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这意味着,历时五年多的编纂,中国正式迈入“民法典时代”。

7编加附则、84章、1260个条文……从“高空坠物谁负责”“职场性侵咋预防”“遛狗不栓狗绳怎么办”等社会热点,到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明晰企业市场交易规则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第正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纵观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

从1804年《拿破仑民法典》为现代意义的法典奠定基础,到1896年《德国民法典》带动制订民法典的世界风潮,编纂民法典是一个国家走向法治现代化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编纂一部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恰逢其时。

尊重科学规律,民法典适应时代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也带来许多新的法律课题,民法典对此作出了明确回应。

例如,在人格权编中,为收集、处理个人信息确立了明确的行为规范,要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等等。

英国路透社注意到,这是中国首次确立个人隐私权和个人数据权。

建立一部内涵丰富、体例完整的民法典无异于给行业一度存在的“隐私换便利”灰色地带画上红线,更好地平衡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

立足本土实践,民法典符合中国国情。

民法典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

民法典开宗明义指出“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事实上,无论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和绿色原则,还是契约精神、自愿原则、诚信观念,都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层面的转化和表达,彰显了浓厚的中国特色。

坚持人民至上,民法典反映人民意愿。

环顾世界,拥有民法典的国家不在少数,惟有中国的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

这固然有立法技术的考量,比如,未来司法实践可以通过对既有人格权范式的参照和类推适用,发现和确认新型的人格权法益,为人格权法的发展提供足够空间。

从价值理念上看,中国民法典将“人身关系”置于“财产关系”之前,改变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现象,把对人的尊重和保护提高到新高度,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中国理念。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典的确立对法律体系的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随着民法典这部人民权利的宣言书翻开新篇章,法治中国树立起一个新的时代标杆。

(摘编自海外网评《以人民的名义,书写民法典时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社会热点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民法典以人的权利为中心,涉及到每一个普通人的方方面面。

B.针对新的法律课题,民法典作出明确回应。

如首次确立个人隐私权和个人数据权,行业一度存在的“隐私换便利”灰色地带将不复存在。

C.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主要是为了从价值理念上改变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现象,彰显“人民至上”的理念。

D.民法典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法律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将为法治中国树立起新的时代标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是( )
A.文章从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三个方面,论证民法典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B.文章用《拿破仑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的例子论证了编纂民法典是一个国家法治现代化的里程碑。

C.文章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名言,意在表明民法典对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与其生活息息相关。

D.文章采用了分总结构,三个论点并列展开论述,并且着重突出了民法典反映人民意愿这一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编纂一部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B.很多国家都拥有民法典,但只有中国的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充分说明其他国家并不重视人权。

C.民法典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进而彰显中国特色。

D.因为民法典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和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所以民法典的编纂必须立足本土实践。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认牙
冯骥才
治牙的华大夫,医术可谓顶天了。

您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

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

他哪来的这么大的能耐,费猜!
华大夫人善、正派、规矩,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净净。

您昨天刚去他的诊所瞧虫子牙,今儿在街头碰上,一打招呼,他不认得您了,您恼不恼?要说他眼神差,他从不戴镜子,可为嘛记性这么差?也是费猜!
后来,华大夫出了一件事,把这两个费猜的问题全解开了。

一天下晌,巡捕房来了两位便衣侦探,进门就问,今儿上午有没有一个黑脸汉子到诊所来?长相是络腮胡子,肿眼泡儿,挨着右嘴角一颗大黑痣。

华大夫摇摇头说:“记不得了。


侦探问:“您一上午看几号?”
华大夫回答:“半天只看六号。


侦探说:“这就奇了!总共一上午才六个人,怎么会记不住?再说这人的长相,就是在大街上扫一眼,保管也会记一年。

告明白你吧,这人上个月在估衣街持枪抢了一家首饰店,是通缉的要犯,您不说,难道跟他有瓜葛?”
华大夫平时没脾气,一听这话登时火起,“啪!”一拍桌子,拔牙的钳子在桌面上蹦得老高。

他说:“我华家三代行医,治病教人,从不做违背良心的事。

记不得就是记不得!我也明白告诉你们,那祸害人的家伙要给我瞧见,甭你们来找我,我找你们去!”
两位侦探见牙医动怒,龇着白牙,露着牙花,不像装假。

他们迟疑片刻,扭身走了。

天冷了的一天,华大夫真的急急慌慌跑到巡捕房来。

跑得太急,大褂都裂了。

他说那抢首饰店的家伙正在开封道上的“一壶春酒楼”喝酒呢!巡捕闻知马上赶去,居然把这黑脸巨匪捉拿归案了。

侦探说:“华大夫,您怎么认出他来的?”
华大夫说:“当时我也在‘一壶春’吃饭,看见这家伙正跟人喝酒。

我先认出他嘴角那颗黑痣,这长相是你们告诉我的,可我还不敢断定就是他,天下不会只有一个嘴角长痣的,万万不能弄错!但等到他咧嘴一笑,露出那颗虎牙,这牙我给他看过,记得,没错!我便赶紧报信来了!”
侦探说:“我还是不明白,怎么一看牙就认出来了呢?”
华大夫哈哈大笑,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
侦探听罢,惊奇不已。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监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始两段,写了华大夫两方面令人“费猜”的事,一是医术高超,一是不记人。

使人物形象带上传奇色彩,也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开展作好铺垫。

B. 华大夫对两个侦探大动肝火,甚至拍桌子,把拔牙的钳子拍得蹦起老高,可见他是个脾气暴躁的人。

C. 华大夫平时不记人,却牢牢记住了抢首饰罪犯的长相特征,可见他对犯罪分子的愤恨,体现了他的正义感。

D. 文章在塑造华大夫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是用了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5. 试概括华大夫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6. 文章结尾处,华大夫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

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

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

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

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

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丈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

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

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 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

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

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

“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

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

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
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

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

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

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

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

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

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摘编自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

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

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

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

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

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

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

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

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

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是“五四”时期散文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的根本区别。

B.“大品”散文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重在表现作者对生命、民族等大命题的理性思辨。

C.台湾当代散文上承中国传统散文,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台湾当代散文大多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抒写对现实人生的感悟见解,饱含诗情和哲理。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话”的成功并没有带来“美文”的胜利,“五四”新文化运动得益最大的也并非散文。

B.如果散文没有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便不会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重新获得无限生机。

C.我们不能说九十年代之后“大品”散文的艺术成就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

D.台湾当代散文是中华文学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讲,它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9.下面散文作品不属于“大品”散文的是()
A.韩少功《我心归去》
B.梁衡《把栏杆拍遍》
C.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D.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10.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1.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战国策·魏策》)材料二:
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而秦救不至。

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矣,谓魏王曰:“老臣请西说秦王,令兵先臣出。

”魏王再拜,遂约车而遣之。

唐雎到,入见秦王。

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甚苦矣!夫魏之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也。

”唐雎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发者,臣窃以为用策之臣无任矣。

夫魏,一万乘之国也,然所以西面而事秦,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秦之强足以为与也。

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
焉?必待其急而救之,是失一东藩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则王何利焉?”于是秦昭王遽为发兵救魏。

魏氏复定。

(《史记·魏世家》)材料三: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战国策·燕策》)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
B. 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
C. 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
D. 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布衣,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

古时老百姓多穿麻布衣服,本文借指平民百姓。

B. 缟和素都是白色的生绢。

缟素,可以借指洁白或比喻质朴,本文指白色的丧服。

C. 藩,古称分封及臣服之国。

东藩,东方的藩国,本文是指魏国愿意臣服于秦国。

D. 春秋一词含义丰富,如年岁、年龄、春秋季节等,本文指儒家经典之一《春秋》。

1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歌颂了唐雎不畏强秦、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B. 材料二唐雎陈述若不及时援魏,将失掉东藩之魏且增强敌国实力,说服秦王出兵。

C. 从材料三可知,当时秦国的法令,殿上侍从不得带任何兵器,兵器都交殿下保管。

D. 综合上述材料,唐雎面对秦王“挺剑而起”当属虚构,不能视之为真实的历史记载。

15.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而秦救不至。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①
李白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②。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注]①李白访寻英雄遗迹,经过下邳圯桥时,在传说张良遇到老师黄石公的地方久久徘徊,写下了本诗。

张子房即张良,是辅佐刘邦打天下的重要谋臣。

②黄石公:秦时隐士,曾授张良《太公兵法》。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未”字表明本诗是从张良发迹前开始写起,次句“破产不为家”则点出张良素来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物。

B.五句“报韩虽不成”语意一折,惋惜力士椎击秦始皇时误中副车;六句“天地皆振动”则肯定了张良的英雄行为。

C.诗歌前八句为一层次,以夹叙夹议的方式总叙张良的事迹,同时诗人又将自己置身于张良的事迹之中,怀古伤己。

D.诗歌后六句为一层次,以“我来圯桥上”领起,通过长存的记桥,把今人、古人连接起来,层次清晰,转换自然。

1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情感。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有两句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哲理:从“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而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天空是特别高的,看,那一块块巨大云团,像狂怒的海潮,吞没了条条山沟,冲击着道道山梁。

不一会儿,一些高耸的山脊只剩下一个个小的山头,就像茫茫大海上的一些孤岛。

渐渐地,云退去,天也显得亮一些了。

还未散去的雾霭,在山谷中轻轻游动,像一块蒙在少女脸上的纱巾。

一座座亭台楼阁,若隐若现。

一些勤快的小鸟,也对着山谷放开了歌喉。

啊,多么美的景色呀!我就像来到了神话中的仙境,不由得产生一种飘飘然的感觉,仿佛我这个凡夫俗子,此刻也已脱胎换骨了。

“日出!”日出时有人激动地叫喊。

我定了定神,朝东面望去。

但见在天地交界处,有几片云彩悄悄换上了金色衣服,显得异常美丽。

那游动的雾霭也好像猜出人们的心理,知趣地躲到一边。

此时,整个空气像凝固了一样。

起初,太阳在几片朝霞中间,露出一点儿细缝,像一根红线。

接着,那根红线逐渐膨大,不久就变成一个鲜红的橘瓣儿。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太阳的半边笑脸,它仿佛十分费劲儿,一纵一纵,摆脱一切阻碍它前进的“绊脚石”。

终于,它从霞光中跳出来,发出灿烂的光芒。

19. 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摆脱一切阻碍它前进的‘绊脚石’”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

B. 上海市公安局发布消息,长三角地区户籍类证明统一调整名称为“户籍事项证明”。

C. 中国有句俗话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的是要做事须得有大无畏的精神。

D. 在父亲刚喊出“三”的时候,小孩把头往下一扎就跳下了水。

20.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1. 将文中加点的词语改成“淹没”,两者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您送给我的这张非常珍贵的照片,唤起了我对童年的记忆,我将好好惠存!
B. 学校公告栏有某学生写的失物启事:我在餐厅吃饭时不小心遗失了《高中数学题典》,如有拾到者,请速还我!
C. 张经理,您家父今天来公司找您,您不在,我负责接待的;他叮嘱说您回公司后,一定要给他回个电话。

D. 犬子将于国庆结婚,婚宴地点在朝阳街友谊大酒店,恭请老同学届时光临!
四、写作(60分)
23.请以“文化与旅游”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认识。

要求: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