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①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 P71 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 ②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 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
3、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 、主观和客观、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的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相符合。 具体的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相符合。P71 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历史的指认识要同 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实践相适应。 历史的指认识要同 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实践相适应。 P71 当事物的过程已经向前推移,思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 当事物的过程已经向前推移,思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 就会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过程尚未结束, 就会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过程尚未结束,如果把将来可能 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就会犯冒进的错误。 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就会犯冒进的错误。 P71
(一)从实践到认识P68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 是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P68是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P68 特点:直接性、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P68 基本形式:感觉、知觉、 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P68 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关于事物内部联系的 认识。 认识。P68 特点:间接性、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P68-69 基本形式:概念、判断、 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P68
P67
③不仅能反映现实中的事物, 不仅能反映现实中的事物, 而且能塑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 事物。 事物。P67
“人的意识 不仅能够反映世界, 不仅能够反映世界, 而且能够创造世 界。”——列宁 ——列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论
02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 01 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具有目的性、自觉性和能动性,它不是人的 02 头脑中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最终还要
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 03 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实践是认识的基
个人成长中的认识论启示
认识论在个人成长中也有重要的启示,它告诉人们要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
在个人成长中,人们通过不断地尝试、反思和总结,逐渐形成对世界的正 确认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认识论启示人们要保持谦虚、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同时也要有 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信息和观点,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认识能够反思实践
通过认识活动,人们可以反思实 践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实 践水平。
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关系
实践与认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过程
实践与认识在不断互动中深化发展,形成一个动态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05
认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章认识论
目录
• 认识论概述 •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 真理与认识的发展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认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01
认识论概述
认识论的定义与重要性
认识论的定义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结构和方法等问题的哲学分支。它主要研究知识的本质、 获取和应用的途径,以及认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
认识论的重要性
认识论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人类的认识活动、知识的获取和应用,以及推动科 学和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目的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 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 合反映;是对事物整 体形象的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感性认识的形式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 象;是对事物过去知觉形象的回忆。
知觉 表象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 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 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梨含有维生素。
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 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直接性、生动性 表面的、外部的 理性认识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间接性、单纯性 内部的、本质的
感觉、知觉、表象
低级阶段
概念、判断、推理
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为理性划出界限
康德为科学划出界限:凡是经验世界的事物,都 可以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凡是超验世界的事物就 都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例如科学不研究逻辑学
、美学、道德哲学。
既然休谟已经发现经验世界的“因果关系”都是
“联想”,那么科学发现就只能满足于此,对于
超验世界的事情,科学应当保持沉默,因为那对 它来说是“不可知”的。
3、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相同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不同之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
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主体 实践
主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客体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人类认识活动中不可避免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7
表象是知觉在人脑中的再现
知觉 表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8
表象是知觉的再 现。
事物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 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鸭子是鸟类动物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6
C、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在感性认识基础上, 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 反映。
二是抽象性,以概念、判断、推理 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7
• 唯物主义可知论
事物的属性 可以为人所 知,就如同空 气通过口、 鼻和毛孔钻 入人体一样 凡以知 ,人之 性也; 可以知 ,物之 理也。 荀子
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8
不可知论则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康 德 代 表 人 物 : 休 谟 和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3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 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4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 有判断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目的要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 ,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 、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论)
力实 践 主 体 的 能
自然能力
理论知识 知识性能 力
精神能力 非知识性能 力 情感 意志 经验知识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登高山,不知天 之高也;不临深溪,不 知地之厚也。
(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 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的三要素:主体、客体、中介
主 体 中 介 客 体 — —
2、主体、客体、中介
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 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 物,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 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感觉是对事物表象的直接感受,如视觉、听觉、触觉
等。 知觉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联系的整体反映。如将色、 香、味结合起来,形成对苹果的整体知觉。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知觉在人脑中的记忆与重现。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
2、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 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联系的过程。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概念:即下定义,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 括和反映。 判断:即评判是非对错,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 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即由判断推出判断,是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和综合再引 出新的判断的过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二章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 统一。
1、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 系,主要表现在: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 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 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 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的。
旧唯物主义
世界是物质的
辩证唯物主义
(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通常又 称作相对真理,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 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真理所反映的对
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
上的有限性。二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
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
深度上的有限性。
4、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丰富 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
反对割裂两者的错误倾向:教条主义 和经验主义。
5、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理性因素与非 理性因素: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 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 先,主体的意志、情感等 因素影响主体能动性的发 挥,从而影响主体认识的 过程和结果。
第二章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
本章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 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 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 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第二章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活动: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识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工具、手段、程序、方法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2、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1、坚持从物到感觉的唯物主义路线2、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缺陷: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主义怀疑论、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特点:摹写性创造性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具体性、直接性、生动性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03单选—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
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 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C )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六)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 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 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 尝。 ——毛泽东
答案要点:
(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 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 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 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 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 10000成为可能。(4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 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 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 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 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 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 成果及思维模式。(5分) • 注:如考生回答第1个问题时谈到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可 给1分;如考生回答第2个问题时指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都是片面的可给2分;如考生按自己的理解,较好地谈了理性 和非理性对科学创新的意义和作用,第2个问题可给4分。
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要求我们要努力做 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背离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 地统一,是‚左‛和‚右‛的错误根源。 第二,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权威标准
宋朝宰相赵普自诩: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
毛泽东
华国锋提出: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 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 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众人标准
实用标准
美国实用主义思想 家詹姆士宣称:
“有用即真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 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 桥梁——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能够成为检验 真理的标准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 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
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
F=GM1M2/R2
(2)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 念
鱼
鸟
判 断
鱼是用腮呼吸 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 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推 理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鲸不是鱼类动物
鸭子是鸟类动物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 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 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孟子主张有“不虑而 知”、“不学而能” 的“良知”、“良 能”。
柏拉图认为“知 识就是回忆”。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1、认识的主体(1)主体的含义: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主体的特征A、自然性:认识主体是自然的存在物,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首先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客观存在物,这是人能够成为认识主体的自然前提。
B、社会性: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人是在社会中发展的。
离开社会的联系,人不能作为真正的人存在,也没有意识,就不能成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意识性:意识性,就是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是不同于动物的有理性、能思维的自觉的人。
(3)认识主体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主体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从主体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对主体形式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
通常以主体存在的规模为标准,把主体划分为三种形式:个体主体:个体是认识主体的基础或细胞,任何认识活动归根到底要通过一个个个人的认识活动去实现。
集团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利益、目的、信仰和规范而组织起来、共同从事实践活动的集团,如民族、阶级、政党以及各种科学技术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各种组织和群体。
实际上,个人总是以某种形式参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去进行认识活动。
社会主体:是活动着的个人和集团的总和,但它不是个人和集团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以社会关系维系的社会力量整体。
它是主体的最高形式。
2、认识的客体(1)客体的含义: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范围、并同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
(2)客体的特征a、客观性:就是说认识的客体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
b、对象性:就是说认识的客体不是自在的东西,只是在它与主体联系起来成为实践和认识对象时,才是客体。
c、社会历史性:就是认识客体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随着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不断扩大和深化的。
(3)认识的客体有三种类型自然客体:是指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歪曲反映
客体
谬误
1、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是客观的。 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是指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 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 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理性认识
(1)含义: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 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 的高级阶段。即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F=GM1M2
2 /R
(2)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 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2、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 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世界
客体 客体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3)价值关系——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 (4)审美关系——超功利的精神愉悦关系。
(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 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 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从认识的深度上,承认了真理性的认识有 待于进一步深化,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性
从内容和认 识能力上看
真 理
从广度和 深度上看
确定性、 无条件性
近似性、 有条件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蛇
红花!
杯弓蛇影
2、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它坚持的是“先验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 [简答]认识的反复的原因。 (1)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一个 正确的认识往往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 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认识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 (2)从客体方面来看:其一,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 杂统一体;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 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其三,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 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3)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 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
统一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根源于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
认识的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的认识运动,不是简单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 运动。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 • 首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 史的。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 ——“实际”是客观的、全面的,又是现 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又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 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反对 主观主义。 3、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论述题重点1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其本质的理论意义。
2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普通点1试述认识和认识论的关系。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3试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
4试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5试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简答题重点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简述认识主体的特点。
3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4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5简述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统一的表现。
普通点1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
3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4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5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6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7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8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
9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0简述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11简述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12简要说明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
1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
多选重点1说明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
三点。
2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
3党的思想路线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普通点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体现有:a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c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四点。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表现。
三点。
4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
三点。
属性:自然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5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体,群体,人类整体诸层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 物感觉、思 反映论 想 认识论
唯心主义先 感觉、思想 先验论 物 验论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 回答
(二)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
的不同回答
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不不 临登 深高 溪山 ︐︐ 不不 知知 地天 之之 厚高 也也 ︒︔
荀 子
“你要有知 识,你就得参加 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 味道,你就得变 革梨子,亲口尝 一尝。”
• 勾股定理 • 天花与牛痘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正确看待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强调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的同时,认为间接经验也是我们获取 知识的主要途径。 •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 关系。 从归根到底或最终源泉的意义上,一切知 识都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直接经验。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2)社会性:认识主体是社会的存在物。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中介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 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度和方法。
认识 主体
认识 中介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2)不了解相对静止, 不了解相对静止, 就不可能理解物质 的多样性。 的多样性。
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 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 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 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 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 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 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恩格斯 恩格斯
其次,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 其次,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坚持了彻 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 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同不可知 论划清了界限。 论划清了界限。 反映论 可知论 先验论 不可知论
第三, 第三,物质范畴深刻的辩证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已为人 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所证明, 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所证明,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 的发展,不断得到新的证实、丰富和深化。 的发展,不断得到新的证实、丰富和深化。 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理论, 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理论,进一步从综合性与跨 学科的高度证实着这一原理。 学科的高度证实着这一原理。世界的物质形态既具 多样性,又具有同源性 从微观世界到宇观世界, 同源性。 有多样性,又具有同源性。从微观世界到宇观世界,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物界到人类世界,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物界到人类世界,这些多 样性的形态都有是物质自身分化和演进的结果, 样性的形态都有是物质自身分化和演进的结果,都 同源于物质本身。从个性中看出共性,从相对中找 同源于物质本身。从个性中看出共性, 物质本身 出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 出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 范畴体现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范畴体现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3、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
(1)、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 )、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 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 质生产活动。 质生产活动。 )、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 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 (2)、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即 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 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 关系的活动。 关系的活动。 )、以观察 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 以观察、 (3)、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即 科学实验活动。 科学实验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认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B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B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3.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D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D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C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C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7.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C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8.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D )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效果
9.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 B )
A.人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性是 ( C )
A.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
B.客观的形式主观的内容
C.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 ABCE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C.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D.实践对认识起指导作用
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BCD )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活动
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
3.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方法表明( CDE )
A.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
B.上级指示和决议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
C.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
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E.要将上级的正确指示和决议尽可能的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4.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 ( CDE )
A.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
C.形而上学
D.绝对主义
E.相对主义
5.“有用的就是真理”的错误实质是 ( BDE )
A.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
B.把真理性和有用性混同
C.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
D.歪曲了真理的本性
E.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三、辨析题
1、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
X
2、说真理具有相对性,就是说真理里面包含着错误。
X
3、说真理具有绝对性,真理就不是近似的认识。
X
4、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X
5、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X
四、问答题
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异同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
4、认识过程反复性的原理及意义。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