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基因食品>
1.定义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生物体(动、植物和微生物),并使其具有效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2.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与健康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
由于近些年来很多食品暴露出各种各样的安全性问题,被公开曝光生产和销售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案件层出不穷,受害者成千上万。
老百姓不禁对自己所买的和所吃的食品安全性提出疑问,这食品安全吗?与此同时,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引起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即使现在还没有发现实质性的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但是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当前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局限于知识、时间等方面的原因,直到今天,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伤害”,仍然是一个存在巨大争议的悬念,不能深入去了解这个问题,因此,我将带着大家去分析和探讨有关食品安全性的问题。
二、关键词:食品安全、转基因食品安全
三、正文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分析探讨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生物体(动、植物和微生物),并使其具有效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主要分为四类: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动物性转基因食品、转基因微生物食品、转基因特殊食品。
对于转基因食品,我们不能否认转基因食品的众多优点,我们也不能否能转基因这门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福利。
转基因食品有较多的优点:可增加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等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延长保鲜期,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可使农作物开发的时间大为缩短;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四季低成本供应;打破物种界限,不断培植新物种,生产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
在它这么多优点的同时,一些隐性的安全问题也在不断显现出来。
一、对人类的直接影响
转基因食物对人类本身将带来一系列直接或潜在的安全影响。
1.1没有经过长期的安全性研究
转基因食物从1993年出现到现在仅10多年,改变了人类食品的自然属性,未经过长期的安全性试验,没有人知道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我们知道许多认为安全的药物可能数年后才显示出隐患,食物的效应应更为长期。
1.2减少食物的营养价值或降低食物中重要成分
转基因食物的主要动机是满足某种商品价值,如更高的产量、更好看的外表,而食物的
某种成分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如美国有报道,在具有抗除草剂基因的大豆中,异黄酮类激素等防癌成分减少了。
1.3引起人类过敏反应
转基因技术会在生物中产生不能预见的变态反应源。
如把巴西胡桃的基因移植到黄豆上去,结果却使一些对胡桃过敏的人在吃黄豆时产生过敏反应。
1.4产生对人类不利的毒素副产品
转基因作物产生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使原来的毒素水平提高,产生新的毒素或副产品。
1999年Losey等试验发现,在一种植物马利筋叶片上撒有转基因Bt玉米花粉后,普罗克西普斑蝶食用叶片减少,长得慢,4d的幼虫的死亡率变为44%,而对照组(饲喂不撒Bt玉米花粉的叶片)死亡率为0%。
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杀虫剂毒素可由根部渗入周围,但尚不清楚会产生何种影响。
1.5产生抗菌素耐药性细菌
基因技术采用耐抗菌素(如抗卡那霉素、链霉素等)基因来标识转基因化的农作物,这就意味着农作物带有耐抗菌素的基因。
英国的研究显示,转基因作物中的突变基因可能会进入到生物有机体,突变的基因如跨越种群和转移至细菌,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新的疾病;如出现无法治疗并广泛传播的、对生物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其后果不堪设想。
1.6 直接引起人类急性中毒
有些基因在治病同时可能引起某些人急性中毒效应。
如《南方周末》2006年10月19日报道,美国一名病人在接受生物药品临床试验的过程中死亡,导致当时正在进行的12个基因治疗项目全面遭禁。
后来其他的一些病人也因为新增的基因而患上癌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下令中止此类试验。
二、对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统是各种动物、植物与环境的一种动态平衡系统,而转基因食品是人为对特定物种进行干预,改变其性状,因而也改变了该物种在食物链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引起一系列不可预料和复杂的变化。
2.1转基因技术本身的不足
虽然基因技术发展可以将DNA进行切割,将一异源基因引入另一生物,但不能完全准确地预见作用后产生的新的蛋白质的性状是否完全吻合我们的要求。
2.2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基因技术加上商业营销将使某类作物如超级水稻为某一公司垄断供应种子,使原来多个品种减少为同一基因的单一品种,当真菌、病毒、虫害侵袭这种植物时,会发生严重的产量减产,也引起生态平衡的变化。
2.3基因的污染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某些基因流入自然界,引起难以预料的影响;基因化的生物、细菌、病毒等进入环境,保存或恢复是不可能的,其较化学或核污染严重,危害是不可逆转的。
2.4引进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出现,如超级杂草、超级昆虫等,可能对地壤、野生近缘种、普通作物、相邻的植物及环境造成破坏。
2.5环保的影响
有资料证明,基因化的农作物对除草剂具有抵抗力,实际耐用药量高于正常的3倍,农民知道其对除草剂有抵抗力,会直接或不直接地提高除草剂等化学药物的使用量。
2.6生态系统的破坏
转基因技术使某种物种的性状改变,如A昆虫以B植物为食物,我们认为改变B植物为转基因抗虫植物,提高了B植物产量,但A昆虫因缺乏食物使虫的密度大幅下降,引起以A
昆虫为食物的天敌C生物的生存危机,进而引起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将来可能暴发某种虫害大面积流行等。
我国目前有百余个实验室在开展有关生物技术的研究,六项转基因植物已被批准商品化,种植面积百余万亩,虽然真正能够被老百姓吃到嘴里的国产转基因食品只有甜椒(一种柿子椒)和延熟西红柿两个品种,可是许多进口食品中都可能含有转基因成分。
或许当你从超级市场购买了各种食品后,在品尝其中的美味之时,却没有意识到这里面可能含有不为你所知的转基因成分。
有关专家指出,基因工程的很多东西我们可能已经接触到了,只是不知道罢了。
然而,令人不能忽视的现状是,当国外反对转基因食品的运动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就其安全问题已经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我国的大多数消费者尚没有明白过来“转基因”为何物。
三、预防:对转基因风险的预防
3.1严格控制境外转基因食品进入
对国外转基因食品进入我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审批,可以在WTO框架下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进行限制,这方面检验检疫系统应有较大作为空间。
3.2加强国内市场控制
虽然我国农业部已发布一系列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措施,但是我国国内市场的管理是较为混乱,如转基因水稻还未批准上市,但有众多报道转基因水稻已流入市场。
因此,必须完善这方面的法规,严格执法,重罚甚至采用刑法严惩不法商人,当然这也依赖于整体执法环境的改善。
3.3加强转基因生物的检测技术研究
目前国内有众多机构对转基因生物的检测技术进行研究,但食物加工从原料到成品经过多个加工环节,要严格区分转基因成分存在较大困难,可采用以下检测方法:①检测转基因成分所独有的DNA序列。
采用人工检测或仪器检测对碱基对进行测定,可精确确定转基因成分。
②采用PCR技术进行检测。
《国门时报》曾报道,检验检疫科学院采用“亲合吸附-PCE Hyb-ELISA”检测方法,能特异的检测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核酸系列,这2种核酸系列存在目前已知的绝大部分转基因成分中。
③基因ID法进行检测。
由John B. Fugan于2000年提出的新方法,或采用异酸胍盐抽提法以避免DNA的降解和污染。
④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
美国ADM公司称他们建立了一套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可以保证向国外供应农产品时,不含转基因作物。
3.4加强对转基因作物投入商业应用的安全性评价
在关系到生命安全的事情上,必须慎之又慎。
加强审批程序,要求特定品种转基因作物上市前必须做好必要的科学研究,提供相关材料,进行必要的安全性评价、风险评估。
四、结语
转基因生物一旦释放到环境中,就会在自然界中继续繁衍,人类将无法控制,因此应慎重对待转基因问题。
通过分析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和生态环境已产生的或潜在的危害,提醒人们应持谨慎态度,对转基因食品的危害性不能视而不见,但也不能因为存在风险而全面否定转基因食品,应建立科学的开发体系,做好安全性评价和风险性评估。
显然,面对转基因技术这样一种其利弊远未能分辨清楚的新事物,轻率地拒绝或者武断地接纳均有失明智。
难于选择的无也是这个时代中的人们必须面对的。
或许,在科学家们达成一致的意见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让公众了解新的技术,
同时,有关方面对新技术的社会、伦理后果的研究应该得到加强和重视。
我们相信,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不是无谓的磨嘴皮子,而必将带给我们新的启示。
五、参考文献
1. 《餐桌上的转基因食品》作者:高薄超主编,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黄昆仑,许文涛,主编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3.《食品营养与安全》作者:黄昆仑,许文涛编著,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4.《食品安全案例解析》作者:黄昆仑、许文涛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5.董民强《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7 第5期 - 维普资讯网
6. 《转基因生物安全》曾北危(2004年)
7.余春燕励建荣顾青于平《食品工业科技》2005 第12期-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