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人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力与形变 2 改变物体的形状》_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
本课为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改变物体的形状》第1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学习推力和拉力后引入的,结合生活中对力的感知和认识,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特点,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同时,也为后边学习弹力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已经学习推力和拉力的基础上,对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特点进行学习,结合自身在生活中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对力的作用有模糊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和精确化,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捏橡皮泥。
(1)活动1: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橡皮泥,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想办法将橡皮泥捏成自己喜欢的形状吧。(学生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2)提问:你是怎样做的?
(3)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上前演示。
生1:我把它拉一拉,让橡皮泥变成长条形。
生2:我把橡皮泥搓一搓,搓成了一个球。
3.各环节之间的串联不够紧密。
二、新知探索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这是什么吗?(出示学生用橡皮泥做好的手工模型)
师:它是用什么做成的呢?(橡皮泥)
师:同学们都玩过橡皮泥吗?你是怎样将它变成自己喜欢的形状的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动手玩一玩、动脑想一想来一起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日常手工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说出是由橡皮泥做成的,进而引发学生思考怎样把橡皮泥做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揭示课题。
生2:我用手将纸直接揉成了一团。
生3:我把铁丝掰成了一个圆圈。
生4:我把橡皮筋拉长了,还可以来回的拉伸。
生5:……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对一些物体的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和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此外,设计铁丝、纸张与尺子、橡皮筋的对比操作,初步感知撤去力后物体能否恢复原状,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忆和归纳总结,加深记忆,形成完整的知识学习脉络,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习惯和能力。
板书设计
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教后反思
1.以学生用橡皮泥做的手工引入课题比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2.学生活动前的活动要求不够具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了解物体形状的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了解物体形状的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尺子,纸张,铁丝,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你能分别列举几个推力和拉力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关于推力和拉力的知识,进一步认识力,为本节课学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做铺垫。
(三)讨论归纳,总结提升
1.讨论:大家都用到了哪些方法?它们都有什么共同之处?
2.学生讨论、交流。
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1的初步猜测和活动2的进一步验证,结合本环节的讨论和交流活动,加深学生对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通过操作、猜测、验证、总结等活动,形成完整的科学探究流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三、应用拓展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那么,物体的形状的变化在生活中是如何被利用的呢?
1.讨论:分小组讨论为物体形状的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2.汇报:分组汇报,看哪个小组想到的又多又准确。
生1:把铁丝弯成曲别针,就可以把纸张牢牢地夹住。
生2:将衣服折叠起来,衣服的占地面积就缩小了,便于收纳。
四、当堂练习
下列实例中,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的是( )(多选)
(1)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
(2)把橡皮泥捏成不同造型
(3)用力握皮球,皮球变瘪了
(4)用力把铅球推出
设计意图:通过当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应用弹力和弹性,设计一些东西,让我们的工作、生活,更加方便舒适。争做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小发明家。
生3:我把橡皮泥用力往下压,它就被压扁了。
生4:……
(4)归纳:刚刚我们都给橡皮泥施加了(力),橡皮泥的(形状)改变了,即:(力可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
(5)思考:除了橡皮泥,力还可以改变其他物体的形状吗?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验证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捏橡皮泥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因为什么原因橡皮泥的形状改变了。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是因为力的作用改变了橡皮泥的形状。
2.改变其他物体的形状。
(1)活动2:同学们,下面我们拿出我们准备好的尺子、纸、铁丝和橡皮筋,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想办法改变他们的形状吧。
(2)安全提示:活动时动作要缓慢,不能用太大的劲,注意安全。
(3)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上前演示。
生1:我用手握住尺子的两端,轻轻用力,原本直着的尺子变弯了。
《改变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课题:
《改变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通过探究发现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了解物体形状的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际动手操作,结合生活实例,认识生活中力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学习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合作的能力,感受科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生3:面团收到外力的作用变薄了,便于受热成型,用来制作面条和饼。
生4:……
师:你还能想到生活中其他用到力改变物体形状这一特点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脑思考和合作交流,进一步夯实对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的理解,通过物体形状的变化在生活中的利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本课为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改变物体的形状》第1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学习推力和拉力后引入的,结合生活中对力的感知和认识,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特点,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同时,也为后边学习弹力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已经学习推力和拉力的基础上,对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特点进行学习,结合自身在生活中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对力的作用有模糊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和精确化,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捏橡皮泥。
(1)活动1: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橡皮泥,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想办法将橡皮泥捏成自己喜欢的形状吧。(学生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2)提问:你是怎样做的?
(3)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上前演示。
生1:我把它拉一拉,让橡皮泥变成长条形。
生2:我把橡皮泥搓一搓,搓成了一个球。
3.各环节之间的串联不够紧密。
二、新知探索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这是什么吗?(出示学生用橡皮泥做好的手工模型)
师:它是用什么做成的呢?(橡皮泥)
师:同学们都玩过橡皮泥吗?你是怎样将它变成自己喜欢的形状的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动手玩一玩、动脑想一想来一起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日常手工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说出是由橡皮泥做成的,进而引发学生思考怎样把橡皮泥做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揭示课题。
生2:我用手将纸直接揉成了一团。
生3:我把铁丝掰成了一个圆圈。
生4:我把橡皮筋拉长了,还可以来回的拉伸。
生5:……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对一些物体的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和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此外,设计铁丝、纸张与尺子、橡皮筋的对比操作,初步感知撤去力后物体能否恢复原状,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忆和归纳总结,加深记忆,形成完整的知识学习脉络,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习惯和能力。
板书设计
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教后反思
1.以学生用橡皮泥做的手工引入课题比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2.学生活动前的活动要求不够具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了解物体形状的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了解物体形状的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尺子,纸张,铁丝,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你能分别列举几个推力和拉力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关于推力和拉力的知识,进一步认识力,为本节课学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做铺垫。
(三)讨论归纳,总结提升
1.讨论:大家都用到了哪些方法?它们都有什么共同之处?
2.学生讨论、交流。
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1的初步猜测和活动2的进一步验证,结合本环节的讨论和交流活动,加深学生对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通过操作、猜测、验证、总结等活动,形成完整的科学探究流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三、应用拓展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那么,物体的形状的变化在生活中是如何被利用的呢?
1.讨论:分小组讨论为物体形状的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2.汇报:分组汇报,看哪个小组想到的又多又准确。
生1:把铁丝弯成曲别针,就可以把纸张牢牢地夹住。
生2:将衣服折叠起来,衣服的占地面积就缩小了,便于收纳。
四、当堂练习
下列实例中,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的是( )(多选)
(1)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
(2)把橡皮泥捏成不同造型
(3)用力握皮球,皮球变瘪了
(4)用力把铅球推出
设计意图:通过当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应用弹力和弹性,设计一些东西,让我们的工作、生活,更加方便舒适。争做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小发明家。
生3:我把橡皮泥用力往下压,它就被压扁了。
生4:……
(4)归纳:刚刚我们都给橡皮泥施加了(力),橡皮泥的(形状)改变了,即:(力可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
(5)思考:除了橡皮泥,力还可以改变其他物体的形状吗?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验证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捏橡皮泥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因为什么原因橡皮泥的形状改变了。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是因为力的作用改变了橡皮泥的形状。
2.改变其他物体的形状。
(1)活动2:同学们,下面我们拿出我们准备好的尺子、纸、铁丝和橡皮筋,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想办法改变他们的形状吧。
(2)安全提示:活动时动作要缓慢,不能用太大的劲,注意安全。
(3)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上前演示。
生1:我用手握住尺子的两端,轻轻用力,原本直着的尺子变弯了。
《改变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课题:
《改变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通过探究发现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了解物体形状的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际动手操作,结合生活实例,认识生活中力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学习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合作的能力,感受科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生3:面团收到外力的作用变薄了,便于受热成型,用来制作面条和饼。
生4:……
师:你还能想到生活中其他用到力改变物体形状这一特点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脑思考和合作交流,进一步夯实对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的理解,通过物体形状的变化在生活中的利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