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2年山东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12分,每小题3分)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

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

富阳高傅占,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赀。

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抑郁无聊,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

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辄引父足怀中以卧。

十余岁,父既卒,学贾。

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

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

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母脱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

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

其子孙远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

丰年四十二,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引其手指之曰:“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当有子,富寿康宁,自今始矣。

”丰致富,有子二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如相者言。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

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

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

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

’”吴翁者,徽州人,贵于富阳。

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

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

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

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赀遣之归。

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

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清·张惠言《周维城传》,略有删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寓富阳,抑郁无聊
..无聊:精神无所寄托
B益跅弛,不问生产
..生产:生活与财产
C殆不自觉
..也自觉:自己意识到
D吾生平
..感妇翁知我生平:有生以来,平素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B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C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D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问其与.饮食者,皆富贵也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周维城优良品质的一组是:()
①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②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③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④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⑤吾愧吴翁、焦翁⑥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
A ①④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⑥
D ②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维城祖上本为富人,后来家中发生火灾,周家资产荡尽。

十余岁时父亲离世,他开始学习经商,并因经商而致富。

B作者并没见过周维城,从他人的转述中了解到他的许多事迹。

在作者看来,周维城虽是商人,但身上具有士大夫的优秀品质,值得称赞。

C高傅占曾向作者谈起吴翁、焦翁,二翁均能施舍助人。

周维城同样也能施舍助人,只是与年长的吴翁、焦翁相比,尚有些不如。

D焦翁出资让渔人从洪水中救起许多落水者,并将他们留下来,供给饮食,等到赚了钱以后,再把他们分别遣送回家。

1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⑴遂大困,寻死富阳。

⑵奇之,立许字以女。

⑶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⑷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

11、【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语境中应选取的义项的判断能力,四个选项实词均为双音节词语。

B项“生产”意思是“谋生之业”;A“聊”有“依*、寄托”的义项,“无聊”即精神无所寄托。

C“觉”有“感觉、感到”之意,“自觉”就是自我感觉到,自我意识到。

D项的解释,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

12、【答案】 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A项中的两个“以”第一个是连词,来;第二个是介词,让。

B项中的“其”前者解释为“她”,后者解释为“那”。

C项中“乃”前者表顺接,才;后者解释为“这样”。

D项两句中“与”都表是介词,跟,同。

13、【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筛选信息得能力。

②从侧面写张维城的相貌,不属他的优良品质范畴,可以排除C D项;③写相面先生从周维城的手相推知他有隐德,可以排除B项。

①表现周维城的孝道,④表现周维城的宽宏大量,⑤表现出周维城的谦逊,⑥写周维城做好事不留名,不事张扬。

①④⑤⑥这四项都属于他的优良品质。

所以本小题只能选A,即①④⑤。

14、【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B D三项在原文中能找到相应的信息,而C中“与年长的吴翁、焦翁相比,尚有些不如”说法有误,原文“吾愧吴翁、焦翁”,只是周维城的自谦之词,而非客观事实。

15.(8分)
【答案】 (1)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重点落实“困”、“寻”)
(2)认为他品质非凡,立刻许诺把女儿嫁给他。

(重点落实“奇”、“字”)
⑶事物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重点落实“剧”、“所”、“辄”)
⑷不久有人检查他的行装,发现有周丰商铺中的物品。

(重点落实“或”、“肆”)
译文:嘉庆元年,我游历富阳县,县令恽君请我撰写整理富阳的县志。

还没来得及起草,恽君就奉命调任,我也离开了富阳。

富阳县的高傅占是个正派人,他告诉我有关周维城的事非常全面具体,所以我为周维城作传记,留给以后修撰县志的人。

周丰,字维城,祖先是绍兴人,有钱财。

父亲名叫重章,因火灾毁坏了他的家,流浪到富阳居住下来。

重章是富家子弟,突然贫困,心情压抑烦闷,更加放纵不羁,不过问家中的生计和产业,于是极端困顿,不久死于富阳。

周丰在幼年,每当天气寒冷,父亲半夜从外面回来,他总是把父亲的脚抱在怀里。

十多岁,父亲已经死了,他学着做生意。

一天早晨,有位老人路过他的店铺,和他交谈,认为他奇异出众,立刻把女儿许嫁给他。

周丰侍奉母亲,母亲起身、坐下或走路,他常常事先弄明白母亲想要怎样;母亲的饮食他一定要亲眼看过,然后才送到母亲面前。

事务虽然繁重,他一定会时时到母亲房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母亲倘有不如意,或者坐着不说话,周丰十分害怕,那心神不安的样子像是无处容身。

看到母亲的脸色和悦了,才非常欢喜,又呆很长时间,然后再退下去。

他在世时的子孙们,说他上床将要睡着时,一定会呼唤“阿母”,快要醒来时,又会同样呼唤,大概是成了习惯,并不是自觉如此。

周丰四十二岁,经过吴山,有个相面的人斜视了他很久,拉起他的手,指给他看说:“这条纹颜色像丹砂,您恐怕有隐藏的德行,命该有儿子,富贵长寿和健康安宁,从现在开始了。

”周丰做生意致富,有二个儿子、六个孙子,周丰八十四岁死,正如相面者说的那样。

周丰在乡里能施行他的恩德,有长者那谨慎宽厚的风度和行为。

曾有个和他一起做生意的人要回家乡去,周丰已经资助了他旅途费用。

后来有人检点那人的行李,发现有周丰店铺里的货物。

就来告诉周丰,周丰赶紧叮嘱让货物原封不动,告诫不要把这事传出去。

那合伙做生意的人来了,他像以前一样对待。

高傅占告诉说:“富阳人大多称赞周丰能够施舍帮助别人。

可是周丰曾经说:…我比不上吴翁和焦翁。

‟”吴翁是徽州人,在富阳做生意。

每到年终,他夜里怀揣金钱走街过巷,看见贫寒的人家,就默默地把钱放在门洞里,不让别人知道。

焦翁是江宁人,带了三百两银子到富阳做买卖。

当时洪水暴发,焦翁急忙呼喊打渔的人,说谁救起一个人,就给他一两银子。

一共好几天,救起了若干人,焦翁留他们在铺子里住,给他们东西吃,等洪水平息了,又出旅费送他们回去。

这两位老翁,如今向富阳人打听,谁也不知道他们。

周丰又说过:“我这辈子感激岳父了解我。

”呜呼!街市里巷的平民中间,原本不缺少有德行的士君子啊!
2006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

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

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

”辕固生曰:“不然。

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

何者?上下之分也。

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

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遂罢。

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

固曰:“此是家人言耳。

”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

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

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久之,病免。

今上初
即位,复以贤良征固。

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

时固已九十余矣。

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

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

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司空,管理四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匡:辅佐。

B.代立践.南面践:登上(王位)。

C.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假: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征.征:(被)征召。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分法相同的一组是:()
A.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B.何者.?上下之分也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C.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D.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谀儒多疾毁固
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辩论辨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

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2)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3)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9.【答案】A
【解析】匡,纠正,匡正。

【考点】该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易错点】错误原因是先入为主,只知其一,不顾其二。

10.【答案】C 连词转折
【解析】A被/替,B用于疑问句句末,加强疑问语气/与“不为”构成名词性短语,D凭借/因为
【考点】该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易错点】“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辨析不清主动被动关系,“何者”的“者”的作用【备考意见】解答文言虚词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先理解翻译课内句子中的虚词,再比较推断文段中句子的虚词用法;②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辨明上下文的关系;③通过分析语句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是否相同。

11.【答案】D
【解析】】①是交代二人辩论这件事,⑤是说别人对辕固生的诽谤
【考点】该题考查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易错点】考生判断不准②是否能说明辕固生的性格特点。

其实可以通过排除法来排除掉AC两项。

【备考意见】解决信息筛选题要认真读懂原文,理解所选的用来作判断的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捕捉到重要信息,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其次是读懂题干,弄清标准(例如题干中全能说明“敢于直言”的一组),标准愈明,答案才愈有可能选准。

第三,依据标准,找到每句话所在的原文,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意思,再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再作出选择。

12.【答案】B
【解析】错误点在“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

不是无法评判二人辨论水平的高下,而是二人辩论的话题很难一句话说清是非曲直,所以搁置不议。

【考点】该题考查对文言阅读材料整体文意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层级为C 级。

【易错点】D项“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有很大的迷惑性。

13.【答案】
[1] 汤王、武王不是秉承天命而得天下,而是臣杀君。

[2] 此后学者没有敢讲明秉承天命、放逐诛杀一类事情的。

[3] 景帝认为辕固生清廉正直,任命他为清河王的太傅
【解析】重点翻译出“受命”“是”“放”“拜”等词语,“乃……也”“以……为”句式,译文通顺也占分。

【考点】该题考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易错点】弑、放是难点。

【备考意见】要翻译的句子,一般是含有关键词语的句子、在原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含义比较深的句子、含有文言特殊句式的句子。

在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下,把文言单音节词转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将原文中的每一个词语都翻译出来,不能对译的虚词要翻译出语气,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出来,倒装的语序要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翻译完后,还要看看译文是否通顺流畅,是否符
合今天的表达习惯。

【参考译文】
清河王刘承的太傅辕固生,是齐国人。

因为研究《诗经》,孝景帝时做了博士。

他和黄生在景帝面前争论。

黄生说:“汤王、武王并不是秉承天命继位天子,而是弑君篡位。

”辕固生反驳说:“不对。

夏桀、殷纣暴虐昏乱,天下人的心都归顺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赞同天下人的心愿而杀死夏桀、商纣,夏桀、商纣的百姓不肯为他们效命而心向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迫不得已才立为天子,这不是秉承天命又是什么?”黄生说:“帽子虽然破旧,但是一定戴在头上;鞋虽然新,但是必定穿在脚下。

为什么呢?这正是上下有别的道理。

夏桀、商纣虽然无道,但是身为君主而在上位;商汤、周武王虽然圣明,却是身为臣子而居下位。

君主有了过错,臣子不能直言劝谏纠正它来保持天子的尊严,反而借其有过而诛杀君主,取代他自登南面称王之位,这不是弑君篡位又是什么?”辕固生答道:“如果非按你的说法来断是非,那么这高皇帝取代秦朝即天子之位,也不对吗?”于是景帝说:“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知肉的美味;谈学问的人不谈商汤、周武王是否受天命继位,不算愚笨。

”于是争论停止。

此后学者再无人胆敢争辩商汤、周武王是受天命而立还是放逐桀纣篡夺君权的问题了。

窦太后喜欢《老子》这本书,召来辕固生问他读此书的体会。

辕固生说:“这不过是普通人的言论罢了。

”窦太后恼怒道:“它怎么能比得上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于是让辕固入兽圈刺杀野猪。

景帝知道太后发怒了而辕固直言并无罪过,就借给他锋利的兵器。

他下到兽圈内去刺杀野猪,正中其心,一刺,野猪便应手倒地。

太后无语,没理由再治他的罪,只得作罢。

过了不久,景帝认为辕固廉洁正直,拜他为清河王刘承的太傅。

很久之后,他因病免官。

当今皇上刚即位,又以品德贤良征召辕固入朝。

那些喜好阿谀逢迎的儒生们多有嫉妒诋毁辕固之语,说:“辕固老了。

”于是他被罢官遣归。

这时辕固已经九十多岁了。

他被征召时,薛邑人公孙弘也被征召,却不敢正视辕固。

辕固对他说:“公孙先生,务必以正直的学问论事,不要用邪曲之说去迎合世俗。

”自此之后,齐人讲《诗》都依据辕固生的见解。

一些齐人因研究《诗经》有成绩而仕途显贵,他们都是辕固的弟子。

2007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

父浑,凉州刺史。

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

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

”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

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取之信然。

阮籍与浑为友。

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

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

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

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

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

”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

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

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
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

”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

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

”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

”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征为侍中。

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

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

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

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

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

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

”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

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

”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

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

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晋书·王戎传》)
[注]①虓(xiāo),怒吼。

②赙(fù),赠送财物助人治丧。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奇:认为……奇异
B.籍每适.浑,俄顷辄去适:往,到
C.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减:不如,比不上
D.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坐:犯罪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戎尝与.阮籍饮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
①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②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③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④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⑤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⑥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先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

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10分)(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
(2)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3)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9.D(应为“定罪”或“治罪”)
10.D(均为“因为”,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B介词,和;连词,和C助词,无实义;主谓之间)
11.B(②表现其镇定,④表现其清,⑥评论其政绩。

)
12.C(王戎容貌憔悴是因为“性至孝”)
13.(1)王戎感到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他是什么样的人?”
(2)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有何计策。

(3)皇帝虽然用这样的话解释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谨慎的人鄙视,因此损害了名声。

译文:
王戎,字濬冲,是琅邪临沂人。

他的父亲王浑是凉州刺史。

王戎小时候聪明,有悟性,神采奕奕,非常清秀。

他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注视着他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他六七岁的时候,在宣武场看戏,猛兽在笼子中怒吼,震天动地,大家都吓跑了,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自若。

魏明帝在高台上看见了,认为很奇异。

王戎还曾经和一群孩子在道旁嬉戏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上长了很多果实,那群孩子都争着跑过去摘果子,只有王戎不去。

有人问他为何不去,王戎说:“李子树在路边却长了很多果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拿过来才知道的确这样。

阮籍和王浑是朋友。

王戎十五岁时,跟随王浑在郎舍。

王戎比阮籍小二十岁,而阮籍和他交往。

阮籍每次到王浑那里去,一会就离开,看望王戎时,呆很久才走。

阮籍对王浑说:“王戎清逸可赏,和你不是一类人。

和你谈话,不如和王戎交谈。

”等到王浑在凉州去世,旧属官员赠送资财几百万,王戎都推辞不接受,因此显扬声名。

王戎曾经和阮籍一起喝酒,当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的在座,阮籍因为酒少,就不给刘昶倒酒,刘昶也没有不满意的表示。

王戎感到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他是什么样的人?”阮籍回答说:“超过刘昶的,我不能不和他喝;如果不如刘昶的,就不敢不和他一起喝;只有刘昶,可以不和他喝。

”王戎常常和阮籍到竹林游玩,王戎有一次迟到了。

阮籍说:“这
个庸俗的家伙又来败坏大家的兴致了。

”王戎笑着说:“你们这般人的兴致太容易败坏了吧!”
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有何计策。

王戎说:“道家说过‘为万物尽了力而不恃其能’,尽力做成事并不难,保持‘不恃其能’很困难。

”等到钟会失败,人们认为是聪明人说的话。

王戎任职为侍中。

南郡太守刘肇用一百丈细布贿赂王戎,被主管官吏检举查处,王戎因为知情而没有接受,所以未受牵连定罪,但是大家还是责怪他。

皇帝对朝中大臣说:“王戎的行为,难道说明他是怀有私心苟且取得财物的人吗?他只是不想做异类的抗尘违俗的人罢了!”皇帝虽然用这样的话解释此事,然而王戎还是被清廉谨慎的人鄙视,因此损害了名声。

王戎在任上虽然没有特殊的才能,但是各种事务都办理得很和顺。

后来有调任光禄勋、吏部尚书,因为给母亲服丧离开职位。

王戎品性非常孝顺,但不被礼制所约束,依然喝酒吃肉,有时还看人下棋。

然而哀伤让他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当时和峤也在服父丧,用礼法控制自己,称量着米的分量来吃,因亲人去世的哀伤没有超过王戎。

皇帝对刘毅说:“和峤因亲人去世的哀伤已超过正常的礼节,让人担心。

”刘毅说:“和峤虽然睡草席子,喝米粥,但还是保住自己性命的孝道。

至于王戎,那是所说的不顾惜自己性命的孝道,陛下应当先担心他。

”王戎原先就有呕吐的疾病,服丧期间病情加重。

皇帝派医生为他治疗,并赐给他药物,又断绝了宾客的来往。

永兴二年,在郏县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2008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

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

张常客豫,遂家焉.。

娶于豫,生子讷。

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

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

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

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①,阴劝母;母弗听。

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

腹中大馁,遂负薪归。

母验之少,怒不
与食。

饥火烧心,入室僵卧。

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

”问其故,以情告。

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

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

”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

且日一啖,饥当不死。

”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
至兄樵处。

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

”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于是速归之。

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

且曰:“明日当以斧来。

”兄近止之。

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

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

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

山中虎狼恶。

”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②楚之。

”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

”明日,怀斧又去。

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