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一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案(一课时)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水平,但在文章的解读上还存有着不足,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学生在本文的学习上易有两个迷误,第一个是对文章所表现的悲凉美难以理解;二是对文章语句的理解易流于肤浅,读得不细,自以为读懂了,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读懂文本。本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悲凉也是一种美,从而拓宽学生的审美眼界,并指导学生咬文嚼字,细读文本,更深入地读懂文本。
学习内容分析:《故都的秋》文字浅易,适于高一学生阅读,意蕴丰厚,宜于用作培奍学生的细读文本的水平训练材料;同时这篇课文中作者表达的审美情趣对高中学生也颇有启发,利于拓宽学生的审美眼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生平,人生态度,能对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有基本的了解。(2)过程与方法:主要方法是“读读、划划、想想、议议”,让学生细读文章,通过对语言的品味领悟作品的深厚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读语言,体味作者的故都之秋的独特体味,丰富自己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细读文本,品味语言,体味作者的故都秋思。
教学难点:对作者独特审美趣味的的体悟。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布置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生词。
3、了解作者生平,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出来的主要观点。
4、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阅读中的疑问。
以上内容各人自学完成,各小组长课前检查,以备课堂展示交流。教师收集学生提出的疑问,并作整理,较简单的问题,在课堂上交由学生解答,较难的问题,由教师组织讨论、指导解决。
二、课堂展示
选小组及学生代表,展示本组学生预习成果。
1、给加点字注音:
混.混沌.沌(hùn dùn)潭柘.寺(zhè)落蕊.(ruǐ)一椽.破屋(chuán )
廿.四桥(niàn )房檩.( lǐn )颓.废(tuí)鲈.鱼(lú)
字音订正后,由该小组的相关同学带读。
2、词语解释
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
颓废:①坍塌荒废。如:古老的城墙早已颓废剥落。②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如:失去了理想,他从此便一天天颓废下去。
3、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4、分段及段意概括
第一部分:总起。(第1、2段)直言南国之秋比不上北国之秋,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第二部分:分写。描秋之五景。(第3-11段)
第三部分:议秋。(第12段)
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段)再言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三、小组合作探究
在整理好的问题中,选出以下问题,课堂上点名解答,教师点拨。
1、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
写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清”与“静”相近,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观特点为主,而“悲凉”则以描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主观感受为主。
(教师点拔)
指导划出文眼句:不过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故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板书)
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独特审美:悲凉美。(板书)
2、作者认为南方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那么,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到底。那么,南方的秋有什么特点?北方的秋又有什么特点呢?阅读课文,寻找特点。
明确:
南国之秋有何特点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混混沌沌,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作用:对比衬托。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从而表达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爱之情。在结构上,首尾呼应,深化了对北国之秋的赞美的主旨。
3、作者为了感受故都的秋,饱尝故都的秋味,他写了他认为代表他心境的故都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阅读课文,给作者笔下故都秋的五幅场景图来命名。
明确:
作者选择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如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极大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
能够概括为“秋之五景”。展示“秋之五景”图片,要求学生把课文的相对应段落找出来,并标注五景之名,其名能够与答案不同,意思相近即可。1、秋晨静观图2、落蕊轻扫图3、秋蝉残鸣图4、都市闲人图5、胜日秋果图
(作解释)
郁达夫所欣赏的秋天,是和别人不一样的。郁达夫把“悲凉”当作美。这是我们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中很少有的。如果这种“悲凉”,仅仅一笔带过,可能还不算是关键词语,但是“悲凉”,恰恰是在全文中以一连串的语词链加以强调的表现,可见郁达夫显然有意把秋的悲凉作为美来系统地欣赏的。
3、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阅读课文,结合作者所写的五个秋的场景,来说一说作者所饱尝到的故都的秋味。(从秋的色彩、秋的意象、秋的意境来体会。)
(明确)
(1)教师引导学生品读第三段。(教师引导)在“秋晨静观图”中,作者有没有把“清、静、悲凉”的感觉写出来?
学生齐读课文第三段。思考、讨论上述问题。点名问答。
(教师点拔)
阅读这一段,要结合文眼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才能深入地理解这一段的文字的意蕴。阅读时,要注意文段看似细小实却紧要的关键词语,通过对关键词语的揣摩,领悟文段意蕴。
(第三段问题导引)
本段中要注意把握这几个词:一椽“破”屋、“破”壁腰中的“破”,想一想,为何要住“破”屋、赏“破”壁?赏牵牛花,为何淡红者最下?花底为何要用秋草作陪衬?指导划出关键词语。
(点拔)
漂亮的新屋不是更舒适吗?但是,太舒适了,就只有实用价值,没有多少历史的回味,破屋才有沧桑之感,才能体会到其中历史的积淀、悲凉的意味。花之淡红者,其色过于鲜艳,为暧色,较有生命力的意味,而蓝、白、紫黑则偏于冷色调,秋草就是枯草,二者都表现出生命的衰败,逗起悲凉之感。凡是属于生命的景象都有感悟存在的价值。引起生命的蓬勃之感的,自然可以激起内心欢愉的体验,这是一种美的感受。直面生命的衰败的感觉,启示沉思生命的周期,逗起悲凉之感,也是一种生命的感受,也是一种美,郁达夫在此要着意表现的正是这秋天的悲凉美。
(板书)破沧桑之感
枯草
蓝、白、紫黑表现出生命的衰败,逗起悲凉之感
(第三段补充与延伸)当然,此段中的“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朝东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都写出了秋天的“清”和“静”。
“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这些词都告诉我们,要欣赏秋的悲凉美,是先要有悠闲的心情和姿态。
(2)学生自读,品读第5段秋蝉残鸣图。
学生齐读课文第5段。思考、讨论:读秋蝉残鸣这一段,有哪几个词语要特别加以注意?通过这几个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