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
2.要素秉赋论的三个主要结论
(1)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应生 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 集的商品(如中国输出劳动密集型产品,日本输 出技术密集型产品)。 (2)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 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 (3)商品贸易趋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资、地 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 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2
一.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宗主国(工业产品) 和殖民地(农矿产品)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二. 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国际分工在形成阶段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 产国之间的分工。
3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到二次世界大战)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以一组国家(英、美、 得、法、日等国)为中心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 业品生产国和以自然资源条件为基础的初级产品生 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体系。
4
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扩展到包 括美国、德国、法国等。他们之间也形成了 以经济部门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关系。
外部分工指公司通过外包合同、长期买卖合同、企业 合作而同外部企业建立的分工协作关系。
由于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特性,这种内部分工和外 部分工客观上就表现为跨国界的国际分工。
9
第二节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物质和
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业国际分工中参与程度不 同,发展极度不平衡,只有少数国家在国际 服务贸易中比较重要,多数国家微不足道。
8
跨国公司内部分工与外部分工构成国际分工的重 要组成部分。
内部分工指公司各构成实体之间的分工,分工可以是 水平型,如同种产品在不同国家的复制,或不同区位 子公司间形成零部件分工生产协作;也可能采取垂直 型,如规模庞大的石油公司,子公司分处于生产过程 的不同阶段。
32
自然和历史条件——劳动生产率差异——相对 成本差异——相对优势
33
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评价: (1)最大贡献
对自由贸易和世界经济的成长与发展做 出了理论贡献 (2)最大缺陷
静态分析 排除了经济发展、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动态 因素对比较优势的影响(比较优势应该是可变 的) (有诸多假定)
34
第三阶段,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里昂惕夫之谜 和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如产业内贸易、 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国家产业领先地位转移等问题寻求 理论上的解释,提出许多观点,如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 说、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论、需求偏好相似说、 产业内贸易说等。
12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 为什么要开展国际贸易(开展国际贸易的好处) 怎样开展国际贸易(贸易模式) 开展国际贸易的贸易利益如何体现?
10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主要适用于产业间分工,作用在弱化
三.资本流动,特别是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成为国际分工深入 发展的重要力量。 跨国公司主导 珠三角地区
四.政府行为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 开放还是封闭?自由主义还是保护主义?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入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19
关于“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方法: ①劳动生产率,即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
用产量与这一产量所需的劳动投入量的比率表示。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生产 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拥有绝对优势,反之,则 处于劣势。
②生产成本,即生产一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 量,用劳动投入量与其投入所生产的产品数量的 比率表示。
31
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核心观点: 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以 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不同 比较优势论比绝对优势论更具有普遍意义,对 现实具有更强的解释性,它认为一国在产品的 生产上不需要有绝对优势,只要具有比较优势, 就可以在要素投入不发生改变的条件下通过参 与国际分工从贸易中获取利益。
39
1.H—O 定理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 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条件不同 不同商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比例存在 差异(要素密集度)。
40
两个关键概念
生产要素禀赋:表明一国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通常 用“丰裕”和“稀缺”表示。丰裕是相对的概念,例 如,中国是劳动相对丰裕,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 美国是资本相对丰裕,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 要素密集度: 表明某种产品要素比例的状况。在生 产某种产品的各种要素中,比重最大的要素决定着产 品的要素密集度性质。例如,可以分为资本密集型产 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等。
国际分工理论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西方国际分工理论
1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二次世界大战)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后)
11
第三节 西方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
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 本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为代表。
第二阶段,新古典贸易理论,以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 秉赋论为基础,并由Samuelson、Stolper、 Rybczynski加以扩展。里昂惕夫对要素秉赋论进行实 证检验。
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 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 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 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 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方均 可以获得利益。
28
贸易模式 优势国家出口优势较大的产品,进口优势较
小的产品。劣势国家出口劣势较小的商品 , 进口劣势较大的商品。 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原则是“两优取其最优, 两劣取其次劣”。
或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
趋势。 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6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 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了高精尖工业与一 般工业的分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 密集型产品的分工(如中国与美日等国)。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17年)
26
比较优势论的产生 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产生与“谷物法”有关。 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观点,他认为一个 国家各种产品生产都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家 都处于劣势,但它们在同种产品生产上的优、 劣势程度是不相同的,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 的差距是不同的。
27
比较优势论的结论 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
15
《国富论》的基本思想: 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反对政府干预,认 为市场万能) 基本观点: 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16
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的渊源: 分工的利益 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在于: ①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②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能节省与 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③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
费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以俄林为代表的新古 典学派运用在互相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 生产要素的理论代替了古典学派的单一生产 要素的理论。
36
ຫໍສະໝຸດ Baidu
两个理论均从供给方面论证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 因
古典理论强调比较成本的差异源于生产要素效率 的差异(李嘉图: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 异);而赫-歇学说则把比较成本的差异归结为 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和生产不同商品所使用 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重(密集性)不同。
29
国家
酒产量 劳动投入 毛呢产量 劳动投入 (单位) (人/年 ) (单位) (人/年 )
分工前 英国 1
120
葡萄牙 1
80
分工后 英国 葡萄牙 2.125 170
交换后 英国 1 葡萄牙 1.125
1
100
1
90
2.2
220
1.2 1
30
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 另一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国在 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劳动生产率差异—— 生产成本差异——绝对优势
22
举例: 英国、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 两种产品的情形下,通过国际分工与贸 易,最终两国享有的产品总量都有所增 加。
23
国家
酒产量 所需劳动投 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投入 (单位) 入(人/年) (单位) (人/年)
分工前 英国 1
17
斯密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 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 (由此提出其自由贸易的理论和观点)。
18
结论 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各国存在的劳动生
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
产率,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 反,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低的劳 动生产率,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劣势。 (说明:斯密和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都是劳动价 值论者,都只考虑劳动这个单一的要素)
37
要素禀赋学说
要素禀赋定理 (H-O定理)
要素禀赋学说
要素价格均等化 定理
斯托尔珀-萨谬尔森 定理
雷布津斯基 定理
38
(一)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Heckscher-Ohlin Theorem)(要素价格对国际 贸易的影响)
俄林 (Betil Gotthard Ohlin,1899-1979) 《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1933),1977年获诺贝尔经 济学奖
13
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支与流派: 自由贸易理论(一般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理论) 保护贸易理论(含重商主义、幼稚工业保护理 论、超保护贸易理论、新贸易保护主义等)
14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
代表著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
的研究》(1776年)又名《国 富论》(经济学三大名著之 一,另两个是马克思的《资 本论》和凯恩斯的《就业、 利息与货币通论》)。
120
葡萄牙 1
80
总产量 2
分工后 英国
葡萄牙 2.375 190
总产量 2.375
交换后 英国 1 葡萄牙 1.375
1
70
1
110
2
2.7
190
2.7
1.7 1
24
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不拥有绝 对优势,是否能够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25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
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成员国之间内部分工迅速 发展(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7
服务业国际分工逐渐形成。
发达国家仍是国际服务业的主体,在服务业 国际分工中居于主导地位。
在服务业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在高技术 投入、高资本投入、高人力资源投入、管理 密集的服务行业占据控制地位,如金融、保 险、计算机信息、设计咨询等部门。发展中 国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拥有优势,如建筑承 包、劳务输出服务项目。
20
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历史条件和一国地 理环境、土壤、气候等因素构成的自然条件 。
(这种差异及其带来的优势往往是先天的、静 态的)
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 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 “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要比没有依照 “绝对优势”进行分工之前有利。
21
技术基础) (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
地位(金字塔形状的国际分工格局) (三)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式、广
度和深度(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四)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国
际贸易商品结构) (五)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后天
的竞争优势越来越显得比先天的比较优势更重要)
需要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宣扬自由贸易的古典经济学家大多出自 18世纪70年代后的英国,而不是作为四大文明 古国的中、印等其他国家?
35
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新古典国 际贸易理论的代表)
比较:H-O理论和李嘉图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先讲完H-O理论再比较) 古典学派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
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国 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除亚、非、拉国家之 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强了对国际分 工的依赖。
5
四. 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后)
在国际分工深化阶段,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 的世界工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具体而言,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是: 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