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混凝土结构设计

合集下载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_50010-2019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_50010-2019
如对于框架结构,当某根柱发生破坏失去承载力,其直接支承 的梁应能跨越两个开间而不致塌落。这就要求跨越柱上梁中 的钢筋贯通并具有足够的抗拉强度,通过贯通钢筋的悬链线 传递机制,将梁上的荷载传递到相邻的柱。
加强结构的延性构造措施,保证剩余结构的延性
结构在局部破坏发生后,剩余结构中部分构件会进入塑性。因 此,应选择延性较好的材料,采用延性构造措施,提高结构 的塑性变形能力,增强剩余结构的内力重分布能力,可避免 发生连续倒塌。可采用拆除构件后的结构失效模式概念判别, 来确认需要加强延性的部位。
拉结设计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假定如下:
拆除竖向构件后,其所支撑的水平构件在维持其极限承载 力的条件下,能够承受直接传递到水平构件上的荷载,具 备足够的跨越能力。
水平构件的跨越能力由塑性铰机制(即梁端和跨中的形成 塑性铰)和连续贯通钢筋的悬链线机制(即连续贯通钢筋 抗拉强度)实现。
由于梁跨中底部钢筋的抗拉强度已在悬链线机制中被利用, 对于塑性铰机制,偏于安全地仅考虑梁端负弯矩塑性铰的 抗弯能力,不考虑跨中正弯矩塑性铰的贡献。
3 去除构件法:按一定规则去除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采用考 虑相应的作用和材料抗力,验算剩余结构体系的极限承载力;也 可采用受力-倒塌全过程分析,进行防倒塌设计。
假定某个主要构件失效→从结构中拆除→分析剩余结构是否会倒塌→ 如不满足抗连续倒塌的要求→增强拆除后的剩余结构来避免连续倒塌
19
2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竖向拉结应能保证竖向构件可悬挂该竖向构件从属楼 面面积上最大楼层荷载标准值。
18
2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2 局部加强法:对可能遭受偶然作用而发生局部破坏的竖向重 要构件和关键传力部位,可提高结构的安全储备;也可直接考虑 偶然作用进行结构设计。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为方便了解规范修订的变化并提出意见,将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为方便了解规范修订的变化并提出意见,将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简述1完善规范的完整性,完善规范的完整性从以构件计算为主适当扩展到整体结构的设计,补充结完整性,从以构件计算为主适当扩展到整体结构的设计,适当扩展到整体结构“构方案”和“结构抗倒塌设计”的原则,增强结构的整体稳固性。

构方案”结构抗倒塌设计” 的原则,增强结构的整体稳固性。

3完善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内容,增加以构件分项系数进行应力设计等内容。

钢筋混凝土构件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计算裂缝宽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钢筋混凝土构件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计算裂缝宽度,预应力构件稍放松;调整了裂缝宽度计算中的构件受力特征系数取值。

度,预应力构件稍放松;调整了裂缝宽度计算中的构件受力特征系数取值。

4增加楼盖舒适度要求,规定了楼板竖向自振频率的限制。

5完善耐久性设计方法,除环境条件外,提出环境作用等级概念。

完善耐久性设计方法,除环境条件外,提出环境作用等级概念除环境条件外,提出环境作用等级概念。

6增加了既有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

增加了既有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

既有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7淘汰低强钢筋,纳入高强、高性能钢筋;提出钢筋延性(极限应变)的要求。

淘汰低强钢筋,纳入高强、高性能钢筋;提出钢筋延性(极限应变)的要求8补充并筋(钢筋束)的配筋形式及相关规定。

补充并筋(钢筋束)的配筋形式及相关规定及相关规定。

9结构分析内容适当得到扩展,提出非荷载效应分析原则。

结构分析内容适当得到扩展提出非荷载效应分析原则。

适当得到扩展,10对结构侧移二阶效应,提出有限元分析及增大系数的简化方法。

侧移二阶效应,提出有限元分析及增大系数的简化10 对结构侧移二阶效应,提出有限元分析及增大系数的简化方法。

11 完善了连续梁、连续板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进行内力调幅的设计方法。

12 补充、完善材料本构关系及混凝土多轴强度准则的内容。

“ 任意截面”“ 简化计算”13 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任意截面”移至正文,简化计算”移至附录。

GB50010-2010混凝土(强条)

GB50010-2010混凝土(强条)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强条》GB50010-20103.1.7 设计应明确结构的用途,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总说明中必写)。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此条,以前房子交戸使用后甲方怎么用就怎么改,出了问题又找设计,此条对设计人员是一种保护。

3.3.2 对持久设计状况、暂短设计状况和地震设计状况,当用内力的形式表达时,结构构件应采用下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γ0S ≤R (3.3.2-1)R=R(f c, f s, a k,...)/γRd 3.3.2-2)式中:γ0——结构重要性系数:在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1,对安全等级为二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0,对安全等级为三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0.9;对地震设计状况下不应小于1.0;S——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对持久设计状况和暂短设计状况按作用的基本组合计算;对地震设计状况按作用的地震组合计算;R——结构构件的抗力设计值;R (·)——结构构件的抗力力函数;γRd——结构构件的抗力模型不定性系数:对静力设计,一般结构构件取1.0,重要结构构件或不确定性较大的结构构件根据具体情况取大于1.0的数值;对抗震设计,采用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代替γRd 的表达形式;fc、fs——混凝土、钢筋的强度设计值,应根据本规范第4.1.4 条及第4.2.3 条的规定取值;a k——几何参数的标准值;当几何参数的变异性对结构性能有明显的不利影响时,可另增减一个附加值。

注:公式(3.3.2-1)中的γ0S,在本规范各章中用内力值(N、M、V、T 等)表达。

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

1、γRd—对静力结构构件取1.0;2、γRd—不确定性较大的结构构件根据具体情况取大于1.0(见3.2.2条解释):当几何参数的变异性对结构性能有明显影响时,需考虑不利影响。

混凝土的结构设计要求规范GB50010-2018-(29279)

混凝土的结构设计要求规范GB50010-2018-(29279)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引用标准名录1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5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6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793 基本设计规定3.1 一般规定3.1.1 混凝土结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 结构方案设计,包括结构选型、传力途径和构件布置;2 作用及作用效应分析;3 结构构件截面配筋计算或验算;4 结构及构件的构造、连接措施;5 对耐久性及施工的要求;6 满足特殊要求结构的专门性能设计。

3.1.2 本规范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以可靠指标度量结构构件的可靠度,采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

3.1.3 混凝土结构的极限状态设计应包括: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力、出现疲劳破坏或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或结构的连续倒塌;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规定限值。

3.1.4 结构上的直接作用(荷载)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及相关标准确定;地震作用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确定。

间接作用和偶然作用应根据有关的标准或具体条件确定。

直接承受吊车荷载的结构构件应考虑吊车荷载的动力系数。

预制构件制作、运输及安装时应考虑相应的动力系数。

对现结构,必要时应考虑施工阶段的荷载。

3.1.5 混凝土结构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 的规定。

混凝土结构中各类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宜与整个结构的安全等级相同。

对其中部分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可根据其重要程度适当调整。

对于结构中重要构件和关键传力部位,宜适当提高其安全等级。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pdf 203页)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pdf 203页)

四 五类环境 耐久性要求应符合有关标准
临时性建筑不考虑耐久性
4. 结构设计
滴水 不积水 潮气散发 慎用薄肋型结构 保护层厚度 表面保护
三 材料与材料强度 1 混凝土
1.混凝土强度等级 fcuk 取消 C7.5 C10 增添 C65 C70 C75 C80
2.强度标准值 a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 fck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仍按 95%保证率确定 由试验得知 fc = αc1 fcu
αc1 : 当 C50 时 αc1 = 0.76 当 C80 时 αc1 = 0.82
新规范对 C40 以上的混凝土 计入脆性折减系
数αc2 当 C40 时 αc2 =1.0 当 C80 时 αc2 =0.87 考虑试件与构件之差异 取修正系数 0.88

f c = 0.88α c1α c2 f cu
增加
4 强制性条文
2000 年 1 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 279 号令 建 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现行建筑行业强制性规范有 750 本 15 万条 2001 年 3 月编制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约 1500 条 新规范的强制性条文共 17 条
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 不得改变结构用途
和环境 1
结构安全等级
要求设计
加入 WTO 要求规范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修订原则
*国内统一 *国际接轨 *补充完善 *安全高强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由专门规程作出规 定
3 试设计 由北京五家大设计院对高层 多层厂房 砖混
等八个结构进行了试设计
1.单按新荷载规范设计
住宅 办公室楼面活载 1.5kN/m2 2.0kN/m2
抗裂验算依据裂缝控制等级分别按荷载效应 的标准组合或准永久值组合验算 裂缝宽度及挠 度验算则按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进行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修订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修订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修订《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一般10年左右修订一次,98规范、2002规范,而新修订的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自2011年7月1日起实施。

一、修订过程规范修订组于2007年2月成立,2007年2月~2008年7月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及补充试验,完成了规范修订初稿(第一稿)。

2008年12月完成了规范征求意见稿初稿(第二稿)。

2008年12月在北京召开修订组第三次工作会议,会议对征求意见初稿进行了讨论,形成了修改意见。

2009年7月20日完成规范修订征求意见稿(第三稿),修订组发送征求意见稿280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并在“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上予以公示,至2009年9月10日共收到5个施工单位、8个研究院所、16所高校,27个设计院共计56个单位近200余名技术人员的1500条反馈意见。

修订组于2009年11月完成反馈意见汇处理,并对规范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形成了规范送审稿初稿(第四稿)。

在征求意见的同时,修订组组织有关单位完成了新版规范软件的编制工作,各家设计单位布置了试设计任务。

试设计于09年12月完成。

2009年11月在北京召开修订组第四次工作会议,讨论了规范送审稿初稿。

2009年12月规范审查,2010年6月规范报批。

2010年8月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公告,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自2011年7月1日起实施。

二、修订原则规范的修订总原则为“补充、完善、提高、不作大的改动”。

按照上述原则,补充了既有结构改造设计与结构防连续倒塌的原则等内容,将规范从以构件设计为主适当扩展到整体结构的设计要求;贯彻落实“四节一环保”、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

三、主要修订技术要点1.补充了“结构方案”和“结构抗倒塌”的设计原则,增强结构的整体稳固性,提高混凝土结构抗偶然作用的能力;2.增加了既有结构改造设计的原则的规定;3.修改了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裂缝宽度、挠度验算的有关规定;4.增加了楼盖舒适度的设计要求,控制楼盖结构的竖向自振频率。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局部修订)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局部修订)

轴压比 0.8 0.8 0.8 0.8 0.9 0.9 0.9 0.9 0.95 0.95 0.95 0.95
N/kN 1830.40 1830.40 1830.40 1830.40 2059.20 2059.20 2059.20 2059.20 2173.60 2173.60 2173.60 2173.60
RRB400 5.0
预应力筋 3.5
4.2.5 普通钢筋和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Es可(原应)按表4.2.5采用。
◆局部修订中,刪除了HRBF335钢筋脾牌号,取消了原表注, 正文中的”应”改为”可”。
◆由于制作偏差、基圆面积不同以及钢绞线捻紧程度差异的影 响,实际受力后的变形模量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通常不同程 度地偏小。因此,必要时可通过试验测定钢筋的实际弹性模量, 用于设计计算。
实配As/mm2 1599.67 772.73 320.00 320.00 2037.98 1123.06 452.66 320.00 2260.99 1302.45 605.38 320.00
N0400/kN 3146.74 2563.25 2243.81 2243.81 3456.01 2810.45 2337.41 2243.81 3613.37 2937.02 2445.17 2243.81
4.2.4 普通钢筋及预应力筋在最大力下的总伸长率δgt不应小 于表4.2.4规定的数值。
表4.2.4 普通钢筋及预应力筋在最大力下的总伸长率限值
钢筋 品种
δgt(%)
HPB300 10.0
普通钢筋
HRB335、(删去HRBF335) HRB400、HRBF400、 HRB500、HRBF500
7.5
1630.07
1630.07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混凝土结构)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混凝土结构)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混凝土结构)首先,要进行合理的结构布局和选用适宜的建筑材料。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根据建筑的用途和功能进行布局,确保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同时,选用适宜的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筋等,以保证结构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

其次,要进行严格的结构计算和分析。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进行详细的结构计算和分析,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计算和分析的内容包括结构受力分析、抗震设计、疲劳分析等,以确保结构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此外,还需要进行有效的结构连接和细节处理。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结构连接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采用适当的连接方式和材料,以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同时,需要对结构细节进行合理的处理,如梁柱节点、墙体开孔等,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使用寿命。

还需要注重施工质量的控制。

在进行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施工质量的控制,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出现质量问题。

同时,还需要进行施工过程中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最后,要进行结构的技术论证和优化设计。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进行技术论证和优化设计,考虑不同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选择最优的方案进行实施。

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经济性和可行性,确保设计方案的综合效益达到最优化。

综上所述,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主要包括合理的结构布局和选用适宜的建筑材料、严格的结构计算和分析、有效的结构连接和细节处理、施工质量的控制以及结构的技术论证和优化设计。

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抗震性能,满足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要求。

完整word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完整word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由中国建筑科是根据建设部建标1997108号文的要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在修订过设计、企业单位共同修订而成。

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高等院校及科研、总结了近年来规范修订组开展了各类专题研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分析,程中,与国际先进的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实践经验,与相关的标准规范进行了协调,在此基础上以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标准规范进行了比较和借鉴。

意见并进行了试设计,对主要问题进行了反复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总术语、符基本设计规材结构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言前第1章总则第2章术语、符号第3章基本设计规定第4章材料第5章结构分析第6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要求第7章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第11章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附录D 后张预应力钢筋常用束形的预应力损失?附录E 与时间相关的预应力损失?附录F 任意截面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附录G 板柱节点计算用等效集中反力设计值?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s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2年4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通知根据我部《关于印发〈一九九七年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1997]108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10-2002,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

其中,3.1.8、3.2.1、4.1.3、4.1.4、4.2.2、4.2.3、6.1.1、9.2.1、9.5.1、10.9.3、10.9.8、11.1.2、11.1.4、11.3.1、11.3.6、11.4.12、11.7.11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混凝土建设结构设计规范

混凝土建设结构设计规范
结构构件正截面裂缝控制等级仍分为三级,其中二级裂缝控制 的构件,旧规范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拉应力不超过αctγftk 的规定改为不超过ftk,而一级和三级裂缝控制的构件与旧规范 相同;
新规范中裂缝控制等级及最大裂缝宽度限值改由环境类别和结 构类型确定,与旧规范按构件类型、钢筋品种和室内外环境分 类的规定不同。
修订经过 修订原则 修订内容 试设计分析
2024/1/23
返回
2
第一节 修订经过
规范的修订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所主持,参加修订 工作的单位17个,成员27名,主编李明顺,副主编 徐有邻;
修订工作历时四年半,召开全体会议七次,大小专 题研讨会五十五次,与相关规范协调会八次,参与 结构设计可靠度研讨会四次;
2024/1/23
返回20
与国际接轨
目前,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中都没有“混凝土弯曲抗压强度”的概念,一般均用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作为设计参数进行正截面承载 力设计。混凝土弯曲抗压时的一些特征,完全可以 用系数进行调整,新规范取消了我国特有的“混凝 土弯曲抗压强度”这个设计参数,对于我国设计规 范与国际接轨,遵从国际惯例是必要的。
如果考虑为控制温度和收缩而增加的构造配筋,总 用钢量可能增加10-15%;
采用强度价格比高的HRB400级钢筋可控制材料价格 上升不超过5%。
2024/1/23
返回 6
第二章 术语与符号
术语 符号
2024/1/23
返回
7
第一节 术语
新规范定义了在规范中常用的24个专用术语,其 中要重点理解深受弯构件、深梁、基本组合、标 准组合和准永久组合的概念;
2024/1/23
返回
22
简化计算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新内容有关调整部分:新规范于2002年4月1日启用,原规范(GBJ10-89)于2002年12月31日废止;新规范规定必须严格执行的强制性条文共17条,具体分配为:第3章有2条、第4章有4条、第6章有1条、第9章有2条、第10章有2条、第11章有6条;新规范第1.0.2条中明确规定: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以及素混凝土承重结构的设计,而不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以及其他特种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新规范第3.1.1条、第3.1.2条之条文说明中明确指出:在设计时,荷载分项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用;对极限状态的分类,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规定确定。

强制性条文部分:第3章“基本设计规定”之强制性条文:第3.1.8条: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第3.2.1条:根据建筑结构破坏后果的严重程度,建筑结构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

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照表3.2.1的规定选用相应的安全等级。

1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表3.2.1)安全等级破坏后果建筑物类型一级很严重重要的建筑物二级严重一般的建筑物三级不严重次要的建筑物注:对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其安全等级应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

第4章“材料”之强制性条文:第4.1.3条: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ck、ftk应按表4.1.3采用。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N/mm2)强度种类混凝土强度等级C15 C20 C25 C30 C35 C40fck 10.0 13.4 16.7 20.1 23.4 26.8ftk 1.27 1.54 1.78 2.01 2.20 2.39第4.1.4条: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c、ft应按表4.1.4采用。

注:1。

计算现浇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及偏心受压构件时,如截面的长变或直径<300mm,则表中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应乘以系数0.8,当构件质量确有保证时,可不受此限制。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1997108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高等院校及科研、设计、企业单位共同修订而成。

在修订过程中,规范修订组开展了各类专题研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分析,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实践经验,与相关的标准规范进行了协调,与国际先进的标准规范进行了比较和借鉴。

在此基础上以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并进行了试设计,对主要问题进行了反复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目录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前言第1章总则第2章术语、符号第3章基本设计规定第4章材料第5章结构分析第6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要求第7章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第11章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附录D 后张预应力钢筋常用束形的预应力损失附录E 与时间相关的预应力损失附录F 任意截面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附录G 板柱节点计算用等效集中反力设计值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s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2年4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通知根据我部《关于印发〈一九九七年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1997]108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010-2002,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

其中,3.1.8、3.2.1、4.1.3、4.1.4、4.2.2、4.2.3、6.1.1、9.2.1、9.5.1、10.9.3、10.9.8、11.1.2、11.1.4、11.3.1、11.3.6、11.4.12、11.7.11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 10-89于2002年12月31日废止。

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建设部建标[1997]108 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 关的高等院校及科研、设计、企业单位共同修订而成。
在修订过程中,规范修订组开展了各类专题研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分析,总 结了近年来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实践经验,与相关的标准规范进行了协调,与国 际先进的标准规范进行了比较和借鉴。在此基础上以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 单位的意见并进行了试设计,对主要问题进行了反复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2.1 术语......................................................................................................... 9 2.2 符号....................................................................................................... 10 3 基本设计规定 .................................................................................... 15 3.1 一般规定 ............................................................................................... 15 3.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规定................................................................. 16 3.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规定................................................................. 17 3.4 耐久性规定 ........................................................................................... 18 4 材料.................................................................................................. 21 4.1 混凝土 ................................................................................................... 21 4.2 钢筋....................................................................................................... 22 5 结构分析 ........................................................................................... 28 5.1 基本原则 ............................................................................................... 28 5.2 线弹性分析方法.................................................................................... 29 5.3 其他分析方法 ....................................................................................... 30 6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要求 ........................................................ 32 6.1 一般规定 ............................................................................................... 32 6.2 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 37 7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 42 7.1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一般规定............................................................. 42 7.2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 45 7.3 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 48 7.4 正截面受拉承载力计算 ........................................................................ 59 7.5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 61 7.6 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 ............................................................................ 68 7.7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 75 7.8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 79 7.9 疲劳验算 ............................................................................................... 82

混凝土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_2024

混凝土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_2024

混凝土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_2024该标准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结构设计基本原则:包括荷载的计算、荷载组合、抗震设防要求、
结构可靠性等方面的规定。

其中,抗震设防要求是该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根据地震烈度、场地类别和使用性质确定地震分组和基本振动周期,
并根据地震烈度和结构类别确定地震设计分别系数。

2.混凝土结构材料的要求:包括水泥、矿物掺合料、骨料、混凝土和
钢筋的性能要求。

这些要求旨在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强度、耐久性和稳定性。

3.结构设计方法:包括等效受力设计法和极限状态设计法。

等效受力
设计法适用于一般建筑和一般构件,要求荷载的计算和抗力的计算时按照
抗弯承载力、剪力承载力和轴力承载力进行。

极限状态设计法适用于重要
建筑和重要构件,要求在极限状态下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

4.结构构件设计规定:包括柱、梁、板、墙、楼梯、桁架等各类结构
构件的设计要求。

这些要求涉及截面尺寸、配筋、构造类型、受力性能和
构造安装等方面。

5.易损性构件设计:要求在设计中考虑易损性构件(如脆弱构件、敏
感构件等)的受力性能和抗震能力等要求,以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

6.结构施工和验收规范:包括混凝土浇筑、钢筋安装、模板施工、预
应力等方面的施工要求和验收标准,以确保施工质量和结构的安全可靠。

7.工程抗震设防级别与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等级确定抗
震设防水平,以及根据地震烈度区划确定抗震设防烈度。

混凝土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混凝土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引用标准名录1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5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6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7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8 《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 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2本规范用词说明1 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允许时首先这样做的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规范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 总则31.0.1 为了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经济,保证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以及素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及特种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1.0.3 本规范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 及《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 的原则制定。

本规范是对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混凝土结构concrete structure以混凝土为主制成的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

2.1.2 素混凝土结构plain concrete structure无筋或不配置受力钢筋的混凝土结构。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结构 (混凝土结构)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结构 (混凝土结构)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 (混凝土结构)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中,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结构的质量决定了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使用寿命。

而在结构设计中,混凝土结构是最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因为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施工性能。

下面,我将从混凝土结构的优势、设计方案、主要施工工艺以及品质控制等方面,对全国民用建筑工程的混凝土结构设计技术措施进行探讨。

一、混凝土结构的优势1、承载能力强:混凝土结构具有很好的抗压、抗拉强度,且弹性模量小,受力灵敏,能够承受及适应种类繁多的内应力和外力作用。

2、安全性高:混凝土韧性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开裂破碎,达到结构的延性和变形能力,大大提高了建筑物的安全性。

3、施工性能好:混凝土施工比较简单,适用范围广,形成周期特别短,可以更好地满足建筑工程的紧迫性需求。

4、使用寿命长:混凝土结构因其抗老化、耐久性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建筑物的修缮次数和费用,延长了使用寿命。

二、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案1、基础设计:混凝土结构基础设计是混凝土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必须对地基形式、水平地面面积、地基承载力等进行充分探查和研究,适当调整建筑物的位置和结构形式,才能保证建筑物基础的稳健性和牢固性。

2、框架结构设计: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最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通常包括整体框架层和分框架层两种框架结构形式。

要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施工条件,制定具体的框架设计方案,确保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板式结构设计:混凝土板式结构是整个建筑物中面积较大、平面较薄的结构形式,通常包括单向板、双向板和肋板等形式。

设计时,需要考虑板式结构的承载能力、刚度、锚固、隔声、防水等方面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以及与框架结构之间的衔接和协调性。

三、混凝土结构的主要施工工艺1、模板工艺:混凝土结构的模板工艺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常用的模板材料有乳胶木、钢骨架、水泥板等。

模板应根据设计方案细致安排,设置好配筋和安装注意事项,以确保构件的尺寸和位置要求达标。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一、引言混凝土结构是全国民用建筑工程中常见且重要的结构形式之一、其设计技术措施对于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美观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的混凝土结构进行详细探讨。

二、设计原则1.安全性原则: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应满足建筑物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

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建筑结构受力特点以及外部荷载的作用,确保建筑结构能够承受各种荷载的影响。

2.经济性原则: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应尽可能减少材料的使用量,降低工程造价。

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优化结构形式、减少不必要的冗余材料来提高使用经济性。

3.美观性原则:混凝土结构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建筑的美观性,通过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来满足建筑物的外观要求。

三、设计技术措施1.结构布置方案设计:混凝土结构的布置方案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建筑空间形式以及结构形式的可行性。

在确定布置方案时,应尽量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避免不必要的构造破坏。

2.结构设计参数的确定:混凝土结构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荷载特点和施工技术要求等因素,确定结构设计参数,包括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布置及强度等。

3.结构荷载的计算与分析: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物所承受的各种荷载,包括自重、活载、风荷载、地震荷载等。

通过计算和分析,确定结构的合理受力状态,确保结构安全。

4.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应合理选择材料,包括混凝土、钢筋等。

在选择材料时,应根据建筑物的特点、使用环境以及结构的要求,确定材料的品种和性能等。

5.结构连接与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应考虑连接方式和施工技术。

合理选择结构连接方式,确保结构的连接强度和刚度。

同时,应注意施工技术的要求,保证结构的施工质量。

六、总结混凝土结构是全国民用建筑工程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其设计技术措施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安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原则,采取相应的设计技术措施。

混凝土建设结构设计规范

混凝土建设结构设计规范

混凝土建设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建设结构设计规范是指在进行混凝土建设结构设计时需要遵循的一系列规范与标准。

这些规范与标准旨在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耐久和可靠性,减小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发生风险。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混凝土建设结构设计规范。

一、设计要求1.强度要求:混凝土建设结构应设计为满足强度要求的结构,包括承受正常荷载和临时荷载的能力。

2.刚度要求:建筑结构应设计为具有足够的刚度,以满足使用要求和适应荷载变化。

3.建筑物运动控制:建筑物的运动(如变形、振动等)应在可接受范围内,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二、材料要求1.混凝土参考标准:在混凝土设计中,应根据当地的混凝土参考标准,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配合比。

2.钢筋参考标准:在混凝土设计中,应根据当地的钢筋参考标准,选择适当的钢筋种类、强度等级和布置方式。

3.预应力混凝土参考标准:如果设计需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应根据当地的预应力混凝土参考标准,确定预应力筋的类型、强度等级和布置方式。

三、结构构件设计1.承载力设计:结构构件的设计应满足力学基本公式,以确保构件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强度和稳定性。

2.碰撞防护设计:在设计中,应考虑到结构构件可能发生碰撞或撞击的情况,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保护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防水设计:在混凝土建筑中,应采取适当的防水措施,以确保结构的防水性能。

四、施工工艺要求1.建筑结构施工要求:在混凝土建筑施工过程中,应遵循相关的施工工艺要求,确保结构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性。

2.注浆施工要求:在需要进行注浆的部分,应根据注浆材料的特性和施工要求,制定相应的注浆施工工艺。

3.预应力构件施工要求: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预应力构件施工工艺要求进行施工。

五、监测与检验要求1.结构监测:在建筑结构的使用过程中,应进行定期的结构监测,以及时发现和修复结构的变形和损伤。

2.材料检验:应对所使用的混凝土、钢筋等材料进行必要的检验,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混凝土结构设计试题课程代码:0244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一般情况下,风荷载作用下的多层多跨框架( )A.迎风面一侧的框架柱产生轴向压力B.背风面一侧的框架柱产生轴向拉力C.框架外柱轴力小于内柱轴力D.框架内柱轴力小于外柱轴力2.关于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刚度特征值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λ越大,剪力墙数量越多B.λ越小,框架数量越少C.λ越大,结构侧移曲线越接近剪切形D.λ越小,结构侧移曲线越接近弯曲形3.在单自由度体系中,质点受到的弹性恢复力为( )A.B.-Kx(t)C.D.4.下列关于影响温度作用大小的主要因素中,不正确的是( )A.结构外露程度B.楼盖结构的刚度C.结构高度D.混凝土强度等级5.关于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伸缩缝之间的距离取决于结构类型和温度变化情况B.沉降缝应将建筑物从基顶到屋顶全部分开C.非地震区的沉降缝可兼作伸缩缝D.地震区的伸缩缝和沉降缝均应符合防震缝要求6.非抗震设计的现浇框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A.C30B.C20C.C15D.C107.框架—剪力墙结构铰接体系中,Cf是综台框架的侧向刚度,即框架产生单位剪切角所需要的剪力,EIe0为综合剪力墙等效抗弯刚度,pf为作用于综合框架的分布力。

在受力分析时,下列表达式中错误的是( )A.B.C.Mw=-D.Vw=-8.对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验算时,采用( )A.荷载设计值及材料强度设计值B.荷载设计值及材料强度标准值C.荷载标准值及材料强度设计值D.荷载标准值及材料强度标准值9.关于框架结构的弯矩调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调幅是对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进行的B.先与水平荷载产生的内力进行组合,再进行弯矩调幅C.现浇框架梁端的调幅系数大于装配整体式框架梁端的调幅系数D.调幅是对柱端弯矩进行的10.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中,当结构单元纵向较长时,不宜集中在两端布置纵向剪力墙,其理由是( )A.减少结构扭转的影响B.减少水平地震作用在结构单元的中间区段产生的内力C.减少温度、收缩应力的影响D.减小水平地震力11.结构的可靠指标( )A.随结构失效概率的增大而增大B.随结构失效概率的增大而减小C.与结构失效概率无关D.与结构失效概率呈正态分布关系12.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多层框架结构,在其它条件不变时,某层的( )A.上层层高加大,则该层柱的反弯点上移B.上层层高减小,则该层柱的反弯点上移C.下层层高加大,则该层柱的反弯点上移D.本层层高减小,则该层柱的反弯点下移13.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各类结构的抗震变形验算时,其楼层内最大的层间弹性位移应( )A.计入扭转变形,各作用分项系数均取1.0B.不考虑扭转变形,各作用分项系数均取1.0C.计入扭转变形,各作用分项系数均取1.2D.不考虑扭转变形,各作用分项系数均取1.214.单层厂房对称配筋偏心受压柱( )A.当轴力不变时,弯矩增大,小偏压柱纵向配筋量减少B.当轴力不变时,弯矩减小,大偏压柱纵向配筋量增多C.当弯矩不变时,轴向压力减小,小偏压柱纵向配筋量增多D.当弯矩不变时,轴向压力减小,大偏压柱纵向配筋量增多15.在第一阶段抗震设计中,验算构件承载力时采用的荷载效应组合是( )A.小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B.大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C.小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D.大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16.多层框架底层柱的计算长度( )A.应取基础顶面到二层横梁底面之间的距离B.应取基础顶面到二层楼板顶面之间的距离C.应取室外地面到二层楼板顶面之间的距离D.应取基础顶面到二层楼板底面之间的距离17.关于在框架梁端设置箍筋加密区的目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约束混凝土B.提高梁的变形能力C.满足抗剪承载力要求D.增加梁的延性18.有地震作用组合时,截面承载力设计表达式为( )A.S≤B.S≤RC. S≤RD. S≤19.在建筑物的底层,为了形成底部大空间,采用部分框架来支承上部的剪力墙,形成( )A.框架—剪力墙B.框支剪力墙C.带边框剪力墙D.小开口剪力墙20.在双肢剪力墙整体系数计算公式中( )A.I=I1+I2+IbB.I=I1+I2+IAC.I=IA+IbD.I=I1+I2+IA+1b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21.当偏心受压的剪力墙墙肢的相对受压区高度ξ≤ξb时,按____________构件进行设计。

22.单层厂房屋面活荷载包括屋面均布活荷载、雪荷载和屋面积灰荷载三种,都按屋面的___ _________面积计算。

23.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动力系数β是指质点绝对最大加速度与____________运动最大加速度的比值。

24..框架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变形曲线属于____________型。

25.结构丧失稳定属于超过____________极限状态。

26.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反弯点法,适用于层数较少、楼面荷载较大,梁柱线刚度比_________ _的框架。

27.抗震设计时,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____________和承载力突变。

28.荷载作用下结构或构件产生的内力和变形称为____________。

29.单层厂房中,排架与排架、排架与山墙之间相互关联的整体作用称为厂房的整体_______ _作用。

30.小开口剪力墙的墙肢承受的局部弯矩不超过总弯矩的____________%。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31.对单层厂房柱牛腿进行承载力计算时,可取什么样的计算简图?并画出示意图。

32.简述框架柱的抗震设计原则。

33.用分层法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弯矩的主要计算步骤是什么?34.简述各类剪力墙的判别条件。

35.简述在确定框架—剪力墙结构计算简图时所采用的假定。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单层厂房排架结构如图a所示。

已知W=15.0kN,q1=0.8kN/m,q2=0.4kN/m。

试用剪力分配法计算各柱的柱顶剪力。

(提示:支反力系数C11=0.3,见图b(1);图b(2)、b(3)中的△u1=2△u2)题36图题37图37.某两层三跨框架如图所示,括号内数字为各杆相对线刚度。

试用反弯点法求AB杆的杆端弯矩,并画出该杆的弯矩图。

38.某单层厂房排架结构及风荷载体型系数如图所示。

基本风压w0=0.35kN/m2,柱顶标高+12.00m,室外天然地坪标高-0.30m,排架间距B=6.0m。

求作用在排架柱A及柱B上的均布风荷载设计值qA及qB。

(提示:距离地面10m处,=1.0;距离地面15m处,=1.14;其他高度按内插法取值。

)题38图39.某单跨三层框架,各层层高均为3m,框架柱的尺寸均相等,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均为1200kN,已知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为0.4s,场地特征周期为0.3s,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试用底部剪力法计算第二层左侧柱子的地震剪力。

(提示:)40.某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底层层高4.0m,二、三层层高均为3.0m。

集中于楼盖和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分别为G1=G2=2000kN,G3=1500kN。

各层侧移刚度分别为D1=D2=3.6×104kN/m,D3=1.8×104kN/m。

试求该框架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

考试大收集整理(提示:T1=1.7,=0.7)全国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混凝土结构设计试题课程代码:0244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高度不大于150m的剪力墙结构,其层间弹性位移与层高之比Δu/h的限值为()A. 1/550B. 1/800C. 1/900D. 1/10002.有关壁式框架的描述,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计算时不考虑剪切变形的影响B.可采用D值法进行近似计算C.比双肢墙的整体系数大D.其受力特点基本上与一般框架相似3.若要降低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系数λ,可采取的措施是()A.增加框架的数量B.增加剪力墙的数量C.增加剪力墙的配筋D.增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4.剪力墙墙肢截面设计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墙肢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应考虑受拉屈服竖向分布筋的作用B.一般不允许发生小偏心受拉破坏C.如墙肢是大偏心受压,则需要按轴心受压构件验算其平面外承载力D.验算平面外承载力时,不考虑竖向分布钢筋的作用5.不属于荷载效应范畴的是()A.弯矩B.挠度C.强度D.裂缝宽度6.关于结构重要性系数γ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对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结构构件,其值不应小于1.1B.对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结构构件,其值不应小于1.0C.对设计使用年限为5年的结构构件,其值不应小于0.9D.在抗震设计中,应考虑结构重要性系数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纵波引起地面的竖向振动B.地表某处与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C.横波是剪切波D.地壳中产生地震波的部位称为震中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距震中愈远,地震烈度愈高B.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C.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D.设防烈度等于多遇地震烈度9.关于框架结构的伸缩缝间距,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装配式结构大于现浇式结构B.室内现浇式结构小于露天现浇式结构C.当设置后浇带时,伸缩缝间距可适当加大D.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伸缩缝间距宜适当减小10.关于多层框架柱的反弯点位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上层层高较高时,反弯点向上移动B.上下层横梁线刚度比越大,该层柱的反弯点位置越偏下C.标准反弯点位置与框架总层数有关D.标准反弯点位置与荷载形式无关11.进行多层框架梁截面设计时,需考虑的最不利组合一般不包括()A.跨中+M maxB.跨中- M maxC.梁端+ M maxD.梁端- M max12.对于多层框架结构的楼面梁,当其负荷面积大于25m2时,楼面活荷载的折减系数应取()A.0.75B.0.80C.0.85D.0.9013.在设计筒中筒结构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矩形平面的长宽比不宜大于2B.高宽比不宜大于3C.外筒柱距不宜大于层高D.高度不宜低于60m14.关于框架结构梁柱纵筋在节点区的锚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梁上部纵筋应贯穿中间节点B.梁下部纵筋应贯穿中间节点C.柱的纵筋不应在节点中切断D.顶层柱的纵筋应在梁中锚固15.在单层厂房排架计算中,吊车横向水平荷载作用在柱上的位置为()A.牛腿顶面水平处B.吊车轨道顶面水平处C.吊车梁顶面水平处D.上柱柱顶水平处16.单层厂房中,用来承托围护墙的重量并将其传至柱基础顶面的构件是()A.圈梁B.连系梁C.过梁D.基础梁17.下列地基中,对抗震有利的是()A.卵石层B.淤泥质土C.软弱粘土D.饱和松砂18.计算多高层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时,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可取其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总和的()A.85%B.80%C.75%D.70%19.在抗震墙两端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目的是()A.增加墙肢斜截面承载力B.提高墙肢平面外的稳定性C.增加墙肢正截面承载力D.保证底部加强区的延性和耗能能力20.下列建筑中需要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分析的是()A.6度区的甲类建筑B.7度区高度为80m的乙类规则建筑C.7度区高度为90m的丙类规则建筑D.9度区高度为40m的丙类规则建筑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