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韩愈《柳子厚墓志铭》(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柳子厚墓志铭(节选)
【唐】韩愈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
见头角。
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
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
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
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
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使子
厚在台省
..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
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
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
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B.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C.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D.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
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逮其父时”一句中的“逮”是“及,到”的意思,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的“逮”意思相同。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后,人们还常用“司马”作为兵部尚书的别称,《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和本文都为此意。
C.“足相当”一句的“当”是“抵消,抵得上”的意思,与《捕蛇者说》中“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的“当”意思相同。
D.台省的“台”指汉的尚书台,“省”指三国魏的中书省,都是代表皇帝发布政令的中枢机关。
后用“台省”指政府的中央机构。
12.下文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年少时聪明敏捷,才智出众,讨论问题引经据典,言辞锋利,经常使在座的人都为之折服。
B.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很受读书人推崇。
衡山、湘江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都把他当做老师,那些接受过柳宗元指点讲解的人,都认为柳宗元的文章有章法,值得欣赏。
C.刘禹锡被贬播州,柳宗元不忍刘禹锡和他的母亲分别之苦,决定向朝廷请求拿自己被贬的柳州和播州交换,韩愈由此称赞柳宗元有操守,讲道义。
D.韩愈在文中高度推崇柳宗元在文学辞章上的杰出成就,并指出这比做将相有价值得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译文:
(2)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
译文:
14.墓志铭的写法以叙事为主,但是,韩愈这篇文章却两次以较大篇幅发表议论,并且其中多次采用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对比手法”予以简析。
【答案】
10.D
11.B
12.B
13.(1)观察使把这个办法下达到其他的州,刚到一年,免除了奴婢身分而回归自己家里的就将近千人。
(2)(柳宗元)不知道保重和顾惜自己,以为功名事业可以立见成就,结果
反受其牵连而遭贬黜。
14.①柳宗元前后境遇对比,显出官场人情淡薄,世态炎凉;②将“平居里巷”之人和“子厚之风”对比,赞颂柳宗元的方正为人,笃于友情的美德;③最后将生前富贵死后湮没和生前困顿死后留名作假设性对比,阐述了“穷而后工”的文学创作规律。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
“益”是更加的意思,修饰“刻苦”,作其状语,二者不可断开,应在“益”前停顿,排除BC;“涘”的意思是河岸,与“涯”组成“涯涘”一词,意为极限,“涯涘”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和本文都为此意”说法错误。
唐中后期,州一级也设“司马”,往往是有名无实。
《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和本文中的“司马”都指州刺史的副职,并非指兵部尚书。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那些接受过柳宗元指点讲解的人,都认为柳宗元的文章有章法,值得欣赏”说法错误,选项张冠李戴。
文中“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说的是受过柳宗元指点讲解的人写出的文章有章法,而不是他们认为柳宗元的文章有章法。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下”,下达、颁布;“比”,及,接近;“且”,将近。
(2)“顾藉”,顾惜、爱惜;“坐”,因他人获罪而受牵连;“废退”,遭贬黜、被贬黜。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关于文中的对比,第一段中“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与第五段“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形成了对比,通过柳宗元前后境遇的对比,显出官场人情淡薄,世态炎凉。
从第四段柳宗元“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的行为与平居里巷者的“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的作为相比较,赞颂柳宗元的方正为人,笃于友情的美德。
在第五段“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
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中,将柳宗元生前富贵死后湮没和生前困顿死后留名作假设性对比,阐述了“穷而后工”的文学创作规律。
【参考译文】
子厚少年时就很精明聪敏,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
赶上他父亲在世时,他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成才,能够考取为进士,突出地显露出才华,大家都说柳家有能扬名显姓的后人了。
后来又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被授为集贤殿书院正字的官职。
他才能出众,方正勇敢,发表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为依据,精通经史诸子典籍,议论时才华横溢,滔滔不绝,常常使在座的人折服。
因此名声轰动,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
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
异口同声地推荐赞誉他。
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
逄遇当权人获罪。
他也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
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
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
元和年间,他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
到任之后。
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
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
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
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销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
观察使把这个办法下达到其他的州,刚到一年,免除了奴婢身份而回归自己家里的就将近千人。
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就把子厚当做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写的文章,全都可以看得出是合乎规范的。
他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
子厚流着泪说:“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他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老母;况且决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
”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
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
呜呼!士人到了穷境时,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义气!一些人,平日街坊居处互相仰慕讨好,一些吃喝玩乐来往频繁。
夸夸其谈,强作笑脸。
互相表示愿居对方之下,手握手作出掏肝挖肺之状给对方看,指着天日流泪,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肯弃朋友。
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
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
仅仅像头发丝般细小。
便翻脸不认人,朋友落入陷阱,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这应该是连那些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干的,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
他们听到子厚的高尚风节,也应该觉得有点慚愧了!
子厚从前年轻时,勇于帮助别人,(柳宗元)不知道保重和顾惜自己,以为功名事业可以立见成就,结果反受其牵连而遭贬黜。
贬谪后,又没有熟识而有力量有地位的人推荐与引进,所以最后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才干不能为世间所用,抱负不能在当时施展。
如果子厚当时在御史台、尚书省做官时,能谨慎约束自己,已像在司马时、刺史时那样,也自然不会被贬官了;贬官后,如果有人能够推举他,将一定会再次被任用,不至穷困潦倒。
然而若是子厚被贬斥的时间不久,穷困的处境未达到极点,虽然能够在官场中出人头地,但他的文学辞章一定不能这样地下功夫,以致像今天这样一定流传后世,这是毫无疑问的。
即使让子厚实现他的愿望,一度官至将相,拿那个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一定有能辨别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