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福建省质检语文试卷答题情况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
答题情况分析
第1题
(1)虚室有余闲 (2)响穷彭蠡之滨 (3)大漠孤烟直 (4)钩心斗角 (5)春花秋月何时了 (6)虽一毫而莫取 (一处1分,错、漏、添字的,该处不得分。
)
【考察内容】考查考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能力层级】A识记
【存在问题】
1.虽然增加了《使至塞上》,但各校均能根据考纲变化提前准备,又是名句,反而正确率高,在空白卷中仍能写对此句。
2.六句中只有一个生僻字“蠡”,总体完成情况较好,但也有不少学生想要蒙混过关,故意把关键笔画写得模糊不清。
3.仍有错别字的存在,但比例有所下降。
例:“虚室”写成“墟市”,“余闲”写成“余弦”(大概是数学做多了,走火入魔了)
“彭蠡”加了三点水
“钩心斗角”写成“勾心斗角”(此处是宫廷中楼阁的样式,不是宫斗戏啊)
“春花秋月”写成“春江秋月”(可能是穿越到张若虚那里了),“秋叶”“秋夜”分不清楚。
“莫取”想当然地加上“之”,读一读还挺顺,可惜属于画蛇添足。
也有不少写成“不取”“未取”。
【教学建议】
1.在态度端正的基础上,多抓细节的落实,可以采用听写重要易错字词和句子填空小测的方法,利用早读的10分钟化整为零。
2 .考纲上新增的五篇要重点落实。
3 .强调书写规范清晰,笔画写清楚,不连笔,力求让老师一目了然,避免无谓失分。
第2-4题
2.(3分)C(诚:实在)
3.(3分)D(①说的是寇洛的父亲;②是说寇洛率领乡亲躲避战乱;⑤是说贺拔岳被害后情势危急。
)
4.(3分)B(寇洛是在被提拔为右大都督之后,跟随太祖平定叛军的。
) 第5题
(1)(3分)魏帝因为寇洛有保全军队的功劳,任命他为武卫将军。
(“以”“除”各1分,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
“以”译为“认为”亦可。
)
(2)(3分)这样的人如果不加奖赏,拿什么激励后来的人?
(“何以”“将来”各1分,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
“此而不赏”译为“有这样的功劳却不加赏赐”亦可;“何以”译为“怎么”亦可。
) 【考查内容】本题涉及一词多义、通假字和省略句、倒装句。
【能力层级】A识记和B理解。
【存在问题】部分考生结合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不足。
忽略古今汉语的差异,对句中关键词语理解不正确。
(1)本句翻译的关键词是“以”、“除”。
“以”是常见虚词,课内能找到很多例句,“因为”和“认为”都可以,大大降低了难度。
福建卷取消选择题的虚词,但并不代表虚词不重要不用复习,完全可以体现在翻译题中。
“除”在涉及官场的文章中频繁出现,翻译成“授予、任命、提拔”都可以,也属于降低难度。
但仍有不少学生把它译成“除了”、“除去”,令人啼笑皆非,不但缺乏知识,也罔顾语境。
“全”虽然没有赋分,但在句子中词性明显为动词,不少学生把它当做形容词,翻译成“全部”,显然是错的,属于语句不通顺。
(2)本句翻译的关键在于“何以”和“将来”。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属于常见固定句式,翻译成“凭什么、用什么、拿什么”都可以。
“将来”属于词性活用,为名词“后来人”,很多学生仍然把它当做时间副词,甚至理解为“将领到来”。
还有很多同学在翻译时,把句子孤立开来,不能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翻译,造成译文与原文意思不相符。
另外,还有一些学生的译文本身没有逻辑性,语意支离破碎,不符合生活常识。
第(1)句——
得3分的例句:
魏帝因为寇洛有保全军队(平定叛乱)的功劳,授予武卫将军的官职。
得2分的例句:
魏帝认为寇洛有整个军队的功劳,把寇洛提拔为武卫将军。
(“全”的词性错误)
魏帝认为寇落有保全军队的功劳,废除了武卫将军。
(“除”解释为“废除”,望文生义)
得1分的例句:
孝武帝认为寇洛有稳定军心的功劳,不足以只担任卫将军。
(“除”翻译为“不足以”,语意也不通顺)
魏帝因为寇洛有召集全部将士的功劳,任免了他武卫将军的职位。
(到底是任还是免?)
魏帝认为寇洛有军队胜利的头功,除掉了武卫将军。
(可怜的武卫将军)得0分的例句:北魏孝武帝知道寇洛有全师的功劳,除去武卫将军。
(得分点全错)
第(2)句——
得3分的例句:(寇洛)有如此作为而不进行赏赐,怎么来劝勉鼓励后一代的士兵呢?
得2分的例句:这样都不奖赏(寇洛),要用什么来劝告激励其他将领呢?(“将来”未翻译)
得1分的例句:如果你这次不受赏的话,以后怎么劝勉你?(到底是劝勉谁)
得0分的例句:这次却不奖赏,难道要等到将来才奖励鼓励吗?(语意完全不通顺)
【教学建议】:
1.在落实120个重要实词的基础上,掌握18个虚词的常见用法
2.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也要强化。
第6题
(1)(2分)形象地写出了木叶脱落后寒林的疏朗,使寒林有了人的情貌与神采。
(意思对即可。
)
(2)(4分)状写了斜阳落霞映现于澄碧江水中的倒影之美(1分);透露出词人以山林秋水为朋,物我共适的人生意趣(3分)。
(意思对即可。
) 第(1)小题
【考查内容】此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和诗歌语言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说修辞,它就是美化语言的技巧。
《考试说明》把它和语言并列,是为了从另一个侧面突出塑造诗歌形象的手段的多种形式。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一切用以增强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立意四大部分的内容。
此次省质检考试着重针对“拟人”这一修辞技巧设题。
【能力层级】《考试说明》中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D级。
【评分细则】除所给答案外,阅卷场对此题的评分细则作了如下补充:考生只要答出了“瘦”字的内涵,答案里出现了“落叶调零”“木叶飘落”“疏朗”“疏淡”“萧瑟”这一类的意思即可得1分,此处和“绿肥红瘦”中的“瘦”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意思对即可;答案的后半部分“使寒林有了人的情貌和神态”1分,这1分比较死,要求阅卷老
师严格按照所给答案判分。
就“拟人”这一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而言,这一点是必须答出来的,此处答案也非常客观。
【存在问题】
1.审题有误,答非所问。
0分卷:
“瘦”是消瘦的意思,人和寒林一样消瘦,营造了凄凉、冷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青春逝去的感慨。
评析:此题问的是:“人与寒林共瘦”中的“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所谓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此处答题的对象应为寒林而不是说人,也就是说要答“寒林”怎样而不是说“人”怎样。
2.答题方法欠缺,语言啰嗦不够准确。
1分卷:
“瘦”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到了秋季,又经历风雨,树叶凋零,空留树枝,好似瘦了一般。
将人与树相比照,表现了人的瘦削与伤秋之情,渲染了凄清之景,表现了词人因久雨而感到的抑郁。
评析:题中已经明确告知了考生此处是拟人修辞手法,所以第一个分句多余,好在后面还把“瘦”字的意思答到了。
但答案的后半部分则属于对诗歌的误读,答了很多,却是错的。
所以判1分。
3.读不懂诗歌,凭以往答题经验生搬硬套。
0分卷:
借景抒情。
运用寒林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叹,自己已经处于人生的末端。
1分卷:
形象生动的把寒林比作人,人和寒林都很消瘦,表达了作者坚忍不拔的性格。
评析:这类考生基本上没有读懂诗歌,甚至可能连题都没有看清楚就开始作答了。
第(2)小题
【考查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主要综合考查对古代诗文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要求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点作具体的赏析。
【能力层级】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
【评分细则】阅卷场对此题的评分标准作了如下改动:4=2+2。
总分4分——景2分,情2分。
考生只要答到了夕阳、沙洲、晚霞、秋江、倒影这一类的意象即可给1分,如果能将这一类的意象组织成规范的语言,明确地答出所写之景为何则可给2分;对于所抒之情,答出“词人以山林秋水为朋,物我共适的人生意趣”固然不错,但从试评来看,学生答到这个层次的少之又少,所以对于第二个2分,阅卷场确定:学生只要答到寄情山水、与山水共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类的意思,则可给2分;如果学生只是答到了对山水的喜爱、对自然的欣喜这一类的意思,则可给1分;如果学生答成了凄凉、悲伤、抑郁、愁苦这一类的意思则不给分。
因为这首词总的感情倾向是积极、向上、健康、愉悦、喜乐、正面的,凡是答成了消极的、负面的情感的,都不能得分。
【存在问题】
1.空洞分析
0分卷:
例1、词人用高明的手法,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末尾两句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写得十分高妙。
例2、词的末尾两句写了晚霞、秋影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愁绪繁多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看到如此美丽的景物,作者心中既有登高的愉悦,又有思乡的思念亲人的忧愁。
以乐景写哀情,营造了悲凉凄清的氛围。
评析:这类错误在于回答问题时不联系实际,空对空地套用某些现成的话,不管题干的内容是什么,一律用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套用,不联系实际分析,也有背诵套作之嫌。
2.浅尝辄止,考生自以为回答得很好,就是得不了满意的分数。
1分卷:
夕阳、霞光、江水、秋影。
将整个秋天的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融情于景,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倾慕之情。
2分卷:
词的末尾两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通过描写夕阳西下,海面上的瑰丽的霞光浸润了江面上的秋景,烘托了一个温暖、舒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秋景的喜爱、赞美之情和内心的温暖、舒适之感。
3分卷:
原本秋高气爽的天空改变了颜色,烟水无声无息地消散了。
夕阳把洲外的江水映成了一片红色,使人沉浸在一江秋景之中。
此处是对夕阳的描写。
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沉浸在夕阳秋景中无法自拔,突出了景色的美。
评析:这些错误类型在考试中是最常见的,原因是回答问题不够深入全面,如果答案是两点,考生只能答对一点,如果是三点,只能答对两点,不够全面回答问题。
设题人所给的答案是按照点来赋分的,漏点就是缺项,造成扣分,十分的遗憾。
只要想得全面一些细致一些,这类毛病可以顺利解决。
3.题不答意。
0分卷:
文章后两句描写了一幅夕阳西下的场景,也写出了作者离别时不舍的情感。
托物言志,以夕阳来表示自己将要离去。
1分卷:
夕阳就要落下了,小洲被霞光照亮了整个天空。
作者沉浸在这一江的深秋影像中,表达了作者此时凄凉萧瑟、独寂、悲凉的内心情感。
2分卷:
末尾两句实际上是借景抒情。
诗人写傍晚下的夕阳、晚霞,又写出了江边的倒影着秋天的景色,其为了突出诗人内心的悲凉,对时间的飞逝的惋惜。
评析:这类错误的根源是对诗歌的内容或背景不了解,胡乱编造一通就答题,全凭主观臆断答题,张冠李戴胡诌一通,结果是主旨完全搞错,竟然自我感觉不错!高考试题的命制,一般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设题由易到难。
细心的考生可以通过标题、注解等相关信息的提示,来组织答案。
但不少考生常忽视题目要求,漏掉标题或注解提供的信息,在“半梦半醒”中仓促答题,结果文不对题,答非所问。
【教学建议】
纵观近几年各省市古诗鉴赏高考试题,诗歌题材多样,考查的题型也是多样。
研究试题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设计技巧,对我们的诗词教学和高考备考,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
从古诗鉴赏命题的角度来探索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进行初步分析归纳,力求摸清古诗词鉴赏题的基本方法。
高三后期一定要让学生形成一套比较完成的诗歌解读程序。
一、关注题目,揣摩题旨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比如说这首词前面那段小序:久雨初霁,秋气益清,与二三子登高赋之。
多读两遍,这段小序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应该不难把握。
二、知人论世,挖掘内涵
历年高考的诗歌鉴赏中,都会附上作者的姓名。
而从这些诗人的姓名中(除比较陌生的),我们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修养、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诗风所决定的。
所以我们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一些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的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样,我们在鉴赏作品时,我们就能充分地调动我们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诗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
这首词的作者段克己是金代词人,哀宗时与其弟段成己先后中进士,但入仕无门,在山村过着闲居生活。
金亡,避乱龙门山中(今山西河津黄
河边),时人赞为“儒林标榜”。
蒙古汗国时期,与友人遨游山水,结社赋诗,工于词曲,自得其乐。
当然,学生在考试时可能对这方面的知识完全茫然无知,这全靠平时的积累功夫。
三、捕捉意象,领会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
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
在古诗鉴赏中,如能知晓那些惯用意象的寓意,就可据此推断诗意,从而找到解题钥匙。
这首词里寒林、青山、落叶、秋云、潦水、夕阳、云霞、秋江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幅油画般的艺术境界。
词人以山林秋水为朋、物我共适的情怀跃然纸上。
四、分清题材,区别风格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从诗歌题材看,有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怀古诗、羁旅怀乡诗、山水田园诗、即景叙事诗等。
这一首词从题材上来说可以看出是一首山水诗,部分学生把它当作是送别诗或是闺怨诗来读,应该是题材不清所致。
第7题
7.(5分)AE(A项,琴因母亲的反对没有剪发;E项,没有“讨价还价”,葛朗台也没有答应。
)(答对一项3分,答对两项5分。
)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
只要熟悉相关五部作品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设错点不难发现,得满分的考生不少。
【能力层级】A级。
【存在问题】
1.对易混点缺乏辨析意识。
在剪发事件上,许倩如、琴的行为容易混淆,许倩如第一个剪发,而琴因为母亲反对而没有剪。
2.对不符人物性格特征的设错项缺乏敏感。
葛朗台这个吝啬鬼是想不花钱让别人帮他办事,又使得自己赢得好名声。
他怎舍得出路费呢?
第8题
(1)第一问:骗太守马遵出城,乘虚夺取天水。
(2分)
第二问:(情节要点)①佯攻冀城(姜维母亲所住之城),逼姜维去保冀城;②传递姜维降蜀的假消息,派人假扮姜维攻城;③魏军认为他已降蜀叛国,姜维走投无路,只好投降。
(一点1分。
)
(2)第一问:黛玉以“好姻缘”奚落宝玉。
(2分)
第二问:(情节要点)①宝玉赌气摔玉;②黛玉大哭大吐,剪断穿玉的穗子;③薛蟠生日,二人都不去看戏。
(一点1分。
)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提示和要求,叙述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
省质检的简述题延续了去年高考的命题形式,从《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任选一题作答。
这样的命题形式体现了对两部古代中国文学巨著的重视,又顾及了男女
考生阅读偏好的差异,且简述题集中在《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也减轻了学生的识记负担。
本次涉及的“计赚姜维”“张道士提亲”的情节属主要人物的主要故事情节,设问具体,难度适中,因而完全放空不写的考生不多。
【能力层级】A级。
【存在问题】
(1)张冠李戴。
两题相较而言,《红楼梦》试题所给的情境对没有读过原著的考生来说更难辨识,故考生答案五花八门,有“宝黛初会”、“黛玉莽撞剪香袋”、“黛玉吃闭门羹”、“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凤姐掉包计”、“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紫鹃试玉”、“宝玉劝慰说亲疏”等,不一而足。
以下均为零分答案。
例1:黛玉以为宝玉把自己送的香袋送人,就气得拿剪子把刚做一半的香袋剪了,宝玉从衣里拿出了香袋,掷给黛玉,气得黛玉流泪。
(写成“黛玉莽撞剪香袋”)
例2:因为黛玉去找宝玉碰上晴雯生气,误以为黛玉是其他姑娘未给黛玉开门而闹。
黛玉被拒之门外后回到家中,把系着袋子的穗剪了,宝玉也生气,怒摔通灵宝玉。
之后,王夫人连忙赶来,避免了矛盾升级。
(情节杂糅,把“黛玉吃闭门羹”和“张道士提亲”揉在一起了。
此外,这里的穗应是“穿玉的穗子”,而不是“系着袋子的穗”)
例3:他们因宝玉要娶宝钗一事一直闹个不停。
贾母主张娶钗嫁黛,宝玉因此失了魂,食不下咽,急得贾府上下不得安宁,后凤姐支招,以其
为娶黛玉,竟糊涂起来。
而黛玉则以不吃药,在临终前一刻焚烧旧稿,在悔恨中香消玉殒,也导致了之后的宝玉出家。
(写成“掉包计”了)例4:因为宝玉有玉,而黛玉这么个标致的人却没有玉而闹,宝玉摔了玉。
黛玉来到贾府,宝玉后来见了这标致人儿,心喜,又问她名字,见她名字也有玉字,问她有没有玉。
黛玉说没有,宝玉气得摔掉他的宝玉。
(与宝黛初会的摔玉情节混淆)
例5:紫鹃见黛玉整日忧愁,便以黛玉要回老家来试探宝玉,谁知宝玉听后,大哭不止,后即病倒在床上,吓得全家心慌意乱,幸宝玉得知紫鹃是骗自己的,才恢复健康,黛玉也因此放心了。
(写成“紫鹃试玉”)例6:宝钗生病,宝玉去看她,不料黛玉正好也去,还遇到了宝玉,心里生了醋意。
宝玉准备喝酒,宝钗劝他别喝冷酒,热了再喝。
于是宝玉叫人把酒拿去热了,黛玉在一旁嘲讽道,怎么那么听宝玉的话。
(写成“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例7:因为湘云的生日上看戏,湘云看到台上有个演员长得很像黛玉,于是便开起了玩笑,宝玉见黛玉脸色不对,便用眼神提醒湘云,黛玉误解宝玉也在取笑她,愈发生气。
后来宝玉为了讨其欢心,给黛玉讲了香芋和老鼠的故事,孰料黛玉以为他在取笑她,佯装生气。
(写成“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例8:宝黛二人因宝玉在宝钗处闲坐,刚好听说湘云来了,于是边和宝钗一起过来贾母处见湘云。
黛玉知道宝玉是从宝钗处来的,两人便闹了起来。
两人互相用言语刺激对方,后来听了贾母此番话后,黛玉宝玉便
都沉思了一会儿。
黛玉后来就转身起了,宝玉忙追上道歉,但被宝钗拉去见湘云了,最后还是宝玉去道歉。
(写成“宝玉劝慰说亲疏”)
《三国演义》试题所给的情境虽然容易辨识,但还是有一些考生张冠李戴。
例:诸葛亮之计是利用马遵将曹军船只连在一起,为日后火烧赤壁做铺垫。
孔明后说姜维说,若不得将船只连在一起,不但打仗船只摇晃不利,而且容易分散。
而且曹军善战,若将船只连在一起,平稳了,船不会摇晃,可以大大提高防守进攻的能力。
(居然把庞统的“连环计”与诸葛亮的“计赚姜维”混在一块)
(2)凭空臆想
例1:诸葛亮想要收服马超,便激马遵出兵。
后来诸葛亮生擒了姜维,诸葛亮亲自为其松绑,使其归降。
后来收姜维为弟子。
在诸葛亮死后,姜维接替诸葛亮为蜀国效力。
(0分)
例2:因宝玉与宝钗等女子走得近,黛玉心生误会。
他们互相不理对方,见了面也尽量回避,令贾母操心不已。
众人劝他们,他们也不听,谁也不想屈服于对方。
最后宝玉先做出了让步,主动找黛玉道歉,两人便和好如初。
(0分)
(3)疏于审题
“计赚姜维”试题的第一问问的是“太守中诸葛亮之计”中“诸葛亮之计”的具体内容,可不少考生答的是计策名称。
如反间计、激将法、欲擒故纵、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等。
更有甚者答成空城计、美人计、连环计。
“计赚姜维”试题的第二问写有“此后”,表明两问所涉及的内容不同,不在同一时间段里,可不少考生还是把两问揉在一起了。
例:反间计。
诸葛亮知姜维是孝子,于是攻打其母所在的冀州,而后在姜维离开天水城时离间了他与太守。
(2分)
(4)泛泛而答。
例1:黛玉气得剪东西。
(0分,东西——“穿玉的穗子”要写出)
例2:宝黛二人因为要给宝玉说亲之事而产生误会。
宝玉表明自己不会娶亲,黛玉知晓后仍是不理,心气不爽,又流眼泪。
宝玉看了大发脾气,直闹着不娶,与黛玉赌气。
(1分,谁要给宝玉说亲?黛玉、宝玉生气的细节呢?)
(5)要点疏漏
例1:把马遵骗出城外趁机夺城。
此后孔明与姜维在城外作战,用法术将姜维脱住,又命人假扮姜维到城下劝降,后姜维回城却无人给他开门,又在孔明的追击下,只好投降。
(3分,情节要点①③未提及)
例2:宝黛二人因张道士提亲而闹。
一日张道士为宝玉提亲。
宝黛二人因此龃龉。
因黛玉提起好姻缘,宝玉发狂狠摔所佩之玉,黛玉因此伤心。
(3分,情节要点②③未提及)
【教学建议】
1.在掌握七部文学名著主要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着重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根据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判断出与之有关的故事情节是否合理。
2.要求学生应熟悉《《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回目,并做到情节脉络梳理明确,避免前后情节杂糅。
引导学生尽可能结合原著熟悉这两
部作品中的重要情节,避免因为不熟悉题目所给的情境便放空或答成其他情节而失分。
3. 引导学生辨析易混点,如“宝黛初会”中的“摔玉”与“张道士提亲”中的“摔玉”,赵云的“单骑救主”与“截江夺阿斗”,觉民和觉慧在请愿事件中的不同表现等。
4.强化审题训练,明确答题方向,注意答题规范。
简答题一题两问,设问具体,切入点小,且题干往往对要求叙述的故事情节有所提示,因此,要指导考生根据提示锁定叙述目标,然后有针对性地答出故事要点,切忌死记硬背教辅中的简述题答案而疏漏要点。
还应强调答题时标上序号(1)(2),以免漏答一问或杂糅两问。
第9题
(1)(2分)君子要有诚信。
(2)(4分)(要点)①孔子把诚信分为大信和小信,主张君子在原则上要讲求大信,而不要拘泥于小信。
②孟子则把诚信视为君子的底线,不可违背,认为君子不讲诚信,就谈不上有操守。
(一点2分。
意思对即可。
)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综合能力。
本题从《论语》《孟子》中各选取一段,让考生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并简述孔子、孟子的话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本次试题对疑难词句作了注释,帮考生解决了文字障碍,所考查的孔孟“诚信”思想也是考生所熟悉的,故考生得分普遍在4分以上。
【能力层级】C级。
【存在问题】
1、曲解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