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语文《屈原》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话剧剧本中对话或独白的作用,理解屈原独白的内涵。
2.了解戏剧的内容及写作背景,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
3.理解郭沫若借屈原的时代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
1.了解戏剧剧本中对话或独白的作用,理解屈原独白的内涵。
2.了解戏剧的内容及写作背景,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郭沫若借屈原的时代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他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在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被奸佞小人排挤,不被朝廷重用,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丧,投汨罗江而死。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
(一)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二)了解全剧
阅读课本P103内容,了解《屈原》全剧故事梗概:
【学法指导】概括每段内容方法提示:
1.找关键词
2.连词成句
【明确】
第一幕:张仪郑袖勾结,酝酿阴谋卖楚。
第二幕:郑袖诬屈原使之免职,张仪促楚齐断交,楚秦结好。
楚危。
第三幕:屈原被误解,愤然出走。
第四幕:屈原遭侮辱和监禁。
第五幕:屈原被囚在庙,颂风雷电,出逃。
【设计意图】借助课后知识了解《屈原》全剧的大致剧情。
(三)概括本幕
本文选自全剧的第五幕。
默读全文,概括本幕剧的主要内容。
要求:把下列概括本幕剧主要内容的半成品思维导图填写完整。
【设计意图】课文P102页“思考探究一”提到:“话剧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有时也会安排大段独白表达人物的心理”,基于此,本课设计由“对白”和“独白”组成。
同时,借助思维导图概括本幕内容。
三、细读感悟
(一)理解对白
1.本文开头有一大段“舞台说明”在本文有什么作用?
这是故事发生的环境描写,室内空寂昏暗,渲染了靳尚与郑詹尹阴谋加
害屈原的紧张氛围;室外雷电交加,大风咆哮,为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壮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朗读第一部分,仔细品味靳尚与郑詹尹的对话,回答问题:
(1)靳尚出场一连串的问句,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咄咄逼人的气势急于害死屈原
(2)写靳尚害死屈原怕城里的人“愤愤不平”,怕“引起关东诸国的
非难”有什么作用?
明确:【侧面描写】写出屈原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精神品质之令人敬重。
(3)靳尚和郑詹尹的对话与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
二人的对话引出屈原的独白,并把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他们诬陷打击
屈原还不够,还欲除之而后快,暴露了他们铲除政治异己的凶残和毒辣。
(二)感悟独白
屈原是政治家、诗人、忠君爱国的贤臣,他的形象早已深入万千国人的内心。
郭沫若笔下的屈原,有何独特性呢?让我们一同品赏独白,走近屈原。
1.传统意义上的屈原形象
【背景资料】
有学者曾将屈原的形象概括为:一个怀芷吐芳、洁身自好、品格高洁的雅士;一个忠心耿耿、心念君主、钟爱国家的贤臣;一个屡遭贬谪、漂泊孤寂、怨气横生的迁客。
屈原出身高贵,高洁不群。
屈原有“美政”思想,他忠于楚怀王,忠于楚国,直言进谏,不惧奸佞。
在奸臣小人环伺的楚国,他屡受谗言侵害,屡遭贬谪冷遇,愤懑郁结,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设计意图】结合背景资料,了解屈原在传统意义上的形象。
2.作者笔下的屈原
独白是人物直接流露内心深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表现手法。
通过品读郭沫若笔下屈原的独白,我们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屈原的内心,感悟他的形象。
那么,就这一段独白而言,郭沫若笔下的屈原与传统意义上的屈原,有何异同呢?让我们观看屈原独白视频,找出作者描写的事物。
(1)风雷电
屈原尽情地歌颂风雷电,风雷电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明确:
①“风”要“尽力咆哮”,虽然“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
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使那长江……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可见,风要竭尽所能驱赶黑暗,风要传扬以影响他人。
②“雷”可以“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边上去”,雷声“轰隆隆”,是自
由驰骋、载我去“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净土的力量。
③“电”——“宇宙中最犀利的剑”。
“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
劈开,劈开!”黑暗在屈原眼中,已牢如钢铁,必须用像闪电这般锋利的长剑,才能劈开;连用三个“劈开”,足见黑暗之深重,反抗意识之强烈和彻底。
【小结】屈原呼唤风、雷、电,“尽情发挥你们的力量”“把这黑暗的
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由此可见,屈原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热爱光明——极度痛恨黑暗、污秽的社会,强烈呼唤光明到来,是一个发动一切力量,坚决反抗黑暗环境的战斗者形象。
(2)除了反抗黑暗环境,在屈原的独白中,还提到了几类人。
第一类:东君、大司命这类高高在上、无德无能、欺压百姓的统治者。
屈原的态度是“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彻底消灭这些腐朽官僚。
第二类:河伯这类不坚决的反抗者。
“你,你是我最初的一个安慰者”“我看见你挺身而出,指天画地有所争论”我们看屈原的措辞,可见河伯最初也是一个有正义心的人,但是屈原怨其对待黑暗势力反抗手段不够强硬彻底,导致河伯自己和婵娟都陷入敌手。
屈原对河伯这样不彻底的反抗者的态度是肯定最初的反抗,但是斥责他头脑不够清醒,反抗不够坚决。
第三类: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的人民群众。
屈原在呼唤风时,写到“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这便是屈原希望“风”这个反抗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呼啸,激起人民群众的反抗热情,希望人民群众加入这反抗黑暗的斗争中来。
【小结】由此可见,屈原是一个头脑清醒的革命者领导人形象,他对待不同的势力,有不同的态度和方略。
他怒骂鞭挞恶神,斥责不彻底的反抗者,呼唤正义力量的加入。
3.对比赏析
这是一个洞察社会、痛恨黑暗、勇猛坚毅、大义凛然、反抗到底的形象。
这还是我们熟悉的楚国政治家、诗人、忠君爱国的屈原吗?
这是屈原。
因为他痛恨一切黑暗势力,维护光明与正义。
这似乎又不是屈原。
他的反抗无比决绝和彻底,他不仅痛恨欺民惑众的统治者,他还痛斥弱小的反抗者。
他并非孤独的反抗者,还呼唤其他力量的反抗,还呼唤人民群众的参与。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屈原的独白,感受郭沫若笔下屈原形象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四、理解主题
为什么郭沫若笔下的屈原会呈现这样的形象特征呢?
(一)创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二)巨大反响
《屈原》是中国话剧史上不朽的丰碑。
1942年重庆国泰大戏院连续上映《屈原》21场,演出期间,排队数百米。
重庆的马路,不时有人在念“爆炸了吧”“烧毁了吧”。
重庆各大媒体称:上座之佳,空前未有!
屈原的痛斥与怒骂,点燃了每一个有良知、有正义感、痛恨压迫的民众的反抗心和爱国心。
我们今天的人可能不大容易进入到屈原给我们的情景中去,但是抗战时期的人能够融入进去,当时的人显然能从“烧毁了吧”体会到郭沫若所想表达的是什么。
(三)郭沫若想借屈原这个形象,表达什么主题?
郭沫若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我是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年的时代。
”创作《屈原》,是为了鞭挞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有“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的形象极具深刻性。
屈原的满腔怒火,正是郭沫若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怒;屈原对黑暗的反抗,对光明的向往,正是郭沫若对腐朽肮脏的怒骂,对自由和光明社会的渴望。
屈原的形象,寄托着特殊背景下,作者对黑暗的无情鞭挞、对光明的无限向往和对联合起来反抗黑暗的呼吁。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创作背景,理解郭沫若笔下屈原形象的时代意义。
五、布置作业
文学作品源于时代,反映时代,也为时代增辉。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屈原》一剧中主人公的巨大艺术魅力和激情澎湃的战斗情怀。
所以,今天的课后活动是——在屈原的独白内容中,从“风”“雷”“电”“火”“神”五类文字中任选一些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角色朗读,感受屈原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继续感受戏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