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理论_第四章_产业布局-69页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产业布局
(一)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
1.杜能的《孤立国》
19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 民经济的关系》。在该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 圈层理论,认为:在农业布局上,并不是哪个地方适合种什 么就种什么,农业经营方式也不是在任何地方越集中越好, 在土地肥沃程度相等的条件下,由于农场距离都市远近不同, 因而农业经营方式也不同,农业收益就有差别,从而论证级 差地租。
则应专门生产易于运输、小规模生产可获利的产品。
弗农提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 布局进行了探讨:第一,处于创新期的产业属于技术密集 型产业,一般布局于人才较多、配套设施齐全的发达城市; 第二,处于成熟期的产业会从个别点向面上转移,出现波 浪扩展效应;第三,衰退期产业完全沦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四章 产业布局
三圃农业圈 谷草农业圈 轮作农业圈
林业圈 自由农业圈
城市
自由农业圈:鲜菜,牛奶;林业圈:木材;轮作农 业圈:谷物;谷草农业圈:谷物、畜产品;三圃农 业圈:谷物,牧产品
第四章 产业布局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是古典区域理论的杰出代表,是工业布 局理论的创始者。他在1909年撰写的《工业区位论》一 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
研究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主要有克里斯塔勒 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区位经济学。
第四章 产业布局
3.成本—市场学派理论
成本—市场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一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而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 与总体产业布局问题。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萨德、 俄林、弗农等。
艾萨德1956年出版了《区位和空间经济》一书,将杜能、 韦伯和克里斯塔勒等人的模型整合为一般区位理论,把区 位问题重新表述为一个标准的替代问题:厂商可以被看作 是在权衡运输成本与生产成本,正如它们做出其它任何成 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的决策一样。
第四章 产业布局
俄林于1933年出版了《区域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在 产业布局方面,建立了一般区位理论。认为运输方便的区 经济能够吸引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可专门生产面向市场、 规模经济优势明显和难于运输的产品,运输部方面的地域
对韦伯的理论进行了修改:第一,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 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 运输,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的起讫点最佳,即中点区位优于 中间区位的理论。
第二,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法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 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他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 即转运点区位论。
第四章 产业布局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 1.成本学派理论 成本学派是最早的产业布局学派,其理论的核心 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 该学派最早的代表人物是龙哈特,主要代表人物 是韦伯。韦伯之后成本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胡 佛、赖利、艾萨德等。
第四章 产业布局
美国学者胡佛于1931年和1948年分别完成了《区位理论与 皮革制鞋工业》和《经济活动的区位》两本书。提出运输 成本有两部分构成:一是线路运营费用、二是站场费用。
从发达城市向落后地区转移。
第四章 产业布局
除上述三个学派外,区位理论发展到20世纪中期还 产生了行为学派与社会学派。行为学派认为传统区位论研 究多侧重于“外部区位因素”(运费、劳动费、市场利益、 建筑用地和工厂用地的可能性、地方税、工业气候等等), 而忽视“内部区位因素”(个人决策和爱好、事务所的合 并、兄弟企业扩张等),强调研究区位与个人行为的空间 问题,把人的主观态度及由其所决定的人的行为当作影响 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社会学派则着重研究各种社会因素 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第四章 产业布局
4.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西方产业布局理论 二战后,随着殖民地国家走上独立自主道路。落后
地区产业布局理论开始受到重视。西方一些学者以后起 国家为出发点提出了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地理性二 元经济理论等,大大丰富了产业布局理论的内容。 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其核心内容 是: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 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者城市聚集,从而形成一种 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增长迅速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 经济发展机制。
韦伯认为,运费是对工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工业最 优区位通常应选择在运费最低点上。假定有n个原、燃料 地,则工厂的最优区位选择必须满足的条件为:
miFnfminn miri rk
i1
F-单位产品总运费;f-运费率; mi-单位产品消耗的i原、燃料重量;
ri-i原、燃料的运距;rk-产品运距
第四章 产业布局
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 要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或与运费相 比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 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
韦伯还认为,聚集力也会对工业最优区位产生影响。聚 集力是指企业规模扩大和工厂在一地集中所带来的规模 经济效益和企业外部经济效益的增长。聚集经济效益, 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 面取决于聚集的规模。
第四章 产业布局
2.市场学派理论
市场学派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主要观点是产业 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 最大的区位。在瓜分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还必须充分 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
研究市场划分的主要理论有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 论,费特尔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帕兰德的市场竞 争区位理论,罗斯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以及吉的自 由进入理论等。
第四章内容概要
产业布局理论综述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产业布局的实践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容
第四章 产业布局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各 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分布,是国民经济各 部门发展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产业布局理论 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存空间的扩展,以 及生产活动的内容和生产空间拓展到一定程度 的必然产物。
(一)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
1.杜能的《孤立国》
19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 民经济的关系》。在该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 圈层理论,认为:在农业布局上,并不是哪个地方适合种什 么就种什么,农业经营方式也不是在任何地方越集中越好, 在土地肥沃程度相等的条件下,由于农场距离都市远近不同, 因而农业经营方式也不同,农业收益就有差别,从而论证级 差地租。
则应专门生产易于运输、小规模生产可获利的产品。
弗农提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 布局进行了探讨:第一,处于创新期的产业属于技术密集 型产业,一般布局于人才较多、配套设施齐全的发达城市; 第二,处于成熟期的产业会从个别点向面上转移,出现波 浪扩展效应;第三,衰退期产业完全沦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四章 产业布局
三圃农业圈 谷草农业圈 轮作农业圈
林业圈 自由农业圈
城市
自由农业圈:鲜菜,牛奶;林业圈:木材;轮作农 业圈:谷物;谷草农业圈:谷物、畜产品;三圃农 业圈:谷物,牧产品
第四章 产业布局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是古典区域理论的杰出代表,是工业布 局理论的创始者。他在1909年撰写的《工业区位论》一 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
研究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主要有克里斯塔勒 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区位经济学。
第四章 产业布局
3.成本—市场学派理论
成本—市场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一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而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 与总体产业布局问题。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萨德、 俄林、弗农等。
艾萨德1956年出版了《区位和空间经济》一书,将杜能、 韦伯和克里斯塔勒等人的模型整合为一般区位理论,把区 位问题重新表述为一个标准的替代问题:厂商可以被看作 是在权衡运输成本与生产成本,正如它们做出其它任何成 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的决策一样。
第四章 产业布局
俄林于1933年出版了《区域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在 产业布局方面,建立了一般区位理论。认为运输方便的区 经济能够吸引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可专门生产面向市场、 规模经济优势明显和难于运输的产品,运输部方面的地域
对韦伯的理论进行了修改:第一,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 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 运输,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的起讫点最佳,即中点区位优于 中间区位的理论。
第二,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法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 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他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 即转运点区位论。
第四章 产业布局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 1.成本学派理论 成本学派是最早的产业布局学派,其理论的核心 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 该学派最早的代表人物是龙哈特,主要代表人物 是韦伯。韦伯之后成本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胡 佛、赖利、艾萨德等。
第四章 产业布局
美国学者胡佛于1931年和1948年分别完成了《区位理论与 皮革制鞋工业》和《经济活动的区位》两本书。提出运输 成本有两部分构成:一是线路运营费用、二是站场费用。
从发达城市向落后地区转移。
第四章 产业布局
除上述三个学派外,区位理论发展到20世纪中期还 产生了行为学派与社会学派。行为学派认为传统区位论研 究多侧重于“外部区位因素”(运费、劳动费、市场利益、 建筑用地和工厂用地的可能性、地方税、工业气候等等), 而忽视“内部区位因素”(个人决策和爱好、事务所的合 并、兄弟企业扩张等),强调研究区位与个人行为的空间 问题,把人的主观态度及由其所决定的人的行为当作影响 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社会学派则着重研究各种社会因素 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第四章 产业布局
4.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西方产业布局理论 二战后,随着殖民地国家走上独立自主道路。落后
地区产业布局理论开始受到重视。西方一些学者以后起 国家为出发点提出了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地理性二 元经济理论等,大大丰富了产业布局理论的内容。 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其核心内容 是: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 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者城市聚集,从而形成一种 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增长迅速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 经济发展机制。
韦伯认为,运费是对工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工业最 优区位通常应选择在运费最低点上。假定有n个原、燃料 地,则工厂的最优区位选择必须满足的条件为:
miFnfminn miri rk
i1
F-单位产品总运费;f-运费率; mi-单位产品消耗的i原、燃料重量;
ri-i原、燃料的运距;rk-产品运距
第四章 产业布局
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 要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或与运费相 比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 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
韦伯还认为,聚集力也会对工业最优区位产生影响。聚 集力是指企业规模扩大和工厂在一地集中所带来的规模 经济效益和企业外部经济效益的增长。聚集经济效益, 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 面取决于聚集的规模。
第四章 产业布局
2.市场学派理论
市场学派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主要观点是产业 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 最大的区位。在瓜分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还必须充分 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
研究市场划分的主要理论有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 论,费特尔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帕兰德的市场竞 争区位理论,罗斯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以及吉的自 由进入理论等。
第四章内容概要
产业布局理论综述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产业布局的实践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容
第四章 产业布局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各 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分布,是国民经济各 部门发展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产业布局理论 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存空间的扩展,以 及生产活动的内容和生产空间拓展到一定程度 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