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十二五”规划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 (1)
一、主要成绩 (2)
二、主要问题 (4)
第二章“十二五”发展环境 (6)
一、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 (6)
二、我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对人才队伍的新要求 (7)
三、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9)
第三章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基本原则 (13)
三、发展目标 (14)
第四章主要任务 (16)
一、加强工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16)
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17)
三、加强工业和信息化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19)
四、加强工业和信息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1)
五、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九大工程” (23)
第五章政策措施 (26)
一、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 (26)
二、构建人才发展的和谐环境 (27)
三、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27)
四、加大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 (28)
五、增加人才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 (28)
六、营造人才队伍建设的舆论环境 (29)
前言
工业和信息化人才指的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工业和信息化人力资源中能力与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第一位的战略资源,人才优势是最重要的发展优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自治区党委关于贯彻落实〈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的实施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广西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根据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
人才工作要求,切实贯彻“科教兴桂”、“人才强桂”战略,紧紧抓住人才市场配置、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和人才环境建设等重要环节,从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入手,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初步建立了一支与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为企业振兴和长远发展、促进广西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广西工业和信息化人才工作取得如下主要成绩:
(一)人才成长环境逐步优化。

全区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全系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得到强化。

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专门就工业系统出台《关于加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柳州市围绕集聚优秀人才也专门出台了《工业企业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实施意见》,由此,为企业人才的培养和提升企业竞争力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企业本身也积极通过多种形式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发掘人才创造了各种优惠条件。

(二)人才总量稳步增长。

截止2010年底,全区工业系统从业人数为35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12.06%,比“十五”末提高5.03个百分点;人才总量约为100.75万人,占全区人才总量的47.98%,其中,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6.77万人、工业技术人才
25.85万人、工业技能人才58.13万人(高技能人才12.31万人,占全部技能人才的21.17%),三者间的比例为16.64∶25.66∶57.70。

(三)人才支撑工业发展的作用明显。

2010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40%,达40.62%,工业化率由2005年的1.4提高到2010年的2.4,广西工业化由初期阶段迈入中期阶段。

广西工业经济的高位增长,人才的支撑作用功不可没。

广大奋战在广西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中的专业人才,为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加快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做大做强做优工业,实现广西工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四)人才选拔任用力度得到加强。

全区工业系统各级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的常态机制基本形成,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激励保障机制日益完善。

2009年6月,广西首次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了10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2010年5月,面向全国公开选拔了适用于工业化、城镇化管理人才377人。

这些通过公开选拔而来的专业管理人才正在各自岗位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全区设有为工业和信息产业服务的高等院校60余所,中专、职校、技校400余所,职业技能鉴定机构300多个,每年鉴定职业技能人才30多万人次。

自治区工信委有直属院校10所,在校生8万多人,其中高职生3万多人、中职生5万多人,成立了广西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初步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协调的多层次、多学科、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培训网络,行业教育资源正在逐步得到整合并发挥作用,
为开展工业和信息产业人才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保证。

(六)人才教育培训工作成效明显。

按照自治区党委《2006-2010年广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要求,全区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多渠道、多形式地大规模开展各类人才培养工作。

一是领导干部培训工作初步形成。

五年内,各级经委(经贸局)、信息产业局的领导干部基本得到了培训,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二是通过组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和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全区8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接受了以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为主要学习内容的继续教育,培养造就了一批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三是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对工业类的1000多个岗位100多万工人进行了岗位培训,规模以上企业关键岗位持证上岗率达90%以上。

四是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相关部门配合,全面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提高了生产操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五是积极开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为农民工提高技能、稳定就业、增加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效拓宽了进城务工农民的发展道路。

二、主要问题
(一)人才总量明显不足。

广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工业技术人才和工业高技能人才总和为54.93万人,仅占全国工业人才总量的1.5%,比我区人口总量占全国人口总量低2.32个百分点。

(二)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

全区现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4.38
万人,其中,工业和信息化系统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全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11.83%;全区“两院”院士仅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04人,仅占全国的0.89%,“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7人,仅占全国的0.5%。

战略型的企业家、国际化的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型的科技领军人才、有绝技的高技能人才缺乏,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不到7%,不能满足重点发展“14+4”千亿元产业的需要。

(三)人才资源分布矛盾突出。

传统产业人员过密,新兴产业领域人才不足,外向型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尤其短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70%以上的高层次工业人才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3个中心城市。

人才资源分布还不适应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人才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

党管人才的实现形式和有效途径需要进一步探索,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和与之匹配的薪酬激励机制尚未全面建立,职业经理人队伍尚未形成,收入分配的平均主义和差距悬殊并存影响人才效益的发挥。

人才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关键岗位持证上岗监督力度不够,管理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

(五)人才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39.6%的企业没有按照工资总额1.5%-2.5%的法定比例提取职工培训经费,培训经费得不到保证,直接影响了职工培训,特别是一线生产操作人员技能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此外,政府、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三方共同分担
培训费用的机制尚未形成,制约了人才工作的全面开展。

第二章“十二五”发展环境
2010年,我区工业化率为2.31,跨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

广西工业和信息化未来的发展必然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支撑。

“十二五”期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桂”的关键时期。

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全面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建设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事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市场环境开放和竞争加剧、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等,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
“十二五”是我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转折期,也是我区工业化由初级阶段进入了中期阶段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转折期。

走广西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迫切需要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迫切需要人力资源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以提高工业经济的竞争力。

因此,要求工业
经济的各级管理干部努力提高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意识、大局意识和统筹能力;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全面提升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要求经营管理人员切实提升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要求一线操作人员具备熟练运用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能力。

只有加强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各级各类人才的能力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我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对人才队伍的新要求
(一)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迫切要求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能力
“十二五”期间,广西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将进一步承担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建设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的重大任务。

发展工业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一支具有较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带动我区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提高全区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依托。

要注重培养一批既有较强科研能力、又善于组织重大科研项目的工程技术人才,一批能够从事技术开发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要依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加大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尤其要抓紧培养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优化我区人才队伍结构。

(二)竞争环境开放和竞争加剧,迫切要求提高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全球化。

因此,迫切需要集聚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市场开拓能力、熟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具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并能引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优秀企业家;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精通国际贸易运行规则、具有较强应变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和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熟悉并能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发展潮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迫切需要以高层次人才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提出“做大做强做优工业是我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战略和主攻方向。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与之匹配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要确保我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和任务得以全面贯彻落实,需要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可靠、视野开阔、思路超前、有驾驭全局能
力的学习型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打造一支政治上要求进步,敢于、善于创新的“又红又专”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打造一支职业素养高、执行力强、技能过硬、敢拼爱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技能操作工人队伍。

因此,全面提升广西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当务之急。

(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市场化配置人才资源的机制和措施更加完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要求必将进一步提高:一是随着土地、资本、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必将进一步推进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进程,促进人才市场与其它要素市场的相互贯通;二是产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要求人才能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产业、行业、专业间灵活地转移和流动,提高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效率;三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将带动包括技能人才在内的各级各类人才的转移和流动;四是随着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不同地域间人才流动的态势将不断增强。

因此,创造一流人才创业和发展的环境,更好更多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人才工作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三、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一)有利条件
1、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形成。

“十二五”期间我国、我区人
才发展规划的重大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

按照以重大政策突破带动体制机制创新的改革思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制定实施10项重大人才政策;自治区党委、政府近年来制定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人才政策,如《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关于人才小高地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等,都有力推动了全区人才发展的进程,特别是《广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未来10年我区人才发展的总体部署,强调要推进“三大人才开发”、“六支队伍建设”和“十一项重点人才工程”,并制定了保障我区人才发展的八项政策和两大体制机制创新策略。

可见,我区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形成。

2、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逐步完善。

《广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我去未来十年人才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围绕人才发展目标,各级政府和企业对工业化和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机制的建设正在逐步完善。

例如南宁市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南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一批重要的人才工作政策文件;贵港市委、市人民政府做出了实施贵港市“西江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行动计划”的决定等。

3、人才小高地的聚才功能日益凸显。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为实施“人才强桂”战略,加大人才小高地建设的力度,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逐步发挥效应,人才小高地的孵化器作用正在发挥。

如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降低人才准入标准、实行“零
门槛”制度等。

建立“八桂学者”制度,通过设置八桂学者岗位,分期分批面向海内外公开选聘高层次领军人才,吸引培养一批中青年科研技术骨干;建立“特聘专家”制度,面向海内外公开选聘高层次拔尖人才,以科技攻关项目、工程技术项目集聚人才的功能正日益凸显;“八桂学者”、“特聘专家”、“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等11项自治区人才培养重点工程正成为人才孵化的重要基地。

(二)不利因素
“十二五”期间要整体提升我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人才队伍素质,建设一支适应我区新型工业发展的人才队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制约因素。

1、宏观经济发展环境的困境。

从国际环境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远未消除,其严重性、复杂性和曲折性都超过预期,欧美等发达国家主要经济指标依然低迷,国际经济环境的低迷会影响人才流动,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从国内环境看,转变发展方式将成为贯穿经济工作的主线,2010年以来国家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对政策的取向和力度作了适当调整,受此影响,我区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将会加大,保持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将受到较大制约。

广西作为一个后发展、欠发达的地区,始终存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弱、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压力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民生亟待改善等
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成为制约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瓶颈”,影响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

2、广西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不强。

主要表现在我区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人才占人口和人力资源的比例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短缺;人才的专业、年龄结构和产业、区域分布还不够合理;人力资源建设的整体水平不高,劳动者素质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人才培养的人文环境还存在思想观念落后,重使用、轻培养,重计划、轻落实,重形式、轻效果,重当前、轻长远的现象。

3、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滞后性。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

根据《广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为配合广西“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各类人才;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改革职业教育模式,根据全区产业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整合资源,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但是,依据教育发展规律,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时效性是有限的,其服务社会的功能往往也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整变化。

我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矛盾短期内依然难以快速有效地解决。

因此,“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滞后性将影响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章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广西未来五年工业和信息化建设“转方式、调结构、上规模、促融合、提质量、增效益”这一主线,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工业的要求,立足全区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现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14+4”千亿元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提升各类工业和信息化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为核心,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以高层次人才、紧缺型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为重点,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大力开发工业和信息化人才资源,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广西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工业经济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工业技术人才和工业技能人才,为推动我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人才优先原则。

突出优先位置统筹人才发展。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增加要素投入优先增加人才投入,调整经济结构优先调整人才结构,开发发展资源优先开发人才资源,完善发展环境优先完善人才环境。

(二)重点突破原则。

立足广西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大局,紧扣广西人才开发重点开展工作。

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以食品、汽
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产业、修造船及海洋工程等14个千亿元产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等4个新兴产业为重点引育人才。

突出抓好工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和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技术人才队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三)优化结构原则。

在不断提高人才总量的同时,更加重视人才结构的优化。

统筹推进各支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工业和信息化人才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统筹推进不同所有制、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人才资源开发。

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人才结构中的基础性作用,使人才结构调整与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需要相协调促进。

(四)以用为本原则。

从我区企业实际出发,探索性地开展人才和教育培训工作,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

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为目标,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立足实践锻炼人才。

让人才干事有舞台,创业有平台,真正做到人才用当其时、人尽其才。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区工业和信息化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形成有效的人才工作机制,营造良好人才氛围,培养优秀的人才队伍。

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培养造就一支熟悉和善抓工业的经济管理人才队伍,一支具有管理创新精神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家
队伍,一支掌握核心技术、擅长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的工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爱岗敬业的技能人才队伍,促进我区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做大做强做优,进一步加快广西新型工业化步伐。

人才发展目标见专栏1。

——人才总量较快增长。

到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四支人才队伍”总量达到150万人,占全区人才总量的55.56%,年均增长6.86%;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到40%,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

——人才素质大幅度提升。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2%以上;工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60%、60%、5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3%以上。

——人才分布日趋合理。

人才资源在地域、行业、各经济组织之间的布局更趋合理;人才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加快向重点工业产业集聚。

——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

要在企业中基本形成尊重知识、鼓励创新、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用人环境;形成创业有保障、干事有舞台的工作环境;形成支持探索、倡导争鸣的学术环境;形成互相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制环境;形成身心健康、安居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