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题申报:通识类在线课程的定制、构建与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识类在线课程的定制、构建与应用研

学科分类:高等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在线课程定制提高黏度混合式教学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1
一、问题的提出作为互联网和高等教育结合的产物,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的兴起,不仅推开了大学的围墙,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也让传统大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它实现了大范围的优质资源共享,让学习变得更加便捷、开放,使终身学习更加触手可及。

但是,慕课的发展、应用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黏性不够——使用平台、注册学习、完成学习、获得证书这一系列流程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根据问卷调查,慕课的完成率通常低于10%,这无疑是巨大的浪费。

如何提高慕课的黏性,让它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慕课制作者们共同的心愿。

1.2 问题的界定慕课建设中有三大要素:平台、课程、机制。

每个要素都能影响慕课的黏性。

本研究主要从课程方面讨论如何提高慕课的黏性。

提高慕课的黏性,应将慕课与课程紧密结合,将知识传授交给视频、能力培
养交给课堂、教学互动交给平台,让慕课从课堂中来,回到课堂中去。

1)线上有资源,资源的建设规格要能实现对知识的讲解。

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同一门课程时,学习基础、学习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在线课程需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定制”——定制知识点及其讲解方式;2)线下有活动,活动要能检验、巩固、转化线上知识的学习。

根据知识点的特点、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与在线课程进行线上、线下互动。

“构建”在线课程的完整体系;3)过程有评估,线上和线下、过程和结果都需要开展评估。

在线课程的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教学模式选择合适的教学工具,对在线课程的应用过程展开评估。

本课题研究如何根据学生实际定制在线课程的知识点和讲解方式;如何由知识点选择教学模式,构建完整的在线课程体系;如何选择并运用合适的教学工具评估在线课程的应用,使在线课程能融入课堂教学,提高课程黏度,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012-2017是慕课高速发展的5年,这5年国内外慕课都在平台、课程数目、课程设计、机制上进行了很多研究。

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在线课程的平台建设与维护。

包括平台互动、大数据分析、慕课的推广等;2)在线课程的设计。

包括在线课程不同学习方式研究、在线课程互动、在线课程与教学的重构等;3)学习机制。

包括慕课学习评分机制、学分机制、评价机制等。

1.4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4.1选题意义国家级精品慕课的评选一般侧重于名校、名师,慕课建设侧重于基础课、核心专业课、弘扬传统文化等方面。

因此,作为执教通识课程的普通教师,应当将研究重点放在怎样结合所教专业,创造性开展符合自身教学实际所需的慕课制作和应用上,需要
做的就是“学、用、建”。

1)学学习慕课的制作技术与运营方式将其应用于“小规模的在线课程”中;2)用选用精品慕课的部分内容于自己的课程中,拓展学生眼界与思维方式;3)建建设符合自己学生需求的、以在线课程作为线下课堂教学的补充的、混合式教学课程。

1.4.2 研究价值通过调查问卷发现,造成慕课黏度低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有三个——学生毅力不够、动力不足、缺乏监管。

分析、归纳原因如下:1)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下,学分获取主要还是依赖于课堂和学期考核两种方式,对慕课学习没有强制要求,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2)慕课并未融入课堂,教师课堂教学没有和慕课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慕课学习多是学生一种自发状态,缺少教师监管,直接导致完成率低。

3)长期以来我国学生的课业负担非常重,且一直强调家长配合、老师狠抓。

经过十几年常抓不懈,学生终于进入了大学,这时家长鞭长莫及,倘若教师也将学习的时间、地点、方式一股脑的交给学生,会骤然间产生“监控真空”,倘若学生毅力稍有不足便很难完成慕课。

所以国外的通过慕课学习获取学分得到学位的方式暂不符合中国实际,我们必须探索符合中国教育国情的慕课课程使用方法。

本研究的价值在于通过探索新的慕课应用体系,创新开展慕课教学应用,提高其黏度和吸引力,将慕课课程“常态化”,把它作为一种教学内容和手段嵌入到日常教学中,使之与传统教学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让慕课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充分发挥其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方法的技术优势,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2.1 课题的理论依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
满,而是把灯点亮。

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去使用在线平台,而是有效提升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深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

从运行较好的学分共享平台智慧树网、好大学在线、优客联盟、人卫慕课来看,完成率高、活跃度高的课程都是学校有组织的学习教学。

这些都说明将“线上”与“线下”融合在一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才是目前最好的、能显著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的模式。

向课堂回归是在线课程最主要的发展方向,深入课堂才能找到在线课程的生命之源。

从便于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出发,从提高课程黏度出发,“定制”在线课程,使其能真正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2.2 研究目标1) 线上有资源建设一门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在线课程,使其建设规格、内容能够服务混合式教学。

2) 线下有活动活动要能够检查、巩固、转化线上知识的学习以增强课程黏性。

3) 过程有评估线上和线下,过程和结果都能够进行评估。

2.3 研究内容1)将《基础化学》涉及的50个知识点进行筛选、组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其中一些制作定制在线课程,使其内容密切联系医学实际;其形式能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的需求。

2)通过题库建设、研究在线课程中教学知识点和教学模式的搭配,合理选择教学模式,构建在线课程的线上、线下关联性,构建混合式教学体系。

3)优选轻量级的教学资源引入在线课程,使轻量级的教学互动工具(以手机为代表的BYOD设备)与轻量级的教学工具相结合评估在线课程线上与线下和学习过程和结果。

2.4 研究假设以xxx2018-2019级医学类各专业(包括临床、麻醉、影像、检验、生科、全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学生情况与课程特点,自主建设《基础化学》在线课程,使学生接受并熟悉这一新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科学素养
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医学生的基础学习和后续课程学习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2.5 创新之处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定制”针对特定学生群体的在线课程,将慕课的“以课程为中心”升华为“以学生为中心”;并通过选取不同教学模式与教学工具,将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将慕课变成混合式教学,以解决在线课程黏度不够的问题。

使学生在学习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实现培养目标。

3.1 研究思路(1)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摸清学生学科基础和教师对《基础化学》在线课程建设的意见与建议;(2)根据调查结果,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课程大纲与教学目标,对本课程进行分解、细化、组合,定制符合课程要求与学生实际的,能兼容线上线下教学的在线课程;(3)根据在线课程建设和使用中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摸索最佳的在线课程设计内容与运行方案3.2 研究方法(1)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法,梳理总结本校学生与教师对该课程的意见与建议;对在线课程的期待与困惑。

(2)文献法:课题组成员广泛收集资料,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建设在线课程的经验,研究并制定在线课程的建设方案。

(3)项目实施法:建设并在本校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

(4)对照法:选取平行班级,第一组采用本项目的教学方式,第二组用传统教学方式,第三种用无定制在线课程支撑的其它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通过这3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反馈,比较分析本研究方式的优缺点。

3.3 技术路线(1)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摸清学生的背景知识,根据背景知识合理增补在线课程的知识点。

(2)从各个知识点出发,选取合适的教学模式;然后根据教学模式准备讨论话题、小组任务、各类测试等教学材料。

(3)依据教学材料,制作短小精
悍的视频,组成在线课程主体。

(4)结合教学模式的特点,选择搭配轻量级的教学工具,并用教学工具监控在线课程的课上科学学习过程与结果。

(5)通过教学反馈调整在线课程的内容和执行模式。

(6)根据在线课程的运行和反馈总结经验,为本校学生提供定制的、高黏性的在线课程,并在课程学习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4 实施步骤 1. 2018年5月-9月研究准备阶段调查学生需求与教师意见、细化教学大纲、梳理知识点、录制嵌入医学案例的若干个视频,组建在线课程的主体部分。

课题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国内外经验设计、补充在线课程的环节与材料。

2. 2018年10月-2019年12月课题实施阶段开展课题研究,期间积极组织研讨会,讨论研究成果与经验,并根据教学反馈的意见对方案进行动态补充、调整和完善,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3. 2020年1月-2020年5月总结阶段根据实施阶段教学反馈情况,对课题开展应用情况、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达到的效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始终突出学术性,做到紧跟学科前沿,引导学术创新,注重多元化、多样化,使课题真正达到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课题编号:54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