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美术上册第一单元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第1课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教案1岭南版102322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美术上册第一单元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第1课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教案1岭南版1
023228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赏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品,了解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并初步了解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赏、比较、探讨、实践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范例赏析,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化艺术,爱国情操。
2学情分析
~关于进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适当地从理性分析的角度来解读课文。
教师应注意在引导观赏评述的过程中,提供一系列的美术视觉语言词汇,让学生参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欢乐为动身点。
3重点难点
~1、重点: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特点。
2、难点:古代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原理、造型风格。
4教学过程
4.1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发
~教师活动:
一、展现:教师出示精美打火机和鹅卵石
二、提问: 1、这是不是艺术品?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都能够用来取火)
2、古代人撞击石块取火,现代人用打火机取火,这一进展的历程有什么隐秘?(到底是什么缘故让同为取火的工具在形状上、功能上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科技。
)
3、你们明白古人最早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例子吗?
4、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4,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古代世界,探究古代的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文化艺术。
)
三、板书: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发
学生活动:
~活动一:
1、学生谈感受,如: (1)早在新石器时代,半坡人就会在陶制品上绘图案,人面鱼纹盆确实是一例;
(2)古人会用骨针穿洞打造项链。
(3)专门是新石器时期显现的大量彩陶,造型各异,表达了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意识。
设计意图:~制造悬念,以“问题探秘式”导入课题,提出学习本课的主题——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美。
活动2【讲授】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发
教师活动:~一、观赏与探究
1、引言:从出土的许多宝贵文物中,我们能够发觉,古老的文物既是工艺品,同时也是当时的高科技产品,它们差不多上经典作品,那我们应该如何样去鉴赏他们呢?
2、探究:请同学们以6人为一小组探讨课本中的作品。
3、引导:学生汇报探究成果。
二、观赏与评述:
1、展现:教师出示编钟的图片,以编钟为例,讲解观赏的方法。
2、归纳:鉴赏一件作品的价值与意义,第一要了解其艺术性、科技性、有用性,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价值与意义(课本P4)
A、有用性:(敲击乐器) 提问:同学们,明白编钟有什么用吗?
B、艺术性:(造型美观,纹饰丰富)
(1)提问:编钟的整体造型是如何样的呢?谁来描述一下?~
(2)提问:我们再来看它内部结构和每一个编钟的上面的纹饰? 小结:我们观赏了编钟在艺术上的美,接着我们来看编钟什么缘故能够成为古代艺术典范呢?它还有什么功能?
C、科技性:(材质美与设计美)
(1)提问:编钟的摆放有什么规律?那个地点面有什么科学性和功能?
(2)提问:这套编钟深埋地下二千四百余年,什么缘故至今仍能演奏乐曲,音律准确,音色优美?
学生活动:~活动二:分小组观赏课本的作品运用自己的语言尝试观赏学习。
1、小组讨论观赏评判作品《赵州桥》《长信宫灯》《四羊方尊》等。
2、小组代表汇报探究成果。
活动三:结合范例开展探究活动
1、探究编钟的有用价值与意义(学生观赏、感受曾侯乙编钟作品的美感。
)
2、探究编钟的艺术造型特点(观赏、观看作品的纹饰美、造型美)
3、探究编钟的科技含量(材质与造型设计的科技含量)
~活动三: 学生观赏、分析作品,进一步体会曾侯乙编钟的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发,体会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差不多原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会“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观看分析能力对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中的“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特点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养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进展的教学方式,慢慢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事实上,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养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活动3【练习】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发
教师活动:
~3、实践练习请同学们运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地描述编钟的科技性和艺术性结合的意义
4、小结:由此可见,艺术美的规律阻碍着科学进展制造的规律,反之科技的进步进展也带动了艺术的进展。
“科学需要艺术,艺术需要科学”。
三、课堂练习: 运用自己喜爱的纹饰设计编钟上面的图案。
四、展现与评判
1、引导学生:自评、他评。
2、教师评判
学生活动:
~活动三: 学生观赏、分析作品,进一步体会曾侯乙编钟的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发,体会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差不多原则。
活动四: 运用所学图纹进行设计与创作。
活动五: 开展互动评判活动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活动4【作业】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发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因此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教师活动:~五、明白得与拓展作业: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美术作品运用所学知识,填写观赏报告。
要求:每小组选取课本上面的任一件作品进行观赏评述。
六、小结:依照学习情形进行小结
“教书先生”可能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如何说也确实是让国人景仰甚或
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显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事实上《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差不多一致。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确实是训练幼儿的观看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畴,让幼儿在观看事物、观看生活、观看自然的活动中,积存词汇、明白得词义、进展语言。
在运用观看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看于观看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看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学生活动:~活动六: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赏与探究,撰写观赏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