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道名人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大道名人简介
--九大牛人
两位总统
徐世昌
徐世昌(1855—1939年),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晚号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

直隶(今河北)天津人。

其曾祖父、祖父在河南为官居,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府(今卫辉市)府城曹营街寓所。

徐世昌早年中举人,后中进士。

自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就为袁世凯的谋士,并为盟友,一文一武,互为同道;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曾任军机大臣。

徐世昌深谋远虑,颇得袁世凯的器重;但他又能与袁世凯保持距离,进退有度,在袁世凯称帝时以沉默远离之。

民国五年(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民国年号,起用他为国务卿[1]。

民国七年(1918年)10月,徐世昌被国会选为民国大总统[1]。

他“偃武修文”,下令对南方停战,次年召开“议和会议”[1]。

民国十一年(1922年)6月通电辞职,退隐天津租界以书画自娱。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6月5日,徐世昌病故,年85岁[2],先寄葬于天津桃园村原英国公墓,后同夫人一起归葬于河南省辉县市百泉镇苏门山下。

6月8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徐世昌下褒奖令,以颂扬其爱国忠心[2]。

徐世昌国学功底深厚,不但著
书立言,而且研习书法,安阳袁林的墓碑“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个大字系徐世昌的手笔。

工于山水松竹,如《石门山临图帖》等。

一生编书、刻书30余种,如《清儒学案》、《退耕堂集》、《水竹村人集》等[3]。

被后人称为“文治总统”。

徐世昌还与袁世凯共同推出了中国最早的巡警制度
天津老字号“正兴德茶庄”、“成兴茶庄”、“直隶书局”等匾额均出自他的手笔。

曹锟
曹锟(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出生于天津大沽口(今天津市塘沽),是中华民国初年直系军阀的首领,也是保定王。

曾靠贿选而被选举为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

[1]
1890年,曹锟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任毅军哨官。

在1919年的时候,就被拥为直系军阀首领。

1923年6月,曹锟将黎元洪逐走天津。

10月5日重金收买议员,贿选为大总统,留下了其人生最大的污点。

但是在1927年曹寓居天津后卢沟桥事变后,他拒绝日本所请出面组织新政府,保持了民族气节,保全了民族大义,保住了晚节。

曹锟在1938年5月17日因病逝世。

1939
年12月,国民政府因其民族气节特追赠曹锟为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贿选国会起草并通过了一部《中华民国宪法》,人称“曹锟宪法”、“贿选”。

1923年10月10日,该宪法由曹锟颁布实施。

这部宪法是中国第一部正式颁行的宪法。

潘馥
潘馥:山东省微山县马坡镇潘庄人,民国时期北洋军阀政府最后一任国务总理,幼年熟读经书,并考取了清末的举人。

因18字上书军饷获批,轰动一时。

被誉为江北才子。

民国建立后曾任山东实业司司长、统一党山东支部负责人、全国水利局副总裁、财政部次长、全国河道督办、财政部总长、交通部总长、总理。

于1914年6月15日至7月5日,在济南主持举办山东省第一次物品展览会。

会上评选出237种、682件优质产品。

10月,送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不少产品获得金奖。

张作霖成为北京军政府的元首。

馥仍为财政部总长。

张作霖组织了中华民国军政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职。

20日任命潘馥为内阁总理兼交通部总长。

潘馥卸任后,先为张学良的高级顾问.
唐昭仪
唐绍仪(1862年—1938年),字少川,1862年1月2日生于广东香山县(今珠海唐家湾镇唐家村),是清末民初著名政治活动家、外交家、清政府总理总办、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国民党政府官员。

曾任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校长。

自幼到上海读书,1874年成为第三批留美幼童,赴美留学,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881年归国。

曾任驻朝鲜汉城领事、驻朝鲜总领事、清末南北议和北方代表、民国第一任内阁
总理等,为中国主权、外交权益及推进民主共和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孙中山政见分歧后,政治消沉,后任中山县县长。

上海沦陷后,与各方暧昧不明,引起多方揣测,置自身于险境。

盛传日敌拟利用绍仪等组织华中伪政府,蒋介石下令戴笠派特务赵理君于1938年9月30日将其刺杀于家中。

唐绍仪是近代第一位致力于收回海关控制权的人。

顾维钧
顾维钧,字少川(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汉族,江苏省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1912年任袁世凯总统英文秘书,后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国民政府驻法、英大使,联合国首席代表、驻美大使,海牙国际法院副院长;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1972年,出席联大的章含之受毛泽东之托邀请其访问中国大陆;1985年病逝于美国纽约,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鹿野前往吊唁;顾维钧口述的600余万字的人物回忆录,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外交的重要资料。

巴黎和会,中国不能放弃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China can not miss shandong as same as the west world can not miss Jerusalem)
拒签《凡尔赛合约》,这次拒签在中国外交的历史中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中国第一次坚决地对列强说“不”,终于打破了
“始争终让”的外交局面,最后没有退让。

这也是中国外交胜利的起点。

以后,中国一步步夺回了丧失的主权。

张绍曾
张绍曾(1879—1928),字敬舆,1879年10月9日生于直隶大城县。

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北洋督练公所教练处总办。

1911年任新军第二十镇统制。

武昌起义后,与吴禄贞等举兵反清。

1911年11月7日吴禄贞被袁世凯暗杀后,调任长江宣怃大臣,未赴任,潜至上海。

1913年被袁世凯任为绥远将军。

1916年任北洋政府陆军训练总监。

1922年任陆军次长,次年任国务总理,主张迎孙中山入京协商南北统一,为总统曹锟所忌,不久去职,退居天津。

1928年遇刺身亡。

颜惠庆
颜惠庆(1877年4月2日-1950年5月24日),字骏人,中国政治家、外交家、作家,上海虹口人。

中华民国政治家,外交家。

1906年10月,清学部奏定《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颜惠庆参加考试,名列文科第二。

他回到上海后受聘于商务印书馆,主编《英汉双解标准大辞典》,这是第一本完全由中国人编成的大型英汉辞典。

1910年,东三省鼠疫大爆发,颜惠庆参与组建满洲防疫处,这是中国近代以西医方法控制大规模鼠疫疫情的首次尝试,并一举成功。

龚心湛
龚心湛(1871年-1943年),原名心瀛,号仙舟。

安徽合肥人。

监生,金陵同文馆毕业后驻英、日、美、法、比等国使馆随员多年,回国后又在广东、云南为官。

1912年起历任汉口中国银行行长、安徽国税筹备处处长、财政厅长,又调任财政次长兼盐务署督办,回任安徽省长。

1919年秋在财政总长任上代理国务总理三个月。

后致力于兴办实业,任启新洋灰公司总理、董事长有年。

早年留学英国。

历任清政府驻外公使馆随员、广州知府、署广东按察使、云南提法使等。

民国成立后,历任安徽省财政厅厅长、安徽省省长、内阁财政部次长、代理内阁总理、内务总长兼交通总长等职。

1926年去职移居天津,任中国实业银行董事长等。

1943年12月在天津病逝。

朱启钤
朱启钤热心公益事业,他在我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对北京旧城作了科学规划,并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造,为北京的市政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被尊为北京城近代化的开创者。

京城规划第一人。

留住北京传统建设根系,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奠基人。

北京市的第一个公园——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创办中国的第一个博物馆——古物陈列所(1946年与故宫博物馆合并),开发北戴河疗养区,1930年营造学社正式成立,任社长。

营造学社,梁思成、林徽因
第一个颁布“胜迹保护条例”,第一个在中国推行单行道制(北
京外成大栅栏)
1961年老人90寿辰时,周恩来总理亲自在全国政协为他主持了祝寿活动。

赵堂子胡同3号是朱启钤在20世纪30年代购置的一所未完成的建筑,由他自己重新设计并督造。

1984年1月10日,东城区人民政府将其作为“朱启钤故居”,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朱启钤堪称“中国缂丝收藏第一人”。

缂(kè,同:刻)丝(英文:K'o-ssu 、Kesi 或 Chinese silk tapestry),又称"刻丝",是汉族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

作为中国汉族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

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

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

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苏州缂丝画也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五大道名人简介
--重庆道王光英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妹妹王光美,刘少奇之妻
孙桐萱
孙桐萱(1895—1978),字荫亭,1895年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泊镇(现泊头市)文庙镇碱场孙村一个农民家庭。

孙桐萱兄弟四人,他是老二,七岁过继给叔父孙锡荣。

孙锡荣读过三四年书,后在泊镇一家商店里写帐。

孙桐萱还有两位叔父,在家乡务农。

孙桐萱的长兄孙桐章,早年去世。

三弟孙桐峰,国民党统治时期曾在山东聊城任过县长,1973年在天津去世。

四弟孙桐岗,是我国早期的著名空军飞行员,后来移居美国。

现在天津市重庆道68号是孙桐萱旧居。

石友三
石友三(1891年—1940年),字汉章,吉林省九台市卡伦人。

石友三一生中投机钻营,反复无常,曾先后多次投靠冯玉祥、阎锡山、蒋介石、汪精卫、张学良、日本人和中共,而又先后背叛,当时人称为“倒戈将军”。

对我国的佛教事业,以及文物造成巨大的损害,登封少林寺被他几乎焚毁殆尽,历史责任不容推卸。

周叔弢
周叔弢((tāo))(1891—1984),男,中国古籍收藏家,文物鉴
藏家。

原名暹(xiān),字叔弢,以字为行。

著名政治家、实业家、收藏家,安徽省东至县人,出身于封建官宦家庭,他幼年住在扬州,后移居青岛,民国 3 年(1914)又移居天津,直至1984年2月14日在天津逝世。

1950年将家祠“孝友堂”收藏的三百八十余箱约六万余册书籍捐赠给南开大学,其中包括明刻本《南藏》及百余部丛书。

1954年,他又把精心收藏的中外文图书3500余册捐献给南开大学图书馆。

这些书成为了南开大学师生们学习研究中的重要而珍贵的资源。

金邦平
金邦平(1881—?),字伯平,安徽黟县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

二十八年毕业回国,任翰林院检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文案,次年任北洋常备军督练处参议。

后历任宪政编查馆谘议官、1906年任天津自治局督理,后任资政院秘书长。

民国成立后,1912年任中国银行筹办处总办。

1914年充政事堂参议,次年三月改任农商部次长,八月兼全国水利局副总裁,1916年4月任北洋政府农商部总长,2个月后即去职。

1927年辞职在天津英租界居住,其间主要致力于实业活动,曾任天津启新洋灰公司经理。

1931年任上海启新洋灰公司经理,1938年任耀华学校校长。

杨济时
杨济时,字继洲,浙江三褐县(今衡县)南乡六都杨村人。

约生于
明嘉靖元年(1522年)卒于泰昌元年(1620年),享年约98岁。

杨氏幼年学习儒学。

后改习歧黄。

杨济时精于针灸,曾任太医院御医。

主要著作为《针灸大成》10卷。

此书资料丰富,编排较为合理,故而流传较广,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书中提出了“十二字次第手法”与“下手八法”的针刺手法,至今仍为针灸医家所习用。

五大道名人简介
--睦南道徐树强
徐树强(1914~1951),字幼洲,天津人。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三十期毕业。

为曾任淞沪警察厅厅长的徐国良之子。

1939年任伪天津公署水上警察分局局长,天津警察局特务科科长。

配合日特机关及宪兵队,在天津镇压抗日爱国人士和任意敲诈商民,为虎作伥,无恶不做,为天津人所愤恨。

1945年任唐山市伪市长兼警察局局长。

建国后被处决。

方先之
中国骨科先驱,天津骨科医院创始人,被人誉为骨圣的方先教授。

先创办天和医院(意即天津协和医院),自己负责普通外科与骨科。

以后由于骨科病人就诊需要,又在当地士绅赞助下成立天津骨科医院。

小德张
小德张(1876年-1957年4月19日),中国清朝末代太监总管(中国最后一位太监总管),名祥斋,字云亭,在内宫太监里排辈兰字,序号张兰德,慈禧太后赐名“恒泰”,宫号小德张。

天津静海县南吕官屯人。

1888年12岁自宫其身,1891年入宫当太监,1892年被派入宫内南府升平署戏班学京剧武小生,技艺精湛,深受慈禧太后赏识。

1898年被提升为后宫太监回事。

庚子事变中,随慈禧太后
西狩,回京后升任御膳房掌案,三品顶戴。

1909年,按照慈禧的懿旨,小德张升为长春宫四司八处大总管。

各王公贵族,朝廷大臣晋见隆裕太后,必须得到小德张的首肯,权倾一时。

民国二年(1913年)隆裕太后去世后,出宫到天津英租界做寓公,深居简出,不问政事,广置田产。

1957年4月19日病逝于天津,终年81岁。

张兰德旧居在天津。

蒋恩钿
1908年出生于太仓的蒋恩钿,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与曹禺、钱钟书是同班同学。

因蒋恩钿为中国月季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陈毅元帅特尊称她为“月季夫人”。

早年,蒋恩钿确凿无误地考证出现在占全球90%之多的“杂交茶香月季”母本来自中国,其研究成果受到世界月季联合会的重视和肯定。

她首次把近代杂交茶香月季推广开来,使月季成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花卉。

7年义务为天坛公园培育出3000多个品种,赢得月季夫人的美誉。

捐出家中全部月季,建人民大会堂月季园。

到国庆10周年前夕,数百种月季就一齐准时绽放,而且完全按照蒋恩钿事先设计安排的颜色组成的图案开花,为新建的人民大会堂增添了缤纷的色彩,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赏,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称赞。

她不但恢复了家里的月季园,还和天津园林局的马筠筠工程师一起,帮助建了天津睦南道月季园。

短短七年间,她帮助京津地区先后建了4座月季园
宋棐卿
1932年春在天津组成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他任董事长兼经理,生产“羝羊牌”毛线。

李勉之
李勉之(1898~1976),字宝时,天津人。

爱国商人,先后在华新纺织厂、中天电机厂等企业任要职。

李勉之、李慎之先后被录用为国家干部。

李勉之还担任了天津市电机公司副经理。

李氏兄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1957年,为缓解开学难的状况,李氏兄妹率先倡议,并联合部分工商业人士集资兴办了新华中学,第二年改为新华业大。

据统计,李氏兄妹先后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逾百万元。

乡祠卞
卞家是天津八大家之一,天津人俗称其为“乡祠卞家”,或以其所经营的商号名称,称其为“隆福号卞家”、“隆顺榕卞家”等隆顺榕药庄,始建于公元1833年(清道光十三年),创始人:卞楚方,以藿香正气水闻名欲世!坐落在当时天津的商业繁华地带北大关针市街,是目前唯一保留下来的"卫"字号药庄。

她以"药材地道、诚信经营"而享誉津门,成为卫药之创始者。

1994年被评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第一个中药片剂、中国第一个中药酊剂、中国第一个中药静脉注射针剂、中国第一个中药颗粒剂等等,都在隆顺榕诞生
林必锦
林必锦是耳鼻喉科专家。

福建永福(今永泰)人。

1958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

1938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曾任北平中央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天津恩光医院医师。

1956年后,任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天津分会副会长。

1951年创制金属橄榄头式食道引线扩张探子,解决了化学烧伤后食道瘢痕性狭窄的扩张手术问题。

1981年研究喉发声重建术获得成功。

在副鼻窦、中耳肿瘤手术治疗方面,将原始的传统性颈淋巴清扫术改进为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

编著有《耳鼻喉科全书》。

恩光医院——一中心前身
金显宅
1937年他在世界癌症领域中首次发现嗜伊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病。

马连良
马连良(1901年2月28日 - 1966年12月16日),回名尤素福,原籍陕西扶风,生于北京,字温如。

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马派”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大须生”之首,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扶风社的招牌人物。

代表剧目有《借东风》、《甘露寺》、《清风亭》、《四进士》、《失空斩》等。

父马西园与著名京剧演员谭小培熟识,三叔马昆山在上海唱戏,受家庭的熏陶,使马连良从小热爱京剧艺术。

9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23岁自行组班,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马派”表演风格,自1920年代至1960年代盛行不衰。

20世纪,他与余叔
岩、高庆奎、言菊朋并称前“四大须生”;后三人去世,他又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并称后“四大须生”。

1931年马连良在天津与周信芳同台演出,因他们技艺精湛,各具风采,被誉为“南麒北马”。

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梅兰芳、余叔岩、马连良
马连良的演唱,以谭鑫培唱腔为基础,结合本身条件,吸取各家之长,大胆突破传统,发展自己的所长,创立与人不同的唱法。

何其忱
原飞虎队成员。

抗美援朝的时候,何老一个人就捐了一架飞机. 为了让新中国能有更多的航空人才,何其忱鼓动朋友们和他一起参加两航起义。

为了解决很多人的后顾之忧,他自己拿出了积累了几年的积蓄——整整20根金条——分给有困难的人。

周明泰
周明泰 (1896-1994),字志辅,别号几礼居主人,安徽至德县(今东至)人。

近代著名实业家周学熙的长子。

曾任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内务部参事。

酷爱戏曲,专门从事中国戏曲史研究。

他熟悉梨园掌故,广泛搜集戏曲史图籍,并常与著名京剧演员交往。

后移居上海、香港等地,闭门著述。

著有《几礼居戏曲丛书》、《几礼居随笔》、《读曲类稿》、《枕流答问》等,后将所藏珍贵戏曲史料及唱片捐献国家。

王益孙
王益孙对严修办学的努力早已认同,所以当严修与王益孙会
面,说明将严王两馆合并,创办中学的想法时,二人一拍即合。

严修十分诚恳地告诉王益孙,创办中学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不足、设备不全。

王益孙深深理解严修的不易,当即表示一定尽全力支持。

这一年的秋天,严馆与王馆合并,定名为私立中学堂。

私立中学堂的校址选择在严家的私宅偏院,改建费及学校用具由严修捐助,王益孙不仅为学校捐助了理化仪器、书桌、书橱等,还把国外订阅的外文书刊、杂志一起捐助出来。

严修与王益孙商议后决定,两家每月各出银100两作为学校的常年经费。

但是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到处都捉襟见肘。

此时已改名为私立敬业中学堂的学校又面临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为了让这株幼苗坚强地生长下去,严修和王益孙商定每月两家各增加出银100两,后来为了给师生联合组织的军乐会购置乐器,两家又各捐银500两。

1904年底,按照严范孙的意见,张伯苓将学校更名为“私立敬业中学堂”,取“肃敬受业”之意。

一年后,按照政府的规定,学校名称必须表明它的资金来源和性质,遂又更名为“私立第一中学堂”。

1906年,学校在天津城西南的“南开洼”建立新校址,严修又开始为筹募经费四处奔波,王益孙这回更是鼎力相助,出银10000两,在他的带动下,天津盐商纷纷慷慨解囊。

通过天津各界的共同努力,学校共筹得经费26000余两白银,教室、办公室、宿舍、礼堂等很快建成。

1911年,直隶提学使傅增湘饬令把天津客籍学堂和长芦中学堂并入私立第一中学堂。

因此,原本拨给这两所学堂的经费也一并拨了过来。

由于接受了公款,所以私立第一中学堂改名为公立南开中学堂,一是表明资金来源,二是表明学校所在地。

所谓南开,包含着它位于天津城西南的一块洼地的意思。

南开中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知名人士。

在政界,涌现了两位共和国总理、9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40余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在学界,为57位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学界,培养了以三任清华大学校长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曹禺为代表的一批知名文化界人士;一批批医学界、外交界的知名校友使学校享誉海内外。

1997年李鹏同志任总理期间,在给天津南开中学的信中说道:"南开中学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为科学进步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英雄辈出,功不可没。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