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4.2种群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种群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xxxxxxxx
本节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中第二节的内容。

在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有如下说明: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本节内容用2课时,本节课为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种群的数量变化”所授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第二部分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包括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第三部分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该教材稳态与环境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

《国家高中生命科学学科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说明包含两层涵义:其一,“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属模仿性技能目标,旨在通过原形示范(微生物的数量增长)和具体指导,学生能完成建立数学模型;其二,“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理解水平的知识目标,旨在把握数学模型(抽象)与种群的数量变动(具体)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二、设计思路
整体教学思路是:首先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接着通过运用模型分析,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最后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并由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增长模型
(3)会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掌握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学习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提高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

(2)通过对数学模型的分析运用,掌握种群增长曲线的应用,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涌现性”的复杂系统,它需要借助于包括数学等众多工具学科来进行研究。

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渗透有助于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2)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形成整体性思维的习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为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五、教学手段
1、现代多媒体技术:
(1)教学PPT: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辅助,主要用于实验数据呈现,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呈现。

(2)图片信息:主要用于生活实例的呈现。

目的是直观教学,便于学生理解。

2、传统教学手段:
(1)讲授:作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手段,主要用于教学环节的逐步落实。

(2)板书:主要用于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的呈现
(3)学生讨论:主要用于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和生活实例的分析
目的是通过加强教师的引导,提升学生的互动空间,以突出教学重点和解决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六、课后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并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模型来解决种群数量变化中的许多问题是一种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把重点之一放在了与学生一同分析数学模型,并通过层层引导的方式让他们自己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分析用来解决种群数量变化中的问题,取得了一定效果。

本节与数学联系紧密,体现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可以进行有效的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