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7.1追寻守恒量——能量13-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感知事物本身存在的规律。
2.学生列举生活中物理现象,体会守恒的基础性、普遍性、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并能依据守恒的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追寻守恒量,建立能量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
追寻守恒量,建立能量概念的过程。
教法设计
实验演示、自由讨论。
说明什么?
三、能量
对于弹簧实验,我们已经不能再像斜面实验那样做具体分析,但我们能猜想到这之中肯定有个量是守恒的,这个量就是物理学中抽象出来的“能量”。
板书:能量是物理学中描述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量。
再来看刚才两个实验,斜面上的小球具有什么能?弹簧呢?
板书:势能: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势能。
阻力。
回到初始高度。并得出:
守恒。
弹簧被压缩,贮存了能量(弹性势能),然后又逐渐转化为小球的动能,当弹簧恢复到原长时,势能为零,球的动能最大,在弹簧伸长过程中,球的动能减少,弹簧的势能又增加,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球的动能与弹簧的势能相互转化,总的能量不变。
重力势能,动能。
弹性势能。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学习将实验结论理想化的猜想、探索方法
学习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简化和理论分析
对比实验,从简单到复杂,避免学生以偏盖全和思维定势。
将守恒的规律和思想一般化。
板书设计
一、能量:是物理学中描述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量。
二、势能: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势能。
三、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四、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能量保持不变。
5.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要素。
6.知道功的公式W=Fscosθ,会用这个公式计算恒力功。
7.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
8.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
9.理解功和能的关系。
第1、2节追寻守恒量---能量、功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推导和探索守恒量,让学生理解守恒的规律和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性。
2.知道能量概念的形成过程。
3.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了解势能和动能的决定因素。
4.知道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且在转化过程中能量守恒。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解释两个实验中能量的转换及守恒。
六、课堂讨论
请同学们自己再举出生活中的能量守恒或者其他量守恒的事例并分析。
七、能量的转换和什么有关呢
八、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
由1~2个学生做实验演示给全班同学进行观察。
小球高度越来越低。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演示斜面实验
实验内容:小球由静止滚下斜面A并继续滚上另一个斜面B,直至小球高度明显比初始高度降低。
观察到什么现象?
小球最高高度逐渐降低的原因?
如果没有阻力会怎样?
也就是说在没有阻力的理想情况下,小球会“记住”并回到原来的高度,可是高度在整个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那它是怎么“记住”的呢?那我们可不可以猜想这整个过程中会不会有一个始终不变的量,这个量会引导小球回到原来的高度呢?如果有,是什么?
那我们就先将模型抽象化,计算一下看看能找到什么结论?下面就请同学们尝试计算小球在两个位置的运动状态。
那么,换一个物体是否也守恒呢?
好的,那我们再来看另一个实验。
二、演示弹簧实验
实验内容:在光滑地面上,一弹簧一端固定竖直墙上,另一端连着一个小球,用力压缩弹簧,释放后,试分析能量转化关系。
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