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超宽带阵列天线时域波束扫描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维超宽带阵列天线时域波束扫描分析
张昀剑;熊灵;高鹏
【摘要】宽带雷达作为一种新体制雷达,具有优越的反隐身能力、强的抗干扰能力、极高的距离分辨率等诸多优点.相对于传统相控阵雷达,超宽带雷达采用实时延时技
术替代传统的移相器进行波束控制.该文章基于超宽带雷达相关理论进行了时域超
宽带阵列天线波束扫描研究.采用对拓维瓦尔迪天线设计了四单元均匀直线超宽带
阵列并进行了时域仿真及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阵列在X-Z平面可以实现±40°的
波束扫描.阵列规模由天线单元间距决定,通过精确仿真分析天线单元间距使波束合
成效果达到最优化.阵列的峰峰值方向图仿真验证了时域波束扫描理论是可行的,同
时论证了实时延时技术可以被集成到时域雷达中以实现实时扫描.
【期刊名称】《火控雷达技术》
【年(卷),期】2013(042)002
【总页数】6页(P87-92)
【关键词】超宽带;天线阵列;波束扫描;峰峰值方向图;时域
【作者】张昀剑;熊灵;高鹏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1731;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1731;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17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82
1 引言
相比于传统窄带系统,相对带宽大于25%的超宽带技术被广泛证明具有巨大优势[1]。
信号的宽带特性使超宽带技术吸引了大量学者研究其应用,例如遥感遥测、穿墙雷达、个人无线通信系统等[2-6]。
基于频域的窄带天线分析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但对于超宽带天线来说该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
超宽带时域激励信号具有很宽的频谱,若要得到天线辐射或接收的时域特性,需要对多频点的频域数据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实现方法难度较大且繁琐。
时域方法通过高速采样示波器直接获取时域数据,进行一次傅里叶变换即可得到完整的频谱,能够更便捷直观地表示信号传播特性[7]。
与传统雷达系统相比,基于超宽带天线的时域超宽带雷达具有诸多优势[8-10]。
为提高雷达对目标的探测
能力,需要对辐射波束进行赋形,因此采用超宽带天线组成阵列作为超宽带雷达的接收/发射天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11]。
2011 年,日本樱花公司的Fuminori Sakai 等人设计出了一种小型超宽带穿墙雷
达[12]。
该研究使用波束扫描阵列天线,通过改变触发频率(46.98MHz ±
230KHz)改变辐射波束指向(-40°~38°),实验获得的数据显示该雷达系统具有
25cm的距离分辨率和15°的角度分辨率。
该雷达系统的工作频率带宽为3.4GHz 至4.8GHz,对应工作波长为63mm 至88mm,发射信号的穿透力受到一定限制且回波损耗相对较大。
本文设计了一个1 ×4 均匀直线超宽带天线阵列用于时域仿真及实验测试。
各天线单元由相同波形、不同时延的时域瞬态信号激励。
因此,波束扫描可以通过在激励源与天线之间添加时延模块实现。
天线单元之间的间距优化通过商业软件CST 微
波工作室套件[13]完成。
仿真与测试结果表明该阵列可以实现X-Z 平面上±40°波束扫描。
2 时域波束扫描理论
时域天线阵列基本理论与传统相控阵理论相似。
但不同于传统相控阵雷达使用移相器,时域阵列通过改变输入信号时延改变波束指向[14]。
传统相控阵天线的带宽受阵列单元(天线,放大器,波束成形网络)限制,但更严重的影响往往来自于使用移相器进行波束控制。
超宽带雷达使用实时延时(true time delay,TTD)技术,消除了这种限制。
实时延时线相比于移相器还具有损耗小、重量轻、成本低等优点[15]。
图1 为线性四单元超宽带阵列天线的扫描原理图。
最大扫描角度θ 由相邻天线单元间距决定。
它们之间的关系由式(1)给出:
其中,△t 为相邻天线单元之间的相对延时差,d 为相邻天线元间距,ti为第i 个天线元的延时,c 为光速。
由式(1)可以看出,若阵列天线结构固定,波束扫描角度θ 只与相邻天线激励延时差有关,即通过控制各天线元的激励延时差就可以实现波束扫描。
阵元间距是阵列天线的基本参量之一,若阵元数相同,则阵元间距d 大,阵列口径互耦弱、增益高。
若口径尺寸一定,则阵元间距越大,口径内需要设置的阵元数越少,相应的延时模块数量及激励脉冲源数量将减少。
但另一方面,阵元间距受到扫描波瓣质量的限制。
若间距过大,将导致栅瓣的出现,使能量分散,增益下降[16]。
激励信号为时域瞬态信号。
为确保波束在希望的方向上信号强度最大,阵列各天线单元的输出必须在该方向上保持同相位。
否则各天线的输出波形合成将无法达到最优化。
图1 线性四单元超宽带阵列波束扫描原理图
3 天线设计
图2 为单片超宽带天线示意图及主要参数。
在特高频频段(300MHz~3000MHz)
常常选用对拓维瓦尔迪天线,对于发射典型的时域信号来说其相对带宽足够宽。
天线基板为FR4 材料,相对介电常数2.2,厚度2mm。
使用商业软件CST 微波工
作室套件进行仿真及安捷伦E8363B 矢量网络分析仪进行测量。
为便于对比,仿
真和测量的回波损耗(S11,单位:dB)见图3。
4 仿真结果及分析
图4 为1 ×4 阵列天线示意图,相邻天线间距为d。
为满足远场条件,探针设置为阵列法线方向100m 处。
选用高斯脉冲作为各天线激励信号是因为其在时域和频
域都有良好的分辨率,物理实现简单,许多宽带信号都可以被近似当作高斯脉冲,如超宽带天线的阶跃响应。
改变阵列间距d,分别记录阵列法线方向上探针的时域信号峰峰值,从仿真结果图5 中可以看出,当天线单元间距d=330mm 时,探针接收信号场强峰峰值达到最大值316.92mV。
图5 不同天线元间距情况下法线方向探针接收信号峰峰值
根据所设计天线的工作带宽,阵列远场距离可由(2)式确定:
其中,λ 为最小工作波长;D 为天线阵列口径;r 为远场距离。
对于所设计的1 × 4
阵列,D=3 × d=0.99m,λ=c/f=0.35m,因此远场距离应大于5.6m。
在仿真中设置探针与阵列中心的距离为10m 能够满足远场要求。
由仿真结果确定天线间距为330mm。
当工作频率为250MHz 时,天线间距为半
波长的0.55 倍,当工作频率为850MHz 时,天线间距为半波长的1.88倍。
当波束扫描角度为10°、20°、30°、40°时,相对激励时延Δt 分别为0.19ns、0.38ns、
0.55ns、0.71 ns。
在远场区域,仿真结果单位为场强(V/m)。
当各天线单元同时激励时,探针接收到的时域信号见图6。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各天线单元激励之间不存在时延,接收信号峰峰值在阵列法线方向(0°)上达到最大。
接收波形为二阶高斯脉冲,这是由于超宽带天线对超宽带信号的作用可以用一次微分来近似[17]。
随着探针偏离阵列法线方向角度增大,接收信号峰峰值减小,
脉冲宽度增加。
因为探针的接收信号是由单个天线元接收信号叠加而成,当不存在激励时延时,各天线单元接收信号在法线方向保持同相,合成效果最佳。
在偏离法线方向上,各天线单元接收波形传播的距离不同导致各接收信号不同相,叠加后造成能量损失,峰峰值减小。
随着偏移角度增大,各天线元接收波形传播距离差增大,接收波形各峰值相互错开,叠加后形成四个小峰值脉冲信号。
当阵列波束扫描角度为20°、40°时,X-Z平面的时域接收信号仿真结果分别见图7(a)、(b)。
从峰峰值方向图(图8)中可以看出,波束主峰值电平随扫描角的增大而减小,同时波束宽度
增大。
5 实验验证
图8 各角度波束扫描情况下的峰峰值方向图(X-Z 平面)
为试验验证波束扫描理论与仿真结果,我们搭建了1 ×4 超宽带方位天线阵列的测试系统。
采用自设计的1ns 脉宽高斯信号脉冲源(见图9(a))来还原输入信号,输出信号幅度峰峰值为3V,使用10-1000MHz 功分器(见图9(b))将脉冲信号一路分
成四路,可保证馈入天线的信号波形相同,并通过设计好的不等长同轴线与各天线单元连接,实现不同延时。
发射天线阵列由四片上述设计的维瓦尔迪超宽带天线组成(如图9(c))。
接收天线与发射天线相同。
同轴线介质材料为聚四氟乙烯,相对介电常数εr=2.2F/m,以波束扫描40°为例,
根据式(1)可计算出相邻天线的同轴线长度差Δl 为:
图9 实验关键器件实物图
取基准长度为1m,则各同轴线长度分别为1.00m、1.31m、1.62m、1.93m。
图10、图11 分别为阵列法线方向及偏离阵列法线40°方向的接收信号测试结果。
从图中可以看出,法线方向上的接收信号由四个小波峰组成,因为各天线辐射波形在法线方向上不同相,无法实现波束合成。
偏离法线40°方向上各信号保持同相,因此波束合成效果较好。
6 结论
本文基于超宽带雷达相关理论进行了时域阵列天线波束扫描研究。
为验证该理论,设计了1 ×4 维瓦尔迪直线均匀超宽带天线阵列并进行测试,通过CST 软件仿真确定阵列间距。
分别讨论及验证了天线阵列不扫描及扫描时,各角度接收波形的情况。
对不同角度的波束扫描进行了峰值方向图仿真并进行了讨论。
结果显示该阵列能够实现X-Z 平面±40°波束扫描。
仿真结果表明,Y-Z 平面与X-Z平面波束扫描有类似的结果,但受条件所限,未对其进行试验验证。
传统相控阵雷达通过改变发射信号相位以改变波束指向,但是改变时延的方式更加易于实现且成本更低。
为确保波束在希望的方向上信号强度最大,阵列各天线单元的输出必须在该方向上保持同相位。
否则各天线的输出波形将无法合成或达到合成最优化。
超宽带瞬时雷达具有许多独特优点,例如优越的反隐身能力,强的抗干扰能力及极高的距离分辨率。
因此可以预言,通过使用实时延时模块可以实现时域雷达的波束实时扫描。
参考文献:
[1]Allen B,Dohler M,Okon E E,et al.Ultra-wideband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for Communications,Radar and Imaging[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2007.
[2]Liao C H,Powen H,Chang D C,Energy Patterns of UWB Antenna Arrays with Scan Capability[J],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2011,59(4) :1140-1147.
[3]Fuminori Sakai,Kazuo Ohta.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Novel Scanning System Suitable for UWB Radar Application[C].Proceedings of Asia-Pacific Microwave Conference,2010:1689-1692.
[4]Lu W J,Zhu H B.Numerical Analysis of a Novel Antenna Array for Ultra-wideband Polarization Diversity Applications[C].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enna Propagation and EM Theory,September 2010. [5]Liang L,Sean Victor Hum.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 of UWB Beamformers 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 Beam Filters[J].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2011,59(1) :128-131. [6]Meie Chen,Wang J H.Planar UWB antenna array with microstrip feeding network[C].Proceedings of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ltra-Wideband,2010.
[7]Lee K H,Chen C C,Fernando L T,et al.Modeling and Investigation of a Geometrically Complex UWB GPR Antenna Using FDTD[C].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2004,52(8) :1983-1991. [8]J R James,G D Evans,A Fray.Beam Scanning Microstrip Arrays using Diodes[C].IEE Proceedings-H,1993,140(1) :43-51.
[9]Lee D K,Lee S H,Cheon C Y,et al.A Two-Dimensional Beam Scanning Antenna Array Using Composite Right/Left Handed Microstrip Leaky-Wave Antennas[C].Microwave Symposium,2007:1883-1886. [10]Wu X H,Ahmed A K,Chen Z N.A Linear Antenna Array for UWB Applications[C].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Societ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2005:594-597.
[11]Huang B,Yao Y,Feng Z H.Planar UWB Antenna Array For Multifunctio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C].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Societ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2008:1-4.
[12]Fuminori S,Akihiro S,Ohta K,Mituo Makimoto,Kunio Sawaya,A UWB Through-Wall Radar Using Beam Scanning Array Antenna[C],IEEE MTT-S International Microwave Symposium Digest,2011.
[13]CST China,CST studio suite 2011[EB/OL],[2012.12.01],.
[14]Robert J M.Electronically Scanned Arrays[C].Massachusetts:Morgan &Claypool,2007.
[15]Howard R R,Joe S S,Yao J P.A True Time Delay Beamforming System Incorporation a Wavelength Tunable Optical Phase– Lock Loop [J].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2007,25(7) :1761-1770. [16]Liu W J,Chu Q X.Investigation of Planar Ultra-Wideband Antennas and Arrays[D].Guangzhou: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0.
[17]Foerster J.Channel Modeling Sub-Committee Report Final[C].IEEE
p802.15-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20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