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同看法(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同看法之一(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010-10-28 12:48:30)
转载
标签:
杂谈
马克思主义的最大错误就是制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颠倒了因果关系的哲学理论命题。
“社会存在决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及整个共产主义理论学说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个基础由于是错误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都是错误不能成立的。
作为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这一命题是无可非议的,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根据这一命题推出“物质存在决定精神意识”或“社会存在决定是社会意识”的命题,那么就是谬误的了。
首先,“物质存在决定精神意识”不能成立。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即世界上所有的一切(自然包括精神意识在内)都是物质不同形态的存在,那么再来一个“物质存在决定精神意识”,这岂不是在荒唐的说“物质存在决定物质存”在吗?“物质存在决定精神意识”意味着精神意识不属于物质存在,这实际上违背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而滑入了二元论。
其次,“社会存在决定是社会意识”的命题不能成立。
其实,只要弄清了相关概念的内涵,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社会意识:意识是人类的反应机能、属性,社会意识是指人类的需要、欲望、选择认知、思想、思考、判断、推理、构思、观念等等要素及人类社会全部精神思维机能现象及其过程的总和。
物质存在:相对社会意识而言,物质存在是分为两种不同的存在的,即一种是自然存在,一种是社会存在;自然存在是指先于、不依赖并决定和制约社会意识的存在,如山川、河流、海洋、太阳、月亮植物、动物、万有引力等等都属于自然存在的范畴;社会存在是指来自于自然存在,但自然界原本没有的,通过人的活动而产生出来的人类社会特有的事物和现象如房屋、汽车、公路、工厂、学校、军队、阶级、法院、国家、民族、制度、政治、经济、斗争、战争、劳动、生产、生产力等等都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的。
人的活动是在人的机能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
这就是说,社会存在是人类的机能意识支配下活动的形态和产物,如学习、斗争、战争、劳动、生产等等是社会意识能动的形态,汽车、公路、工厂、学校、军队、法院、国家、民族、制度、政治、阶级、生产力等等则是社会意识能动的产物。
由此可见,存在与意识的关系是:“自然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即:“自然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三性的”。
我们知道,意识是人的机能属性,意识不能离开人的生命体,意识离开了人的生命体就无法产生无从谈起,而人也不能离开意识,人离开了意识就不成为其人(如印度的狼孩),只能是自然界的动物。
所以,如果我们在这里把“主观意识和人”看成是“同一体”即主体也就是“人的存在”,把客观存在看成是客体,那么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这就是自然存在决定人类的存在,人类的存在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存在。
由此可见,“社会存在决定是社会意识”是颠倒了因果关系的荒谬命题。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社会意识是怎么产生的以及社会意识及社会存在的关系及发展过程吧。
意识的内涵是指人对外界事物进行认识、记忆,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析、选择、判断、构思、推理、思想等等从而形成经验、知识、理论、观点的过程,是人脑思维、思想的过程。
一句话,意识是人的大脑反应机能对外界事物进行的反应。
不是象中国的哲学教科书所说的那样:“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反映与反应是不同的,反映是原封不动地反射出去的意思,而反应则具有能动性、加工性。
在解释社会意识这个概念时使用反映一词,实际上起到了抹煞意识的需要性、主动性、选择性、加工性的作用。
意识是人的需要反应机能。
需要反应机能是生命物质体的一种本质特征和属性。
意识是从生物的生存需要反应机能中逐渐演化发展而来的,是生物的反应机能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不断演化的最高级形态。
人与生命物体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都是由有机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开始,不断自我发展起来的自组织系统。
什么是自组织系统呢?自组织物质系统就是事物本身主导产生出来的系统自组织物质系统不仅指生命物体的本身,还指生命物体的群体和社会。
自组织物质系统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三大自组织机制。
生物体的三大自组织机制构成了生物生存的需要反应机能。
生物不断进化的过程就是其生存需要机能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过程。
生物体需要反应机能越强大,其进化的程度就越高。
生物体的需要反应机能是随着其进化的程度而分为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和意识反应三大类的。
低等生物的反应机能是生理反应,其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十分低下,只能使自己的体质需要和生活习性与外界的环境相适应。
高等生物即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动物的需要反应机能是心理反应,其能力可在十分有限的范围内改造环境,使之与自己的体质需要和生活习性相适应。
例如老鼠打洞,鸟儿筑巢就是改造环境,使环境与自己的体质需要和生活习性相适应的表现。
作为生物中进化程度最高的人的反应机能是意识反应。
意识反应是在类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形成的反应,其能力可以在无限
的范围内不断地改造环境,迫使环境不断地与自己的体质需要和生活习性相适应。
应当看到,生物反应机能的特征是围绕着自己的体质需要和生活习性,对外界事物进行有目的性、选择性和主动性的反应的。
人的意识尽管是生物反应机能进化的最高级形态,但仍然是生物反应机能中的一种,因此,生物反应机能的特征就决定了意识的特征是:围绕着人的体质需要和生活习性,对外界事物进行有目的性、主动性和选择性的反应。
这就是说,意识是人的趋利避害反应机能。
意识是怎么产生出来的?今天的科学已经比较清楚地揭示了意识的起源:意识是在语言和文字的作用下从高等动物的心理活动中逐渐演化发展而来的;高等动物的心理活动是从低等生物的神经元功能活动中逐渐演化发展而来的;低等生物的神经元活动是从低等生物的细胞化学反应中发展而来的;低等生物的细胞化学反应是从一种由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组合、变化的过程;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是由氨基酸、核柑酸等有机小分子的组合变化而来的;氨基酸、核柑酸等有机小分子是由碳、氧、氢、氮等化学原子的组合变化而来的。
意识的构成要素是什么?意识是由需要、认识、选择和推理构成的。
什么是需要?需要是指生命物体对影响自己生命和延续自己种族的外界事物进行的具有选择性、趋利避害性的意向和反应。
需要是生物的本能,是生命物体区别于非生命物体的本质特征。
所谓需要,就是指生物体在生活的过程中对外界事物进行的取舍、趋避的意向和反应。
需要是随着生物进化的不同而分为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意识需要三大类的。
生理需要亦称无条作反应或无条作反射,是指低等生物如菌类、植物和无中枢神经系统的动物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由生物体内细胞的化学反应或神经元
的功能所导致出来的,是一种通过先天的遗传而来的,生来就具备的本能。
生理需要的层次是表浅的,范围是狭窄的,只能对直接接触自己躯体并且直接影响自生命的事物产生需要。
生理需要是以自己的体形变化和体内组织的结构变化显示出来的,如绿色植物的枝节避开阴暗趋向阳光,单细胞动物变形虫碰到异物伸出假足将其“抓住”等就是生理需要的表现。
心理需要亦称条件反应或条件反射。
心理需要只有高等动物即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脊椎动物才具有。
心理需要是由动物体内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导致出来的,是在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在后天生活活动的经验知识基础上形成的。
心理需要的内容要比生理需要的内容广泛和丰富,其不仅能对直接接触自己躯体并直接影响自己生命的事物产生需要。
而且还能对并非直接接触自己躯体和并非直接影响自己生命的事物产生需要。
例如,狼会依据兔子的气味抓住不在身边的兔子,在这里,狼就对并非直接接触自己躯体的事物兔子和并非直接影响自己生命的事物兔子的气味产生了需要。
心理需要是动物通过后天的“学习”而产生的需要,是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知识基础上形成的需要。
虽然动物的个体在生活的过程中能学习到一些长辈们和其它个体的经验知识,但是由于动物没有语言和文字,无法记载和深层次地交流各自的经验和知识,因此动物个体从长辈和其它个体那里所获得的经验和知识是极为有限的。
从主体上讲,动物的经验知识是建立在个体活动的基础上的。
由于动物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活动的空间是有限的,生活的经历是有限的,因此这就决定了动物的经验知识水平是低下的。
由于动物的经验知识水平是低下的,因此也就决定了动物的心理需要在内容方面是极为有限的,在范围方面是狭窄的,其只能为了自己的生活需要而产生制造工具的需要,却不能为了制造工具而产生制造工具的需要。
人的意识需要是在动物的心理需要基础上通过语言和文字的作用形成的。
从本质上讲,人的意识需要与动物的心理需要并没有区别,都是在后天生活的
经验知识基础上形成的。
人的意识需要与动物心理需要的区别是层次上的。
在语言和文字的作用下,人类的个体相互之间能够广泛、深层次地交流各自的经验和知识,并把这些经验和知识储存起来,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一方面使个体的经验知识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即在群体中,社会中、类中)得到了归集和积累,另一方面又使个体的经验知识能够建立在先辈们的经验知识基础上,使个体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建立在类的经验知识基础上。
相对个体而言,由于类的生活空间是广泛的,所经历的事件是繁多的;由于类的生命是连续不断的,因而能够对事物的认识持续不断的深入下去,从而能使自己的经验知识不断的丰富起来,因此在类的基础上形成的经验知识比在个体基础上形成的经验知识在内容方面要丰富的多,在层次方面要深化的多。
如人的意识需要可以为了制造工具而产生制造工具的需要,而动物的心理需要则不行。
意识需要是以爱憎、喜怒等等的情感表现出来的。
构成意识的第二个要素是认识。
认识是指人在现实的生活过程中,通过感管不断地接受各种信息,经过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份)对信息的记忆、储存、分析、加工而理解事物的性质、意义、本质及其规律,从而形成概念、观念、理论的过程。
具体是指人的感觉、知觉、分析、判断、推理、构思、想象等等。
人的感觉、知觉、分析、判断、推理等等综合的结果就是知识。
知识来源于认识。
认识的基础是选择性。
选择性的基础是需要。
这就是说,认识的基础是需要。
离开了需要,认识的分析、加工就失去了方向、目的,人脑对信息的储存、记忆也就失去了意义,认识的本身也就无法产生。
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语言和文字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语言是人类祖先的个体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逐渐约定成俗的复杂音节符号系统。
语言有信号、概括、记载、交流四个基本功能。
信号功能是指语言作为最基本单位的词能够代表一定的具体事物;概括功能是指语言不仅能够代表一定的具体事物,而且还能代表一些事物的共同本质特性和规律性;记载功能是指语言能够将人对外界
事物反应的经验知识以信息的方式保留在头脑中或写在书本上;交流功能是指语言能够使人们相互之间交流各自的经验、知识、情感和思想……
动物也有“语言”,如一些动物能用一定的音节符号呼唤年幼的后代或告知同伴有危险来临。
但是动物的“语言”是极其简单原始的,所代表的事物是极其有限的,它不具有概括功能,不能代表事物的本质特性和规律性,所以动物的“语言”是一种原始、低级的“语言”,其功能是无法与人类的语言相比拟的。
文字是人类特有的书写符号,是人类为了完善语言的功能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辅助语言的工具。
文字有两大作用:1、它能将语言记载在书本上,使人的信息载体由人的大脑发展为人体之外的事物,从而使人对信息的储存不致因人体生命的死亡而遭受损失,使人对信息的储存能力由有限性上升为无限性;2、它能以语言的形式使人们进行间接的交流活动,使人们交流经验、知识、情感、思想的活动由面对面的进行发展为无须面对面的进行,从而扩大人们的交流范围,使人们的交流活动能力得到了大大的增强。
意识与动物心理的区别不是本质上的,而是层次上的。
造成意识与动物心理区别的主要因素是语言和文字的作用。
意识与动物心理的区别在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是建立在类的经验知识基础上的,而动物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则是建立在个体的经验知识基础上的。
在意识构成的要素中,需要占据着基础的位置和起着支配的作用,认识、语言和文字都是由需要派生出来的,都是受需要的支配并围绕着需要服务的。
可以说,意识是人的需要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产物。
语言和文字共同合成的作用主要有下面几点:1、能使人们不受时间的限制,直接或间接地交流各自的经验、知识、情感和思想;2、能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将一个个人,一代代人的有价值的经验知识在社会中归集、积累起来;
3、能将社会所归集、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传授给个人;
4、使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能够建立在先辈们的经验知识基础上,使人类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不致因为个体生命的死亡而中断,从而能对客观事物进行深入、持续、广泛的认识;5使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反应的能力能够随着一代代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得到了增强。
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反应的能力随着一代代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增强的客观体现就是社会存在的不断进步。
在讨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时,应当怎样把握社会意识这个概念呢?
哲学上所讨论的意识与存在关系是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和“作为物质世界中的人脑反应机能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方面进行的。
在讨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意识是作为一种独立于人体,独立于物质世界的灵魂、神灵世界而言的。
在讨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时,意识是作为人类的反应机能即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物质属性而言的。
主观意识是分为社会意识、群体意识和各个体意识三个层次的。
在讨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时,社会意识是作为人类意识的总和而言的,并不是作为社会意识中的个体意识或群体意识而言的,这是因为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与社会存在不是对等的关系。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是从“人类的意识与人类的存在之间的关系”角度来把握和讨论的,因为人类的意识和人类的存在都有一个社会的整体性和历史的连续性,而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则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社会的整体性和历史的连续性。
个体意识是指个人用以进行生活和处世的思想过程。
一个人在出世后的婴儿阶段,他的感觉、思维和语言等需要反应器官的机能是不完善的。
这时他对
外界事物的反应只能进行吃、喝、拉、撒、睡等等的生理需要反应,因此他这时是不具有意识的。
随着他的成长,随着他的需要反应器官机能的发育完善,他便开始了一种新的反应即心理反应。
心理反应是从认识开始的。
人的认识是从学习语言开始并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
他通过学习语言并通过语言进行认识,就获得了一些关于客观事物性质、意义、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
这些知识使他产生了新的需要,新的需要驱使他的认识进一步深入从而又产生了新的知识和需要,新的知识和需要又驱使他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而又产生了新的知识和需要……这种需要驱动认识,认识产生知识,知识又产生新的需要的不断的过程就是个体意识的过程。
生物界范围内的事物,其形成、发展和变化是有着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的。
内因是指事物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自组织机制,而非生命物质是不具有自组织机制的,因此非生命事物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是不存在内因和外因的,因此非生命事物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是纯物理性反应和化学性反应的。
意识是生物界范畴内的自组织机制,所以意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是有着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的。
形成个体意识的内因是人体的自组织机制,即人体的生活需要及其机能的反应。
人体的生活需要是主导、推动个体意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内部动力因素,决定因素。
人的生活需要是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思维器官、语言器官的反应显示出来的,所以形成个体意识的内因具体是指人体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和语言器官的反应活动。
内因决定事物的本质特征。
人的生活需要决定了个体意识的本质特征是直接或间接围绕着和自己的生活需要,对外界事物进行有目的性、选择性和主动性的反应。
个体意识的外因是独立于个体意识之外的事物。
独立于个体意识之外的事物有自然事物(自然存在)、社会事物(社存在)和个体事物(个体存在)三大类。
自然事物就是自然存在,是指不依赖人类的反应活动而独立自在的事物及其规律。
自然事物及其规律是的意识发源地和原始材料,是制约个体意识内容的因素。
个体意识的思维活动不能脱离自然事物和违背其规律,否则其思维活动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使之成为现实。
社会事物是指除了个体自化事物(个体存在)之外的社会存在,具体是指他人、他人的思想意识、他人的活动形态和活动产物。
社会事物决定个体意识的知识层次从而影响个体意识的内容。
社会事物决定个体意识的知识层次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人类历史阶段中某一阶段的社会中,他的知识是以这个社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的,是受这个社会的知识水平制约的。
例如,一个生活在中世纪的人是不可能利用电子计算机来从事研究工作的,因为他所在的社会是不具有电的知识的。
社会事物影响个体意识的内容是因为个体意识的内容是由知识和需要构成的,而个体知识的绝大部份和需要的相当部份是来自社会的。
例如,一个生活在信仰佛教社会的人,他的信仰往往是佛教,他信仰佛教的需要就是受其社会的影响而来的。
由于每一个人在生活的过程中,在社会的组织关系和人际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因而每一个人从社会中所获得的知识和受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即使是在同一个社会里,个体意识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相对个体意识而言,自化事物是指个体意识能动的形态和产物,明确的说,就是个体的存在。
例如张三是工程师,作为张三的自化事物,工程师就是张三这个人的意识能动形态。
再如这篇文章作为我的自化事物,就是我的个体存在之一,是由我的意识决定的。
再如社会中有好人和坏人,而一个人之所以
成为好人或坏人完全是由这个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
由此可见个体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关系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决定个体主观意识”,“个体主观意识决定个体的客观存在”。
群体意识是指社会中一部分人的共同意识。
在现实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分成许多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团体派别,这些团体派别的意识就是群体意识。
相对群体主观意识而言,客观存在是分为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群体存在三个部分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样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决定群体意识”,“群体意识决定群体存在”。
我们现在来讲社会意识这个概念。
社会意识形成、产生的过程是个自组织过程,具体是这样的:人类的祖先古猿在生活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共同生活相互合作能够御猛兽的侵袭和猎获到食物,于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有利,于是就结成了一定的群体---共同生活并相互联系的组织体即社会存在。
在群体内,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利益共同的一面,也有利益对立的一面。
那时古猿的个体不仅要同自然界打交道,而且还要同群体内的其它个体打交道。
通过这种交道,他们便获得了一定的自然界知识和人际关系的知识。
他们获得的自然界知识和人际关系知识的客观表现就是当时社会存在的现状。
在群体内,古猿最初是用简单的叫喊声音来相互联系的。
“用进废退”,由于古猿经常使用叫喊的声音来相互联系,使发音的器官日益完善起来,久而久之,约定成俗,简单的叫喊声音就逐渐演变成了音节复杂的语言。
语言促进了大脑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语言的作用下,每一个猿人都能从前辈和他人那里获得一定的,有价值的经验和知识,每一个人都能在前辈们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反应活动,并将自己在反应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知识传授给他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