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背诵的重要性及其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背诵的重要性及其方法
作者:刘智敏
来源:《速读·中旬》2014年第02期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增加了许多背诵的篇目。

为了更好地让背诵在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需对学生晓之以理,转变学生将背诵当做“死记硬背”的思想观念。

在语文教学中,导之以榜样背诵、对比背诵、提纲背诵、再造形象背诵等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背诵技巧。

关键词:背诵;重要性;方法
面对学生误以为背诵就是死办法,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

背诵本是帮助理解文本的一种好方法,但由于和考试分数直接挂钩,学生往往是为了背诵而背诵,哪里还管什么理解;很多教师也忽视了这一点,只把重心放到了对学生背诵情况的检查上。

背诵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学好语文,就必须重视语言的积累,最佳途径就是熟读背诵。

这算是对传统的一种回归,也是对上世纪初以来科学化、理性化语文教学观念的一种反驳。

我们应该“向传统汲取智慧”,就得重视语言积累,重视熟读背诵的主张。

基于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背诵。

语文教学专家说:“在记忆力特别旺盛的青少年时代,就是要死死地记一些,硬硬地背一些。

这就是语文基础,这就是本钱”。

另外,从社会和人的发展角度看,背诵可以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中提出了“谨序庠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其中已经具有了“以德治国”的萌芽;而他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救世责任感,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在现阶段尤为需要。

屈原“路曼曼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则”,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老子提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韩愈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主张对我们们治学、立身都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只有刻苦积累、背诵,有了扎实的功底,才能拥有自由翱翔传统文化天空的翅膀。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背”是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最佳方法。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读、背、理解、写,是一个连贯的基本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能的。

”选入课本的范文,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文句优美,行文畅达,值得学生学习、借鉴。

通过熟读背诵,学生脑海中贮存了丰富的字词、句式、文章的结构、行文的气势等方面的知识,在有表达需要时,就会像涌泉之水,源源
不断地涌到舌下,流向笔端。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背诵,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多年的实践,许多教学心得告诉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要躬亲示范作好表率激励学生。

许多语文大家,都是“背功”大师,其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虽然让今人不敢苟同,但他们在重视“背”的示范这一点上,确实是我们今天的不少语文教师所欠缺的。

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以自己的躬亲示范为学生做好表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感染熏陶,以提高“背”的功效。

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教师自身教学素养。

在教《滕王阁序》时,本课属于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让学生读熟就要花很大工夫,要学生背出来,更非易事。

教师的示范起了极好的表率作用起到极大在功效。

其次,善于挖掘学生中的背诵能手。

在课堂上经常表扬他们,让他们与同学们谈心得体会,交流背诵技巧。

使其他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鞭策自己,努力背书。

即使是困难生,也会受到触动,产生积极背诵的欲望。

有些古文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时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背诵,能收到良好效果。

如《过秦论》一文的最后一段,作者就用了对比手法,把陈涉和九国之师分别从社会地位、武器装备、发难兵员和才能谋略方面进行对比。

因此,我引导学生边对比边背诵。

双方的社会地位迥异:“陈涉之位,非尊于齐、秦、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双方的武器装备悬殊:“锄刺刺矜,非于钩戟长铩也”;双方发难时兵员差距大:“谪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双方才能谋略区别大:“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很显然,用对比法,容易背下这段,且认识深刻,记忆牢固。

对于结构复杂的古文,背诵前可以先列好文章的提纲,理清文章各层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再进行背诵。

如《寡人之于国也》可用这种方法背诵。

这篇课文有五段,概括段意后,列提纲如下: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阐述使民加多应有态度。

然后据此弄清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再熟读成诵,便事半功倍。

列提纲背诵更适用于论述缜密,说理性强的文章,此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枯燥的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

使用此法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使他们深入作品,与作者同悲伤或同欣喜。

这样既背诵了课文,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增强了他们的文学感受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用这种方法可以指导学生背诵意境深远、辞藻优美的诗词曲辞。

如《归去来兮辞》第二段的第一句:“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借助具体的形象,遥遥的舟儿,飘飘的风儿,匆匆的行人,熹微的晨光,抒发了轻松的又渴望抵家的心情。

这时景和情水乳交融,具有优美的意境。

在指导学生背诵这句时,可引导学生把
它想象成一幅动态的优美的画这样在想象中背诵,既有效地提高了背诵效果,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背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成。

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日积月累,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和恒心,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另外,为了使所背诵的内容长久地保持在头脑中经久不忘,以便在实践中及时提取应用,在教学中还应注意遵循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复习。

参考文献:
[1]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⑤必修《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2007年4月版
[2] 吴义华.《朗读与背诵》.现代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