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布置改革与创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作业布置改革与创新
摘要:近些年,“双减”政策的持续推动,我国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变化。


师对学生设计小学作业时,不仅要注重作业的质量,还需减少数量,促使学生做
到健康成长。

但从当前作业设计的形式来看,仍旧存在着一些缺陷,作业内容不
符合学生个人发展。

所以教师应转变设计理念,创新设计方式,实现减负增效教
育目标。

因此,本文主要探索了小学数学作业布置改革与创新的途径,希望可以
给其他教师提供一些帮助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布置;改革创新
引言:
作业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重要环节。

新课标下,对作
业内容提出了新要求,教师需要正确解读政策内容,重新优化作业设计方式。

同时,小学也是思维发散、意识塑造的发展阶段,教师要注重作业布置改革的价值,以学生为主题,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满足现代化人才
培养需求。

一、结合教材内容,注重作业的趣味性
教师对学生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想要创新作业布置方式,增强作业设计效果,需要更新设计理念,制定出完整的设计方案。

教师作为小学作业设计的执行者,对作业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之前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教材中出现的数学知
识技能,基本采用题海战术,对学生布置较多的课后练习题。

虽然可以让学生对
教材内容做到熟练应用,然而过多的习题,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给他们在学
习中带来了较多压力与学习负担。

长时间保持这种方式,反而会引起小学生的厌
恶与逆反心理[1]。

所以教师在创新作业时,要正确解读教材内容,注重控制作业
的数量,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体现作业的趣味性。

利用这种方式,既可以调动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知到数学学习魅力,从
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为例,教师对学生布置作业时,可以先对教材目
标进行分析。

该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小数的数学内涵,掌握小数加减法中的一般
步骤。

教师可以给学生按照教材教学目标,对学生设计一些小数加减法计算题。

像教师这样设计:每个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小数练习题,然后将小数点前一位的
数字按照题目顺序进行排列,是一组电话号码,解出答案后,拨打电话。

这样既
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也能让他们在完成作业时,应用教师提到的解题方式。

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教师在布置题目时,控制作
业的数量,尽可能让学生在二十分钟内完成课后作业。

二、尊重学生差异,设计层次作业
教师在改革作业布置活动时,想要提高作业质量,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还需
认识到学生学习之间的差异性。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因为家庭背景、学习能力、
逻辑思维等,具有较大的差异。

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如果还在采用统一的作
业设计方式,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像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无法独立完成
作业,出现抄袭的现象;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难以在作业中提升自己,浪费他
们的学习时间。

针对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应创新设计方式,给学生设计层次性
的作业内容。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拥有良好的体验,还能确保不同阶段的学生,
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

以《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中“三角形”的知识内容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学
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与表现方式,对他们的学习情况做到大致掌握。

在设计作
业时,分成三部分,分别是基础型、一般型与提高型。

基础型作业:每个学生掌
握三角形的分类方式,理解内角和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完成课后练习题。

一般型:每个学生掌握特殊三角形的特征,理解内角和特点,对三角形各个边的关系
进行阐释,预习四边形。

提高型:总结三角形的重点知识内容,写出知识体系,
预习四边形内容。

这种设计方式下,可以保证每个阶段的学生掌握教材基础内容,锻炼自身的数学思维。

教师在设计期间,还需注重作业之间的关联与衔接,促使
学生在作业活动中,拥有足够的思维拓展空间。

三、利用生活资源,设计实践性作业
教师在布置小学数学作业时,在创新作业形式时,处理书面作业以外,还可
以给学生设计一些实践类的作业。

丰富作业的设计形式,给学生带去不同的学习
体验。

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内容与现实息息相关,设计实践类作业能够对学生展
示数学学习的内涵。

既可以引导他们树立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还可以在实践中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增强作业设计效果,做到数学知识有效迁移。

以《数据的表述和分析》为例,主要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表达的数学含义,学会借助图标提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2]。

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设计:每个学生回
去统计家中每个月的用电量,数值取整数,绘制条形统计图,说出自己的数学发现。

教师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每个学生的作品,对
他们的作业成果做到科学评价。

教师在设计实践类作业时,要认识到学生的学习
能力与作业难度,确保学生在生活中可以独立收集数据,保证实践作业活动顺利
开展,强化学生的数学认知。

四、结束语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想要改革小学数学作业布置活动,需要
转变之前的设计理念,重视我国外界教育政策的变化。

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深入
解读教学目标,整合教育资源,制定出有效的数学作业设计方案。

此外,教师还
需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尊重学生发展规律,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创新
作业设计形式。

通过这些教育举措,才能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做到全面成长,
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查周洁.“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学力结构化”设计策略[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06):54-57.
[2]朱月萍.总量控制与分量实施:“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探究[J].教
育理论与实践,2023,43(05):54-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