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世界观:
亦称“宇宙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即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总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意识观等方面。
人生观、道德观、科学观等是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就是哲学。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人生观:
人们对人生根本观点的总和。
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生死观、苦乐观、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幸福观等内容。
它回答人为什么而活着,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等问题,对人生起着指导作用。
4、历史观:
亦称“社会历史观”,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的理论观点,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5、方法论:
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学说和理论。
有哲学科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之分。
哲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论;是各门科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具有指导意义。
6、哲学: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7、马克思主义哲学:
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
从内容上看,它是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完整的学科体系;从研究对象上看,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从阶级属性和功能上看,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从本质特征上看,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学说。
这种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8、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指19世纪40年代作为自然科学重大的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也能够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人们能依靠自然经验科学本身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清晰地描绘出自然
界。
这意味着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已经具备,即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9、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黑格尔是发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哲学上最杰出的成就是辩证法。
黑格尔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而且“绝对精神”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在哲学史发展上,他是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方式系统地尝试了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哲学家。
他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但黑格尔的辩证法不仅是唯心的,而且也是不彻底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对之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10、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杰出代表。
他的重要成就是打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他还批判了宗教和神学,是一位杰出的无神论者。
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之上的,总的说来没有超出旧唯物主义的圈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的缺陷。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中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克服了它的缺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11、科学主义:
对科学的社会作用的一种见解,与反科学主义相对立。
科学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是一种必然法则,社会科学完全可以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它们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异。
科学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后发展起来的。
12、人本主义:
一般在与“科学主义”相对的意义上使用。
指某些西方哲学理论、学说或流派。
有时亦泛指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和以人为尺度的思潮。
人本主义思潮发源于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认为意志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这种意志是非理性的,不受制约的。
在对待社会和人生态度上,叔本华宣扬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尼采鼓吹“超人哲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演变为存在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是其重要代表。
这种哲学声称关注个人的存在,主张“人就是自由”,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13、现代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
科学革命之人类对自然认识的飞跃,技术革命指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
现代科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创立,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建立,高分子物理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材料科学的产生等。
现代技术革命主要指电子技术、原子技术、分子设计技术、材料合成技术、空间技术、生物工程、电子计算机技术、海洋工程、激光技术、信息技术等。
现代科技革命是人类社会的各方面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14、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和精神到底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另一方面是,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现实世界究
竟是不是可知的。
对第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5、思想路线:
一定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常指在实际工作中对认识论的具体运用和贯彻,故亦称“认识路线”。
其主要内容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和道路。
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思想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思想路线。
16、哲学的党性:
所谓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指哲学上虽然有千流百派,但是如何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去衡量,它们基本上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所谓第三条路线、“中立”的哲学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哲学的党性。
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不同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
17、一元论:
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与“二元论”、“多元论”相对。
有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由物质派生,意识也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万物都由精神派生。
18、二元论:
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本原。
与“一元论”相对。
它认为这两个本原各自独立、性质不同、互不联系、平行发展。
19、多元论:
认为事物产生、发展是由多种本原、因素等决定的哲学学说。
有多种表现:(1)本体论中的多元论,认为世界由许多本原构成。
(2)认识论中的多元论,认为真理是多元的,对于同一事物对象,各个个人或阶级集团各有他们自己的真理。
(3)历史观中的多元论,认为人类历史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文化等因素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相同的意义。
20、目的论:
主张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为某种目的所决定的唯心主义学说。
目的论反对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的决定论原则,把只适用于人类活动的目的范畴推广运用于自然界,将目的看作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原则。
21、本体论:
指哲学中关于存在研究的理论。
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
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狭义指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
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22、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3、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即: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三种历史形态。
24、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为:古代绝对静止观、近代机械运动观、现代庸俗进化论和当代西方哲学否定矛盾的观点。
25、朴素唯物主义:
亦称“素朴唯物主义”。
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一般指古代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历史形态或阶段。
主要特征是:(1)坚持用物质方面的原因解释世界本身及其统一性,反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2)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往往结合在一起;(3)具有直观性质;(4)朴素唯物主义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由于这些缺陷,它不能完全战胜唯心主义。
近代自然科学和资本主义产生后,朴素唯物主义就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所取代。
26、自发唯物主义:
一般指自然科学家们在日常生活或科学实验中自发产生的唯物主义观点,即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确信研究对象、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
自发唯物主义建立在承认物、对象、外部世界离开人的感觉、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素朴信念的基础上,其重要特点是自发性,缺乏理论研究及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往往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易受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侵蚀。
27、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亦称“自然历史的唯物主义”。
自然科学家在自己科学实践中产生的自发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这种对于外部世界的自发信念,同哲学唯物主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同唯心主义相抵触。
但它很不彻底,特别是在社会政治历史问题上,往往持唯心论,反映出其局限性。
2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事物的唯物主义学说。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或阶段。
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先验论,主张反映论,认为客观世界是可知的。
它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29、机械唯物主义:
以机械的观点看待自然界、人以及人的认识的唯物主义哲学,16世纪至18世纪在西方盛行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典型形式。
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
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世界的一切现象,把多种运动形式归结为机械活动的一种形式,抹煞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性质上的差别,并进而否认有机界与无机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本质差别。
30、旧唯物主义:
与“新唯物主义”相对。
泛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
它在认识论上,没有把人对自然界、环境、外部世界的认识看作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而是看作一种静观的、被动的和机械的照相式活动,不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批判的、革命的意义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因而又被马克思称为“直观的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有三个严重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31、庸俗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的最肤浅、最粗俗的形式。
19世纪50年代流行于德国。
它承认物质是惟一的实在,否定上帝的存在,宣传无神论,但庸俗地解释意识、思想与物质的关系。
把意识直接归结为物质性的东西,取消了意识与物质的区别,用生存竞争来解释社会进步,用遗传规律来解释阶级的不平等,用气候和食物差别来
解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种族集团所独有的思想方式。
它没有依据当时自然科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克服18世纪唯物主义的缺陷,把唯物主义推向前进,反而使唯物主义庸俗化和倒退。
32、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自己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一种称呼,因强调社会实践和创立科学的实践观而得名,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本质特征。
“实践唯物主义”,除了强调实践的极端重要性外,也强调人类实践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性,强调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33、辩证唯物主义:
研究意识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运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事物的解释,既是唯物主义的,又是辩证的和历史的。
34、现代唯物主义:
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5、唯心主义:
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主张唯有精神才是万物本原的世界观。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自然界、物、外部世界是第二性的,由意识或精神所派生。
在认识论上,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知识是先天就有的或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否定知识来源于实践和外部物质世界;在社会历史观上,它把人类历史看作是某种先天原则和原理的体现,或者是杰出人物意志的产物,视精神、意志、动机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否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主体(劳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天才”史观。
36、客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基本形式之一。
与“主观唯心主义”相对。
认为“客观精神”(理念、绝对观念)先于物质世界独立存在,是第一性的,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是它的产物或表现。
一般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但认为它是第二性的、从属于客观精神的。
37、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基本形式之一。
与“客观唯心主义”相对。
根本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感觉”、“自我意识”是真实存在的,是本原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唯我论,与科学相违背。
38、唯我论:
一种只承认自己个人存在的哲学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者或从个人的感觉经验出发,或者从个人的精神活动出发,把世界看作是个人感知的结果或个人精神创造的产物。
其结果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及其意识才是惟一真实的、本原性的存在,是世界上惟一的实体,而外部物质世界只能存在于自我的感觉中。
39、唯意志论:
亦作“唯意志主义”,心理学中又称为“意志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中的一种唯心主义思潮。
在哲学上,歪曲、夸大意志的本质和作用,主张将意志、情感本能冲动置于理性(理智)之上,即意志高于理性,而且将意志看作宇宙的本质基础、真相,认为意志“创造”世界万物。
40、思辨哲学:
从概念出发进行纯粹逻辑思维,推演出整个客观实在,使客观世界的发展服从于人的思维的一般法则的哲学。
它坚持理性思维通过概念达到必然性的知识或真理的认识,以扬弃主客观的对立,达到具体的多样性的统一或对立面的统一为目标。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的“思辨哲学”,主要是指德国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
41、物质不灭: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主要内容之一。
指物质存在具有的无限、永恒、绝对的性质。
物质不仅从数量上说是不灭的,从质量上说也是不灭的。
物质本身具有不断转化的能力和条件,任何个别事物都不是从“无”中产生的,而是从它物转化而来的,事物的灭亡也并非变为“乌有”,而是转化为别的物质形态。
42、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绝对性指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指受物质运动特性限制的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是相对的。
43、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有限性: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持续性方面是无限的,时间的有限性是指任何具体事物的持续性都是有限的。
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广延性方面是无限的,空间的有限性是指任何具体事物的广延性都是有限的。
44、发展观:
对事物是否发展变化和怎样发展变化的根本观点,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认识史上,有两种基本的发展观点:一种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另一种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
前者忽视了事物的自己运动,或把它的泉源移到外部,移到神那里去;后者是活生生的,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提供了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45、辩证法:
在欧洲哲学史上,辩证法这一术语曾在各种不同意义上被使用过。
在古希腊,被亚里士多德称为“辩证法的创立者”的芝诺的论辩方法,是最初意义的“辩证法”。
芝诺的辩证法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思维自身的矛盾运动和这种运动对于对象自身矛盾的接触;一是指通过揭露对方论点中的矛盾而探求问题的方法。
苏格拉底把辩证法看做通过对立意见的争论而发现真理的艺术。
柏拉图还把认识理念的方法,从低级概念到高级概念的“思想进程叫做辩证法”。
黑格尔关于辩证法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思想,已成为辩证法的通常涵义。
在这个意义上,辩证法经历了三种基本的历史形态:古代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46、朴素辩证法:
亦称“古代辩证法”。
一种原始的、自发的辩证法,产生于古代,辩证法的初级形态。
在辩证法发展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它实质上是正确的世界观,它的许多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内容思想成为以后辩证法思想的历史源泉。
但它是通过直观天才地猜测到客观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总图景,缺乏严格的科学证明;只是零星列举一些矛盾、对立的现象或概念,不能完整地表述辩证法规律,不能系统地把握辩证法的总体,因而是不完备、不彻底的。
47、自然辩证法:
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19世纪中叶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前人的辩证思想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创立。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标志着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基本确立。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1)自然界辩证法,即辩证自然观。
(2)自然科学辩证法,即自然科学观、自然科学论。
(3)自然科学研究的辩证法,即自然科学认识论、方法论或简称自然科学方法论。
(4)自然科学各部门的辩证法,即各门自然科学哲学。
(5)技术辩证法,即技术哲学、技术论。
自然辩证法在当代已经发展成为科学技术哲学。
48、形而上学:
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原用以指研究超经验的东西(神、灵魂和意志自由等)的学问,或用作哲学的别称,其意一般多指建立一个观念体系以对实在的性质作出判断,或以一种方法去把握所知的实在的性质。
在德国黑格尔提出唯心辩证法以后,它又被用以指非辩证的思维方法。
在哲学史上,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形而上学有时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有时同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49、庸俗进化论:
亦称“庸俗发展观”,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庸俗化的形而上学发展观,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代表是英国斯宾塞。
庸俗进化论认为自然界现存的秩序是一种渐进过程的产物,并且把这种渐进性当作一般的公式,提高为宇宙的根本规律,并引到社会科学领域里来。
它只承认发展中的量变,否认飞跃、质变;承认进化,否认革命;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原因。
50、宿命论:
(1)认为历史发展由一种不可抗拒、不可避免的神秘力量(天意或命运)所决定的宗教和唯心主义学说。
它完全否认人的自觉能动性,要求人们完全听任命运的安排,不作任何改造自然和社会现实的积极努力。
(2)割裂自由和必然、偶然和必然的辩证关系,承认必然而否认自由和偶然,承认客观规律性而否认自觉能动性的机械唯物论观点。
它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知识、对事物因果关系、现象和本质关系缺乏辩证了解,从而陷入对必然的夸大,陷入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