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虽历尽劫难但生生不息,最终又赢得了发展的巨大机遇,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开阔了原有的视野,吸纳了新的养分。数字时代的到来给了我们新的机遇和挑战,更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机遇。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把握数字时代机遇,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新思维,去接受挑战,去奋斗。
作为中国人,多少了解一些本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借鉴、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弘扬悠久的中华文明,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增强古诗文的阅读能力,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我们的学生在接受了十多年的基础教育之后,成为有文化的人,最理想的是成为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人。这里的文化,主要是指人所应有的人文素养。文化积淀的厚薄,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一个人受教育后在文明、文化上所达到的程度,某种意义上也预示着与现代文明社会的融入程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的大小。积累传统文化,要除去功利思想,要有意识地吸收、消化传统文化中的精粹营养,要有意识地接触多元文化,站在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角度去研读、品味经典作品,去感悟、体味伟大的襟怀与纯真的情感,领悟、体会深刻的思考与璀璨的智慧,去辨识、认同文化的底蕴与发展的价值。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厚文化内涵、培养人文精神的最直接有效的行为。作为学习者,要勤于动笔动脑,记下有启迪意义的文化现象以及文化思考,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底气。
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资源对语文教学有诸多直接的有益的影响:(1)充实语文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联结课堂内外,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及实践性;(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独特感受,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4)有利于学生以较为全面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去感受社会,感受生活,并以健康的情感和多元的认知去审视生活;(5)作为附属品和互促品,更有利于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悠久文明,热爱语文学科。这样更能引导学生进一步自觉地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使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教师的语文教学互相促进,互为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如今的语文新教材,其优点是有目共睹的:(1)视野开阔。教材编写者似乎着意让师生感受博大精深的人类精神文化,尽可能接近与中外名家、与古代文化的情感距离,感受他们灿烂的风采,让学生在他们开阔的文化胸怀中尽情地吸收营养,为学生提供心灵自由翱翔的足够的精神空间。(2)内容新颖。新教材割舍了旧教材中那些缺乏时代精神、缺乏思想深度、缺乏较高文学审美价值的文章,使教材的品位提高到了空前的位置。(3)淡化政治说教。教材中富有人文意义的文学作品占了60%以上,不少课文富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近几年的语文高考已把视角转向了富有文化内涵和人文意蕴的阅读材料和题型。毫无疑义,其命题意图就在于借此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最后,来看一看我们的语文教学实际。文化素质是一个涵盖面比较广的概念,内涵非常丰富。它既包括通过运用语言文字形成的各种技能,更包括由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转化而形成的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不要一提到文化素质的考查就以为是在试卷中出现文化常识的考查试题。不仅仅如此!毋庸讳言,文化常识的考查推动了对这个知识点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的某些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助于学习文言文。这种考试题型据说是“只重死记硬背而轻能力”,出于“减负”的需要而于上世纪的最后几年退出了高考试卷。可喜的是这一考点又将重新进入我们特别关注的视野。我以为,问题的关键不在这个知识点本身,而是我们的学习、备考观念出了偏差。事实上,即使是前些年,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考查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而是渗透在语文教与学的方方面面。例如,如果在字词的学习中涉及形声、会意等古文字知识,如果在成语积累时明确了该词的典故、出处,如果在古诗词的鉴赏中熟悉了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文体知识,如果在名篇名句的背诵中整体感知了全篇的文史典故、写作技巧,如果在文言文阅读中知道相关的称谓、职官、科举、历法、习俗等知识┉┉相信定会有“多快好省”的功效。再如,2002年全国卷古诗鉴赏题中对“折柳”寓意的考查,如果平时就知道折柳相送是古代送别的一种习俗,很多古诗词中“柳”的意象都有“挽留”之意,那该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以课文为训练素材,夯实基础,进一步培养能力,也就是要掌握相关的字音、词义、文学文化常识,能够背诵默写有关的名篇名句,能根据文体特征和已有的文化知识储备对文章进行分析、鉴赏、评价、推断及想象。二是以课文为阅读素材,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文化品位。具体说就是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化背景,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把握作品的脉络,品味作品的内涵,鉴赏作品
的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同时,从文字、音乐、绘画、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了解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髓,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简单说就是挖掘教材中的文化成分,鼓励学生探究、积累。三是鼓励、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参观当地的文化遗迹及其他人文景观,从社会生活中熏染文化修养。
愿我们的语文教学和日常生活多一份传统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