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运用_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2-12-04T08:15:46.466Z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22年14期作者:盛发武
[导读] 目前,在强智能电网的不断建设中,其规模越来越大,也就使得工程涉及内容与具体工序更加繁多。
盛发武
中电投新疆能源化工集团哈密有限公司新疆哈密 839000
摘要:目前,在强智能电网的不断建设中,其规模越来越大,也就使得工程涉及内容与具体工序更加繁多。
电力物联网是组建智能电网的重要应用,为了推动发展,国家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相关政策不断出台,特别是目前世界形势紧张,经济存在下行风险,尤其需要做好电力物联网的建设,为国家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建设智能电网,智能化管理电力系统,可以在改善供电质量的同时,减少能源浪费问题。
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有很大不同,其侧重于电力生产能源与电力资源的最大化节约,以缓解电力生产的能源困境,同时维持电力长期稳定的生产。
现阶段,清洁电力在电网中的占比逐渐增加,致使输送电能的稳定性不够,需在电网建设中积极运用电力工程技术,减少清洁电力对并网带来的影响,协调管控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电力供应,提高智能电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关键词:电力工程技术;智能电网;建设运用
引言
与常规电网相比较,采用了新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使得电力的利用更加稳定、高效、经济、环保。
当前,我国电力工业对电力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十分重视,但在电网建设与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能耗问题。
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并充分利用其节能、环保等优势。
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智能电网具有更高的故障报警和处理能力,能够实现故障的自动诊断和修理,并能够定期进行自我检查,保证电网的安全。
1智能电网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系统中的应用,广泛体现在从发电到电能调度的各个生产应用环节。
物联网传感体系的加入,进一步强化了智能电网系统的数据感知、传输和分析效率;多个智能化模块的运用,在显著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的同时,降低了电力系统的故障率;而动态监测机制与物联网远程分析平台的搭配运用,为准确掌握电网运行状态、及时响应电网故障创造了良好条件。
近几年的技术实践证明,传感器模块的质量水平,是制约物联网技术在电网领域全面应用的主要因素。
我国地理气候环境复杂,不同的湿度、温度对传感器基本参数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例如,灵敏度较高的传感器,在温度极寒、较热的区域,往往会出现信息过度采集的现象,额外加重系统负担,甚至引发智能分析系统误判。
因此,高灵敏反应的传感器,反而无法胜任该地区的物联网应用需求。
2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运用
2.1柔性交流输电技术
柔性交流传输技术是将微处理、电力、电子、微电子等技术结合起来,使其在电力系统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应用,这是一项由科研工作者通过一系列的阶段性探索而形成的动态工程技术。
柔性交流传输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特别是在智能电网中,它以通讯、电子等技术为基础,具有对通讯的灵活性。
文章首先对智能电网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重点阐述了UHT与HVT之间的通信。
所以在工程建设中,要尽量减少污染。
中国电网的发展前景,既可以与灵活的通讯技术相结合,也可以将其与智能电网的建设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改善智能电网的结构,又可以保证智能电网技术的稳定运行,减少传输时的能耗,从而增加电网的传输容量。
2.2在智能电网能源转换中的应用
电能来源于一次能源转换,如水能通过发电机转换为电能,风力借助风力发电机转换为电能,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热能后再转换为电能,在能源转换过程中,一些能源会形成污染。
在智能电网建设中,需要充分利用电力工程技术解决这一问题,如采用热泵技术,将地下热能转换为电能。
为了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能源转换技术的运用。
(1)储能技术。
可以将新型能源生产出的电能转换为热能、化学能,为其他生产领域输送能源,或者将电能集中存储作为备用电能。
(2)电力调峰技术。
构建智能电网电力调峰系统,借助系统协调用电高峰和用电低谷之间的关系,完成削峰填谷。
削峰是指尽量避免出现用电高峰现象,通过分散电力负荷降低峰值;填谷是指在发电站电力供给无法满足电网需要的情况下,启动储能设备,维持电网持续高可靠的供给。
智能电网中设有实时监控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通过对电力负荷的监测与用电数据的分析,智能电网可实现自动调峰,实现电力的合理分配与供应,以减少能源的浪费。
2.3基于数字孪生的数字电力设备
数字电力设备的专用质量特性技术指标跟具体电力设备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密切相关,如数字化颗粒度对于某些电力设备需要的是设备级,有些电力设备需要的是材料级;另外还跟电力设备的性能相关,如要求数字化仅为设备级的绝缘性能,材料级的机械性能等。
又如数字映射误差,对于大部分电力设备用户均希望能够实时识别设备内部状态变量分别处于正常、注意、异常和严重的状态,有些场景可能仅需要识别正常和严重状态,这些均跟数字映射误差有着密切的联系。
又如数字映射时间,受电力设备观测周期和观测时间的影响,对于电力设备暂态过程的观测要求观测连续、观测时间短,对电力设备的数字映射时间要求较高,而对电力设备缓慢劣化过程,对电力设备的数字映射时间要求不高。
数字电力设备和以往的智能电力设备的专用质量特性存在本质区别,智能电力设备的专用质量特性在于电力设备外部特性的检测精度,如温度监测系统的测量精度为±1℃等,智能电力设备的专用质量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其实质为在线监测系统的专用质量特性,跟电力设备的本体关系不大,因此,从根本上说,智能电力设备目前还未提出其专用质量特性,因此智能电力设备并未发生质的飞跃。
而数字电力设备的专用质量特性数字化颗粒度、数字映射误差和数字映射时间等专用质量特性指标跟电力设备本体密切相关,是电力设备专用质量特性新的补充,是电力设备新的质的飞跃,因此数字电力设备相对于传统电力设备来说是一种新型的电力设备。
这也是我们提出“数字电力设备”以区别于“智能电力设备”的根本原因。
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化的电网系统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电力技术,其包含着计算机、网络信息、传感器以及自动化等多学科之间的综合。
电网的运维一体化在智能化的背景下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革,充分发挥智能化的优势,提升电网运维工作的工作效率。
在供电企业进行
配电运维一体化工作中,要正视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敢于对问题提出创新性的看法,同时供电企业需要对企业内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进行完善和健全,这样能够保证工作人员具有着较高的工作积极性。
供电企业需要定时定期地对工作人员进行电力运维工作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工作过程中的电能运维的安全性和工作人员对整个系统的认知,从而提升工作效率。
总之,在智能电网的背景下,供电企业的配电运维一体化工作仍需要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扩展创新,才能够实现电力事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文德,张晓飞,庞湘萍,等.基于北斗与数字孪生技术的智能电网运维平台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2021,44(21):31-35.
[2]张维天.计算机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J].电子世界,2021(3):150-151.
[3]曾英.智能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的发展新趋势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15):162,164.
[4]王雨朦.关于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的探讨[J].产业科技创新,2020,2(28):44-45.
[5]王海洋,潘宗瑾,孙健雄,等.物联网技术在特粮特经作物生产中的应用[J].大麦与谷类科学,2021,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