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最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最终版)
第一篇:小儿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最终版)
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外渗的处理方法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当药物外渗时轻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因此要以预防为主,外渗时也要处理妥当,避免给病人增加更多的痛苦。
一旦发生渗漏,应立即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组织的毒性作用。
原则(1)促进液体重吸收。
(2)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
(3)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
具体方法
目前输液外渗治疗方法主要有冷敷、热敷、硫酸镁湿敷等。
冷敷使用于充血水肿为主的急性渗漏性损伤;热敷使用于血管收缩剂渗漏造成的缺血性改变。
热敷稍有不慎,易造成患儿皮肤烫伤,小儿皮肤娇嫩,角质层薄,局部用药能迅速吸收,有时甚至发生一些不良反应。
因此,对于小儿输液外渗局部药物处理较为慎重。
对血管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抗生素类:(1)肿块<5cm×5cm时,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可采用热敷方法(拔针4h后可进行)。
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
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2)块>5cm×5cm时,一般在药液外渗的48h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
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可以用马铃薯、生姜外敷。
(3)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局部产生无菌炎症反应)如:红霉素或沙星类药物,应给予冷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灭活药物毒性)或硫酸镁湿敷(预防
小血管内膜炎),也可采用0.5%的654-2溶液湿敷(可对抗微血管痉挛,提高细胞免疫及补体含量,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而达到增强自身抵抗力,控制炎症的的)。
阳离子溶液与高渗溶液(1)钙剂:首选硫酸镁湿敷(因其对抗作用强),其次,也可采用0.5%654-2湿敷。
(2)甘露醇发生渗漏时,初期可用热敷,也可用硫酸镁湿敷,还可采用75%的酒精湿敷。
注意点:渗漏超过24h以后,不可热敷。
因此时,局部皮肤苍白,之后逐渐转暗红色,可产生局部出血,如此时热敷,可造成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代谢增强、细胞耗氧量增加,可加速组织坏死。
3 扩血管药物上述方法均可采用。
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
升压药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等,渗漏轻微时-热敷、严重时按医嘱处理,可局部封闭,654-2湿敷等(也可用酚妥拉明封闭,氢化可的松湿敷)。
抗肿瘤药物少量渗漏:只要可疑渗漏,立即停止输注,然后先将针内药回吸出来,再注入5~10ml生理盐水,稀释局部药物浓度,同时冰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缓解疼痛、抑制局部炎性反应)。
其他按医嘱执行。
抗癌药物应行二步注射法:盐水引路-药物输注-盐水冲注
6.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疱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碘伏外涂。
附:
1.山莨菪碱湿敷治疗静脉输液液体外渗
方法:先用0.5%碘伏棉棒消毒针眼及肿胀部位,山莨菪碱10 mg 加NS 10 ml浸湿无菌纱布覆盖在肿胀部位,一小时更换药液一次;疗效:山莨菪碱湿敷和50%硫酸镁溶液湿敷均有较好的消肿、止痛效果。
原理:山莨菪碱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可使平滑肌松弛,有解除微血管痉挛作用,湿敷有促进药物迅速渗透到皮下组织,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解除静脉血管痉挛,扩张局部血管的作用。
改善微循环,以利于外渗液体的回吸收。
2.硫酸镁湿敷治疗静脉输液液体外渗
方法:先用0.5%碘伏棉棒消毒针眼及肿胀部位,硫酸镁粉剂50 g 加温开水100 ml,浸湿无菌纱布覆盖在肿胀部位,一小时更换药液一次。
观察两组疗效。
疗效:50%硫酸镁溶液湿敷均有较好的消肿、止痛效果
原理:硫酸镁为输液外渗的传统用药,其高渗性和药理作用可缓解局部肿胀,解除血管痉挛和改善微循环,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第二篇:输液外渗
静脉输液是防病治病和抢救生命的重要给药途径,但输液外渗在临床上很难避免,这与药物的刺激性、病人血管的通透性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与我们的穿刺技术和巡视病房是否及时等一些主观原因有关。
因此,及时观察和处理渗漏问题,是保障病人治疗的一个重要问题。
治疗液体外渗的目的是加速消肿的过程,减轻局部组织损伤,提高静脉利用率。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1、患者因素
(1)小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生好动,难于固定,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2)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导致疼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这些都容易引起注射针头移位,造成静脉输液外渗。
(3)无法沟通的患者、昏迷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4)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5)肥胖患者:血管看不清、触不到,穿刺难度大。
2、药物因素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
包括
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
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3、疾病因素
(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4、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4)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
(5)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6)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
(7)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
(8)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5、解剖部位
(1)远端小静脉容易发生外渗;
(2)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3)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容易引起外渗的常用药物
血管收缩药物: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
高渗性溶液:20%甘露醇、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碳酸氢钠、悬浮红细胞、硫喷妥钠、高渗盐水等。
静脉高营养:脂肪乳、氨基酸、高浓度葡萄糖等。
钙剂:葡萄糖酸钙、氯化钙。
钾盐
放射增强造影剂
化疗药物:长春新碱、顺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
液体外渗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a.留置针尖端刺破血管壁,导致输入液体进入血
管周围组织。
b.虽然留置针尖端在血管内,但是由于输入液引
起的静脉收缩或导致尖端对血管壁的刺激,产
生了向后的压力,使得输入液从置管时留下的针眼处渗漏。
c.高渗性或其他性质的输入液刺激血管壁,引起
液体的扩散从而造成外渗。
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
(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2)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
(3)液体静压增加。
(4)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静脉输液外渗局部临床表现
(1)渗透压高的药物
开始肿胀、疼痛、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天呈暗紫色、黑色
(2)血管活性药
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刺痛、烧灼痛,约8-10h变性坏死(3)化疗药
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根据毒性不同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局部红润苍白灰白继之黑红、紫黑、黑痂形成或继发感染静脉输液渗漏对机体的危害
1、静脉损伤液体药物外渗,引起血管四周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或堵塞。
2、局部组织损伤局部组织肿胀,轻者引起酸、麻、胀、痛等刺激症状,重者由于药物毒性作用,如:化疗药、钙剂等会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如处置不当,还可造成疤痕挛缩关节僵直,功能障碍等。
3、骨筋膜间隔综合症由于大量液体外渗,超过皮肤扩张限度,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血液循环受阻,造成神经、肌肉组织缺血缺氧,
从而使局部酸性代谢产物堆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液体渗入骨筋膜间造成缺血水肿,最终造成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静脉输液外渗的后果
患者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属于四级医疗事故。
输液渗漏的处理方法
一旦发生渗漏,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组织的毒性作用。
处理原则
1)促进液体重吸收。
2)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
3)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
紧急处理
一旦发现或者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管外,须立即停止注射, 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针后用干棉球按压3 min左右。
冷敷
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主要用于抗肿瘤药物。
如化疗药物外渗用2 %一4 %碳酸氢钠冷敷治疗,取得较好效果,可用于渗漏早期,因可使血管收缩,促进某些药物局部灭活,使损伤的部位局限,但小儿冷敷掌握不当易发生冻伤。
可以局部用冰袋冷敷(4℃~6℃)48~72 h, 1次/6 h,每次20~30 min。
(冷敷使用于充血水肿为主的急性渗漏性损伤)热敷只能用于一般性药物渗漏,因其只能改善早期缺血情况,对已发生的严重缺血反而有害,而且热敷还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掌握不当易烫伤皮肤。
热敷可用于血管收缩剂、阳离子溶液、高渗液及化疗药外渗治疗,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阿拉明、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氯化钾、甘露醇、长春新碱等外渗治疗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热敷使用于血管收缩剂渗漏造成的缺血性改变)
药物方法:
硫酸镁湿敷:常用于静脉外渗局部湿敷的药物是25 %硫酸镁,分别用于多巴胺、化疗药物、高渗液、脑垂体后叶素、氯化钙、氯化钾等药物外渗。
硫酸镁遇冷后容易结晶,对高渗性液体渗漏者可加重组织脱水,因此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高引起的外渗。
方法:将25%硫酸镁溶液浸湿4层纱布后覆盖患处,上盖一层塑料薄膜,每4~6小时更换1次,持续湿敷。
乙醇外敷:75%-95 %乙醇外敷用于渗漏性损伤的组织,因其能抑制皮肤表面病原微生物的活性,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增强肌体抵抗力,抵制炎症有关。
此法方便经济,疗效高,无任何不良反应。
酚妥拉明局部湿敷(适用于血管收缩性药物)
方法:取酚妥拉明1ml(10mg)加生理盐水5ml,取2层纱布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每次局部湿敷30m in,每天早、中、晚各1次,持续湿敷。
湿敷时间均为3~7d。
局部封闭:如局部皮肤出现水泡,呈紫黑色或坏死时,应立即进行封闭治疗,常用的封闭药物为0.25 %一1 %普鲁卡因和透明质酸酶,隔日1 次,一般封闭3 一5 次即可痊愈。
普鲁卡因可减少局部组织血管收缩,改善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状况,透明质酸酶有促进药液扩水泡的处理(小水泡)
对多发性小水泡注意保持水泡的完整性
避免摩擦和热敷
保持局部清洁并抬高局部肢体
每天用碘伏消毒、生理盐水冲洗后贴水胶体薄膜敷料,让水泡自然吸收(无条件者仍局部湿敷)水泡的处理(大水泡直径1cm以上)伤口消毒
针头在水泡的边缘刺破水泡
无菌纱布覆盖,吸干渗液
黏贴水凝胶片状敷料
散、稀释和吸收的作用
外渗药物分类
根据对组织损伤程度分三类:发疱性、刺激性化疗药物:外渗后可致局部灼伤、组织坏死。
如阿霉素、表阿霉素、长春新碱等高浓度、刺激性药物:外渗后可致沿静脉走向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1)高渗性溶液,如:50%葡萄糖、10%氯化钠、20%甘露醇、TPN、氨基酸、脂肪乳等;
(2)碱性溶液:5%碳酸氢钠等;
(3)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4)血管刺激性药物:葡萄酸钙、氯化钾、七叶皂苷钠、环丙沙星、胺碘酮等
普通药物:外渗后仅有肿胀且很快吸收或经热敷吸收,无明显局部刺激作用,但个体有差异
第三篇:输液外渗护理
输液外渗患儿护理
输液外渗是指输液过程中药物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
是输液时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必须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减少患者的痛苦,防止护患纠纷,达到治疗的目的。
所以认真分析发生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静脉给药是患病儿防病、治病、抢救危重患儿的一种方法、有效的一种途径,而且常用的是小儿头皮静脉,小儿头皮静脉非常丰富,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且静脉表浅易见,不易滑动,便于固定,因此,小儿多采用头皮静脉输液,注射时应鉴别头皮静脉与头皮动脉,如果误入动脉回血呈冲击状,推注药液阻力大。
局部出现树枝分布状苍白,清醒患儿可出现痛苦面容,但是由于患儿易动,哭闹等多种原因,经常引起静脉药液外渗,使患儿注射部位皮肤苍白或者是暗红,注射部位并疼痛难忍,局部肿胀,甚至引起组织坏死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增加了患儿的痛苦,损伤了患儿的健康,并且给护理人员带来一些重复做事的困扰,在工作中如果有患儿哭闹不安情况下护理人员要多观察患儿输液部位是不是药液外渗引起患儿哭闹不安等因素。
1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
1.1外力因素(1)多数患者由于大意,触碰针头,或解手取物,使针头滑脱,造成外渗。
(2)小儿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天性好动,不懂得配合,肢体又难以固定,容易造成针头滑脱和静脉破损。
同时,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不强,容易造成外渗加重。
(3)老年人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此外,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
(4)意识障碍的患者: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中风、颅脑外伤的患者,由于昏迷、躁狂、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2血管因素(1)微循环障碍:如失血、脱水、休克等,使血管塌陷,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2)静脉炎:由于血管壁炎症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容易发生外渗。
(3)血管硬化:如老年人血管硬化而且脆弱,慢性病反复穿刺也会使血管硬化,容易造成药液外渗。
(3)敷贴过大: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4)在关节及关节附近的血管,由于这些部位活动度大,血管不固定容易外渗,而且一旦外渗损伤程度较严重。
1.3药物因素(1)高渗性药物,如高渗葡萄糖、甘露醇、钙剂等,对
血管刺激比较大,易造成血管收缩、痉挛,使药物外渗,甚至发生静脉炎。
(2)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也容易造成外渗。
(3)化疗药对血管损伤比较严重,一旦发生渗漏,容易造成组织坏死,后果非常严重。
技术因素
1、穿刺过浅或过深。
穿刺过浅时,针头斜面没有完全进入血管,使部分药液渗漏到血管外。
而穿刺过深时,针头损伤血管对侧,造成药液外渗,乃至于皮下瘀血。
2、输注刺激性药物时没有保护好静脉,造成血管痉挛以至于药液外渗。
3、同一部位穿刺过多,造成静脉的损伤及护理风险管理在输液室
的应用
护理风险管理理论在输液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方法:通过识别、评估可能存在的或潜在的可引发风险的因素;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进行预防和控制,使输液室的护理风险降到最低,确保病人的安全。
护理风险是指存在于整个诊疗护理过程中的可能会导致损失和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或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
[1]它始终贯穿于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环节中,有时即便是极为简单或微不足道的临床护理活动都带有风险[2],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它是通过护理风险分析,寻求风险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3]在输液室的护理过程中,有相当多潜在或明显的护理风险,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对各种护理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减少护理风险,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
为了减轻药液給患儿带来的损害和痛苦,文章中重介绍硫酸镁湿敷治疗药液外渗的疗效现报到如下:
一、临床资料及方法
1一般资料
选用2010年1月-2011年9月进入我科住院患病儿,发生药液静脉外渗患儿15起,根据外渗程度可分为,轻度外渗,中度外渗,重度外渗,轻度:外渗者注射部位疼痛,局部肿胀面积不超过两个厘米,患儿能忍受,中度:注射部位难忍,局部肿胀面积在两个至四个厘米,重度:局部肿胀面积在四个厘米以上,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患儿哭闹不安,及时发现去除肿胀部位的针以后,患儿哭闹有所缓解。
现在将发生起数分为两个小组,两个小组年龄、性别、相
同疾病等各方面归在一起。
2方法
把发生输液外渗患儿16起采用分组对照方法,一组8个分配,收集患儿资料,对一组进行温水湿热敷法,取一层纱布侵透后覆盖于患处,持续性湿敷30分中,对一组进行使用硫酸镁10毫升加入100毫升生理盐水中,取一层纱布侵透药液后覆盖于肿胀处,持续性湿敷30
分钟。
两组湿敷时间均为药液外渗后十二小时后进行,然后观察湿敷结果。
二、结果
用一层纱布侵透的温开水后覆盖于患处持续性患儿,渗出部分患儿的皮肤呈白色,组织虽消点肿,但是湿敷部位皮肤粗糙,患儿仍有哭闹不安,使用硫酸镁加入生理盐水的,患儿皮肤肿胀消退,肿胀部位并变松弛,皮肤不粗糙,患儿哭闹有所缓解,也能安静入睡。
三、体会
酸镁加上生理盐水持续湿热敷的效果明显比温开水湿热敷的效果要好的多。
四、作用
硫酸镁粉剂外敷可以消肿,用于治疗肢体外伤后肿胀等,硫酸镁针剂口服的话,起到导泻作用,可以使病人出现腹泻等。
硫酸镁针剂静滴可以用来补充人体镁离子的不足,还可以起到镇静作用,也可以用于治疗先兆子痫,但不可以治疗心脏病。
硫酸镁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松弛骨骼肌,具有镇静,抗惊厥以及减低颅内压作用。
口服硫酸镁在肠道吸收很少,口服硫酸镁有良好的导泻功能,因此硫酸镁又叫泻盐。
口服硫酸镁水溶液到达肠腔后,具有一定渗透压,使肠内渗透压水分不被肠壁吸收,肠内保有大量水分,能机械地刺激肠蠕动而排便。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注射给药,过量镁离子可直接扩张周围血管平滑肌,引起交感神经节传递障碍。
肌肉注射一次1-2毫升,静脉滴注,一次1-3毫升,将硫酸镁10毫升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百分之一浓度缓慢注射。
硫酸镁粉剂外敷可以消肿用于治疗肢体外伤后肿胀,帮助改造粗糙皮肤等。
硫酸镁易容于水,内服不吸收,水溶液中的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均不易为肠壁所
吸收。
使肠内渗透压增高,体液的水分向肠腔移动,使肠腔容积增加,肠壁扩张,从而刺激肠壁的传入神经末梢,反射性的引起肠蠕
动增加。
而导泻其作用在全部肠道,故作用快而强。
作导泻和十二指肠引流剂。
硫酸镁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主要用于抗惊厥,它可引起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由于硫酸镁的中枢抑制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作用,降压作用,临床主要用于缓解子痫,破伤风等惊厥,也用于高血压危象的急救,也用作解钡的毒。
三、硫酸镁的功效
硫酸镁能刺激十二指肠粘膜反射性地引起总胆管括约肌松弛胆收缩,从而足进胆囊排空,有利胆之功效。
可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每次2-5毫升,每日三次,饭前或餐间口服,常用于治疗惊厥,子痫,尿毒症,破伤风及高血压脑病等。
硫酸镁可用于治疗便秘,肠内异常发酵,与驱虫剂并用,可使肠虫易于排出,每次将5-20毫升硫酸镁溶于100-400毫升温开水中,清晨一次口服。
硫酸镁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松弛骨骼肌,具有镇静、抗痉挛以及降低颅内压等作用。
常用于治疗惊厥,子痫,尿毒症,破伤风及高血压脑病等。
多以硫酸镁10毫升深部肌内注射或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百分之二的溶液缓慢滴注。
但应注意直接静注或大剂量肌注硫酸镁很危险,一般每次量多用15毫升即可。
使用时应注意观察病人呼吸和血压情况,膝反射迟钝是镁离子足量的标志。
镁在糖和蛋白质的代谢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生长发育期中的儿童如果有消化不良以及应用维生素D时,应补充镁盐。
镁具有许多与钾相似的生理功能,由于镁缺乏的临床表现与缺钾相似,故缺镁往往易被忽视。
在缺钾时经过补钾而症状无改善时,应首先考虑到缺镁的可能,这样才可使低镁血症得到及时纠正。
因此,长期输液的患儿,在补钾的同时要注意补镁。
每日输液中可加1克的硫酸镁,可防止低镁血症的发生。
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使用洋地黄药物时,可适当补充镁盐,防止低镁而加重洋地黄的毒性。
临床上用镁盐治疗心功能过速常常有效。
口服硫酸镁在肠道吸收很少,但口服硫酸镁有良好的导泻功能,因此硫酸镁又叫泻盐。
口服硫酸镁水溶液到达肠腔后,具有一定渗透压使肠内水分不被肠壁吸收。
肠内保有大量水分,能机械地刺激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