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代群牧制度中所存在的民族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金代群牧制度中所存在的民族问题摘要

女真人对辽、宋的战争中俘获大量的畜产。金朝建立后,因袭辽制在东北地

区设立群牧所从事军马蓄养,并管辖契丹等少数民族属民,为此金朝建立起一套

有别于内地的群牧职官体系。金朝建立后,因袭辽制,设立群牧制度,作为国家

牧场,委任官员管理契丹族群进行畜牧生产。群牧中从事生产的主体是契丹牧民,因此民族关系与金代畜牧业息息相关,进而影响到金朝国力的发展以及对外的和战。通过金朝群牧制度的发展可以窥探金代民族关系的演变。

关键词:金代群牧;金代女真人;金代民族问题

一、金代群牧制度中的民族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金初对契丹人实施拉拢、安抚的政策,“其酋长仍官之,且使从宜居处”[1],建立契丹猛安谋克。这一政策虽然有利于招降契丹部族,安抚统治内部的各族群

情绪。但是这一政策并没有打破其原有的部族组织,使得契丹人仍然在其原有的

地域中,从事其以往的经济生活,沿袭其固有的文化、习俗。因此,契丹族群的

自我意识与认同并没有因为辽朝的灭亡而泯灭,契丹与女真族群间的交往虽然增加,但是族群间融合还是极为缓慢的。以契丹人为主的群牧组织,是战马的主要

培养处,具有一定的军事潜力,其在辽代群牧也曾多次参与战争,“雅里斯以挞凛、苏二群牧兵追至柴河”[2],“天祚在山西集群牧兵,特烈为副统军”[3],足

见群牧兵在辽代军事构成中占有一席之地。在金代的边防中,群牧也曾参与到历

次作战之中。强大的军事潜力使得群牧在历次反金斗争中起到重要作用。金朝统

治区域内,各族群聚族而居、相互杂处,在统治较为缓和的时候,不同的族群间

可以相安无事,一旦统治压迫加深,统治危机极容易转化族群间矛盾,引发契丹

族群大规模的起义。对金代的群牧制度遭到了严重打击,“遂亡其五,四所之所

存者马千余、牛二百八十余、羊八百六十、驼九十而已”[4]。

二、金代群牧制度中民族问题的影响

撒八、窝斡领导的契丹农牧民起义影响深远[5]:对外因契丹起义金廷财政军

事损失严重,急需休养生息,“初,金国为契丹耶律窝斡所扰……金主雍大惧……与其下谋,窝斡兵势如此,若南宋乘虚袭我,国其危哉!设有所求,当割

河以南与之”[6],间接促成了大定五年(1165)的宋金“隆兴和议”,两国进

入相对和平时期;对内,金朝统治者吸取教训,调整民族政策,“罢契丹猛安谋克,其元管户口,及从窝斡作乱来降者,皆隶女直猛安谋克,遣兀不喝于猛安谋

克人户少处分置。未经罢去猛安谋克合承袭者,仍许承袭,赈赡其贫乏者,仍括

买契丹马匹,官员年老之马不在括限”[7],“遣使徙之,俾与女直人杂居,男婚

女聘,渐化成俗,长久之策也”[8]。使用行政命令强行打破契丹原有部族组织,

改变原来各族群聚族而居的分布状况,加强女真和契丹的通婚,促进各族群的融合。直接参与起义的部族直接隶属于女真猛安谋克管理,防止契丹部族的复仇意识。同时注意针对契丹部族的社会救济,缓和社会矛盾。撒八、窝斡起义,深化

了金朝统治者与契丹部族的裂隙,在强制迁徙中,“仍遣猛安一员以兵护送而东,所经道路勿令与群牧相近,脱或有变,即便讨灭”[9],金朝统治者的举措与契丹

族群的特点有关,其社会游牧的特性使得“各个小单位人群(家庭或牧团)都需

拥有行动的‘决策权’,也就是他们要为生存自由抉择”[10]。不同于从事种植业,游牧并不依赖国家配给土地和生产工具,脱离原有群牧后也较容易和其他家庭组

成牧团,共同生产。就算损失了全部畜产,也可被其他家庭雇佣,在春季产崽后

分得一部分幼雏从而恢复生产。游牧的生产方式使得个小群体分散救生成为可能。“‘移动’使得他们有能力突破各种空间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边界’”[11]。同样正是这种“移动性”使得契丹起义“不羞溃走”,加大了金朝统治者镇压的

难度。加强迁移时的管控,防止原有的群牧因为人员的流失而溃散,同时也是担

心起义的势头死灰复燃,担心沿途的群牧被煽动,进一步恶化岌岌可危的畜牧业

的发展。西北路既是起义的源发地,也是边防要地,金统治者对于契丹人的戒备

之心不减,“时未尝与契丹有怨,彼之野心,亦足见也”[12],诏“西北路招讨司契丹民户,其尝叛乱者已行措置,其不与叛乱及放良奴隶可徙乌古里石垒部,令

及春耕作”[13]。改变内迁契丹部族的经济生产方式,使其与周边善于耕种的女真人形成共同的经济基础,进一步瓦解契丹人的民族意识,加速各族群的融合。

世宗的民族政策,缓和了民族矛盾,但是女真与契丹两族群间的隔阂仍在,承安元年(1196年)“特满群牧契丹陁锁、德寿反”[14]“伪建元曰身圣,众号数十万,远近震骇”[15],“六群牧人叛”[16];泰和元年(1201年)“是年有群牧使耶律得寿叛,聚兵数万”[17],民族矛盾始终困扰金代统治者,并最终迫使金廷南迁,加速了金朝的灭亡。

三、结语

综上所述,金代因袭辽制,设立群牧制度,委任官员管理契丹族群进行畜牧生产。从群牧官员品位的设置上来看,金朝统治者十分重视群牧,尤其注重群牧军马的供应。但是女真与契丹族群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契丹农牧民的大规模的起义,群牧制度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也影响了金朝的军事实力,迫使金与南宋和谈也使得在对蒙古的战争中节节败退。随着蒙古占领金朝黄河以北的土地,金代的群牧制度也名存实亡。金朝在群牧制度上的种种弊端,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也成为金代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宋)李纲著. 李纲全集上. 长沙:岳麓书社, 2004.05.

(宋)李心传编撰.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北京:中华书局, 2013.11.

(元)脱脱等撰. 金史.. 北京:中华书局, 1977.11.

(元)马端临撰. 文献通考.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明)宋濂等撰. 元史. 北京:中华书局, 1976.04.

(清)柯劭忞著. 新元史. 北京:中国书店, 1988.08.

王曾瑜著. 金朝军制.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4.07.

程妮娜,史英平.简论金代畜牧业[J].农业考古,1991,(第3期).

夏宇旭.浅析金代契丹人的群牧组织[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