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合集下载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试行)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试行)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试行)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任务。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组成。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由“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所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和融合。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七个模块组成,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自2005年9月开始,江苏省进入了新一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

面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不少困难。

其中,一个突出的困难表现为教师使用课程标准时普遍感到教学深度、广度难以把握。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

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强化教师的课标意识,充分发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作用。

为了贯彻落实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帮助教师科学地把握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下称为《高中地理教学要求》)。

《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主要是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进行梳理和细化,针对其中的具体内容提出较为明确的教学要求,帮助教师恰当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且操作性强的教学建议。

江苏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江苏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江苏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江苏省教育厅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性质与实验要求〔一〕课程目标与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确定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共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的是要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机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改变普通高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偏向,实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均衡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有着共同的课程目标,但在开发和实施的具体操作方面,又具有各自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要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究和积极运用知识的倾向,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社区服务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参加本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实践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时机,让他们关注自身的成长,关注现实的生活环境,关注全人类科技与社会文明的发展,通过动手和实际操作,表达个人的社会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国家规定和地方指导下,由学校开发、实施、管理的必修课程。

学校是课程开发与实施最重要的主体,必须自觉地担负起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的责任,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作为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组织化水平。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新增内容条目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新增内容条目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新增内容条目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新增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核心素养的提出:高中地理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

这些核心素养的提出,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程内容的变化: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划分,强调全球观和宇宙观的凸显。

同时,还新增了重污染天气及其治理、人口和居住小区的区位因素、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城镇化的利弊、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之间的关系、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和路径查询等内容要求。

这些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高中地理课程新增了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这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方向,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

这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4. 附录内容的增加:高中地理课程还新增了附录一地理活动参考示例,附录二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示例等,以落实地理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习到真正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5. 着眼国家政治建设发展趋势:高中地理新课程内容改进的最大领域之一是政治地理的加强。

着眼于国家政治建设发展趋势,地理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政治建设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旨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使其更加关注社会建设与国家政治建设的发展趋势。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

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简介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简介

2、重视探究,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探究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地理学科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分为: 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类两种类型。 课题研究: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问题
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地理社会调查、 地理科学实验和地理文献研究等。
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
为主要目的,如某块农田的排灌及土 地利用类型模拟设计、某居住小区的 商业网点模拟规划等。
显示出比较强的学科系统 性。例如,必修课分为9个单 元:地球在宇宙中;大气; 陆地和海洋;自然资源与灾 害防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和差异性;人类的生产活动 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 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地 域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 题与可持续发展。 此种结构与以往纯粹的部 门地理相比已有革新,但仍 有一定的部门地理痕迹。
中学地理课程
——兼跨 “人文与社会” 和 “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性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
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 关系,进一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地理的方
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
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
学习领域。由“必修”与“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与生产生括密切相关的7个模块组成,
课程内容丰富、多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 志向自由选择学习。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 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学密切相关的 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 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增进学生社会适应力和生涯规划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课程的关键目 标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 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 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 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 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 果。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共84页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共84页
?(2)教科书内容“支离破碎”,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学 科知识网络系统?(3)教科书活动(思考、实践、探究 )怎样有机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重方法,从传授到引导
重视“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1.以“标”为本,灵活处理教材
整合课程资源,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图像不是教学内容的本质性的东 西,只是用来说明地理概念、原理的辅 助性材料,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
从能力培养层次统计看,“记忆”活动10 个,占总数的11.9%;“理解” 活动24个, 占总数的28.6%;“应用”活动50个,占总 数的59.5%。 显然,教材侧重学生实践活动 的开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比较而言,淡化 了对教材知识点的死记硬背。
从表现形式看,学生活动穿插分布于教 材的相关内容处,而不是以集中的家庭作业 形式附于章节之后,目的是促使学生课堂消 化所学的内容,同时寓活动于课堂教学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 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载体。
收集信息 整理信息 分析信息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第7期——关于高中 地理“探究活动”实施中存在问题的若干思考
4.传统与创新的矛盾十分突出
➢教材——课程 ➢传统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结论性知识——过程性知识
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所提倡的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学生均提出了较 高的素质要求
教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娴熟的课 堂控制技巧和课程开发能力;学生必须具备 很好的自控能力、自学能力以及极强的观察 能力和创新意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本标准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地理教学改革,推进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有效实施而制定的。

一、基本要求1.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科学素养为基本目标。

2. 坚持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注当代世界和国家命运与前途。

3. 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分析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原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4. 突出地理学科的基本观念、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培养学生跨越学科界限和应用地理学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人地关系1.1 人口与城市1.2 农业与农村1.3 产业与能源1.4 交通与通讯1.5 旅游与社会生活2. 自然地理2.1 大气环境与气候2.2 水环境与水资源2.3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2.4 地理智慧与地理信息技术3. 地理实践3.1 综合考察与实地考察3.2 组织研究与实证研究3.3 开展实践与服务活动三、教学要求1. 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倡导和谐学风和科学态度。

2. 采用多样化、个性化、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研究地理的兴趣和动力。

3. 坚持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4. 重视评价机制,鼓励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研究。

四、教材建设1. 建立适应新课标和地理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的教材体系。

2. 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提高教材互动性和适应性。

3. 加强教材评估,推进素质教育。

五、教师发展1. 加强地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地理教学水平。

2. 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果。

3. 倡导优秀地理教师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进地理教学改革。

本标准的实施可以提高我国高中地理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素质,培养符合当代社会要求和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023年四省(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023年四省(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023年四省(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
导意见
前言
本指导意见旨在加强地理学科的教学指导,促进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其地理素养。

2.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让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国家和世界地理格局的了解,增强其国际视野。

4. 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
1. 地球与地图
2. 自然地理
3. 人文地理
4. 地理技术
教学方法
1. 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情境化、探究性、合作研究等教学方法。

2. 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3. 通过研究性研究、实践性研究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
能力。

教学评价
1.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调查报告、实验记录等。

2. 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作用,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教学资源
本指导意见提供教材资源、教学多媒体资源以及研究性研究活
动方案等教学资源。

结语
本指导意见旨在加强地理学科的教学指导,促进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将本指导意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促进地理学科教育的创新发展。

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

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

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
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它旨在通过实施国家课程标准,推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中地理课程体系,提高国民素质,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教材编写、教学设备配备、实验室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也要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

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加大投入力度,为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提供必要的支持。

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是一项系统性、全面性的工作,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取得实效,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修Ⅰ、选修Ⅱ组成。

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共8个领域,合计116个学分,所有高中必须全部开设,并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

国家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选修I课程,是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需要、分类别分层次设置的。

学校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选修Ⅱ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

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选修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模块的设置有利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有特色地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2.学制、学时、学分1)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

各地应当针对每个学期长短不一的情况,调整学年教学时间。

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分为两个学段,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每周安排的课程修习时间不得超过35学时;每节课教学时间为45分钟。

2)学分用以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即可获得学分。

学分由学校认定。

3)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相当于2学分。

为减少并学科目,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每周安排4学时,在1个学段内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每周安排2学时,在2个学段内完成一个模块教学的任务,避免出现学习连续性中断。

4)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l8学时,相当于1学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是课题研究,应当保证270学时,计15学分;社会实践共2周,2学分;社区服务按照工作日计算,10个工作日计2学分。

最新地理高一-普通高中地理课标简介新课标原创 精品

最新地理高一-普通高中地理课标简介新课标原创 精品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8.9 7.5 44.8 38.8
5
0
偶尔有 经常有 几乎每节都有 几乎没有
52.3%的学生表示几乎没有或偶尔 有机会在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
关于学生作业的调查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84.3
41.1 17.9 6.4 4.6 3.7 3.5
普 通 高 中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简 介
教育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高 中 课程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
(试 行)
高中地理 课程标准
评 价
教 学
高中地理 实验教材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
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
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
学生的作业以练习记忆为主,实践 性、探索性的作业占的比例极少
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教师 校长
97.5%的校长和75.5% 的教师反 映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是纸笔测试
学生对公布考试成绩的感受
40 35 30 25 20 20.9 12.5 6.5 24 36
断 人生规划
学校开设 选修课情况
80 60 40 20 0
开了 没有开
学生是否希望 开选修课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92.6
69.8
30.2
7.4


92.6%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选修课 , 但69.8%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开设选修课
对高中课程 内容容量的看法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

从能力培养层次统计看,“记忆”活动10 个,占总数的11.9%;“理解” 活动24个, 占总数的28.6%;“应用”活动50个,占总 数的59.5%。 显然,教材侧重学生实践活动 的开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比较而言,淡化 了对教材知识点的死记硬背。 从表现形式看,学生活动穿插分布于教 材的相关内容处,而不是以集中的家庭作业 形式附于章节之后,目的是促使学生课堂消 化所学的内容,同时寓活动于课堂教学过程 中,突出了学生参与式的主动学习的特点。
?( 2 )教科书内容“支离破碎”,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学 科知识网络系统?( 3 )教科书活动(思考、实践、探究 )怎样有机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重方法,从传授到引导 重视“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1.以“标”为本,灵活处理教材
整合课程资源,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图像不是教学内容的本质性的东 西,只是用来说明地理概念、原理的辅 助性材料,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
4.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轻知识、重过程 从学会到会学
“活动”是湘教版地理教材的最大特色
活动化 情境问题 单元活动
读图思考
章首课题 节首探索
湘版高中地理课标教科书主要栏目统计
模块 思考活动 实践活动 探究活动 阅 读
地理Ⅰ
地理Ⅱ
21
26
14
8
34
41
36
48
地理Ⅲ
13
4
33
53
《地理I》各章“活动”与“阅读”数量统计
从减少教学内容的角度处理教材 ——将过难的、过于烦琐的、地 理性不强的活动进行简化,乃至舍弃。
参考省编《教学指导意见》
从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角度处理 教材 ——从有利于提升学生建构良好的认 知结构、有利于激发与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思考分析、提升 地理学习能力等角度,对教材活动进行补 充、改编,甚至跳出教材、重组教材。 参考其它版本教材中的资料 利用本地的乡土材料 近距离原则 引用热点新闻资料等 趣味性原则 思维性原则

江苏高中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江苏高中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江苏高中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一、江苏省高中新课程课时与学分安排建议表
说明:
1.此表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的要求安排。

2.学校应先开设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

不应任意增减课时,也不应把必修课安排的时间过于集中和提前。

3.指导学生选择课程时,应指导学生先选择科目,然后在科目中选择模块。

4.学生选择选修I课程,语文、数学、外语应必选,同时,在人文与社会、科学、艺术、体育四个领域中选择一个领域。

选择人文领域的学生至少应在政治、历史、地理三科中选择两个科目,选择科学领域的学生至少应在物理、化学、生物中选择两个科目。

除此以外,还应在其他领域自由修习一定的学分,以保证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前后的对比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前后的对比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前后的对比分析
邓若男;张家辉
【期刊名称】《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年(卷),期】2018(000)008
【摘要】通过对比分析修订前后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挖掘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总体框架、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的变化,探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特点,以捕捉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新动向.
【总页数】3页(P54-56)
【作者】邓若男;张家辉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日照,276826;曲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曲阜,27316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关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建议
2.浅谈课堂教学中《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的落地生根——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共性点为例
3.四大素养展示高中地理课程核心价值——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朱翔、韦志榕
4.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前后的对比分析
5.指向地理核心素养的"必修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兼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学习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江苏省从2005年秋自高中一年级开始进行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这是江苏省基础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又一项重大决策。

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设置的所有课程发挥的整体教育功能来实现的。

地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程,属于国家课程。

地理课程与其他高中课程互相配合,对于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

为贯彻落实《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以教育要“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各项要求,努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江苏的实际,借鉴国内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积极稳妥而富有创造性地推动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在江苏的全面实施。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总体目标是:全面体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成课程标准;提高地理新课程实施水平,充分发挥高中地理课程在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提高全省中学地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大力促进全省高中地理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全面提升全省高中生的地理素养和现代文明素质;在实践和理论上积极探索和总结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经验,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体系做出江苏应有的贡献。

二、推进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步骤实现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总体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计划、分阶段、按步骤地进行。

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必须加强工作的计划性,科学合理地统筹规划不同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使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具体明确,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并在实施过程中适时加以调整和完善。

2005年到2008年是全省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时期。

根据不同学年工作的特点和中心有所不同,其实施步骤大致可分为前期准备、实施启动、调控推进、深化完善四个阶段。

各个阶段的工作不是截然分开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要绝对化。

1、前期准备阶段(2005年秋季开学之前)①着重抓好岗前师资培训工作,为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打下较为坚实的师资基础。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把培训任务落实到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身上。

凡是首批担任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在秋季开学上第一节课之前,应先对全校地理教师进行说课试讲,听取大家的建议,然后修订教案才可进课堂。

②省、市分别成立相应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小组”。

省、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小组”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并发挥在教学研究、信息交流、咨询服务和专业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各市专家指导小组要及时向省专家指导小组通报本市的实施情况,提供典型经验,反映各种意见和建议。

③研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各市、县(市、区)应在对本地区高中地理教学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与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相关的师资培训、教材使用、校本教研、评估督导等规章制度。

④根据江苏省教育厅颁布的新的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各校做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周课时安排。

2、实施启动阶段(2005年9月——2006年7月)①广泛开展以校为本的师资培训,建立起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

各校应把省、市、县(市、区)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起来,把培训与教研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地理教师人人参与校本培训。

②以课题研究带动校本教学研究的开展。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要坚持教科研的引领作用,加强课题研究,并以课题研究推动校本教研,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提高校本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各地各校尤其要加强对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研制操作性强、指示简明、方法易行的《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案》。

③以先进典型推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

从调查研究入手,各市确定一所作为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基地的学校,充分发挥地理学科基地典型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

总结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召开经验交流会、表彰会,举办学生学习成果展示,评选优秀教学论文、优秀教学设计、活动方案、优秀课、精彩教学片断和多媒体课件等活动。

④探索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高中地理课程学分管理机制,确保各校学分认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严禁学分认定中弄虚作假的行为。

⑤加强督导评估。

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各市、县(市、区)、各校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进行督查、评估与指导。

⑥研究并进行高中地理新课程考试改革试验。

3、调控推进阶段(2006年9月——2007年7月)①总结经验,反思调控。

在总结前两个阶段工作得失的基础上,针对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②启动属于选修学分Ⅰ的地理选修课程。

③各校根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并在广泛吸取各地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评价、考试改革的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制《普通高中学生地理学业成绩评价及学分管理方案(试行)》。

4、深化完善阶段(自2007年9月——2008年7月)①研究制订《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评估方案(试行)》。

②对各市、各校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全面修订和完善实施工作的方案和措施。

③探究江苏省高考新方案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研究提出相应的策略。

④全面系统地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不同版本的实验教科书提出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建议,并反馈给相关部门。

⑤规划部署2008年秋季开学后的工作。

三、坚持把转变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放在新课程实施的首位课程理念是课程实施的行动指南。

课程理念体现了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追求,集中反映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居于课程的核心地位。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进一步转变实施者的教育教学观念。

高中地理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要求每位地理教师从根本上转变高中地理教育的价值观、课程观、学生观、知识观以及课程管理与评价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普通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

在认真学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钻研实验教材的基础上,理解与把握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并把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转化为每个地理教师的信念和行动,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随着时代的前进、地理教学的实践和课程理论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是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重中之重。

每个人都要不断进取,不断接受新事物、新思想。

虽然对新事物、新思想,人人都有一个认识、接受、深化、转变的过程,但时不我待,每个地理教师都要充满实施新课程的紧迫感、使命感,树立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意识,努力在继承中创新、开拓、前进。

地理教师在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中,要始终坚持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放在首位,自觉努力促使自己变革教育教学观念,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仅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创设民主平等、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

四、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进一步促进地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课程的基本要素。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最终都需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体现在教学活动中。

进一步促进地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呼唤改变教师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技能为主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是教的出发点,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有利于学生养成获取对终身发展必备的基本素养的学习方式,克服死记硬背、机械被动、脱离社会、脱离生活经验的学习方式。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与实施策略,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批评性思考以及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应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地理教师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2.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索和研究活动;3.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4.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5.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

五、建立普通高中地理选课指导制度《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学校在保证开设好地理必修课程的同时,要制定并落实开设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的地理选修课程的规划。

部分学校因条件不具备,可暂缓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开设。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属于选修学分Ⅱ的地理校本课程。

地理校本课程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地理课程。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采用模块的方式,各模块的学时和学分设置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的规定相同。

学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地理选课指导制度,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既要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也要避免教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健康成长,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学校应提供地理课程设置说明和地理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

地理教师负责指导学生选择地理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地理学习计划,成为学生“选课的咨询人员”,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地理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