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童案 新闻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杀童案主角黄一川:被判死刑的精神病人
新闻价值分析:
这篇新闻报道的是关于黄一川故意杀人的案件。
但这个案件的不同之处在于作案者患有精神疾病,对于疑似或者患有精神疾病的作案者如何判刑以及我国司法的进步是这篇报道的重点。
接近性:
1.黄一川在上海某小学南门口连砍4人,致两名小学生当场死亡。
可以看出,这已经严重危害了公众的安全利益,涉及到一个社会的安全制度保障问题,无论是受害者的父母还是上海当地的市民,对这次案件的审判应当都非常的关心与重视。
因此这篇报道是新闻价值接近性的体现。
2.与一般杀人案件不同,黄一川是个精神病人,其作案时处于发病期,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但最终却被判死刑,是因为刑法规定中从轻处罚,是“可以”,不是“应该”。
因为黄一川在经反复权衡后,才有意识地选择小学生作为杀害对象的。
黄一川的最终审判,对维护社会公共安全起到了惩罚和预防犯罪的作用。
这篇报道的不同之处,即对患有精神疾病黄一川的审判,是经过法医和多名精神科临床医生鉴定之后,详细报道了黄一川在案发具有被害妄想的症状,再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和家族的精神分裂病史,以及他家人对他的描述。
从“二分法”到“三分法”的争议,再综合黄一川并非在病理反应下作案,最终判死刑。
足以看出高层级法院在对精神病作案人员的审判上的进步和谨慎,这类报道可以提高公众对我国司法的认识,使个人利益的合法主张得到了有效的回应和保障,增强了司法部门的公信力,增强社会舆论场的稳定性。
表达方法分析:
1.设置悬念。
文章开头对黄一川杀人后的行为进行了描述,增强了报道的戏剧性和观众的可读性。
且运用现场目击者原话,也体现了其真实性。
结构分析:
内部结构:该报道的内部结构采用了悬念式,层层递进吸引受众,简要清晰,易于理解,如抽丝剥茧般将整个案件的司法逻辑写了出来。
外部结构:导语精炼。
主体对导语中的主要事实进行了注释补充,主干突出,层次分明。
结尾戛然而止,引发人们深思。
主题分析:
这篇报道的主题是患有精神病的作案人员,即使被鉴定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但仍然可以结合案件的其他因素对作案人员执行死刑。
一般来说,这种审判十分罕见,因此,这篇新闻是具有特殊性、针对性的,体现了司法是针对具体案件具体实施,并非一概而论,容易引起公众共鸣,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