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囫囵吞枣》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语⽂是⼯具学科,是我们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
学好语⽂有利于提⾼我们逻辑思维,有利于提⾼我们的写作能⼒和语⾔表达能⼒,有利于提⾼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若是语⽂你都不⾏,别的是学不通的。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囫囵吞枣》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囫囵吞枣》原⽂
从前,⼀个年轻⼈到别⼈家去做客。
这家主⼈很好客,⾮常热情地接待了他,还到园⼦⾥摘下许多新鲜的梨和⼤枣让他吃。
黄灿灿的梨,红红的枣⼉,真馋⼈。
年轻⼈⼆话没说,拿起梨就吃。
⼀连吃了好⼏个,边吃边点头。
主⼈见了,客⽓地说:“适量吃些梨对⽛齿有好处,要是吃多了会伤脾胃的。
”年轻⼈说:“那好,我就吃⼤枣⼉吧。
”说完,就抓起⼤枣⼉吃起来。
主⼈见了,⼜告诉地说:“吃枣⼉对脾胃倒是有益处,但吃多了会伤⽛齿的。
”这位年轻⼈吐出枣核,愣住了。
忽然,他若有所悟地叫道:“哈哈,我有办法啦!吃梨的时候,别往肚⼦⾥咽,只在嘴⾥嚼嚼就吐出来,就不会伤脾胃了;吃枣⼉的时候,别⽤⽛齿咬,把整个枣⼉吞进肚⼦⾥,就不会损伤⽛齿了。
这岂不是两全其美吗?”主⼈听了,开玩笑地对他说:“吃梨只嚼不咽,倒不难做到。
可是吃枣⼉要是只咽不嚼,那不成了囫囵吞枣了吗?你的肚⼦受得了吗?”
年轻⼈⼀听,脸憋得通红,⼀句话也说不出来。
在场的⼈见了,都笑得前仰后合。
【篇⼆】⼩学⼆年级语⽂《囫囵吞枣》教案
教学⽬标:
(⼀)知识⽬标
1、学会本课的⽣字新词。
培养学⽣联系上下⽂理解词语的能⼒。
2、理解课⽂内容,知道“囫囵吞枣”的由来。
3、继续培养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的能⼒。
(⼆)能⼒⽬标
1、充分发挥学⽣学习的主体性,开展⼩组讨论,理解、感悟课⽂。
2、运⽤已有的识字⽅法识字。
(三)情感⽬标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使学⽣明⽩:学习时不能⽣吞活剥,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教学重难点:
1、充分发挥学⽣学习的主体性,开展⼩组讨论,理解、感悟课⽂。
2、理解课⽂内容,知道“囫囵吞枣”的由来。
教学媒体:录⾳机、字词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引⼊
1、游戏:成语接龙
2、引出课题
师:你们知道的成语真不少,其实每个成语都有⼀个故事,今天⽼师给⼤家带来了⼀个有趣的成语故事,你们想听吗? 师讲故事(配乐)
3、听完了故事,你们想说点什么吗?把你最想说的⼀句话讲给⼤家听听。
学⽣们各抒⼰见,谈论听后的见解。
⼆、初读课⽂,理解词义
师:同学们的意见很多,也都很合理,可能有⼀部分同学对这个故事还不太了解,下⾯同学们亲⾃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师: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问同学、问⽼师、借助拼⾳、查字典等。
教师⿎励学⽣⽤⾃⼰喜欢的⽅法认读⽣字、读通课⽂。
(学⽣按要求读⽂识字。
)
1、查⽣词
(先出⽰带有拼⾳的词语,指名学⽣读,然后去掉拼⾳,开⽕车读。
)
2、理解词义:
师: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那有没有不懂的?
学⽣提出不懂得词语,共同理解。
如:脾胃、益处、抓起、愣住、若有所悟、咽、嚼……
教师⿎励学⽣⾃⼰尝试解决,并为学⽣提供多种⽅法,如:动作表演,表情表演、联系⽣活实际、联系上下⽂理解,图⽚资料等。
3、检查读⽂情况:
按⾃然段指名学⽣读⽂,其他学⽣听后评议。
三、理解课⽂
1、提出问题:
师:这些词语你们理解的真好,词语是组成⽂章的最⼩单位,我们只有读懂了词语,才能真正读懂课⽂,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边读边想,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学⽣⾃由读课⽂,⽤笔勾画读懂的地⽅。
在教师引导下,学⽣畅所欲⾔,交流读后的收获。
师:你们真了不起,⽼师还没有讲,你们就已经读懂了这么多,那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胆质疑,提出⾃⼰不懂的地⽅。
对于简单问题,当时利⽤学⽣资源给予解决,与⽂章中⼼有关的或共性问题,教师板书在⿊板上,以便引导学⽣共同解决。
预设:
(1)年轻⼈听了这家主⼈的话为什么愣住了?
(2)年轻⼈想的办法真的是“两全其美”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
(3)为什么在场的⼈都笑得前仰后合?年轻⼈哪⾥可笑?
2、解决问题:
师⽣共同解决问题,理解“囫囵吞枣”的含义。
随即指导感情朗读。
师:你们表现的真棒,不但⾃⼰提出了问题,还解决了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想⼀想,学了这个成语故事,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读课⽂后,联系⾃⼰的⽣活实际谈收获。
四、拓展延伸
积累词语:
师:这篇课⽂不但短⼩,但读起来却朗朗上⼝,现在同学们再读课⽂,边读边画出⽂中的成语,⼀会⼉我们共同欣赏。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字卡⽚,组词,并说句⼦。
2、⼩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独⽴描红书写。
【篇三】⼩学⼆年级语⽂《囫囵吞枣》教学反思
《囫囵吞枣》是冀教版⼆年级语⽂下册第五单元的第⼀篇课⽂,对于⼆年级的孩⼦们来说,这篇课⽂稍长⽣字也较多,读起来可以说是有难度的。
为了让学⽣熟悉课⽂内容,我提前⼀天留了预习的作业,要求标⾃然段序号,圈出⽣字,把课⽂读正确流利⾄少3遍。
我还特别强调:读3遍是针对朗读⽔平好的孩⼦⽽⾔,朗读有困难的孩⼦3遍不⾏就要读4遍5遍,直到达到要求正确流利。
第⼆天的语⽂课上,我先板书了课题:囫囵吞枣,然后提了这样⼀个问题:读了题⽬你知道了什么?因为有昨天的初步预习,我认为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孩⼦们却给了我⼀个啼笑皆⾮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
孩⼦们踊跃的举⼿,叫起来⼀个后,⼤声的回答说:“课⽂⾥有⼀个年轻⼈叫囫囵,他吃的枣,所以叫‘囫囵吞枣’!我
问:“是这样吗?”孩⼦们⾯⾯相觑不做声,真是让我哭笑不得,这就是回家预习的结果?读书时有没有过脑⼦?
我说:“下⾯,你们认真的读⼀遍课⽂,告诉⽼师课⽂中哪⾥写着年轻⼈的名字叫囫囵。
”孩⼦们⼤声的读起来,读完后,再问:“谁能告诉⽼师你是从哪句话看出年轻⼈的名字叫囫囵的?”张明哲站起来读到:“吃枣只咽不嚼,这不成了囫囵吞枣了嘛!”原来如此,她们不是没好好预习,⽽是理解上出了偏差,不明⽩囫囵是什么意思,就把它当成了⼈的名字。
我说:“先不管这个答案对不对,拿出字典来,⼤家查⼀下囫囵是什么意思。
”同学们查完后⼤声说:“是完整的,整个的意思。
”再问:“它是⼈的名字吗?”孩⼦们⼀起回答:“不是!”接着问:“根据它的意思想⼀下囫囵吞枣应该是什么意思?”孩⼦们答:“是整个的把枣吞下去。
”我再接着说:“那好,⼤家再仔细读⼀遍课⽂,想想这个故事到底说了⼀件什么事⼉?”孩⼦们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
看来,孩⼦们的想法和我们的想法存在着很⼤的差异,他们的思维⽅式有时很简单,有时很独特,在引导他们理解知识时,我们不能以⾃⼰的思想为主导,要多想⼀想,孩⼦们会怎么想,多问⼀问,他们在想什么,根据他们的理解程度再去解决问题,这样,我们的劲⼉才能使在⼑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