思
现代诗歌的多元文化融合
现代诗歌的多元文化融合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语言的河流汇聚成海,文化的种子随风飘散,生根发芽。
现代诗歌,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融合着多元文化的精髓,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诗歌,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情感的抒发,思想的火花。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它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化语境,而是跨越国界,汲取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智慧。
现代诗歌的多元文化融合,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是一次灵魂的交融。
在这片诗歌的海洋中,我们可以看到东方的含蓄与西方的直白交织,非洲的节奏与欧洲的和谐共鸣。
诗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表达方式,他们用创新的语言,将古老的神话与现代的科技相结合,将东方的禅意与西方的哲学相融合。
这样的诗歌,既有着历史的厚重,又充满了现代的气息。
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诗歌的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诗人开始尝试用多种语言创作,让诗歌在语言的转换中产生新的意象和情感。
还有的诗人,将不同文化的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融入诗歌,使得诗歌成为一种跨艺术的表达。
然而,多元文化的融合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
相反,它是一种文化的互补和升华。
在现代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的独特性被尊重和保留,同时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了新的诠释和扩展。
这种融合,让诗歌变得更加包容,更加开放,也更加具有生命力。
在这个时代,诗歌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它让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通过诗歌这一共同的语言,理解彼此,感受彼此。
现代诗歌的多元文化融合,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是一次灵魂的探索。
它告诉我们,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诗歌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它能够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东方与西方,连接每一个心灵。
让我们在现代诗歌的多元文化融合中,感受那份独特的魅力,体验那份深刻的共鸣。
在诗歌的世界里,没有界限,没有隔阂,只有无限的爱与理解。
新时期中国文学史的反思与重构
新时期中国文学史的反思与重构文学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文学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
在新时期,我们需要对中国文学史进行反思和重构,以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学的历史脉搏和未来方向。
一、反思中国文学史中国的文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源远流长,其文学作品一直以丰富多样、充满灵性的特点著称。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文学都受到了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加之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中国的文学发展也发生了一些剧烈的变化,其中尤以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最为深刻。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使中国的文学生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文学成为了工具,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
文学理论受到了极大的压抑,文学作品也遭到了残酷的批判和审查。
这使得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也使得文学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失去了其原本应有的价值。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文学史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评价和理解。
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对中国文学史进行反思,以恢复真实的历史面貌。
首先,我们需要摆脱过去对文学的陈旧理解,去除那些不合时宜的价值观,重新审视文学,更加关注其美学内涵、文化价值和人类情感。
二、重构中国文学史在回顾文学历史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在新的时代下重新构建文学的未来。
中国的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物,需具有相应的文化特色和独特的价值感。
而当今时代所处的发展背景和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文学也应该在思想、形态、内容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和催生全新的文学力量。
新时代需要新的人才,而在文学方面,我们也应该重点关注新一代作家、艺术家的培养和发展。
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创作空间和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加自由、更加大胆地思考和表达。
此外,在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上,我们也需要有所创新和突破。
传统文学形式和题材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在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重新塑造。
近三十年中国现代诗歌史观反思_王泽龙
近三十年中国现代诗歌史观反思王泽龙近三十年的中国现代诗歌历史研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需要继续反思的一些观念性问题。
本文结合近三十年新诗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历史描述的进化观与诗歌历史生态的多样性、规律的寻找与非规律性历史样态的复杂性、流派的整体观与个体独特性、诗学阐释与文本解读的离合、诗化的心灵史与艺术化的诗史五个方面,评析了现代诗歌史研究的成绩以及从现代诗歌研究观念上值得反思的问题。
在我们回顾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三十年的历史经验之际,巡检与反思近三十年来中国现代诗歌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评述现代诗歌史研究的历史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探讨中国现代诗歌研究观念的调整与新诗诗学建构的有关话题,无疑对我们深入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历史的某些特征,具有互通性意义。
一、历时描述的进化观与诗歌历史生态的多样性受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念的影响,中国现代诗歌历史多被描述为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
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基本上以阶级论、政治性作为鉴别诗人与诗歌创作是否进步的标准。
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唐弢、严家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①中,出现在目录上作重点评述的诗人与作品包括:20年代的郭沫若、闻一多,30年代的蒋光赤、柔石、胡也频、中国诗歌会、臧克家,40年代的艾青、工农兵群众诗歌创作、《王贵与李香香》与《漳河水》、《马凡陀的山歌》。
该文学史中对其他诗人及其创作的介绍大都是批判性的。
比如对新月派的介绍:20年代“创作上发生过一定影响的,还有新月社。
作为资产阶级的文学流派,新月社早期曾在一个短短的时间内表现过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反军阀统治的愿望,但也同时流露了浓重的唯美、感伤和神秘倾向;后期则趋于没落反动”。
在30年代,关于戴望舒的评价:“早期诗篇写的多是一些低沉酸辛的回忆,对生活的寂寞和厌倦。
”“抗日战争爆发,民族解放的声音惊醒了他的“大多数诗人都接受了教育,不同程度地迈着前进的步伐。
戴望舒也是其中的一个。
中国当代文学对历史与记忆的再现与反思
中国当代文学对历史与记忆的再现与反思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承载着对历史与记忆的再现与反思的使命。
通过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作家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揭示了历史的真相,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并引发了对历史与记忆的深刻思考。
首先,中国当代文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使人们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作家们通过小说等文学形式,将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情节和背景进行艺术化的再创造,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沧桑和磨难。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通过对中国农村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农村在革命年代的苦难和变迁。
这样的再现不仅让读者了解了历史事件的经过,更重要的是让读者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其次,中国当代文学通过对个体记忆的再现,唤起了人们对个人经历的回忆。
作家们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叙述,展现了个体在历史事件中的角色和遭遇,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例如,余华的《活着》通过一个农民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的苦难和人性的光辉。
这样的再现让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思考个人在历史中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中国当代文学还通过对历史与记忆的反思,引发了对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作家们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的再现,反思了历史的真相和社会的现实。
他们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历史事件的起因和结果,揭示了历史事件背后的权力斗争和社会问题。
例如,莫言的《蛙》通过对文化大革命的再现,批判了当时的极左思潮和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这样的反思让读者对历史和社会有了更加清醒和理性的认识,激发了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然而,中国当代文学对历史与记忆的再现与反思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历史事件的再现需要大量的研究和调查,作家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资料和了解历史背景。
其次,对个人记忆的再现需要作家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叙事技巧,以便将个人经历转化为文学作品。
最后,对历史与记忆的反思需要作家们具备批判性的思维和深入的思考,以便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和社会问题。
关于新时代诗词复兴的反思与前瞻
关于新时代诗词复兴的反思与前瞻王悦笛中国诗歌在历经两三千年的发展演化,极尽了各种变数之后,我们这一代对诗词创作仍抱有热忱的人,在新时代的路口应当何去何从?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说:“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
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
就诗本身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不必提了。
我们只觉得明清两代关于诗的那许多运动和争论都是无谓的挣扎。
每一度挣扎的失败,无非重新证实一遍那挣扎的徒劳无益而已。
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工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
”这当然不无新文化健将对旧诗傲慢与偏见的成分,却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宋以后诗歌新变乏力、因循多于开创的事实。
落实到今天,“五四”以来主流文学话语的冷落和忽视、新诗界和大众对旧体诗词的偏见固然是诗词发展的不利因素,但当代旧体诗词写作的现状也确实乱象丛生,病得不轻。
解决好自身的问题之前,先怨不得别人。
有的作者旧学功底不足,不顾诗词本有的艺术规律,粗暴地填入新词汇,描写新场景,以为这就是反映生活和社会,以为这样就能赋予诗歌在新时代的价值和意义,那其实是对文学本质的误解。
有的作者倒是旧学功底十足,但却把诗词当作文物,当作传统手艺,小心翼翼地呵护和模仿着,甚至将创新求变看作背叛而视若寇仇。
这样做根本上没有把诗词当成鲜活的当代文学之一种,诗词大概仅能免于不死,谈不上什么生命力和影响力,更没有进入文学史的价值,也没有与主流文学对话的资格。
在旧体诗词界经历了近百年破有余而立不足的局面后,我们现在真正需要的是“立”。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如何立出一个新的范式,用多元复杂的艺术手段,构建旧体诗词对现代工商业社会的呼应能力,推进旧体诗词的“现代化”,值得我们思考。
反映新时代的社会生活,利用多元的艺术经验求变创新,这无疑是新时代诗词复兴的艰巨任务。
历代的优秀文学作品,大多数都是时代精神的结晶,大都或多或少反映了时代面貌。
历代最优秀的诗人,也都是一定程度上为诗国开疆扩土、贡献新变的开创者。
现代汉诗的现代性、民族性和语言问题
现代汉诗的现代性、民族性和语言问题事实上许多中国学者在探究中国现代汉诗的过程中都发觉了这样一个问题:西方近百年的整个文学或者诗歌在我们这里仅用了极短的时间很快地学习了一遍。
我们几乎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他们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流派学了过来,以期迅猛地跟上世界的步伐。
不仅是中国文学,包括日本也是这样,按日本学者柄谷行人在《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一书中所说,就是“以极端短暂凝缩的形式”把西方百年来的诗艺用短暂的十年或者二十几年的时间集中重新学习了一遍。
这是许多学者都有的共同看法。
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曾说过,鸦片斗争以前的中国历史几乎是千年未变。
而鸦片斗争以后,几乎是十年一变。
他说中西文化一旦接触起来,经验两千年无劲敌的汉族中心主义就被摧枯拉朽了。
在这之前我们认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自以为具有肯定霸主的地位。
结果“1842年以后的中國近代史,便是一部汉族中心主义向欧洲中心主义不断的让位史——也就是由传统中国的社会模式向欧洲的社会模式让位的转型史。
”他说有很多现代史家为了顾全我民族的尊严〔其实只是面子〕,就把这段历史美其名曰中国现代化运动史。
这牵涉到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即我们是被迫卷入到现代性的潮流之中去的。
1840年鸦片斗争,中国战败,晚清以来的历次惨败从今起先,其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事务,就是从1894到1895的甲午之战,这是许多历史学家留意到的一个历史关节点,这一战太重要了,因为似乎以前觉得输给西洋人还说得过去,但无论如何不能输给日本,而结果却是全军覆没,彻底输了。
甲午之战从某种意义上改写了中国的近代史包括文学史。
因为在那个时候,即甲午斗争之后,我们彻底地被迫卷入了现代性的潮流之中。
我们可以想象假如我们不被卷进去,我们还自以为是天下的中心,那我们今日可能仍是用古文在书写。
此时此刻状况已经彻底变更了,孙中山当年有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这儿所谈的世界潮流,其实就是现代性这个潮流。
汉字诗的美与思考我对中文诗歌的创作与鉴赏
汉字诗的美与思考我对中文诗歌的创作与鉴赏汉字诗的美与思考汉字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它以独特的形式和美感,成为人们表达内心世界、抒发情感、探索哲理的重要媒介。
对于中文诗歌的创作与鉴赏,我有着一些个人的思考和见解。
一、汉字诗的独特之美汉字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美感,展现了无穷的魅力。
首先,汉字的结构和造型自成一体,融合了几何美和线条美。
每一个汉字既可以独立成诗句,又可以与其他汉字组合成为意境深远的句子。
这种形式美使得汉字诗在视觉上给人以愉悦和美感。
其次,汉字诗以意象丰富和意境深远著称。
优秀的汉字诗作品往往通过形象生动、意蕴深刻的描绘方式,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汉字的象形性使得诗人可以通过几个简单的字,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含义。
这种寥寥数字之间所构建的美妙意境,令人陶醉其中,领略到汉字诗的独特魅力。
最后,汉字诗将音韵美与意境美完美结合。
每个汉字都有着独特的声腔和音调,通过合理的运用,可以形成悦耳动听的音韵韵律。
不仅仅是意象和意境的美,汉字诗更以其独特的音韵之美,让人耳目一新,陶醉其中。
二、中文诗歌创作的思考与实践对于中文诗歌的创作,我始终秉持着尊重传统、与时俱进的原则。
首先,我认为诗歌的创作应该注重内涵和意境的表达。
在创作过程中,我会积极思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思考融入到诗句之中。
通过精心选择和搭配汉字,我努力塑造出丰富的意象和意境,使得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思考性。
其次,在创作中我充分利用汉字的音韵美。
通过合理的押韵和运用平仄取胜,使得诗句更具有音乐性和韵律感。
同时,我也会注重节奏和节制,避免过度追求音韵而牺牲意境。
将音韵美与意境美相结合,是我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最后,我坚持中文诗歌的传统形式与现代内涵的相结合。
在保留传统格律的基础上,我尝试将现代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
通过这种创作方式,我希望打破传统的束缚,让中文诗歌更具现代性和时代感。
三、中文诗歌的鉴赏与思考在中文诗歌的鉴赏中,我更加注重作品的内涵和表达。
现代诗歌中的文化多元性探究
现代诗歌中的文化多元性探究现代诗歌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承载着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对社会与时代的反应。
在当今社会的潮流中,全球文化交流和融合变得更加频繁,这也促使了现代诗歌在创作中体现出文化多元性。
本文将探究现代诗歌中的文化多元性,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进行分析。
一、文化多元性在现代诗歌中的表现形式现代诗歌作为一种文化表达方式,融汇了各种文化元素,这使得它在形式和内容上呈现出多样性。
在现代诗歌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文化多元性。
首先,现代诗歌的语言形式体现了文化多元性。
诗人通常会运用各种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包括隐喻、比喻、象征、押韵等,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语言形式背后蕴含着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意象,使得诗歌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其次,现代诗歌的题材和主题展示了文化多元性。
诗人们关注并表达了各种文化话题,例如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等。
他们通过描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形象、风土人情以及历史传统,呈现出文化差异的魅力和多样性。
最后,现代诗歌的风格和审美观念凸显了文化多元性。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人受到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传统的影响,因此他们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方式也各有特色。
例如,西方诗歌注重节奏和押韵,而东方诗歌则注重意境和象征,这种文化差异为现代诗歌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二、现代诗歌中文化多元性产生的原因现代诗歌中的文化多元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文化交流和融合。
在信息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通过互联网、移民潮和旅游等方式,各种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诗人们受到多种文化刺激,结合自己的创作灵感,将不同文化碰撞融合,创作出具有多元特色的诗歌作品。
其次,现代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促使了诗歌创作的多元化。
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共存已成为常态。
人们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接纳度提高,这为诗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和表达空间。
他们可以自由地挖掘自身文化背景和其他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以此展现文化多元性。
《古代诗词鉴赏与现代文化关系研究》
古代诗词鉴赏可以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拓展其文学视野, 培养其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古代诗词鉴赏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培育人文精神
古代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如爱国情怀、民族精神、道德观念等,通过鉴赏古 代诗词,可以帮助学生培育人文精神,提高其思想境界。
提升审美能力
古代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鉴赏古代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其 艺术素养。
XX
PART 05
古代诗词鉴赏在现代教育 中的意义
REPORTING
古代诗词鉴赏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传承中华文化
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鉴赏古代诗词,可以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提高语文素养
古代诗词鉴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从而提升其整体语文素养。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古代诗词的鉴赏和现代文化的 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影 响,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 扬古代诗词的文化价值。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 等方法,对古代诗词和现代文化进行 深入剖析和探讨。
古代诗词与现代文化的关联
01
02
03
文化传承
古代诗词作为文化遗产, 通过现代文化的传承和发 展,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 续发挥作用。
跨文化交流
现代文化将古代诗词推向世界舞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古代诗词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1 2
创作融合
现代作家在创作中融入古代诗词元素,形成了独 特的文学风格,实现了古今文化的融合。
创新发展
现代文化在传承古代诗词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 新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反思现代人对古诗词的接受与理解
反思现代人对古诗词的接受与理解介绍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科技发展的进步,我们不禁需要反思现代人对古诗词的接受与理解。
本文将探讨现代人对古诗词的态度、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现代人对古诗词的态度自觉或无意间忽视由于生活压力大、工作忙碌等原因,很多现代人自觉或无意间忽视了古诗词这一重要文化遗产。
他们更倾向于追逐时尚潮流或者迅速获取信息的方式。
语言、题材过于陈旧对于一些现代年轻人来说,古代汉语表达方式与当今社会相去甚远,在使用上存在一定障碍。
此外,由于某些古诗作品涉及历史事件和传统价值观,有些人认为这些题材过于陈旧而与自己无关。
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不当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现代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于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却存在疏漏。
这导致许多人从小接触古诗词的机会较少,无法培养对其的兴趣和理解。
现代人对古诗词理解不足的原因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古诗词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哲学思想以及特定社会文化氛围。
如果现代人缺乏这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很难完全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
难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一些现代人可能认为古诗词与他们现实生活没有直接关联,难以体会到其中表达出来的情感或思考所涉及到的问题。
这造成了对古诗词理解不足或产生疏远感。
解决现代人对古诗词接受与理解问题的方法加强教育宣传通过在教育系统中增加古文阅读和欣赏的课程,加强对古诗词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和欣赏古诗词。
制作现代化解读版为了帮助现代人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可以结合当今社会背景和现代语言特点,制作现代化解读版,使其与现代生活相贴近,并增加对其中隐含意义的解释。
增加互动与体验性通过创新方式如展览、演出等,增加对古诗词的实际体验,让现代人从中感受到情感共鸣和文化价值。
结论反思并寻找解决现代人对古诗词接受与理解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教育宣传、制作现代化解读版以及增加互动与体验性等方法,我们可以帮助现代人重新认识并深入理解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情感表达。
当代中国文学中对历史的再现与思考
当代中国文学中对历史的再现与思考中国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善于描绘历史的文学。
自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历史上发生的许多经济、政治和社会事件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作者不仅在反映历史事件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同时也在思考历史意义和从中获取启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因此,中国文学在历史再现和思考方面的意义取得了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个善于描绘历史的文学,中国文学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内涵丰富。
这不仅反映了作者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多元性。
丰富的文化底蕴来源于中国悠久的文明史。
例如《红楼梦》体现了清代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例如礼仪、文学、艺术、政治等,它反映了清代的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在此基础上,《红楼梦》创造了小说艺术的新形式,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中国文学的历史再现不仅仅是描绘中国精神和文化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历史事件的多元解释和思考。
例如,鲁迅曾在他的小说中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感悟,揭示了许多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例如妇女地位低下,教育落后,封建思想等。
通过过去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历史时期的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对我们当前的生活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同时,文学中历史的再现也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启示。
在《茶馆》中,汉口一处民宅茶馆观察着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茶馆里不断有各种人物出没,例如官员、富商和居民,他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状态。
这个小说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变化纳入了历史的再现中,它的意义也在于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问题,例如腐败、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
因此,文学中的历史再现对于我们的社会稳定、发展有极重要的借鉴价值。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历史主题越来越多地出现。
在小说、诗歌和戏剧中,历史题材来得更为广泛和深刻。
例如,余华的《活着》通过以一个生存者的视角,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的文化革命和大跃进时期的残酷生存状况,震撼而惊心动魄。
诗词运用与鉴赏的多元性
诗词运用与鉴赏的多元性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演变,积累了丰富的作品和深厚的底蕴。
在现代社会,诗词的运用与鉴赏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诗词运用与鉴赏的多元性,以期激发人们对诗词的热爱与传承。
一、诗词的起源与发展诗词起源于古代的民歌、神话、传说等,经过数千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样式。
从先秦的两汉时期,到唐宋的鼎盛时期,再到元明清的变革时期,诗词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
1.先秦两汉时期先秦两汉时期的诗词以《诗经》、《楚辞》为代表,注重情感表达和道德教化。
这一时期的诗词多为四言、五言、七言句式,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2.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诗词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诗人和名篇。
唐代以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为代表,注重诗歌的自然美和情感真挚;宋代以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为代表,注重词的婉约和豪放。
这一时期的诗词形式多样,风格迥异,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3.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诗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变革,出现了散曲、小说等新的文学样式。
这一时期的诗词以纳兰性德、曹雪芹等为代表,注重抒发个性化的情感,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
二、诗词的运用诗词在现代社会的运用十分广泛,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文化传承方面,还融入了日常生活、娱乐等领域。
1.文学创作在现代文学创作中,诗词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许多作家在小说、散文、戏剧等作品中运用诗词,以丰富文本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诗词也成为了文学评论的重要研究对象。
2.文化传承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校教育、社会培训等场合,诗词教育被纳入课程体系,培养青少年对诗词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3.日常生活在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诗词被广泛应用于装饰、礼仪、交际等方面。
如诗词书法作品用于家居装饰,诗词卡片用于祝福亲朋好友,诗词典故用于人际交往等。
4.娱乐领域在娱乐领域,诗词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汉语诗歌的当代性思考三则
汉语诗歌的当代性思考三则◎杨匡汉摘 要:语言的革命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拨乱反正——把“文化革命”那套语言推倒,最早的表现是以伤痕文学、伤痕诗歌为代表。
到了80年代以后,有一部分诗人主张实现本土化的现代性转型,尝试对传统资源嫁接转化,以寻根文学、寻根诗歌为代表。
到了90年代及至新纪元,特别是受后现代诗歌的影响,语言出现了又可喜、又令人担忧的非常复杂的现象。
那些偏离心灵律动和智性逻辑,太过的个人化(不是个性化),太悬浮的声调,太怪异的风格,太奇特的修辞等等,不一而足。
我们又遇到新的问题——现代诗语和我们汉语的修辞系统到底是什么关系?汉语诗歌怎样建立自身的价值尺度?怎样体现自身的文化诉求?在全球化的语言流中我们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关键词:汉语诗歌 静观 简约 生命之火 当代思考在喧嚣浮躁功利滔滔的当下,居住在位于北京城东二、三环之间的潘家园,似是守望着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君不见,如今文物古玩鱼目混珠,车水马龙人声嘈杂,唯清晨和深夜稍得安宁。
由于寒舍毗邻此地,读书写字,只能如曾文公所言“晨点三柱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造化给须,取之在我,晨思数则,略陈粗会,恰似“天涯怀友月千里”也。
一、静观“现代”欧洲一位汉学家有篇文章,谈到现代诗歌的三个要点:一,摩登,速度快;二,中心的丢失,本体的丢失,什么都打乱了,成碎片了;三,有现代感的诗,都是和神对话。
他讲的有一定道理,比如第二点说现在价值观乱了,道德底线丢了,这是事实。
但是整体来说,并非西方汉学家说的都对,我们当代华文诗人应该跟着他走;我们该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诗歌理念。
我个人认为,现代诗歌有六个基本元素:第一,现代人写的,写给现代人看的、读的、听的;第二,反映现代人的生存体验、生命感悟,好的诗歌是从生命中挣扎出来的,不是装出来的,不是修饰出来的,所以不能只当成一种玩花样的技巧;第三,表达现代人对民主、科学、自由、平等、正义、大爱的向往,一种思想的独立和批判的精神;第四,在继承、对接传统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先贤、对圣哲的一种感恩、一种尊重,并将这种敬畏转换成现代人的智慧;第五,用经过提炼的纯化口语、现代口语,以拙朴的方式传达深刻的思想和浓烈的感情,走向公共的诗歌平台;第六,在和天、地、人的对话中,从内容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万物竞秀,百花齐放,没有统一的格式,不强求统一,更不要单一。
现代诗歌的多元文化融合
现代诗歌的多元文化融合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现代诗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融合。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拓宽了诗歌的表达方式,使其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首先,多元文化的融合为现代诗歌带来了丰富的主题和素材。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元素相互碰撞、交融,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例如,一些诗人通过描绘不同国家的风景、民俗、历史等,展现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同时,一些诗人则通过探讨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如环境破坏、文化冲突等,引发了人们对全球化的深入思考。
其次,多元文化的融合也推动了现代诗歌形式的创新。
在传统诗歌的基础上,许多诗人开始尝试吸收和融合不同文化的艺术形式,创造出新的诗歌形式。
例如,一些诗人借鉴了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民间诗歌形式,创造出具有强烈节奏感和音乐性的诗歌。
同时,一些诗人则借鉴了现代艺术的手法,如拼贴、装置等,使诗歌的形式更加多样和新颖。
此外,多元文化的融合还促进了现代诗歌语言的丰富和创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诗人开始尝试使用多种语言进行创作,使诗歌的语言更加丰富和多元。
例如,一些诗人在诗歌中穿插了英语、法语等外语,使诗歌的语言更加国际化。
同时,一些诗人则尝试使用方言、俚语等地方语言,使诗歌的语言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然而,多元文化的融合也给现代诗歌带来了一些挑战。
在融合的过程中,一些诗人可能会过于追求形式的创新和语言的多样性,而忽视了诗歌的内涵和深度。
因此,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保持诗歌的内涵和深度,是现代诗人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总之,现代诗歌的多元文化融合为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诗人应该积极拥抱多元文化,不断创新诗歌的形式和语言,同时也要注重诗歌的内涵和深度,使诗歌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传递人类情感的桥梁。
从古代到现代我对中国文学发展的研究与思考
从古代到现代我对中国文学发展的研究与思考中国文学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丰富的文学之一,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变革。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本文将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进行研究和思考,探讨其历史变迁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文学的繁荣时期在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鼎盛时期,诗、书、禅、剧等各类文学形式相继兴起,为后世文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如《诗经》、《楚辞》等,以其优美的韵律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后来的文人墨客。
二、经典作品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中国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经典作品的影响。
诸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追求艺术的完美,更深入探讨了人性、社会以及民族精神等核心议题,给予读者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三、现代文学的多元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革,中国文学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到今天的当代文学,中国文学已经形成了多元的面貌。
作家们开始敢于挑战传统文学形式和审美观念,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思路,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面对世界。
四、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中国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丰富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使得其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古代文学的诗词音韵、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哲学思辨,吸引了许多西方文学家的借鉴和赞美。
如埃兹拉·庞德在《岳阳楼记》、巴金在《李双江》中都对中国文学表达了由衷的喜爱和敬意。
五、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思考1. 保护传统文化:尽管现代社会正在急速发展,但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对于推动文学的发展和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 创新与传统的结合: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中国文学需要与时俱进,吸收外来文化,创造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学作品。
在创作上,应该突破传统的束缚,勇于尝试新的语言表达和创作方式。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记忆与现实反思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记忆与现实反思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一种表达和记录社会历史的媒介,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对现实的反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记忆与现实反思的表达方式和影响。
一、历史记忆的表达1.小说中的历史记忆中国当代小说在许多作品中回顾和描绘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例如《红高梁》中通过描写农民起义反映了农民在历史中的地位变化。
这些小说通过文字的方式为读者再现了历史时刻,让读者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诗歌中的历史记忆中国的当代诗歌也常常以历史事件为素材,通过诗人的感悟和表达,引起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反思。
譬如《踏青诗选》中,诗人通过对民族英雄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英雄精神的追求。
3.散文中的历史记忆中国当代散文也是表达历史记忆的重要途径之一。
散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反映出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和塑造。
例如,余秋雨的《文革小说何以红》通过回忆和解析文革时期的小说,对当时的历史记忆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二、现实反思的表达1.现实主义文学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是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关注和反思的重要方式。
此类作品通过对社会生活、人民生活和社会困境的描写,以强烈的现实感和社会批判视角,引起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例如韩寒的《绿毛水怪》以小说的形式揭示了当代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扭曲,提出了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2.批判理论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也有一些作品通过批判理论的呈现,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和反思。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剖析和批判,展现出对现实的深思和对社会变革的憧憬,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以暴力和革命为主题,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呈现出对社会进步的向往。
3.后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还有一部分作品倾向于后现代主义的表达方式。
后现代主义文学对现实的反思更加复杂和深入,以多样化和多维度的探讨方式,挑战现实的局限和束缚。
例如蔡崇达的《九州缥缈录》以其复杂的叙事结构和混沌的人物性格,试图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错综交织,消解线性历史观的束缚。
《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书评
现代汉诗谱系的历史建构——评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赖或煌20世纪中国诗歌纠结着复杂的问题,诸如与近现代民族国家追求现代性的纠缠,和现代汉语发展的关联,以及它为营建自身的文类秩序过程中与新的象征符号的磋商对话,等等。
如何面对这种矛盾的、“复合”的和流动的诗歌现实,既对历史抱着同情的态度又坚持清醒的反省精神,通过有效的研究方式,彰显和澄清百年中国诗歌的重要问题,是对诗歌研究者最大的挑战。
在我看来,王光明教授的《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有效地回应了20世纪中国诗歌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作者从诗歌的本体立场出发,在“现代经验”、“现代汉语”、“诗歌文类”的三者互动中,富于洞见地“发现”了现代汉语诗歌的“生成结构”,敞开了20世纪中国诗歌发展中的问题与可能,为人们的观测和反思中国诗歌的百年求索,搭建了一座不可或缺的平台。
王光明是从对习常的“新诗”名称重新命名人手的,他提出“现代汉诗”的概念,显然是出于有效地“理解”20世纪中国诗歌的考虑。
在他看来,被历史接受的习常的“新诗”概念,是20世纪中国“求解放”的产物,它以精神上的“解放”遮蔽了诗歌的形式和美学问题,其“概念的含混及其意识形态上的迷思,实际上转移了诗人和诗歌批评对诗的本体问题的关注”。
(658页)“无论是顺着时间看它的实践过程,还是从实践的效果回溯它的历史,20世纪中国诗歌都是一种在‘现代经验’、‘现代汉语’、‘诗歌文类’三者互动中展开凝聚和建构的文类”。
(10页)不难看出,“现代汉诗”的概念是从具体历史现象的观察中提出的,既体现作者对诗歌的本体认知,又具有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以“现代经验”、“现代汉语”、“诗歌文类”的复杂互动观察中国诗歌的百年演变,有助于廓清“新诗”发展中的迷思,呈现诗歌重建象征体系与文类秩序过程的“问题性”,把诸多问题纳入到整体观照之中。
无论是主动或者被动,与意识形态纠缠迎拒是20世纪中国诗歌的一大特点。
80年代以来,这一问题是学界关心的焦点,不少人也作过深入的反思和研究。
现代情诗中的文化多元性
现代情诗中的文化多元性情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以表达情感为主要目的,深受人们喜爱。
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变得更加频繁。
因此,现代情诗中的文化多元性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现代情诗中的文化多元性,以及它对于情诗表达的影响。
一、文化多元性给情诗带来的启示文化多元性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现象。
在现代情诗中,文化多元性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多的是给创作带来了一种启示。
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为情诗的题材和风格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首先,文化多元性为情诗的题材提供了丰富的来源。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美学观点和情感表达方式,因此,情诗创作可以借鉴不同文化的题材,拓宽创作的视野。
比如,可以借用中国古典诗词的形式,融入现代西方文化的情感表达,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情诗作品。
其次,文化多元性也为情诗的语言和形式提供了创新的可能。
不同文化的语言和形式都有其独特之处,通过将不同文化的元素融入情诗创作中,可以使作品更具多元性和独特性。
比如,在情诗中运用日本俳句的简洁写意手法,可以凝练出深情而抒发的作品。
二、文化多元性对情诗创作的影响文化多元性对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提供了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
不同文化对情感的理解和诠释不尽相同,因此,将不同文化的情感表达方式融入情诗中,可以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中西方文化对爱情的理解有所不同,融合不同文化的情感表达方式,可以使作品更具独特性和广泛的共鸣。
其次,文化多元性还丰富了情诗的意象和符号。
不同文化中的意象和符号常常具有强烈的文化标识性,通过将这些意象和符号融入情诗中,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和表达,使其更具文化特色和共鸣力。
例如,中国文化中的梅花、月亮,西方文化中的玫瑰、星星等,都可以成为情诗创作中丰富多彩的意象和符号。
三、文化多元性在情诗鉴赏中的意义文化多元性不仅在情诗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情诗的鉴赏带来了更多的乐趣和思考。
现代诗歌与文化多样性
现代诗歌与文化多样性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通过抒发情感、描绘景物、反映社会现象等方式,以韵律和意象的组合进行表达。
而现代诗歌在传统诗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表达个人内心的感受与体验。
正因为如此,现代诗歌更容易捕捉到文化多样性的特征和表达形式。
本文将从现代诗歌的特点、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以及现代诗歌在传递文化多样性方面的作用等角度,探讨现代诗歌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首先,现代诗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变革以及信息的大量传播,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这些变化也反映在了现代诗歌中,使其具有更加多样化的题材和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
无论是对技术的赞美和反思,对城市生活的描绘,还是对文化碰撞的思考,现代诗歌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传递多样性文化。
其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等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这些不同的文化因素相互交融、彼此碰撞,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多样性。
而诗歌作为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恰好能够将这些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词汇、富有节奏感的韵律,还是通过独特的意象和隐喻,现代诗歌都能够将不同文化背景间的联系和冲突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
最后,现代诗歌在传递文化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全球化进程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日益频繁,而文化的多元性也成为了全球认识和平发展的基础。
现代诗歌能够通过诗人独特的视角和感受,以及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思考,来传递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多样性。
这种传递不仅能够拓宽人们的审美视野,也能够促进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为文化多样性的共存提供了良好的路径。
总之,现代诗歌与文化多样性密切相关。
现代诗歌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表达方式,能够准确地捕捉到文化多样性的特征和表达形态,传递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冲突,以及世界各地文化的独特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王岳川主编 的《 巾国后现代话语》 附录中所示 , 自上世纪 8 O年代至 20 年 , 国大陆共 出版专 著 2 5 , 03 中 8 部 发表论文 16 2 8篇。中山
大学出版社 20 版。 0 4年
自由游戏的非轨迹的场所。因此 , 解构思维只是不
承认 已经僵化 了的 中心 结 构 , 这样 的 中心 结构 只 会 单调 地重 复 自己。从 这个 层 面看 , 四时期 白话 文 五 运动 颠覆传 统 诗词 的过 程 也是 一 种解 构 思 维 , 统 传 诗歌 的结 构功 能 是好 的 、 要 的。结 构本 质 原本 是 必
会发现 这一行 为 的必要性 与 可行性 。本文无 意追踪
首先 , 我们 需要确认 的是解 构并 不 是真正 反 “ 中心” 的。德里达在《 书写与差异》 一书的“ 结构、
符号 与游戏 ” 章 中说 到 结构 性 功 能 的运 行 , 指 一 并 出它 能转移 固定 的 “ 中心 ” 为一 个 无 数 符号 替 换 及
后 现代 的理论 面貌 及 其 思 想意 义 , 旨在处 理 这样 一 个问题 : 现 代 场域 下 的 中 国汉诗 在介 于 “ 后 古典 ” 、
“ 现代” 后现代” 与“ 的夹缝中, 是否存在着一个多元
作者简介 : 王巨川(9 3 ) 男 , 17 一 , 黑龙江哈尔滨人, 中国社会科学 院研究生院文学博士 , 授, 副教 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 史学研究。 ①
一
模 式的努 力 , 而这种 模 式所 要 求 的 恰恰 是 将 世 界 的 总体 性和 统一性 用 简 单术 语 和公 式 最终 固定 下 来。 新 的范畴如 开放性 、 多义性 、 无把 握性 、 可能性 、 可 不 预见性 等等 , 已进入 后现代 语 言 。
3 后 现代 是一 个彻底 的 多元 化 已成为普 遍 的基 . 本 观念 的历 史时期 。后 现代 的 多元性 与过 去相 比有
一
代诗歌研究在“ 古典的压迫” 下也不甘寂寞地追随 着后 现代 的理 论 话 语 ( i or ) “ 代 ” 进 了 ds u e 从 现 c s 走 “ 现代 ” “ 原 ” 后 的 荒 。诗 歌作 者 们 在 多元 文 化语 境
中邯郸 学 步 、 施 效 颦 , 至 不惜 以非 诗 来标 新 立 东 甚 异 , 后现 代 ” 旗呐 喊 、 为“ 摇 助威 , 本 已芜 杂 的诗 坛 让
味着 并存 和包 容 ) 。后 现代 的 生存 空 间 中 自“ 帝 上 不但 已死 , 而且根 本没 有 上帝 ” 的逻 辑 展开 来 之 后 , “ 没有 中心” 之说 便更加 彰 显 出来 , 具有 其 正确 的 是 意义 的。后 现代 思潮 中的 “ 有 与“ 的基础 之上 。
第2 4卷第 2期
21 0 0年 6月
中国韵文学 刊
J un lo hn s reSu is o r a fC ieeVes tde
Vo. 4. o 2 12 N .
ln 2 1 u .0 0
多元文化视野中现代汉诗的历史反思
王巨J ’ I l
(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 究生院 , 北京 10 0 ) 0 12
标签 和符号 。不 管我们 是否 愿意接 受 , 为 2 纪 作 O世 末期 的新 宠 , 已经悄 然地 在 中国大地粉 墨登场 , 它 当
的“ 择性 ” 选 问题 。我想 论证 的结论 是 : 代汉 诗 在 现 后 现代 场域下 , 面对业 已形 成 的 “ 现代 性 ” 元话 语 一 困境 中是有 多重选 择 的 ,去 中心化 ” “ “ 和 多元 化 ” 的 思 维路 径让 汉诗 走人 多元化结 构 的构想有 了可 能 。
表面的繁荣景象。暂且不管西方的后现代思潮在中
国这 片大地 上是 否可 以让我 们完全 消化得 了及其是 否合 法 , 现代思 潮终究 是一 个 当下存 在着 的现象 。 后 后现 代思 潮 的兴 起在各 种文化 现象 中受到追 捧 给我们 提供 了一 个反 思 的启 示 和机 遇 , 其 “ 中 在 去 心化 ” “ 构 与 多 元性 ” 观 念 的泛 化 过 程 中 , 和 解 等 对 中 国现代 汉诗 的存 在价 值 进行 重 新 反思 与 建构 , 就
上生 长 出一 丛丛 不 知 名 的小 花 , 中 国诗 歌 带 来 了 给
从“ 解构 ” “ 、 多元性” 没有 中心 ” 到“
后现代 理论 提倡开 放性 、 流动性 、 可变 性和 多元
化——即没有中心、 没有边缘 、 没有对立 的状态, 承 认并强调差异 , 把差异看作对同一性逻辑 和等级化 秩序 的否定 ( 相信差异不意味着对立和排斥 , 而意
之 中, 才符 合我们 进步 的历史 的要 求。 这 关键 词 后现代 思潮 ; 现代 汉诗 ; 现代 旧体 诗
中图分类 号 : 0 .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0 6— 4 1 2 1 O 0 9 0 I 72 2 A 10 2 9 (0 0)2— 0 O一 6
后现代思潮① 是一个当下时髦却又分歧极大的
摘 要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兴起 , 给我们提供 了一个反思的启示和机遇。从“ 去中心化” “ 、 解构与多 元性” 等后现代思潮观念入手, 可以反思中国汉诗在 当下的境遇-发展。中国新诗 自胡适等人开始 , 9 在西方 现代性的冲击下所形成的新汉语思维和话语结构依然无法摆脱 中国传统 中“ 天人合一” 的这个潜藏 的思想 编码的影响 , 不管走得多远, 也不管你是否愿意, 新诗必然要 回归传统诗学的视 野之 中, 因此, 我们在关注新 诗 的同 时, 更要关 注 当下 的传 统诗词 , 真正做 到“ 还历 史 以真 实” 面貌 , 让现 代 旧体诗 回 归文学 史 的整体 框 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