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文学的交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作》视野>名作欣赏 /View
“为学”一方面我当然更没有能力妄议。在唐宋文学领域莫老师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我只是一个非常边缘的观察者、学习者。因为之前莫老师的很多著作都已送给了我,所以文集中绝大部分内容我都陆陆续续拜读过。这次拿到以后我又认真地翻阅了一下,我就讲几点非常肤浅的观察。第一个,我觉得莫老师所做研究抓住的,或者说直接面对的,都是些非常重大的文学史上的关键问题。从第一部著作《江西诗派研究》开始就是这样的。唐宋文学是一体的,中间又有很大不同,所以江西诗派是很重要的了,通过理解江西派这些诗人,也可以对唐代文学有个很好的理解。唐代文学能有现在这个面貌,实际上很大程度是宋人塑造的。莫老师一上手就做这样重大的问题,当然是意义很大的。第二个刚才葛老师也提到了,就是莫老师做的都是大家。比如杜甫,有《杜甫评传》《杜甫诗歌讲演录》,以及最近赐给我的《杜甫诗选》。其他的像白居易、苏轼、黄庭坚、陆游。离开这些大家,是无法准确理解唐宋两代文学面貌的。现在的研究界往往都有意避开大家,因此莫老师的研究选择和路向是很有意义的,其实体现了学术的传承和担当。莫老师曾有一篇小文章提到,唐代诗人虽有那么多,但真正有意义的也就三四十位,是他们奠定了唐诗的面貌,确定了唐诗的地位、格局。第三个是莫老师通俗的著作。但今天不谈文化普及方面,我要谈的是莫老师的研究与他的人生实际是“打通”的。实际上“诗学”不应仅仅作为研究的对象,很多学者的研究对象恐怕不是他精神世界的主要支柱,可能他不受用。无论科学家还是人文学者,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但莫老师不是这样。你读他的《诗话》就会知道,这些诗歌在他的经历中真正是有帮助的。学术与人生的整合打通,就有一种对外的发舒和显现。这就真正给了大家一个示范,就是说一种文化,对一个人的生活、精神世界,到底有怎样的作用。莫老师的普及工作之所以做得非常精彩,实际上是有他很深的道理在里面的。我只能讲以上三点,当然,莫老师学养之深厚、思理之绵密、成就之出众,这些我就不再多展开了。这三点综合起来看,我觉得莫老师有一种非常正大的、醇厚的、真正大家的学术气象。之前葛老师也说过,他的学术不一定追求“立异”“创新”。创新当然是对的,但很多真正的大家不是为创新而创新的。莫老师能以非常平和、雍容大度、正大醇厚这样一种气象来做学问,做出了这么多的成果,可以给我们示范和启发。
学术与文学的交融
江苏 徐有富
我对莫砺锋的印象用现在的话来讲,他就是一个学霸,他说他考研究生之前的学养就是在江南和淮北的屋檐下背了一千多首古典诗词和几百篇古文,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到现在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恐怕也不多。再联想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读书无用论泛滥成灾,当时大家都看不到前途,而且他的家庭成分也不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能够在屋檐下一心一意地背诵古典诗词和文章,这确实是了不起的。他的远见和定力,是一般人达不到的。另外他考研究生,当时他只不过是安徽大学外语系的二年级学生,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南京大
作 者: 陈引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17
MASTERPIECES REVIEW 《名作欣赏》2019年第6期
学中文系程千帆先生的研究生。他的英语是96分,古代汉语是98分,他还不满意,他非要考一百分不可。另外就他这部文集来讲,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改革开放以后培养的人才,所出版的第一部文集,其篇幅超过了我们南京大学文学院的前辈学者,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这要感谢这个时代,感谢改革开放,因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没有发生过什么动乱,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我们都躬逢其时,这是非常值得庆幸的。
我们跟程千帆先生读研究生,方向是唐宋诗,从这一点来说,莫砺锋继承了程先生的衣钵,并且发扬光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杜诗研究,他出版了《杜甫评传》《杜诗简评》《杜甫诗歌讲演录》,还与程千帆、张宏生合著了《被开拓的诗世界》,另外还写了一批有关杜诗的文章。其中《杜甫评传》曾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我们说他在当代杜诗研究领域中,是一个专家,或者说是一个大家,应该是恰如其分的。二是宋代文学研究,他的博士论文为《江西诗派研究》,再就是《朱熹文学研究》,还有《漫话东坡》,这些书都出版了。此外他还写了很多有关宋代文学,特别是宋诗研究方面的论文。正因为如此,他才被选为宋代文学研究会的会长,这显然也是对他在宋代文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与地位的肯定。
另外,他在普及古典文学知识方面也成绩斐然。关于这一点可能有不同看法。有位老先生大概看了莫砺锋在《百家讲坛》上做的“诗歌唐朝”,要我转告莫砺锋,让他以后不要再上这种节目了,我没有转告。因为我并不是很赞成他的意见,为什么?因为程千帆先生在《治学小言·詹詹录》中说过,我们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另外还要对当代文学创作有所帮助。正因为如此,程千帆先生在普及古典文学知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撰写《读宋诗随笔》,与沈祖棻合著《古诗今选》,帮助沈祖棻整理《唐人七绝诗浅释》与《宋词赏析》,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就学术水平而言,学术论著与普及读物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有关唐诗宋词的学术论著,在学术水平及其影响力方面,能超过《唐人七绝诗浅释》与《宋词赏析》的恐怕不多。
莫砺锋在普及古典文学知识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朝前迈进了一大步,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主讲“诗歌唐朝”,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群众纷纷来信给予鼓励,还要他把讲稿整理出版,他将讲稿整理了出来,更名为《莫砺锋说唐诗》,交给凤凰出版社年出版了,一共印了十万册。群众来信装满了一柜子,可见其社会效益是非常高的。
另外在普及读物写作方面,莫砺锋也做了许多新的尝试。我觉得我们对于学术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记得程先生给我们开过一个专业文献选读目录,类型很多,有诗话,有艺术分析文章,有诗人生平和作品系年,有考证文章,还有札记,还有注释。现在这些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只剩下一个,就是学术论文,而且还必须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其他的都不算。这实际上扼杀了我们在座的这些人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创造性,使得我们的学术研究变得死气沉沉。莫砺锋在这方面应该说做出了新的探索,比较突出的成果是《莫砺锋诗话》。所谓诗话,在莫砺锋看来就是有关诗的随笔。实际上我们如果把古代的诗话和莫砺锋诗话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两者有很大不同。莫砺锋把古代优秀的诗歌分成了四十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究。在这方面前人也做过探索,如沈祖棻的《唐人七绝诗浅释》,是按照主题题材、语言风格、写作技巧,分成了几十个专题来进行赏析的,但是她没有加标题来说明这一点。再就是程千帆先生给我们上《古诗今选》,他有一次采取了专题讲解的方式,但是所出版的《古诗今选》,仍然是一首诗一首诗地加以分析,虽然在分析时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所以说莫砺锋在前人的基础上朝前迈进了一大步。再就是前人的诗话,是作者随自己兴之所至,随手写来,都比较短,通常也不加标题,因此显得非常零散,要想找某些材料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莫砺锋诗话》共分四十篇,写了三十一万七千字,平均每篇诗话将近八千字,可见一篇诗话就是一篇学术散文。因为加了标题,所以内容集中,既便于阅读,又便于检索。另外在写作方法上,该诗话努力做到知识性和可读性的完美结合。作者能够旁征博引,所引资料涉及古今中外,特别是还包括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悟。因此说它是学术论文也可以,说它是学术散文也未尝不可。郭绍虞在《清诗话·前言》中说:“必须要有些精湛的独到的意见,必须要使芜杂的成为系统化,成为专门化,所以这是诗话之体发展的必然规律。”显然《莫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