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与萧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批东北籍文艺青年满怀着对东北大地和父老乡亲的无限深情及对日本侵略者的满腔仇恨流亡到关内写出一系列的文艺作品描写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的苦难生活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歌颂东北人民的觉醒和艰苦卓绝的反抗斗争反映抗日救国的重大主题
左翼文学(二):丁玲与萧红
第一节 丁玲:左翼文学的女性开拓者 第二节 萧红: “翩若惊鸿”的绝代才 女
《莎菲女士的日记》
1928年2月发表于《小说月报》上的《莎菲女士的日 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
小说以日记体形式和细腻的心理刻画,逼真地创造出一 个有着深刻的精神孤独和丰富的心灵世界的年轻女性。莎 菲身患肺病,独居公寓,对封建家庭毫无眷念,是受"五 四"影响只身走上社会寻求自由幸福的新女性。她孤傲矜 持,多愁善感,渴望友谊和爱情,过热烈而痛快的生活; 她愤世嫉俗,蔑视旧传统,厌恶周围虚情假意、矫揉造作 的人。但是,在窒息人的现实生活中,她所得到的只是失 望和幻灭。"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 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在爱情上,她厌倦苍白平庸的苇 弟,迷恋南洋公子凌吉士的外在丰仪,在了解到凌吉士丑 陋的灵魂后仍难脱情欲的困惑。这种内心冲突在一次接吻 中达到高潮,她突然醒悟:"我是给自己糟蹋了,凡是一个 人的仇敌就是自己。"终于一脚踢开了那不值得恋爱的卑琐 的青年。 相形于冰心的矜持清浅,庐隐的敏感哀怨,凌叔华的
萧红:“翩若惊鸿”的绝代才 女
萧红(1911-1942), 原名张乃莹,1911年出生 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 家庭。
曾用笔名悄吟、萧红等。 笔名萧红始用于其成名作 《生死场》,与萧军合称 “二萧”,据说取其“小
小红军”之意。
一、生平与创作
萧红幼年丧母,父亲贪婪而暴戾,继母对她更少慈 爱,年迈的祖父是她唯一的安慰,也是她文学上的启 蒙老师。寂寞的童年、冷酷无情的家庭,形成萧红性 格中孤僻、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1928年,萧 红在家乡读完小学,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区区立第一 女子中学,爱好文学、绘画。1930年冬,因不满封建 家庭包办的婚姻出走。1932年结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夫 妇。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王 阿嫂的死》、《看风筝》、《夜风》等取材于下层人 民生活的小说。1933年10月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部 作品集《跋涉》。1934年二人取道青岛,南去上海, 在青岛完成中篇小说《生死场》,表现东北沦陷区人 民的苦难与觉醒,1935年由鲁迅作序作为"奴隶从 书"出版。在鲁迅的支持下,这一时期创作了短篇小 说《桥》、《牛车上》、《手》以及大量散文,结集
二、民族、故土、女性的书写
萧红作品的三个主题:
民族 故土 女性
一直在流浪中写作的萧红, 面临着民族危亡、故土沦陷、 身为女性的三重困境,不得不 负荷起来自时代和社会的压力, 磨砺之中也加深了她对以上三 者的深刻体悟。
萧红与萧军
成名作《生死场》
《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作品出版后一直位于抗战 小说之列,作者的创作初衷似乎也偏重于此。她自己设计的 封面,画的是一幅中国的版图,在东北三省部分被直线粗暴 地截开,如利斧劈断了一样,象征东北三省正在遭受日本侵 略者的蹂躏与摧残。作品描写东北沦陷前哈尔滨附近的农 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可谓是一片充满着原 始冲动和野蛮咬啮的生死场所。而国土沦陷之后,巨大的民 族灾难使他们浑浑噩噩的生活告一段落,自觉地投入到抗日 斗争的行列,从"蚊子似的为死而生"到"巨人似的为生而 死"了。特殊的题材、新颖的手法使这部作品得到了鲁迅的首 肯:"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 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 少明丽和新鲜。"胡风则惊异于作品中的力之美,"这是钢戟 向晴空一挥似的笔触,发着颤响,飘着光带,在女性作家里 面不能不说是创见了"。 然而,《生死场》中生与死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民族兴 亡上,"表现也许还是女性的身体体验,特别是与农村妇女生
《韦护》
《韦护》凡三章,八万字。它描写共产党人韦护与 浪漫女子丽嘉恋爱同居由于沉溺在温柔乡中,荒疏了工 作,别有用心的同事把他们的居室当作"堕落的奢靡的销 金窟",对她以歧视和排斥。他感到自己怠惰、逸乐了, 对信仰有了不可饶恕的不忠实,他再也不能"永远睡在爱 情的怀中呕歌,遂离开丽嘉,接受组织派遣到广东从事 革命工作。丽嘉皤然悔悟,要撑持起来,"好好做点事 业"。这部中篇是以瞿秋白和作者的挚友王剑虹的爱情生 活作为素材的,小说中的韦护丽嘉等人的面前大谈肖邦 和屠格涅夫,作者写他的文学趣味比写他的革命信仰更 为传神,反映她对人物原型的杰出共产党人气质缺乏足 够理解。相反,她写丽嘉放达、浪漫和天真、柔的两重 性格,倒是颇有绘声绘色之处,流露了作者对已故友的 深切怀念。由于小说过多地把人物局限在恋爱小圈子 里,未能展开真晰的社会背景和真确的革命者形象,作 者日后了懊恼的自我批评,认为是"陷入恋爱与革命的冲
代表作家:萧红、萧军、白朗、罗烽、金剑啸、舒群、 穆木天、端木蕻良、骆宾基、李辉英
“东北作家群”
2、共同倾向
首先表现为传达出东北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迸发出来的抗日救国的呼 声。如李辉英《最后一课》、罗烽《呼兰河边》;萧军《八月的乡村》、 骆宾基《边陲线上》、萧红的《生死场》、端木蕻良的《浑河的急流》, 都紧紧围绕一个主题:不反抗即死亡,只有起来抗日才有活路。
有的出路。 ————丁玲《我的创作生活》

1、“莎菲”阶 段
• 丁玲最早的三个短篇集《在黑暗中》、《自 杀日记》、《一个女人》,塑造了学生、教 师、作家、无业者等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
• 共同特征:倔强孤傲,她们从爱、病、 活、死中深切地感受到女性自我意识 的觉醒。她们渴望爱情、幸福、自由,
而社会什么都不给予,最终不得不陷 入感伤颓废,不得不充满了对社会的 鄙视和个人孤独灵魂的顽强挣扎,深 刻地打上了“五四”退潮后苦闷徘徊 的时代烙印。
其二是鲜明的地域色彩。《呼兰河边》,《八宝山》、《鴜鹭湖的忧 郁》、《科尔沁旗草原》、《伊瓦鲁河畔》,表现流血呻吟、慷慨悲歌、 沙场激战、敌后游弋,又都在白山黑水、大漠风尘、林海雪原等东北独特 的自然环境中展开,构成一幅幅苍劲壮美、富有力度的历史画面,洋溢着 东北大地上特有的广漠辽阔、粗犷奔放的气息。那无边的高粱大豆、蝈蝈 的高鸣、雪后狩猎的场面既寄托了作者浓郁的故园之思,也更能激起广大 读者为收复失地而战斗的决心。
2、左联时期
• (1)革命文学的创作
• 受左联革命文学倡导的影响,使 丁玲很快从早期带有较强主观色 彩的创作转向“革命加恋爱”的 小说。
• 1929年与胡也频、沈从文合办 “红黑书店”,出版《红黑》杂 志,冬天完成的长篇小说《韦 护》,与1930年完成的中篇《一 九三零年春在上海》同属“革命 加恋爱”小说。
3、延安岁 月
《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介绍
丁玲表现解放区生活的作品大体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以工农大众为主人公,如《夜》和《我在霞村的 时候》等;一类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如《入伍》和 《在医院中》等。这两类作品虽在取材上有所差别, 但却都能体现丁玲对于现实生活敏锐的穿透力,以及 在自省的同时坚持独立思考、勇于揭露矛盾的胆识, 这也是她能够坚持和发展自己的艺术个性的主要原 因。 《我在霞村的时候》写出了一个陷于泥淖中的不 屈的灵魂,贞贞的自新、自立和自强同山区民众的守 旧和蒙昧形成了强烈的比照,由性格的差异而折射出 生活和时代的差异。贞贞所蒙受的屈辱是多重的:封 建主义的包办婚姻迫使她逃离家门去当修女;进村掠 劫的日军迫使她沦为军妓,受尽摧残蹂躏;逃出虎口 返回故乡,又受到村民的白眼和歧视,有关"破鞋"之
这就是命。猪命,狗命,马命,牛命,人命,那个 时代的命,谁逃脱得了?!
军。
毛泽东致丁玲、 欧阳山的信
• 主要作品有短篇《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泪眼模糊中的信念》 (后改名《新的信念》)、《我在霞村的时候》、《夜》、 《在医院中》,散文《彭德怀速写》、《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 之役》,杂文《三八节有感》等。
• 1948年6月,完成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是最早 出现的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丁玲创作生涯 的里程碑,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后被译成多种 外国文字。
1、“莎菲”阶 段
• 我那时为什么去写小说,我•以1为92是7年因为开寂始寞小,说对创 社会的不满,自己生活的无出路作,,有许在多《话小需说要月说报》 出于一《来个在是,分黑,却 析暗为找 ,中了不 因方》到 为不便人我觉,听那便地,时提染很是上起想一了笔做个,一些很层要上 珂 的事会感替发 日》,牢伤自又 骚。己表记和找 的因来处《》不 人为给女莎,到 ,我这作菲一机 所只社女举《会 以预会士成梦, 备来分析,所以社会的一面是写名出。了,却看不到应
丁玲:左翼文学的女性开拓者
• 一、生平和创作: (1904- 1986)
• 原名蒋伟,字冰之,出生于湖 南临澧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丁玲。 四岁丧父,由母亲抚养大。 1911至1921年在常德、长沙、 桃源等地完成中小学教育。 1922年与挚友王剑虹同赴上海, 先后在共产党创办的平民女子学 校、上海大学学习。1924年春, 离上海赴北平,求学不成,在孤 寂清苦的生活中结识了胡也频、 沈从文,次年与胡也频结为伉俪。
• 1933年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后关押南京直到1936年9 月,出狱后遂奔赴陕北。
3、延安岁月
• 1936年11月,丁玲经西安到达陕 北。毛泽东赋《临江仙》词以示 欢迎: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
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
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
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
陇山东,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
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介绍
•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在《讲话》发表后 创作的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是她切实贯彻文艺 的工农兵方冯向雪的峰力称作这。部作品是“艺术
• 《太》上是具一有部创近造乎性同的步作反品映,中是国一农部村相土地改革的 长篇小当说辉。煌这地部反作映品了明土显地的改弱革点的是、缺带乏对生活和 艺术的来充了分一积定淀高,度因真此实叙性述的不、免史有诗些性拉杂和冗赘, 情节和的场作面品的”组。织也略显松散。
2、左联时期
• (2)左翼文学创作 • 丁玲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创作上力图摆
脱“革命加恋爱”模式,用现实主义方法创作了 以十六省大水灾为背景的中篇《水》,正面描绘 血火交织的阶级斗争,受到革命文艺工作者的高 度重视与赞扬。
• 《水》标志着丁玲创作的重大转向:由女性小说 转向左翼小说,由“布尔乔亚的立场转向了普罗 文学”。
2、左联时期
• 这一时期所写的短篇《某夜》、《田家冲》、《法 网》、《消息》、《奔》等,正面描写广大人民的 苦难生活和反抗意识,为当时的左翼文学带来了新 的内容和新的手法。
• 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母亲》以作者的母亲为原型, 表现前一代的女性如何挣扎着从封建思想和封建势 力的重围中闯出来,追求新生的道路,从一个家庭 的小小侧面表现出整个时代的变迁。
4、当代风云
• 1955年,丁玲被错误定为“丁(玲)、陈 (企霞)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1957年被 错划为“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 团”的主要成员;1958年遭受“再批判”, 被开除党籍,送往北大荒“劳动改造”; “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入狱被监禁五年多。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丁玲的冤案得到平反, 恢复党籍,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 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 会副主席。
• 《太》的最大成就在于作家写出了特定历史时期 中国农村的社会图貌和中国农民的心理图貌。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艺术成就
• 1、土改时期中国农村社会关系 的缩影
• 2、现实关系变动中农民的精神 状貌
• 3、对农民内心世界的深度刻画
“九·一八”事变
“东北作家群”
1、基本情况:“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占东三 省,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一批东北籍文艺青年满怀着对东 北大地和父老乡亲的无限深情及对日本侵略者的满腔仇恨, 流亡到关内,写出一系列的文艺作品,描写东北人民在日 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的苦难生活,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残 暴罪行,歌颂东北人民的觉醒和艰苦卓绝的反抗斗争,反 映抗日救国的重大主题。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内容和特色, 给当时的文坛带来生机和活力,引起文坛的特殊关注,于 是出现了具有特定历史含义的“东北作家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