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上第一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1、小明在某博物馆参观时,看到一个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旁边放着如右图所示的说明牌,由此可知该远古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2.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A .种植水稻
B .饲养猪狗等家畜
C .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 .使用磨制石器 3.“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

……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

”出自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拜谒何处时的祭文:A.中山陵 B.黄帝陵 C.炎帝陵 D.秦始皇陵
4、我们桂林的虞山公园有一座石山,相传远古时代舜帝(史称虞舜)曾南巡到此,故名虞山,后人在此立庙纪念,今天的虞山公园就是由此得名。

请指出舜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
A .世袭制
B .武力夺取
C .禅让制
D .民主选举制 5. 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成就不包括:
A.农牧业相当发达,“五谷”齐备,已有今天的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
B.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C.陶瓷业发达,玉器制造业兴盛
D.冶铁业已有一定规模,铁农具使用广泛
6.我国古代的很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成语与古代人物及事件
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退避三舍──城濮之战、晋文公
B.纸上谈兵──桂陵之战、赵括
C.卧薪尝胆──长平之战 、勾践
D.围魏救赵──吴越争霸、孙武 7. 右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秦国的位置应是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发现者: 裴文中
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8.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晚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湖北省有《楚天都市报》这些报纸的得名,与下列古代的哪一古代制度有关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9、“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演艺了春秋战国的纷争。

诸侯国的出现,源于()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10.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他是() A.齐桓公 B.秦穆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11.“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役,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这场战役是()
A.马陵之战 B.长平之战 C.牧野之战 D.桂陵之战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是在1949年。

”第一次“革命”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郡县制确立
C.分封制形成
D.禅让制确立
13.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参观陕西临潼的一处古代文化遗址时赞叹:“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A、都江堰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灵渠
D、万里长城
14.下列哪项不是西汉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
A.重用人才、重视教育
B.注重减轻人民的负担
C.加强中央集权
D.蔡伦改进造纸术
15.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摇篮。

以下最能体现该地区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A.粟的种植
B.水稻的种植
C.玉米的种植
D.小麦的种植
16.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如此尊敬,是因为他A.发明了印刷术 B.改进了造纸术 C.发明了火药 D.制成了罗盘针17.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黄帝、炎帝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18.人们为了说明一个深奥的道理,常用讲故事的方式。

仔细回忆一下“塞翁失马”这一成语故事,想一想,它最能体现下列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9、《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D.统一货币、度量衡
20.保定市某校七年级三班2013年举行了一次“班级管理”的主题班会,张政同学主张“制定严格的班规,对违反班规的同学严惩”。

影响张政同学主张的战国时期思想家是
A.庄子 _____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B.孟子____仁政轻徭薄赋
C. 墨子____互助互爱 ,反对大欺小 D.韩非子____主张改革,提倡法制
21.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具有深厚文化内涵。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这是为了纪念哪位历史人物?
A.孔子
B.屈原
C.岳飞
D.文天祥
22.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秦始皇焚书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人们的言论
B.禁止儒学传播
C.树立秦国的形象
D.加强思想控制
23.许多成语往往与有趣的典故有关,成语“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典故与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有关()
A.张骞
B.项羽
C.班超
D.刘邦
24、. 李清照曾这样赞美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下列事件跟项羽有关的是①大泽乡起义②巨鹿之战③楚汉战争④建立张楚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5、新型生产工具的发明,促进了两汉经济的发展.水排的发明主要是用于
A.农业
B.冶铁业
C.冶铜业
D.丝织业
26、为汉匈民族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有
①卫青②呼韩邪单于③王昭君④班超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7、七年级一班同学要演出课本剧《大秦帝国》,小亮扮演的角色是秦始皇,他查阅了大量关于秦始皇的资料,下列表述秦始皇事迹错误的是A.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B. 公元前3世纪30年代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
C.建立了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
D.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
28、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良种马,葡萄、石榴、核桃等植物,乐器和歌舞,开始传入中原。

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也传到了西域。

这一材料说明
A.西域地区的种植业比中原地区发达
B.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C.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西域发展
D.西域地区长期受到中原政权的控制
29.儒家思想在我国占统治地位开始于()
A.春秋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30.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
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B。

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D。

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31. “殊途同归”指的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下列措施中与“焚书坑儒”有“殊途同归”效果的是
A.统一度量衡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推行郡县制 D.修筑都江堰
32.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比较顺利,主要是因为
A.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
B.西域各国希望摆脱匈奴奴役
C.张骞具有冒险和进取精神
D.西域各族政权希望与汉朝友好
33.下列关于秦朝的历史的判断正确的有
①在秦朝中央政府中,掌管监察的是太尉②毛泽东讲“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的是郡县制③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最早是在秦朝灵渠的修建④迫使陈胜等在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赋税沉重,压迫残酷⑤迫使陈胜等在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刑法严酷,误期杀头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⑤
D. ①③④
34.《弟子规》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弟子规》共360句,以精炼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反映出当时的教育
A.注重儿童智力启蒙 B.突出家庭教育特色
C.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D.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
35.佛教传人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A.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
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
36.(结合右边时间轴)计算一下,西汉王朝共存在了多长时间
A.193年
B.194年
C.210年
D.211年
37、公元46年用世纪、年代表示,正确的表述是
A.公元一世纪40年代B.公元二世纪40年代
C.公元一世纪50年代D.公元四世纪60年代
38、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打击奴隶主贵族B.确立封建统治
C.官吏由国君委派D.实行土地私有
39、下列战役中,不是以少胜多的是
A.巨鹿之战B.城濮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40、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A.秦始皇B.陈胜C.汉武帝D.曹操
一、选择题(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二、材料分析题(共5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4分)
材料一法令规定: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二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材料三汉武帝……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已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就削去了当时半数的侯国。

—以上材料均出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请回答:
(1)制定材料一中“法令”的改革家是谁?(2分)这位改革家的法令体现的是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主张?(2分)
(2)材料二中的举措出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分)其中,“太尉”分管的工作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的“诸王”、“侯国”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汉武帝的这一措施采纳的是谁的建议?(4分)
(4)以上材料中举措的实施产生的相同作用是什么?(2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1分)
材料一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材料二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六王毕,四海一”指什么事件?(2分)
(2)“戍卒叫”指什么事件?在何地提出了材料二中的口号?(3分)(3)导致材料二中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4)材料二的事件失败以后,还有谁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斗争?(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及至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为巩固边疆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开通的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被称作
“___________”。

它是以图中①_________为起点。

___________两次出使西域,为开辟这条重要通道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处为我国汉朝时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___________。

(4分)
材料三:西汉疆域图
(3)图中A地在当时称为西域,它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机构名称)的设置归属中央的。

(2分)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2分)
(4)从上述三则材料看出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主要有哪三种?(3分)你认为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是什么?(2分)
34、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

(8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1)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2分)
(2)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2分)
(3)赤壁之战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2分)
(4)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