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关于苜蓿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和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研报告:关于苜蓿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和思考
苜蓿作为牧草之王,不仅具有优良的饲用功能,而且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同时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国家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带动下,我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市场流通为依托,着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以粮经饲为主的三元种植结构,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优质苜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全县苜蓿产业快速发展。

一、发展现状
(一)种植规模。

全县苜蓿种植品种主要有“皇冠”“紫花苜蓿”“北方”等,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占播种总面积的20%左右,其中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达76.7%以上。

单户种植面积在1000亩以下的达到3万亩,以六坝乡、东寨镇为主;企业、个人种植面积1000-2000亩的达到1.75万亩;38家企业连片种植面积3000亩至1万亩的达到14.09万亩;甘肃杨柳青牧草饲草料公司种植面积达1.26万亩。

(二)产业体系。

县上于2012年成立县草业协会,现有会员企业39家,其中通过招商引进民生、杨柳青、露源、厚生、绿都、佰川草业等企业13家,星海养殖合作社、禾盛茂牧业、永康源草业、天晟农牧科技、珠海草业等本地企业或合作社26家,年产苜蓿青干草达到20万吨。

杨柳青建成年产5万吨苜蓿颗粒饲料生产线、兴盛草地建成“皇冠”紫花苜蓿良种繁育基地3200亩,年产优质皇冠紫花苜蓿商品种子120吨,还有多家种植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建有苜蓿贮草棚,购置了播种
机、割草机、打包机等各类大型农机具,从事草梱、草颗粒等草产品加工外销。

(三)主要成效。

一是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

我县作为半农半牧县,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农作物广种薄收,种植效益不高。

近年来,通过退耕还草,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并举的运作方式,推行种养结合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农业系统良性循环格局的建立和持续运行,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提升了农业种植整体水平。

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

苜蓿一次种植可收割多次,且耕作管理简便,节省劳力,投入少,收效期长。

据测算,我县优质苜蓿种植成本(含地租)第一年为1500-1800元/亩,第二年起成本为800-1100元/亩;平均亩产可以达到0.85-1吨,按市场销售价格平均价格1600-1800元/吨计算,扣除土地流转费用和种植、收割成本1000元/亩后,平均亩净收入在600-800元左右。

我县多家农牧公司和合作社种植优质苜蓿可实现纯收入3300—4600万元,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就业,农民收入增多而且有了保障。

三是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

在天然草原禁牧的情况下,作为优质牧草的苜蓿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适口性好,产草量高,为畜牧业提供了充分的饲料保障。

我县近几年牛羊饲养量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紫花苜蓿等人工饲草种植规模的扩大。

四是改善了生态环境。

苜蓿作为一种易栽培、适应性强、耐盐碱、耐贫瘠、抗寒抗旱的优良牧草,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发展苜蓿产业,推动了草畜平衡制度的落实,促进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草场资源,减轻了天然草原压力,使天然草原得以休养生息,改善了生态环境。

二、发展优势
在摸清底数,认清现状的基础上,我们也要看到发展苜蓿产业具备的有利条件和
面临的重大机遇。

一是政策优势。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出明确要求,《全国苜蓿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种植业结构调整、草食畜牧业发展、奶业发展等对苜蓿产业提出了新要求,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粮改饲试点、草牧业试验示范等政策措施,为苜蓿生产发展提供了机会。

省上提出要大力发展规模高效健康养殖业,支持农牧互补循环发展的草食畜牧业。

市上提出要大力推动舍饲养殖“提质增效”,引进和培育发展一批知名度高、市场份额大、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这些政策措施必将为我县苜蓿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更大的活力。

二是产业优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膳食结构中动物性蛋白摄食量的增加,必然要求有发达的畜牧业做保障,苜蓿产品作为可补充蛋白质的饲料,其需求量将持续增加。

我县县域内生态良好,无工业污染,环境容量大,出产的苜蓿草粗蛋白含量在18%-20%之间,相对饲用价值(RFV)在135%-180%之间,均达到了国家一级草水平,是生产绿色畜牧产品的理想之地。

从短期来说,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快脱贫步伐的必然要求;从中期来讲,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从长远来看,是实现绿水青山、推进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苜蓿产业有可能成为获利最高、最有发展前景的饲料产业。

三是基础优势。

我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全年日照时数2999.4小时,年平均气温5.4℃,年平均降水量211.8毫米,年蒸发量2042.7毫米,全年无霜期132天,地质地理和光热资源优势,是适宜各类牧草生产的天然场所。

辖区总面积1116万亩,其中天然草原面积442.46万亩,较为充裕的耕地资源和优良的农田环境,为草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不断优化的基础生产条件,便捷的交通运输,为草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饲草种植既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加快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和保护修复,也成为构筑西部生态屏障的重要保障。

三、存在问题(弘利遴选)
虽然我县在苜蓿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近几年经济持续下行,特别是在农业生产承受成本地板不断抬升、价格天花板不断下压的双重挤压下,全国农产品价格低迷,农业企业出现了一定范围的亏损,全县苜蓿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日益显现,具体表现为:
一是政策扶持效应不明显。

国家对种粮补贴多,而对苜蓿等饲草产品的各项补贴较少,苜蓿草奶业振兴计划以3000亩起为标准对牧草经营者进行扶持,价格为600元/亩,出现部分规模大的草业公司和专业合作社取得补助资金后弃种的情况,而中小规模种植户种植面积达不到政策补助标准,矛盾纠纷较大,政策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产业化水平低。

目前全县苜蓿产业停留在建立和扩大生产基地上,加工、收储、消费等产业链不完善。

苜蓿生产技术较为落后,管理水平不高,机械化装备水平低,大多数苜蓿采用自然晒晾。

草产业加工企业少,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加工能力弱、市场占有份额少等问题,生产的苜蓿产品也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苜蓿草捆、苜蓿草块、苜蓿草颗粒、苜蓿草粉4种,精深加工尚处于初级阶段,附加值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三是市场运营机制不健全。

现有的苜蓿种植企业和苜蓿草产品经营企业对苜蓿的种植、加工和销售只是按市场需求进行,总体布局和产品生产在无序状态下进行,缺乏苜蓿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未形成一套有效的行业指导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多数企业受市场利益驱动进行短期的生产和销售,大多没有形成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

企业与农户之间,尚未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经营体。

缺乏统一的苜蓿质量体系、牧草信息化服务平台和大型收购加工中心。

四是品牌培育滞后。

苜蓿虽然种植面积比较大,产量高,品质较好,但大多数苜蓿企业还停留在靠卖原料、卖廉价劳动力、卖成本来获利的初级阶段,有关苜蓿草产品的品牌商标仅有1个,品牌培育还很滞后。

此外,大部分苜蓿企业由于市场拓展能力薄弱,产品只能局限于就近销售,直接导致各苜蓿企业间竞争加剧,市场份额缩减,不利于苜蓿产业发展。

四、意见建议
苜蓿产业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针对当前全县苜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紧紧围绕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特色农业和草食畜牧业的目标定位,按照“生态优先、立草为业、以草带畜、以畜促草、草畜并举、循环发展”和“做‘畜’口粮、带畜产业”的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根本目标,以提高苜蓿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主攻方向,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优化种养殖区域布局,加强苜蓿草种繁育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产优质苜蓿种植加工,推行种养结合发展模式,提高苜蓿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水平,促进苜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强苜蓿产业政策引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落实用地政策,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通过项目实施推动苜蓿产业发展。

探索建立苜蓿产业发展基金,扶持苜蓿产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

把苜蓿产业发展纳入循环经济发展扶持范围,加强财政支持和金融信贷支持,在充分运用好国家牧草良种补贴资金的基础上,对苜蓿产业生产、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以及种草大户在购置草种生产、收获、加工等机械设备时给予适当财政扶持与金融信贷支持,激发广大群众发
展苜蓿产业的积极性。

(二)优化基础条件。

集中力量开展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土壤改良、机耕道路等建设,改善牧草种植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乡镇政府要加大服务协调力度,为企业建立草产业基地的土地流转、牧草机械购置补贴等搞好全方位服务。

推广“企业+农户”“企业+基地”“企业+合作社”等多种经营模式,完善优质苜蓿生产经营体系。

加快规划和建设大型现代化草产品交易中心和仓储物流基地,推进草产品流通体系标准化、现代化发展,形成从牧草种植到加工、仓储、销售、质量检验、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一体化的草产品流通新模式。

(三)强化科技支撑。

依托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部门、科研院所等力量,研发适合我县的优良苜蓿品种和生产技术,推广应用苜蓿种子丸化包衣、根瘤菌接种、地膜精量穴播、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高产集成技术;重点推广应用刈割收获、压扁、田间快速脱水、茎叶同步干燥、收割机械组装配套、田间快速打包、高密度草捆加工等关键设备和技术,强化苜蓿产业科技支撑。

加强苜蓿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加工等重点环节生产技术服务,提高苜蓿标准化生产水平。

加大苜蓿生产、加工、储运等技术培训,培育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开发保健品等,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苜蓿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四)健全市场运行机制。

发挥草业协会职能作用,建立统一的苜蓿质量体系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用标准规范苜蓿生产,大力发展牧草专业合作社,培育壮大苜蓿草业龙头企业。

建设苜蓿草产品市场信息化服务平台,推动苜蓿草产品网上交易,推行订单生产,实现苜蓿生产者与养殖企业的对接。

完善苜蓿草生产信息监测、市场预警和信息发布制度,科学引导经营主体合理安排生产,形成一套有效的行业指导管
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五)打造苜蓿产业品牌。

抓住国家实行“粮改饲”发展草牧业的有利机遇,加大宣传力度,加快推进草牧业转型升级,提升草产品加工标准化生产能力,引导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积极采用先进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建设高端化、高值化、生态化、信息化、循环化的现代草牧业,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草产品地理标志和省、市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大幅度提高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