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孩子特别爱读书,尤其喜欢读名著,现在老师来考考你,倾听我描绘一个人物形象,你们迅速抢答是哪部名著中的哪个人物?
(孙悟空)(诸葛亮)(武松)(林黛玉)
最后一个人物:他家有十多万银子。
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
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
(严监生)
师:我们一起看到这“监”字,这是个多音字。
在这里是读第四声。
谁知道这个“监生
二、课堂教学
(一)揭示课题,结识文中人物
师:看来同学们不但善于读名著而且对名著中的人物也是颇有研究。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同样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出自于我国古典名著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出示《儒林外史》书本的封面)儒林,就是众多的读书人。
他的名字叫——严监生。
(板书:严监生) 谁来读读。
生读
“多数学生把把严监(jiàn)生读成了严监(jiān)生”。
师:请注意一个字的读音。
出示:
jiān (监考)(监督)
监:
jiàn (监生)
师:这个名字中的第二个字念一声。
生齐读。
知道什么是“监生”吗?谁来说一说?
生(读注释):监生是指明清两个朝代的时候,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人。
师:严监生何许人也?他的家境如何?资料中是这样记载的:
出示:
他家有十多万银子。
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
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
——节选自《儒林外史》
师:从这段话中你获得了哪些讯息?
生自由发言。
生1:非常有钱。
师:能用一个成语来说说吗?
生2:家财万贯。
师:这个成语来形容严监生最恰当不过了,老师把它写下来。
(师板书:家财万贯)
师:那这样一个家财万贯的人在临死前会是怎样的情形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一起读课题(板书:临死前的严监生)。
生 (齐读) :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简介作者吴敬梓。
二、初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师:这是一篇白话文,要想读通顺不是意见易事,因为它和我们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用语习惯不太一样,可能比较拗口,在读课文之前我们来学习下本文的一些生字词。
出示:
诸亲六眷、严监生、郎中、哥子、登时、一声不倒一声、不得断气、灯盏、挑掉一茎
一生读以上词语。
师:读的真是字正腔圆,字字有交代。
这位同学有一个多音字读的特别好,“挑掉”的“挑”是念三声的。
生齐读这些词语。
出示:
大侄子二侄子哥子(男孩子) ……
生读词语
师:同学们,看到这组词语都是形容什么的?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这些称呼就是:
诸亲六眷
师:这些词语的意思你们都明白吗?你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就站起来告诉我们大家。
全班交流词语的意思
师:再看这组句子,再来读一读。
这里有两个字我们需要注意。
师:看来字词已经没有问题了。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看看严监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一词概括他的家境。
生:吝啬
师:这么富有的一个人,在平日是怎么生活的呢?(出示第二则资料)。
因为吝啬,才把自己的身体拖垮了。
师:请同学们找出病情重的相关的句子。
生:读句子。
(读得比较到位)
师:此时的严监生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什么?
生自由说
生1:命悬一线。
生2:奄奄一息。
生3:病的非常厉害。
生4:生命垂危。
师:能不能把这些体会送到句子中里,读出来,让我们一听就能感觉到他已经命悬一线啦!
师:(指名读后)真有水平,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师:我们再次看到这段描写严监生奄奄一息的句子,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请你试着区分一下。
三、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师:同学们,想一想当一个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念念不忘的会是什么?
生1:自己的财产。
生2:最亲的人。
师:就是这样一个(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危在旦夕)的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关于伸着两个指头他的家人也猜测纷纷,我们一起来看到这张表格,一起来完成填空。
(板书:两个指头)
(通过下列的表格完成填空)
师生分角色读(每个小组读一个角色)(通过读可以体现出大家对他的关心,亲人嘛)
(采访两位侄子,你真是很关心你的二叔啊?)
(从中再介绍舅爷,他根本就不喜欢他们)
师:严监生还有个哥哥叫严贡生,在严监生弥留之际他怎么没出现呢?我们来看看这组资料。
师:读到这里,你们觉得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想象写话
师:这样的守财奴,这样的吝啬鬼,临死前念念不忘他的两茎灯芯,继续伸着他的两个手指。
师:作者可真了不起,就是一个摇头和伸着两个手指的动作,作者写得出神。
我来找找那几个动作的变化。
从大侄子的“摇了摇”,到二侄子“狠狠摇”到再到“闭眼摇”不同的描写,关于两个手指头描写也有变化,从“伸出手指头”到“指得紧”到“指着不动”,想告诉我们严监生内心情绪有个怎样的变化?
生自由说。
师:越来越气愤,简直要绝望了。
请同学们,选择一处,用刚才的方法,抓几个关键词,把他或越来越气愤或越来越绝望的心里活动想象一下。
想象临死前的严监生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学生同学交流,老师巡视)
选出四组学生进行表演对话。
师:这几位同学之所以写得好,因为用了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的。
话语符合严监生的心理。
四、体会表达,总结写法:
师:再让我们回到本文,对于一个奄奄一息的人,作者准确地抓住了他动作上的微妙变化,一个鲜活的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
(指着板书:吝啬鬼、守财奴)
生(根据板书回答):我们知道了写人的文章中可以运用一些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来描写,可以是人物更加形象传神。
小练笔:下面我们就根据人物描写的方法,在老师的特定情景中去刻画一些人物的形象。
情景一:今天语文单元测试成绩出来了,我考得很不理想,下午回到家后拿着试卷给爸爸签名。
爸爸看到试卷上的分数后,
情景二:本来预定本周二进行实践活动的,当我们得知是因为天气的原因而推迟时,我立刻
写完交流汇报:
五、延伸课外,激发阅读兴趣
师:“两个手指头”这传神的一笔,有着极强的讽刺意味。
讽刺了这个视金钱重于性命的守财奴、吝啬鬼形象。
下面我们再来一个猜一猜游戏。
猜一猜,这么一个吝啬的人,他的大老婆得了重病了,他愿意花大钱为她治病吗?
猜一猜,大老婆病死了,他愿意花钱大办丧事吗?
猜一猜,他的哥哥犯了事,逃了,知县到家里抓人,他会花大钱消灾吗?
(学生纷纷猜测,均猜测为严监生不会舍得化一分钱。
)
生:不可能。
师:看来这个吝啬鬼、守财奴的形象已经深入你们的内心了。
你们全都猜错了。
你们看——
出示:
为了治好妻子王氏的病,他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
王氏去世,他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
他哥哥犯事逃了,差人来抓,“随即留差人吃了酒饭,拿两千钱打发去了。
”
——节选自《儒林外史》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太不可思议了。
师:是啊,这一切的一切,显得让人不可思议,他虽然吝啬但不乏人情味。
刚刚下发的一张文章《翻案之说》,看完看看你的想法。
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他,让我们课下继续走进《儒林外史》这
部名著,走进一个内心复杂的可怜吝啬鬼,在那里你还能看到许多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追求名利鲜明形象。
六、拓展四大吝啬鬼。
板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
两个指头神态、动作内心
亲人摇了摇
家财万贯奄奄一息银子狠狠摇吝啬鬼守财奴
舅爷闭眼摇
两茎灯草
想象临死前的严监生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他着急地想:,于是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生气地想:,就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绝望地想:,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放心地想:然后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小练笔:下面我们就根据人物描写的方法,在老师的特定情景中去刻画一些人物的形象。
情景一:今天语文单元测试成绩出来了,我考得很不理想,下午回到家后拿着试卷给爸爸签名。
爸爸看到试卷上的分数后,
情景二:本来预定本周二进行实践活动的,当我们得知是因为天气的原因而推迟时,我立刻
翻案之说
把严监生定性为吝啬鬼,是清代以来,中国文坛上最严重的错误之一。
几乎所有读过《儒林外史》原文的人,都会在心底嘀咕几句"这样的人真的会是吝啬鬼吗?"请相信你的心声,你的怀疑不
无道理,只是你不敢讲出来,否则有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
就像安徒生在《皇帝的新装》中描写的那一大群人一样,我们都不大敢道出自己的心声。
但这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时代,还是有一部分人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如"燕园四老"之一的金克木就曾撰写过一篇《两根灯草》的文章为严监生翻案。
他回忆了革命岁月的艰苦生活,认为严监生是勤俭节约的代表,我们不应该对他横加鞭挞。
持有相似观点的人还有不少。
但是更多的人坚持认为严监生是吝啬鬼,认为原文中严监生的"大方"恰恰是他心理极度扭曲的表现。
事实上,说严监生勤俭节约确实说不过去,其人为妻子王氏的丧葬花费了数千两白银,哪里称得上"勤俭节约"?倒和《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一般,是逼不得已才花钱如流水的吧?如此一来,"心理扭曲""胆小怕事""本质吝啬"的说法几乎得到了所有人的拥护。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我也读过原著,也觉得严监生不像是吝啬鬼。
但既然大家都如此认定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反驳呢?"理由也不是没有,我们得从原文中找。
易松云先生在原文中找到了四处依据:其一、严监生在生前的一系列活动都说明了他是个很大方、很有感情的人;其二、严监生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终日里受大房的气";其三、两个侄儿在猜严监生伸出的两根手指的含义时,一口一声"二叔";其四、严贡生拜祭亡弟的第一句话是"老二",随后又干嚎了几声。
通过上面这四方面的证据,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吴敬梓是留下了诸多提示的。
他提示我们,严监生见着两根灯草咽不下气,不是因为舍不得,而是因为忌讳"老二"的身份。
这就像古代太监在临死前,拼着最后一口气也想抱着"宝贝"一样。
只不过一个是想放弃,一个是想得到,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是一个人在弥留之际最后的一个愿望罢了。
说到这里,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了然不惑的。
但仍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在原文中赵氏是明确地说了"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请注意,赵氏自称是懂得严监生心思的,又明确地指出了严监生两根手指的所指。
她的话应该是很有分量的吧?请读者们不要被文章的字面内容蒙混过去。
在严监生临死的时候,他本人是说不得话的。
赵氏虽然知道他的心思,但也不敢明说,要知道大房家的妯娌,严监生几个"如狼似虎"的侄儿就在身边。
倘若她明明白白地说出严监生的心思,大房家里的人岂不要把葬礼闹翻?既然已经撕破了脸皮,岂不会明目张胆地欺负赵氏?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是高明的,他摹写严监生临死时的场景可谓"很真实",真实得让人身临其境。
但他又是高傲的,不愿意直接告诉世人严监生的诉求,而是用赵氏的话把严监生其人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从原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吴敬梓是很佩服严监生其人的,同时又同情他的遭遇。
对于这样的一个值得偏爱的人,却又用反笔来描写,不得不让人想到"赵氏孤儿"中程婴的角色。
从来,真英雄常常是忍辱负重的,不饱尝世俗之艰苦,不"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乱其所为",哪磨砺得出真壮士?
至此,抛洒几滴血与泪,不知有人懂否?为严监生翻案还属小事,打破"人云亦云""乌云盛大至遮掩光明"的世俗人情、习气氛围,岂不是一场难上加难的"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