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线》教学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设计情境,积极参与课堂,探讨生成知识
————“经线和纬线”的学习
1、背景
“思起于疑”,问题是学生追求新知的动力、是思维创新的前提。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发现、不断提问、不断解决,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过程。
七年级地理是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其教材容知识性、基础性、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使地理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生成知识的过程。
2、主题
“经线和纬线”知识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也是科学逻辑性较强的内容。
而七年级学生刚由小学升入中学,明显缺乏地理空间概念,那么如何促使学生由具体模型过渡到抽象概念,再由抽象知识到印证客观实践,领会经线、纬线特点,变化规律以及经纬网的意义,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逐步采取了3种教学方法:
第一:经纬仪认识法。
观察经纬仪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地理空间概念的形成。
通过学生自己使用身边的道具,获得直接的体会。
第二:多媒体理解法。
播放动态课件,促使学生学会观察以及分析、整合。
第三:列图表巩固法。
将原本零碎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以表格填写的方式进行巩固和加深印象。
3、细节
在课始,我就将经纬仪放置于讲台上,学生大多只见过地球仪,对经纬仪没有概念,因此,纷纷发出疑问:“老师,这是什么?”“地球仪怎么没有壳?”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①“地球仪上有很多条线,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线。
这就是我们认识这些线的工具——经纬仪。
”留予学生两分钟时间,认真阅读书本中经线、纬线概念。
②请两名学生上讲台操作,请两名学生将塑料绳按地球的自转方向绕地球一周截断,并定型成圆。
以同样方式在经纬仪上的不同部位,再绕四次,分别定型成圆。
收集截下的圆圈,让学生回顾刚才的活动。
并观察每条纬线,教师提问:“纬线的形状是什么?指示什么方向?长度是否相等?有多少条纬线?”学生通过直观体验,小组讨论回答:“纬线呈圆形,指示东西方向,长度不相等,无数条纬线。
”
④同理,请学生演示将塑料绳连接北极、南极并同纬线垂直并截下,收集截下的几段塑料绳,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很容易归纳出经线的特点:“经线形状呈半圆形,指示南北方向,长度相等,有无数条经线。
”在演示经线的时候,有些学生对于经线概念的掌握与纬线混淆,因此本环节增加学生自主判断、共同纠正的内容。
⑤“经纬仪上有无数条的纬线和经线,那么我们如何进行区分呢?”教师将纬线分别标上度数,让学生观察纬度的划分规律,南、北纬的符号,度数变化范围及其规律。
同样,将经线标注度数,让学生观察本初子午线的确定,东西经的划分及符号,度数范围及变化规律。
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很容易掌握纬度和经度的知识。
其中反复强调0°纬线和0°经线这两条重要经纬线,并引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⑥组织进行“找朋友”游戏,先点名学生说出自己的行列号,在对照经纬仪,在经线和纬线相交处设一个标志,介绍标志的地理位置,再设几个标志让学生介绍。
学生们就从此中明确了经纬网的用途——确定地球表面上的任意一点。
最后,组织举行小组竞赛,看看哪组能够有快又准找到相应地理位置,这样可将学生掌握理论后运用到实践,寻找世界主要城市
的地理位置,从而不知不觉理解了经纬网。
4、结果
在案例的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积极、认真的完成每个教学环节,分析、总结每个知识点,较为成功的理解了经纬网这一相对逻辑性较强的基础知识。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既获取了地理知识,又激发学生发现生活、利用生活、热爱生活中的情感,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
5、评析
地理知识大多需要学生理解,例如:经线与纬线、经纬网、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高线的判读等等,有时很难理解。
但是,一旦教师找到关键,创设出问题的情景,学会适当激发、引导学生,也许一个地理模型、一个贴近生活的比喻就能巧妙解决课堂重难点。
经纬网一直是学生感到头疼的地方。
所以我采用“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总结归纳”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逐步进行知识构建,即由纬线、经线的特点到纬度、经度的变化规律,最终到经纬网的意义。
在从具体模型到抽象概念,又从抽象知识到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操作,完成经纬线知识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