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配置的一些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配置的一些认识
杨少彬
[内容提要]我国现在正处在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如何充分发挥财政配置职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充分论述。
[关键词]财政配置职能定位国企改革
不等于国家职能的削弱。
在市场经济中要发展“生产建设型”的公共财政,通过财政收支,安排实现国家职能需要的任务。
政府财政配置职能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宏观调控应覆盖全社会,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起到全面制约作用。
加强财政配置职能,能更好地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资源配置,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以及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不会忽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不会削弱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强调财政配置职能是以“国家分配论”作为理论依据,界定财政职能范围的依据是财政本质学说。
作为主流学派的“国家分配论”指出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实现其职能的物质需要而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活动,其本质体现了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提出以国家需要作为界定财政职能范围的理论依据。
国家需要较之社会共同需要更具广泛而丰富的内涵。
作为社会共同体的国家,必须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和保障统治阶级的特殊需要,而作为社会权威中心的国家,必须担负起调节社会不同个体私人需要之间利益冲突的责任,具有调节私人需要的需要。
此外,国家的特殊需要制约着社会的共同需要,满足全社会的共同需要是保障统治阶级特殊需要的前提,社会主义国家要为包括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各种经济成份谋发展,属于典型意义的社会共同需要。
社会主义国家还必须保障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对国有企业承担一定的投资责任,为国有经济的再生产提供一定的内部条件。
这是一定意义上和一定程度上的国家特殊需要。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应坚持和不断发展“国家分配论”,强调财政配置的职能。
二、关于我国现阶段财政资源配置的定位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过去由于资源配置方式的根本性变化而有很大的差异,计划配置的范围和力度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邓小平同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已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作了全新的阐释和概括,财政资源配置职能必须发生相应的根本性的变化。
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特征导致了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上的错位现象。
即在竞争性领域配置职能的严重越位和在基础设施领域的严重缺位。
财政配置参与了一些不应参与的领域。
很明显的我国公共生产的范围过于庞大。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财政支出中约有30%左右用于经济建设,国家仍然是竞争性领域的重要投资主体。
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财政配置如何定位,配置的范围和程度如何把握,以及如何与市场配置有机结合成一体是我们应努力解决的问题。
财政配置错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我国现阶段经济过渡时期所具有的特征:即双轨制的做法;过渡时期市场发育的不成熟、不完全;地方政府的特殊作用以及各地区间存在的相互割裂、相互分离或相互封闭的生产要素市场。
纠正这一错位现象应成为我国财政工作的当务之急。
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应以合理界定财政资源配置的范围和程度为突破口,财政完全退出市场能有效配置的领域;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以及财政能比市场更有效配置的领域,则应充分发挥财政配置作用。
(一)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配置职能
现实中,严重阻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内在、外在多种因素,但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是主要原因,这是由于我国财政配置职能弱化引起的。
不足、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理顺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重点是企业投资)的引导机制就成为其中的关键。
为此,笔者认为,政府的政策应该体现如下几个目标:
1.严格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市场竞争的健康有序是保持企业投资热情、维护企业投资成果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但从我国市场竞争秩序的现状来看,其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主要问题是:(1)假冒伪劣商品横行。
往往是企业投巨资研制的新产品刚一面世,假冒伪劣商品便蜂拥而至;(2)不正当竞争现象严重。
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低价倾销和走私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企业的投资成果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致使不少企业不敢贸然投资,企业投资热情受到极大压抑。
因此,从鼓励企业投资的角度出发,加快有关法制的建设步伐,加大对现行市场竞争规则的执法力度,严格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当成为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2.融资体制向中小企业适当倾斜。
为加速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我国政府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这一方针的不良后果之一便是造成大、小企业的苦乐不均,特别是出现了资金供给在企业间的不均衡现象:一方面,大企业资金供给充裕但无项目可投;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有项目但资金供给相对不足。
实际上,小企业由于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旺盛的创新能力,能够迅速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它的发展状况对市场活力状况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市场供求(主要指市场供给与农村居民需求)存在脱节现象的形势下,政府采取措施鼓励资金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能够有效刺激市场供求活力,缓解市场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
3.积极培育新的投资热点。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企业投资意愿不足,之所以如此,投资热点缺位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
1998年,国家虽连续6次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但企业对此反映并不强烈,社会资金大量闲置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之初,政府曾设想将住宅产业和汽车工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从近两年的改革实践来看,这两个产业并没有起到相应的带动作用,究其原因,相关改革措施不配套是其中的主要方面。
其中尤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表现得最为突出,它不仅为住房货币化分配方案的实施平添了许多障碍,而且是造成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直接原因之一。
笔者认为,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内,除继续培育住宅产业和汽车工业外,积极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投资于农村市场,配合农业产业化建设,进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产加工,以及与农业产业化建设相关的诸如科研服务、试验示范、商贸服务等产业,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笔者坚持企业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推动力的主张,但并不否认我国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作用。
笔者的本意在于澄清如下认识:为解决当前经济问题,政府实行积极财政政策,适当拉大政府投资规模是可以理解的,但它的根本目的应是鼓励和引导企业投资。
只有企业投资增长才是刺激经济增长的根本,积极财政政策既不可能超越现实条件的制约而维持长久,更不应违背经济规律越俎代庖。
作者单位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王育校对小奇
一、财政配置职能的意义和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财政是一种外在配置,是国家通过财政对经济运行中的资源进行直接干预,影响资源的流向和流量,以达到符合意向的资源分布情况。
财政配置职能即资源的外在配置机制。
因为公共资源无独占性,某些公共产品不能通过市场来提供,不能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来进行,而需要公共部门进行干预,这就是政府财政资源配置职能。
江泽民主席在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上又重申了这一体制。
即“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市场要在国家的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调控下,发挥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
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是主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在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生产要素的分配,参与资源配置。
因财政政策作为全面影响社会再生产活动的调节手段,既考虑生产资料的分配,又考虑到劳动力的再生产,而劳动力是靠消费资料再生产的,所以财政也应参与消费资料的配置。
此外,为弥补市场机制对社会资金配置的缺陷,财政与市场共同对资金进行优化配置,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并不是指在资源配置中让其自发地发生作用,而是要尊重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使生产符合市场的需要,在承认其自发作用的同时,更重视其自觉作用,并且努力使自发作用在自觉机制引导下进行。
过去我们对财政理论的研究,脱离了政治、经济条件,孤立地研究财政分配,没有充分认识到资源配置应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首要条件。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
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政府一改过去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够重视,决定增发国债,专门用于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这有利于调整和改善投资结构和经济结构,避免重复建设,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不仅能够增强全国人民克服经济困难和外国投资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而且对稳定香港以至于整个亚洲经济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还是改善基础设施、调整生产力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对帮助国有企业摆脱困境,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顺利进行,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解决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划清财政在资源配置时不宜进入的领域,界。
对于我国现有产业政策中,对国有企业改革“抓大放小”的所谓“小”的这一领域,包括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以及从事私人产品生产的行业和企业,这些领域的资源配置应完全让市场去调节。
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仍有许多国有企业存在于不该由国有经济介入的领域。
财政除了按税法规定组织财政收入外,应逐步退出该领域,一般不在该领域发挥配置职能。
而对于某些特殊的行业和企业,由于投资期限长、不一定有好的经济效益,许多甚至会出现政策性亏损,如国防、教育、造币及改革后的政策性银行等,但由于其特殊性质和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效益,成为国有经济的首选和必保目标,也应成为财政发挥资源配置职能的重要领域。
(三)介于财政资源配置必然介入和不应进入领域两者之间相当广阔的中间部分,理论上,财政的配置职能只能是一种补充,而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当然,这一部分的划分和把握都是相对的,目的是为了更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配置职能。
在这一部分财政配置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如某些具有高收入、高风险的行业,某些高新技术的开发以及市场融资程度不高而需上规模的,仅仅依靠市场和企业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
但是,这部分所覆盖的,更多的是私人产品。
根据我国国有经济的现状,国有经济,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一时不可能全部从生产私人产品的领域中退出来。
财政配置的范围和程度不能简单地以企业规模为标准,而应取决于企业生产产品的性质和所从事的行业。
现阶段可保留一些成功地实现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一般竞争性国有企业,如股份制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
但从长远来看,竞争性领域中生产私人产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应逐步转轨、改制、走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三、财政配置与国有企业改革
我国财政是建立在全民所有制基础上的,国有资产占主导或核心地位,又具有方向性、垄断性和外溢性的特点,财政同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或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密切相关,财政及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必须从事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
由于历史原因造成我国公共生产的比重在过渡时期仍然很高,涉及到大量的国有资产,因此我们应把国有资产的有效配置和价值管理作为财政配置的重点。
我国国有企业在十几年的改革中经历了放权让利,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股份制试点到全面推行几个阶段,改革效果不佳,很大的原因在于对国有企业改革理论认识不足,未能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发挥财政配置职能。
经营机制没有真正改变。
产权不清、边界不明、政企不分也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关键原因。
财政的资源配置影响着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形成及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因此,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财政应充分发挥其配置职能,合理地、适时地、间接地参与国有企业资源配置。
发挥财政配置职能,国有企业改革应充分体现党中央“抓大放小”的方针,在模式上应当选择资产所有权形式为主的改革模式,建立以股份经营为主体,改革方法可选择采用承包、租赁、出售、合资、兼并、破产、拍卖等形式,采用“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科学管理”的企业制度,努力发展资本市场。
根据我国国有企业这一经济组织形式的公共性和企业性特点,应将国有企业划分为两大类进行改革,充分实现其财政配置职能。
一类是以公共性为主的非盈利性企业,可继续由国家经营,尽快引进生产竞争机制,提高效率性,在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的同时,实现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另一类是我国特有的,以盈利性为主的国有企业,应本着由市场决定的原则,放手让它们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财政配置职能和企业性特点,减少或分离其社会公共性性质。
财政在资金配置上应同时满足以上两类改革的要求,通过税收、公债、财政投资、财政支出等有效手
段进行直接配置和通过税率、债券、利率等经济参数的变动间接配置资金,从而使财政资金更为有效,在保证国有企业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
通过综合财政的途径,拓宽资金渠道,发展资本市场,筹集社会资金,最大程度地缓解制约国有企业改革的障碍问题,即资金问题。
在对所有生产经营性国有企业在清产核资基础上进行评估,确定国有资产存量时,应着重从财政配置的角度,对大中型国有企业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企业集团和大企业的方针,使之具有强大的实力参与国际竞争,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重组中处于主体地位,并在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形成支柱。
在执行中央制定的“抓大”方针过程中,应充分吸取韩国大企业兴衰的经验教训,注意重组的主体是企业。
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市场竞争、发展战略等因素,决定企业重组和扩张的程度,培育优强的国企内涵,增强企业实力,提高企业重组的效益,加大机制转换的力度,在组建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中,要以产权为纽带,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而对于一般中小型企业,其数量多、比重大,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类企业发展速度快,具有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特点。
根据财政配置职能的定位,一般不宜进入该领域发挥财政配置职能,或仅作为市场配置基础性作用的补充,应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更不得一哄而起,应把大量的中小企业培育成真正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改革方向应符合“三个有利”的标准,政府财政的适时有效配置职能的发挥,有助于这类企业通过改革走向市场,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路子。
作者单位福建省石狮市国家税务局
责任编辑王育校对小奇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一年多来,人们不断从各个角度反思和探讨金融危机的原因,这种探讨成为国际社会、世界各国采取对策的依据,因而也预示着世界经济未来的走势与格局。
第一,游戏规则。
金融危机是由不平等的游戏规则造成的。
现行的国际金融市场的游
戏规则是以美国为首的金融大国制定的,体现了大国利益而对中小国家不利。
因此,发展中国家强烈呼吁改变游戏规则,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第二,市场缺陷。
金融危机是由市场缺陷造成的,其一,自由经济不加管制是有害的;其二,富可敌国的大基金垄断市场、操纵市场,危害他人以牟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不能动摇,但自由经济不能全盘否定,市场经济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必须加以监管,才能有效运作。
对金融霸权要提高警惕,加以限制。
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第三,投机破坏。
金融危机是国际金融系统投机家投机破坏造成的,特别是以索罗斯为首的大基金的投机破坏。
专家指出,如果没有巨额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东南亚金融危机不会发生。
据估计,现有20万亿美元的国际游资,再加上其杠杆作用,如果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对任何国家金融市场的冲击都是致命的,只有华尔街和欧盟例外。
因此,必须加强对国际投机资本的监督和限制。
有人认为,亚洲金融危机是某个大国的阴谋政策造成的。
从国际政治来看,国际竞争由军事对抗、冷战发展为经济竞争。
亚洲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一场金融战,不见一兵一卒,不放一枪一炮,就使亚洲的几条龙爬了下来。
因此,即使大国阴谋破坏,也被市场竞争所掩盖。
投机破坏只是外因。
金融危机之所以发生,至少说明国内存在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可乘之机。
第四,国内因素。
东南亚国家在二、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中,成就举世瞩目,但也积累了不少问题:
亚
洲
金
融
危
机
的
六
大
成
因张
秀
冰
吴
晓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