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水分临界期:是指植物在生命周期中,对水分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

渗透势:亦称溶质势,是由于溶质颗粒的纯在,降低了水的自由能,因而其水势低于纯水的水势,以负值表示。

质外体:由细胞壁及细胞间隙等空间(包含导管与管胞)组成的体系。

小孔律:气体分子通过小孔表面扩散的速率,不是与小孔的面积成正比而是与小孔的周长成正比。

蒸腾系数:又称需水量(water requirement),指植物合成1克干物质所蒸腾消耗的水分克数。

蒸腾系数是一个无量纲数,值越大说明植物需水量越多,水分利用率越低。

田间持水量(field moisture capacity):指在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充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其水分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土水势或土壤水吸力达到一定数值),是大多数植物可利用的土壤水上限。

衬质势:生长点分生区的细胞、风干种子细胞的中心液泡未形成,其水分组分即衬质势。

束缚水:)被细胞内胶体颗粒或大分子吸附或存在于大分子结构空间,不能自由移动,具有较低的蒸汽压,在远离0℃以下的温度下结冰,不起溶剂作用,并似乎对生理过程是无效的水。

蒸腾速率:是指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蒸腾的水量。

一般用每小时每平方米叶面积蒸腾水量的克数表示(g· m-2·h-1)。

内聚力学说:解释水分沿导管向上运输的内聚力学说的主要内容。

灰分元素:亦称矿质元素。

当干燥的植物体经过充分燃烧后,会留下一些呈灰白色的残渣,
这就是所谓的灰分。

矿质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灰分中,将灰分进行化学分析,就会发现其中含有磷、钾、钙、镁、铁、钴等多种元素,通常将这些元素称为灰分元素。

离子拮抗:若在单盐溶液中加入少量其它盐类(不同族金属盐类),单盐毒害现象就会消除,这种离子间能够互相消除毒害的现象,称离子拮抗。

单盐毒害:由于溶液中只含有一种金属离子而对植物起毒害作用的现象称为单盐毒害。

生理酸性盐:如(NH4)2SO4等肥料,由于植物的选择吸收,吸收较多的NH4+,而吸收较少的SO42—结果导致土壤酸化,故称为生理酸性盐。

生理碱性盐:植物培养在含硝酸钠的溶液中时,植物对硝酸根离子的吸收要比对钠离子的吸收多。

由于在吸收环境中NO3-的同时,根细胞必定有相同电荷的与之交换,所以环境溶液中浓度增加,并形成了碳酸氢钠,溶液pH上升,呈碱性。

植物生理学者把这一类能使土壤碱化的盐称为生理碱性盐。

生理平衡溶液:在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种盐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毒害作用被消除,植物可以正常生长发育,该溶液即为平衡溶液。

离子通道:即生物膜离子通道。

是各种无机离子跨膜被动运输的通路。

生物膜对无机离子的跨膜运输有被动运输(顺离子浓度梯度)和主动运输(逆离子浓度梯度)两种方式。

有益元素:除了目前普遍公认的17种必需元素之外,有些元素对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能产生有利的影响,这些元素被称为有益元素。

同向转运体:载体与质膜外侧的H离子结合的同时,又与另一分子或离子结合,同一方向运输。

次级主动运输:又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联合转运。

某种物质能够逆浓度差进行跨膜运输,但是其能量不是来自于ATP分解,而是由主动转运其他物质时造成的高势能提供,这种转运方式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电致泵:可称为电致离子泵。

又可以称为起电离子泵。

在离子的主动运转中,如当细胞排钠吸钾时,细胞膜两边并无实质性的电荷移动,而只在钠排出时,正电荷才随之排出胞外,使细胞膜内的电位更趋向于负。

通过这样主动运转引起膜电位改变的机制称为电致离子泵。

交换吸附:根部细胞在吸收离子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离子的吸附与解吸附,这时,总有一部分离子被其他离子所置换。

由于细胞吸附离子具有交换性质,故称为交换吸附。

植物营养临界期: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某种养分的需要虽然绝对数量不一定很多,但很迫切的时期。

异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如氨基酸、糖和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可再利用元素:也称参与循环元素,能够参与矿质离子的循环,某些元素进入植物地上部分后,仍呈离子状态或形成不稳定化合物,可不断分解,释放出的离子又转移到其它器官中,反复利用。

光补偿点:是指植物在一定的光照下·光合作用吸收CO2和呼吸作用数量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光照强度。

CO2饱和点: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是的光和强度。

CO2补偿点:指在光照条件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与叶片所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达到动态平衡时,外界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爱默生效应(双光增益效应):如果在长波红光(大于685nm)照射时,再加上波长较短的红光(650nm),则量子产额大增,比分别单独使用两种波长的光照射时的总和还要高。

红降:光合作用的光子波长大于685nm时,虽然仍被叶绿素大量吸收,但量子产额急剧下
降(量子产额是指吸收一个光子后放出的氧分子数目),这种现象被称为红降现象。

荧光现象: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而在反色光下呈红色的现象黄化现象:多数植物在黑暗中生长时呈现黄色和其他变态特征的现象。

光合作用单位:每吸收与传递一个光子到反应中心完成光化学反应所需起协同作用的色素分子数。

原初电子供体:即反应中心色素,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属于此类,它具有光化学活性,既能捕获光能,又能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表观光合速率:一般测定光合速率的方法都没有把叶片的呼吸作用考虑在内,所以测定的结果实际是光合作用减去呼吸作用的差数,称为表观光合速率。

光合作用的光抑制:指的是光能超过光合系统所能利用的数量时,光合功能下降的现象。

光合午休现象:若气温过高,光照强烈,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大的峰出现在上午,小的峰出现在下午,中午前后光合速率下降,呈现光合午休现象。

光能利用率:光能利用率一般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太阳能的比。

量子效率:每吸收一个光子后释放的氧分子数。

假环式电子传递:假环式电子传递指水中的电子经PSⅡ与PSⅠ传给FD 后再传给O2的电子传递途径。

呼吸商:生物体在同一时间内,释放二氧化碳与吸收氧气的体积之比或摩尔数之比,即指呼
吸作用所释放的CO2和吸收的O2的分子比。

末端氧化酶:是指处于呼吸链末端,能将底物脱下的电子给O2,并形成H2O2或HO2的酶类。

抗氰呼吸(放热呼吸);是指当植物体内存在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铁结合的阴离子(如氰化物、叠氮化物)时,仍能继续进行的呼吸,即不受氰化物抑制的呼吸。

交替途径:是植物呼吸链中存在的一条对对氰化物不敏感的支路,又名抗氰支路。

氧饱和点::氧含量增加至一定程度,对呼吸作用就没有促进作用了,这一氧含量称为氧饱和点。

无氧呼吸消失点:氧对无氧呼吸具有抑制作用,使无氧呼吸完全停止时环境中的氧浓度,称为无氧呼吸消失点,也称为无氧呼吸熄灭点。

安全含水量:使种子中原生质处于凝胶状态,呼吸酶活性低,呼吸极微弱,可以安全贮藏时,此时的含水量称之为安全含水量。

呼吸跃变:当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呼吸速率首先是降低,然后突然增高,最后又下降,这个陡增都降的呼吸现象即呼吸跃变。

化学渗透偶联假说:是解释氧化磷酸化作用机理的一种假说。

伤呼吸:植物组织受伤后呼吸增强,这部分呼吸称伤呼吸。

异戊二烯单位:异戊二烯是一种共轭二烯烃,分子式C5H8,本身为不溶于水的无色液体,电子传递链中的UQ一般带有9-10个异戊二烯单位具有脂溶性。

氧化磷酸化: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与无机磷合成ATP的偶联反应。

交替运输:物质在共质体与质外体间交替进行的运输。

转移细胞:由于细胞壁频繁地内突,质膜也就随之反复凹陷和转折,其表面积显著增加,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它对溶质吸收或分泌的效率。

这种细胞叫做转移细胞.
中间细胞:是白细胞按三分群分类的一个细胞群,主要是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压力流动学说P177:同化物2在SE-CC复合体内随着液流的流动而移动,而液流的流动是由于源库两端之间SE-CC复合体内渗透作用所产生的压力势差而引起的。

源-库单位P178:相应的源与相应的库,以及二者之间的输导系统构成一个源-库单位。

代谢源:指能够制造并输出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代谢库:指消耗或贮藏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生长中心:是指植物不同发育时期优先发育、对有机物质需求最大的器官。

比集转运速率:有机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韧皮部横截面积运输的数量。

细胞信号传导:细胞接受信号并整合、放大信号,最终引起细胞反应
这种信息在胞间传递和胞内转导过程称为植物体内的信号传导。

钙调蛋白:一种能与钙离子结合的蛋白质。

钙结合蛋白:是广泛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中的一类钙依赖性的具有调节细胞内多种重要酶活性和细胞功能的小分子量的耐热的球状蛋白。

配体:同锚定蛋白结合的任何分子都称为配体。

G蛋白:是指能与鸟嘌呤核苷酸结合,具有GTP水解酶活性的一类信号转导蛋白。

第二信使:由胞外刺激信号激活或抑制的的,具有生理调节活性的细胞内因子。

双信使途径系统:胞外刺激使PIP2转化成IP3和DAG,引发IP3/ Ca2+和DAG/PKC两条信号转导途径,在细胞内沿两个方向传递,这样的信使系统即称为“双信使系统”。

钙稳态:由钙泵和钙离子在细胞质内的相互合作运动保持细胞质中钙离子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是钙离子稳态。

植物生长物质:是指一具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一些生理活性物质。

酸生长理论P208:IAA诱导细胞伸长的假说。

三重反应:一是抑制茎的伸长生长;二是促进上胚轴的横向加粗;三是茎失去负向地性而产生横向生长。

这是乙烯特有的反应,可用于乙烯的生物鉴定。

偏上生长:指在形态上或生理上具有正反面的植物器官(叶和侧枝等)的向上生长(向轴侧)快于向下(背轴侧)生长,而显示向上凸出的弯曲现象。

PCD: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的自然死亡过程是由细胞内业已存在的、由基因编码的程序所控制的过程,即PCD.
种子生活力:是指种子的发芽潜在能力和种胚所具有的生命力。

后熟:称休眠(dormancy)。

植物种子成熟期胚的生长中断的现象。

层积法:层积法就是把采收的种子埋放到土或沙中贮存,等播种季节到来时再取出,播种。

这是一种经常被采用的种子催芽的做法。

生长大周期:指植物的细胞、器官和整体,在其生长的开始期,生长速度慢,以后加快,当接近最大大小时,生长速度随之下降,最后生长停止的全过程。

长寿命mRNA:负责编码种子萌发早期蛋白质合成的mRNA是在种子形成过程中就已经产生,并保存在干燥种子中,这部分mRNA即。

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鲜重或干重的比值。

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

光形态建成:是植物依赖光来控制细胞的分化、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汇集成组织和器官的建成,即以光控制植物发育的过程,称为光形态建成(photomorphogenesis)。

远红光吸收型:能够逆转种子发芽过程的波长为710-740nm的可逆转换的光吸收形式。

向性运动:植物的某些器官由于受到外界环境中单方向的刺激而产生的运动。

平衡石:能够使植物具有向重力性并感受重力的物质。

近似昼夜节奏P279:植物的一些生理活动具有周期性或节奏性,而且这种周期性是一个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以近似昼夜周期的节奏(22-28h)自由运行的过程,称为近似昼夜节奏。

成花诱导:适宜的外界条件导致植物花原基形成的一系列生理变化过程。

去春化:在植物春化过程结束之前,如将植物放到较高的生长温度下,低温的效果会被减弱或消除,这种现象称去春化作用(devernalization)或解除春化。

C/N比假说: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与含氮化合物的比值(C/N)高时,植物开花,而比值低时不开花,或抑制开花。

据此提出开花的碳氮比(C/N)理论。

临界暗期:指在光暗周期中,短日植物能开花的最短暗期长度或长日植物能开花的最长暗期长度。

长日植物:指在24h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一定时数,才能成花的植物。

中日照植物:只有在某一定中等长度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而在较长或较短日照下均保持营养生长状态的植物。

日中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成花对日照长度不敏感,只要其他条件满足,在任何长度的日照下均能开花。

短日植物:指在24h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短于一定时数才能成花的植物。

春化作用:1928年,李森科(Lysenko)将吸水萌动的冬小麦种子经低温处理后春播,发现其可在当年夏季抽穗开花,他将这种处理方法称为春化,意指使冬小麦春麦化了。

这种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称春化作用。

光周期现象:生长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植物在长期适应和进化过程中表现出生长发育的周期性变化,植物对昼夜长度发生反应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暗期间断:在昼夜周期的长暗期中的适当时期给予光照以间断暗期,则会发生短液效应,促进长日植物开花,抑制短日植物开花的现象。

离层:器官在脱落之前先在叶柄、花柄和果柄以及某些枝条的基部形成的几层细胞。

生长素梯度学说:将生长素施在离层距茎远的一端,可抑制器官脱落,施在离层距茎近的一端,则促进脱落。

胁迫脱落:对植物生长和生存不利的环境引起植物脱落的现象。

生理脱落:能引起喜温植物的生理障碍使植物受伤甚至死亡的现象。

冷害:0度以上低温对植物所造成的危害叫做冷害。

自由基:具有不配对的离子、原子或分子。

其特点不稳定、寿命极短,只能瞬时存在,但是化学性质活泼,氧化能力强并能持续进行连锁反应。

活性氧:是性质活泼的氧化能力很强的含氧物质的总称,包括含氧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单残态分子氧等。

抗性:植物对逆境的抵抗和忍耐能力。

巯基学说:关于冻害机制的假说。

其提出冰冻使植物受害是由于细胞结冰使蛋白质损伤,当细胞内原生质遭受冰冻脱水时,随着原生质收缩,蛋白质分子相互靠近当接近到一定程度时,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巯基氧化形成二硫键。


胞内结冰:是指温度迅速下降,除了胞间结冰外,细胞内的水分也冻结。

渗透调节:由于提高细胞液浓度,降低渗透势而表现出的调节作用。

交叉适应:植物经历了某种逆境后,能提高对另一些逆境的抵抗能力,这种对不良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作用称为交叉适应。

逆境蛋白:多种因素如高温、低温、干旱、病原菌、化学物质、缺氧、紫外线等能诱导形成新的蛋白质(或酶),这些蛋白质称为逆境蛋白。

相变温度去饱和酶
避逆性:是指植物通过各种方式在时间或空间上避开逆境的影响。

耐逆性:指植物在不良环境中,通过代谢的变化来阻止、降低甚至修复由逆境造成的损伤,从而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

渗透调节物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由外界引入细胞中的无机离子,另一类是在细胞内合成的有机溶质,如蔗糖、甘露醇、山梨醇等和偶极含氮化合物。

被动失水气孔关闭:由于正午温度高,导致植物蒸腾作用加剧,植物失水,控制气孔关闭的保卫细胞失水收缩,使气孔关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精品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