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七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清单的应用清单
七年级上期科技活动教案及计划

石枧中学2018年下期七年级科技活动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本学期继续担任七年级的科技活动教学,总的来说,七年级的学生学习科技的兴趣较高,而且相比低年级来说,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学以来更加得心应手。
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本着科技活动就是好玩的课的心态在学习,在课堂是有违纪现象出现,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实验探索、科技制作、科技应用、专题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科学发明、制作科技作品的方法。
了解科技知识在工业及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教材注重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和制作,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册教材实验探索内容有3课,科技制作方面有3课,科技应用方面有3课,专题研究有2课。
创新发明1课。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科技活动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门与学科课程并列的新型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旨在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培养能力,发展特长,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四、教学措施1、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精心组织,认真总结。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题性,教师的主导性。
3、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过程,以培养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兴趣,初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
4、加强安全意识。
五、课时安排第一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1. 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科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科学素养。
2. 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Unit 1: 科学方法
- 第1周:科学研究概述
- 第2周:观察和实验
- 第3周: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
Unit 2: 物质与变化
- 第4周: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 第5周:物质的状态变化
- 第6周:化学反应基础
Unit 3: 生物多样性
- 第7周: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 第8周:动物分类和特征
- 第9周:植物分类和特征
Unit 4: 地球与遥感技术
- 第10周:地球的层次结构
- 第11周: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变化
- 第12周:遥感技术的应用
3. 教学方法
本教学计划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小组合作研究、讨论和展示等,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4. 教学评估
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将进行多次评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和小组项目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能力发展。
5. 注意事项
- 学生需要按时完成课前预和课后作业,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活动,以培养科学思维和
实践能力。
- 请将每周的教学计划和进度精确安排,以确保研究进展顺利。
以上为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希望能够帮助您
进行教学安排和组织。
如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协助,请随时
与我联系。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与技术教学计划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与技术教学计划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的兴趣,促进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和探究。
-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2.1 第一单元:科学实验与观察- 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 研究如何设计和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
- 掌握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方法。
2.2 第二单元:力的作用与测量- 掌握力的概念和分类。
- 研究使用简单的测力器进行力的测量。
- 理解力对物体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2.3 第三单元:物体的性质与材料- 了解物体的形态、颜色、硬度等性质。
- 研究不同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 掌握使用简单工具进行物体测量的方法。
2.4 第四单元:声音的传播与变化- 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 研究声音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 进行简单的声音实验和观察。
3.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实验教学: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观察和记录,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 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4. 教学评价- 日常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合作研究、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 实验报告评价:对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评价,包括观察记录、结果分析和实验总结等内容。
- 口头答辩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口头答辩,对他们在实验结果分析和科学思维方面进行评价。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科学与技术教学计划的完整内容,希望通过这个教学计划,能够培养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为他们的科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 (2)

七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 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 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1. 科学与科学研究方法;2. 天文学;3. 物质与能量;4. 生态环境;5. 生命科学;6. 科学技术与社会。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的思维方式;2. 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 了解天文学知识,如天体运行规律、星座等;4. 掌握物质与能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5. 了解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和保护方法;6. 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和人体的生命周期;7. 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生动地展示科学现象和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亲自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实验和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4. 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案例讲解,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5. 问答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参与课堂讨论、实验记录等;2. 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作业的认真程度和准确性;3. 期中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4. 课程项目评价:通过评价学生实验、项目的设计和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七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七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七年级学生建立科学基础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1. 科学的定义与特点2. 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3. 环境与生态系统4.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5. 动物的结构与功能6.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7. 健康与营养教学目标- 了解科学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 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理解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基础知识- 了解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理解植物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掌握健康与营养的基本知识教学方法1. 合作研究: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2. 实践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地调查等方式,主动发现、思考和解决科学问题。
3.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具和示例,生动直观地展示科学原理和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理解能力。
评估方式1. 日常表现: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做实验的情况评估。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的思考和成果,评估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实验,并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2. 多媒体教具和资料3. 实验器材和材料教学安排参考资料1. 《七年级科学教材》2. 《科学实验教程》3. 《动物世界百科》4. 《植物学入门》以上为七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的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安排、进度指南

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安排、进度指南教学目标根据《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大纲,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如下:1.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科学探究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3. 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第二单元物质与物质世界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2.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3. 物质的结构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地球的运动3. 宇宙的组成第四单元人体与健康1. 人体结构与功能2. 健康的生活方式3. 常见疾病及预防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单元科学探究第二单元物质与物质世界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第四单元人体与健康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在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期末进行统一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运用实验、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
4.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提问,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以上为《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安排和进度指南,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教学。
精品初中科学上教版课七年级实验清单按主题统计.doc

小组
2个大小不同的球体(各20个)
1-5
证明粒子间隙的存 在
7-1-14
学生
气球(40只)
1-6
证明液体分子间有 间隙
7-1-17
学生
细长的带刻度玻璃管带瓶塞(20根)、酒精、水
1-7
三种状态的粒子间 间隙的比较
学生
细沙、绿豆、一次性针筒、木块、水、烧杯(2x250ml)
1-8
证明粒子的运动
初中《科学》(上教版)课七年级实验清单(按主题统计)
序号
实验名称
教材页码
实验类型
仪器名称、数量、大小
1-1
太阳系组成
7-1-6
演示
挂图或录像(1套)
1-2
月相变化实验
7-1-8
演示
手电筒、小球、月相示意图
1-3
日全食、H偏食和日 环食变化
7-1-10
演示
挂图或录像(1套)
1-4
日全食、日偏食和日 环食实验
5-9
自制热气球
7-5-23
学生
大塑料袋、钢丝、竹幾、铁盒、酒精棉球、粉笔
5-10
帕斯卡裂桶实验
7-5-24
学生
水槽、漏斗、橡皮管,带小孔的瓶子、带木塞的玻璃导管
5-11
海洋开发
7-5-28
演示
录像
6-1
能的转换
7-6-43
学生
铁架台、酒精灯、长柄金属药勺,钩码(J00706,金属,50gX 10,20组)、带发条的玩具车、蜡烛、胶棒(附毛皮)(J10022, 2对)、护目镜(J30041,20副)、氢氧化钠、烧杯(L10121, 200ml, 20只)、电路装置、方座支架(J02302,20套)、珀 堀(J02342,20把)、电池盒(J02407,1号电池盒,40个)、 蜂鸣器、小电动机
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上)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上)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七年级科学(上)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科学研究的方法1. 科学研究的特点与科学家的品质2. 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常用方法3. 科学实验的设计与操作第二单元生物生活的基本特征1. 生物的组成与结构2. 生物的功能与调节3. 生物在环境中的相互关系第三单元物质的不灭性和运动的相互转化1. 物质的不灭性与变化2. 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3. 物质的能量与运动第四单元热与能量的传递1. 热的传递方式2. 热与温度的关系3. 能量的转化和利用第五单元静电现象与电路基础1. 静电现象的产生与应用2. 电路基本组成与电路图的表示3.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结合具体实例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实验,并进行讨论和总结;2.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3. 组织学生参与小组活动,进行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1. 定期进行课堂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并进行评估;3. 参与学生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4. 期末进行综合考核,包括学科知识的应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教学资源1. 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上)教材;2. 多媒体设备和资源;3. 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4. 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
六、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将教学进度合理划分为14周,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七、教学评价与改进1. 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和学生评价,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研究情况;2. 总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改进;3. 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七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课程目标- 通过本教学计划,学生将能够掌握七年级科学上册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继续研究科学的欲望。
-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解释和探索能力。
教学内容1. 单元一:生物- 了解生物的起源和进化- 掌握细胞的组成和功能- 理解生物的基因遗传和变异2. 单元二:物质- 研究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掌握物质的制备和分离方法- 了解物质的循环和氧化还原反应3. 单元三:能量- 了解能量的来源和转换- 掌握热能的传导、传递和辐射规律- 理解能量守恒和损失4. 单元四:地球- 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构造- 研究地球的运动和变化- 掌握地球的资源和环境保护5. 单元五:天体- 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研究太阳系的组成和运动- 了解星星、行星和恒星的特点教学方法- 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将科学知识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对研究内容有初步了解。
- 实验: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帮助他们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他们在合作中研究和交流。
- 观察和记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并进行记录和整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 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评估- 学生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并批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时间安排- 每周进行三节科学课,每节课45分钟。
- 单元一至四,每单元安排3周时间进行教学,单元五安排4周时间进行教学。
教学资源- 教科书《七年级科学上册》- 实验装置和材料- 多媒体设备和资源备注本教学计划仅供参考。
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要求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面详细)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面详细)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七年级学生全面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通过有趣的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科学世界。
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单元:科学世界的观察与认识- 探索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家的工作- 研究使用科学工具和仪器进行观察和实验- 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基本属性第二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研究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过程- 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实验第三单元:生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 探索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研究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常见生物的特征- 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生物的生长和变化过程第四单元:生态环境与保护- 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研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实践环境保护意识,参与环保活动第五单元:力、能与机械- 研究力和能的概念及其作用- 探索简单机械原理和应用- 实践力和能的转化,制作简单机械模型第六单元:光与视觉- 了解光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实验探究光的性质和应用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提问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运用故事、图像、实验等多种方式,增加研究的趣味性和深度-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组织实践活动和实验,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学评估- 设计小测验和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观察学生在实验、观察和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组织课堂展示和项目展览,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成果参考资源- 《新人教版七年级科学教材》- 互动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资源- 科学实验室设备和材料以上为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的详细内容,通过这个计划,我们期望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关注环境保护,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七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

七年级上学期科学课时安排
教 学 进 度 表
周次
起讫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执行情况
1
9.6-9.11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学生实验
第3节科学观察
4
2
9.14-9.18
第4节科学测量
课堂练习
学生实验
4
3
9.21-9.25
第5节科学探究
单元复习及检测
4
4
9.28-9.30
试卷分析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 1 )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科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科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 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 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 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 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 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 使学生形成概念, 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 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 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自然知识的能力。
第2章“观察生物”是从宇宙和地球等宏观环境进入到人类周围的局部环境。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常见的植物和动物,并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本章首先是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然后通过观察,对生物进行外形结构描述和分类,再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来学习生物体的一般特征,体现了生物体构造的层次性。第二册第3章“代代相传的生命”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最常见的生殖、生长发育、成熟到衰老死亡的周期性生命现象。后面几册中还将学习“对环境的察觉”“生物体的调节”“生物体的代谢”“生物的遗传和进化”“生物与环境”等等内容。“空气与生命”“植物与土壤”等内容与这一章也有一定的联系。
七年级上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科学探究方法2. 第二单元:物质与能量3. 第三单元:生物与生态4. 第四单元:地球与宇宙5. 第五单元:科学与技术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
2. 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单元:科学探究方法(2周)2. 第二单元:物质与能量(4周)3. 第三单元:生物与生态(4周)4. 第四单元:地球与宇宙(4周)5. 第五单元:科学与技术(4周)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成度。
3.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六、教学措施1. 课前准备:教师认真备课,确保教学内容充实、有趣。
2. 课堂管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需求。
3.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有针对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4. 实验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确保实验安全、准确。
5. 家校沟通: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通过以上教学计划,我们期望在七年级上科学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

1月18日
期末复习:第三章(1)
第廿一周
星期一
1月21日
期末复习:第三章(2)
星期二
1月22日
期末复习:第四章(1)
星期三
1月23日
期末复习:第三章(2)
星期四
1月24日
期末考试
星期一
1月21日
期末复习:第三章(2)
星期五
1月25日
期末考试
星期二
1月22日
期末复习:第四章(1)
星期三
11月21日
3.5泥石流(1)
星期四
11月22日
3.5泥石流(2)
星期五
11月23日
3.6地形表面的板块(1)
第十三周
星期一
11月26日
3.6地形表面的板块(2)
星期二
11月27日
3.7地形和地形图(1)
星期三
11月28日
学生实验5: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
星期四
11月29日
3.7地形和地形图(1)
星期五
11月30日
练习课
第十四周
星期一
12月3日
小结本章主要内容
星期二
12月4日
机动
星期三
12月5日
单元检测:第三章
星期四
12月6日
小结本章主要内容
星期五
12月7日
机动
第十五周
星期一
12月10日
4.1物质的构成
星期二
12月11日
4.2质量的测量
星期三
12月12日
学生实验6: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星期二
9月25日
2.2细胞(2)
星期三
9月26日
七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

七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他们的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1. 单元一:科学实验与探究方法- 第一课时: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第二课时:实验的目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 第三课时: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 第四课时:实际应用案例分析2. 单元二: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分类- 第一课时: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第二课时:动物的分类与特征- 第三课时:植物的分类与特征- 第四课时: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保护3. 单元三:物质的组成与转化- 第一课时: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第二课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第三课时:物质的转化与能量- 第四课时:实际应用案例分析4. 单元四:力与运动- 第一课时:力的分类和作用- 第二课时:质量与重力- 第三课时:运动的描述和测量- 第四课时:力的应用和实际案例分析5. 单元五:地球和天体- 第一课时:地球的结构和特征- 第二课时: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 第三课时:天体的观测和运动- 第四课时:星座和宇宙的奥秘三、教学方法:1. 实验探究法:通过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3. 教师讲述法:在介绍科学原理和基本概念时,采用教师讲述的方式,结合丰富的例子和案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4. 图片展示法:通过投影仪或幻灯片展示相关科学图片或图表,辅助讲解和学生理解,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评价:1. 日常表现评价: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实验操作记录、笔记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评价。
七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

目标:通过本学期的科学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科学研究方法与实验技能2.物质与能量3.力与运动4.光与影5.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6.生态环境与保护教学安排:第一周:科学研究方法与实验技能-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能,如问题的提出、观察与实验的设计等。
-进行简单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并总结实验规律。
第二周:物质与能量-介绍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分类,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等。
-学习热量传递的方式,如传导、对流和辐射等。
-进行与热量传递相关的实验,如热传导实验和热辐射实验等。
第三周:力与运动-学习力的概念和分类,如重力、摩擦力和弹力等。
-介绍速度、加速度和力的计算方法。
-进行力与运动相关的实验,如斜面实验和弹簧实验等。
第四周:光与影-学习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了解光的颜色和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进行与光相关的实验,如反射实验和折射实验等。
第五周: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生物组织的功能。
-学习植物和动物的组成部分和生长发育过程。
-进行与生命体相关的实验,如细胞观察实验和种子发芽实验等。
第六周:生态环境与保护-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学习环境污染和保护的知识,如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
-进行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实验,如土壤酸碱实验和水质检测实验等。
教学方法: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验、讨论和练习等。
通过讲授,学生可以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参与科学实验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思考,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练习,学生可以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评价方式:学生的科学学习将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等进行评价。
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计划

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2. 掌握科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4.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他们在科学实践中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与科学方法论- 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 探索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2. 粒子与物质结构- 探究物质的分类和分子结构- 了解原子、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3. 物质的性质及变化- 探讨物质的性质和性质变化- 了解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换与性质变化4. 运动与力- 探索物体的运动和力的概念- 研究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5. 能量与能量转化- 理解能量的概念和单位- 探究能量的转化与守恒6. 声、光的传播和感受- 了解声音和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探索声音和光的感受过程三、教学方法1. 实验教学法: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能力。
2. 课堂讨论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科学知识。
4. 合作研究法: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评价1. 日常表现评价:根据学生的上课参与度、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进行评价。
2. 实验报告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研究中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单元测试评价: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安排1. 授课时间:每周三节课,每节课45分钟。
2. 教学周期:共计12周,根据教学进度做相应调整。
3. 教学分布:详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安排见教学计划表格。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和参考书:根据学校所选教材和参考书进行教学。
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目标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学计划涵盖了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的所有内容,包括以下单元:1. 科学与科学家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3. 认识物质——元素和化合物4. 空气与氧气5. 溶液与晶体6. 声音的传播7. 光的传播与折射8. 眼睛的原理与光的使用9. 常见物体与声音的高低10. 各种物体与材料的热胀冷缩每个单元都包含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实验内容以及扩展研究。
教学步骤1. 每个单元开始前,引导学生回顾前一单元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问题导入新的内容。
2. 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实验、图示、视频等多种教学方法,向学生介绍新的知识和概念。
3. 安排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每个单元都包括至少一个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通过讨论、研究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5. 每个单元结束时,进行复和总结,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评估方法1. 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实验课上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教学资源1. 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和题册。
2. 多媒体设备,如电视、投影仪等,用于展示图示和视频。
3. 实验材料和器材,包括化学试剂、实验仪器等。
教学时间安排根据学校制定的课时安排进行具体安排。
每个单元约需2-3周时间,包括教学、实验和复。
结束语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实践能力。
通过科学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并将之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希望本教学计划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七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

七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及分类方法;•了解光、热、电和声音等物理现象及其应用;•掌握生物界的分类方法、生物基本结构及功能;•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特征和地理现象。
(2)能力目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观察、实验、交流和合作能力;•培养科学依据和事实证据的推理、判断、解释和表达能力。
2. 教学内容(1)物质的基本性质及分类方法•物质的分类;•物质的状态及转化;•物质的量及其计算。
(2)光、热、电和声音等物理现象及其应用•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和色散;•热的产生、传递和利用;•电的产生、传输和利用;•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利用。
(3)生物界的分类方法、生物基本结构及功能•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征;•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
(4)地球的基本构造特征和地理现象•地球的形状和构造;•自然资源和环境;•自然地理现象和灾害。
3.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等方式,发现科学问题并进行探究。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合作,并在组内共同解决问题。
•讨论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或现象,要求学生思考、分析并进行讨论,并向其它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
•外出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到实际环境中进行观察、实验、探究和交流,发现实际问题并进行探究。
4. 教学安排本学期共12周,每周4节课,共48节课。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课程内容授课时间授课进度物质的基本性质及分类方法第1-3周6节光、热、电和声音等物理现象及其应用第4-6周6节生物界的分类方法、生物基本结构及功能第7-9周6节地球的基本构造特征和地理现象第10-12周6节注:每周第一节课为讲授课,接下来的三节课为实践课(如实验和外出实践等)。
5. 教学评估•日常评估: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验报告和作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2018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计划

2018学年七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一、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1、学生掌握双基情况分析从进学校的成绩情况分析,部分成绩教好,但是部分学生的基础掌握并不理想,极少数学生对语文,数学的掌握相当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差(2)班级中甚至年级中的参差也较大。
2、学生学习态度及习惯分析大部分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积极,课后能及时搞清不懂之处,学习自觉性较强。
但也存在个别同学学习依赖性强,学习目的不明确,作敷衍了事,对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
二、学期教学总目标1、思想品德方面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变被动为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课外适当注意个别辅导,找原因找差距。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加强学习是的引导和课外的学习指导,使之更上一个层次。
结合学科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知识技能方面以落实教学大纲为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防止两极分化。
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的方法及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3、学习常规、学习习惯方面课前预习,明确难点;独立思考,勤动脑,勤动手,勤作笔记;定期进行章节检测,及时反馈,及时巩固。
三、全册教材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说明第一册教科书共4章:“科学入门”、“观察生物”、“地球与宇宙”、“物质的特性”。
第一册教科书只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最常用的方法,有的只是要求做一些片段。
第一册教科书没有出现公式、也不要求定量计算。
第1章“科学入门”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为今后学习科学打基础,有些内容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第2章“观察生物”是从宇宙和地球等宏观环境进入到人类周期的局部环境。
第3章“地球和宇宙”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表面的大陆及海洋,了解地球仪,了解太阳和地球的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对科学本质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
在初中开设综合科学课程,是为了适应现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呈现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统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深化对科学的理解,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为学生认识和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
七年级《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以及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并同时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科学》教材的逻辑体系是:自然界由不同层次的物质组成,这些物质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而物质组成、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就是认识的有效途径。
七年级上册的教材在《科学入门》之后就安排了三章教学内容。
它们分别是“观察生物”、“人类的家园-地球”、“物质与特性”几个内容,由这三个部分组成了由“宏观”到“微观”的不同层次的物质系统。
第1章“科学入门”,本章按照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实验室、科学观察、科学测量、科学探究的顺序展开,主要是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该章的内容是为今后学习科学打基础的,有些内容属于情感和价值观念,有些内容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第2章“观察生物”,本章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安排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内容的学习后,直接进入了微观层次的学习,并将学习内容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群体的顺序进行编排,是“物质系统的层次”体系在本章中得到明显体现。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本章内容从整体认识地球入手,着眼于地球表层的结构、物质构成特点、物质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
教学内容包括地球形状、地球仪和地图、组成地壳的岩石、泥石流、板块、地形与地形图,主要学习地球的概况,这样的安排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4章“物质的特性”,首先介绍了物质的构成,让学生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和分子运动观,为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等现象奠定了基础,在介绍质量及其测量、密度和比热、物质在状态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最后将物质的各种特性划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建立物质由微小粒子-分子构成这一概念。
这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肉眼无法直观地看到分子,需要用一些数字和模拟实验来说明。
本章内容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几乎所有的知识都需要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的,突出了观察、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全章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生活、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的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和亲切感。
本册教材一共有四个完整的“探究”:①怎样根据人的脚印长短判定人的身高;②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③怎样绘制学校平面图;④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步骤。
另有7个学生分组实验和2个制作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第一章教学重点:为了解科学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会简单的科学探索过程,了解科学实验室的基本情况,理解科学实验室的规范,了解科学观察与观察方法,掌握长度与体积的测量方法、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等。
教学难点:刻度尺的度数,科学活动中科学态度的培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知道细胞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的区别;知道常见动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学会低倍显微镜的操作技能;建立生物分类的理念和物质组成的层次性的理念。
教学难点:根据生物的基本特征区别生物与非生物;运用细胞结构及其功能解释某些生命现象;通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微观层面来认识生物体;建立生物分类观念。
第三章教学重点:运用经纬网确定气球上某地位置的方法;学习使用常用地图和绘制平面示意图;常见岩石的鉴别;火山、地震的发生和分布规律;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和基本观点;泥石流的发生机制、危害和防止措施;简单等高线的判断和绘制方法。
教学难点:征求地球是球体的方法,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地位置的方法,学习使用常用地图和绘制平面示意图,常见岩石的鉴别,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泥石流的发生机制,简单等高线的判读和绘制方法。
第四章教学重点:晶体的熔化、液体的汽化;物质的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是:晶体熔化、凝固和液体沸腾时物质的温度不变,但要吸热或放热;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图象;分子及分子运动图象的建立;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
四学情分析本期担任初一1.2班的科学教学任务,二个班共有学生80人左右。
这些学生来自于各地,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
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
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五教学策略我们必须努力创造条件,改革现行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所以在教学中应摈弃应试教学,努力实施开放式教学。
( 1 )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科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科学是很重要的。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
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
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自然知识的能力。
( 2 )加强实验教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
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节约药品。
( 3 )积极开展科学课外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科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
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灵活多样。
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 4 )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教师应当认识到,只有使学生将进行科学探究与学习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7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在科学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习建立科学模型,由此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 5 )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
例如: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鼓励他们运用口头、书面、绘画、图表、数学公式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
在学生之间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培养学生提出论据、回答质疑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对彼此的科学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要引导学生学会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 6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①采取多层次教学、因材施教,运用奖励机制。
②教育学生认真思维,不懂发问,鼓励学生认真自学,培养能力。
③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发挥工具书的作用。
预习要同桌检查,教师经常抽查。
( 7 )课前钻研教材,上好每一节课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六具体安排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1课时第二节走进科学实验室2课时第三节科学观察1课时第四节科学测量3课时第五节科学探究1课时复习2课时第二章观察生物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2课时第二节细胞3课时第三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3课时第四节常见的动物4课时第五节常见的植物2课时第六节物种的多样性2课时复习2课时第二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课时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3课时第三节组成地壳的岩石2课时第四节地壳的变动和火山地震2课时第五节泥石流2课时第六节地形表面的板块2课时第七节地形和地形图2课时复习2课时第二章物质的特性第一节物质的构成2课时第二节质量的测量3课时第三节物质的密度3课时第四节物质的比热2课时第五节熔化与凝固1课时第六节汽化与液化4课时第七节升华与凝华2课时第八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课时复习3课时刘新慧2014年8月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