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江
简介
湘江
湘江发源自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海洋圩的海洋河,从湖南永州市东安县的瀑埠头向北流入湖南省境内,永州境内先后纳入紫水、石期河、潇水、应水、祁水、白水等支流,在衡阳市汇蒸水和耒水,衡山县纳洣水,渌口汇入渌水,湘潭市汇入涟水,长沙市区汇入浏阳河和捞刀河,于望城区的新康纳沩水,至湘阴县的濠河口分左右两支汇入洞庭湖。

湘江水系地处长江之南、南岭以北,东以罗霄山脉与赣江水系分界,西隔衡山山脉与资水毗邻。

支流潇水、舂陵水、耒水、洣水、渌水和浏阳河由东岸汇入干流,支流祁水、蒸水、涓水、涟水、沩水从西岸汇入。

湘江流域大都为起伏不平的丘陵与河谷平原和盆地,下游地区长沙以下的冲积平原范围较大,与资江、沅江、澧水的河口平原连成一片。

干流概况
河源
湘江之源,旧时有二种说法,一说湘江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的海洋山(古称海阳山)。

《水经注疏》[5]记载:“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

”清钱邦芑的《湘水考》记载:“湘水,源出广西桂林府兴安县海阳山,山居灵川、兴安之界上,多奇峰绝壑,泉水之始出也,其流仅可滥觞。

”二说湘江发源于唐公背岭等处大山。

唐兆民的《灵渠文献粹编》记载:“历史上著名的海阳山,并不是指那位于海洋坪田畴间高不过20丈,周围不到1里的龙母岩,而是指……逶迤于兴安县城西偏南的宋代称柘山或称郁金山,现代称唐公背岭、香炉界、东山及绵亘于兴安县、灵川县界上的长岗岭等处的山。

山南有流经富田垌、毫溪田等地至太平堡,此即湘江源流,称西波江。


1985年,广西水利电力厅与广西水利学会组织对灵渠的考察,根据历史资料、地形图及实地考察成果,对湘、漓二水之源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

确认湘江应源于兴安县南部白石乡境内海洋山脉的近峰岭,海拔899米。

河源称上桂河(也有称白石河)。

2011年,湖南省水利普查办在开展河湖基本情况普查时,对湘江干支流关系进行核实、调查;受水利部水文局委托,南京水利科研院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湘江苹岛以上干支流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复核。

国务院水利普查办和水利部认定,湖南省蓝山县至永州市苹岛河段(即潇水)为湘江干流,湘江源头在蓝山县;广西兴安县至永州苹岛河段(原湘江上游)为湘江支流。

湘江干流在最上游(蓝山县境内)称大桥河,蓝山县往下游永州苹岛河段一般称潇水,永州苹岛以下称为湘江。

广西段
湘西
以较流行的观点,上桂河为正源,湘江干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西源上桂河自南向西流经石柱、岩门前,有三友、白石两条小河自东流入。

经鳌头、大路口,穿大龙岩(长800米),又穿小龙岩(长1000米),于下牛坪岭屯以南500米处出岩洞,恢复明流。

深江自左侧汇入后,进入上桂峡水库。

出水库经上桂至石枧背。

以上河段称上桂河或东河,亦称白石河。

继续西流,有海洋河自南汇入。

上桂河长69公里,较海洋河(长57.7公里)、西波江(长55.5公里)均长,故按照“河源唯远”原则,上桂河应为湘江主源。

因旧时曾以海洋河为湘江主源,故海洋河汇入上桂河后,仍称海洋河。

河道折向北流,经高清镇至堡里,西波江自西注入,后称湘江。

续向北流,至分水塘,遇灵渠的大、小天平坝,部分河水引进灵渠的南渠,部分河水引进灵渠的北渠。

余水从大小天平坝溢流泄入湘江故道。

续向北流,经兴安镇东缘,折往东北,经塘市、渠口,有漠川河自东汇入。

续向东北流,至界首,西北有古留河汇入。

至此出县境进入全州县。

境内流域面积1117.3平方公里,河长80公里,平均坡降3.6‰,平均河宽91米。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境内,湘江自兴安县界首入境,流经凤凰、绍水、才湾、枧塘、城郊、永岁、黄沙河、庙头等8个乡镇,于庙头镇的岔岗流入湖南东安县境。

境内控制总流域面积6710平方公里,县内流长110.1公里,河面平均宽度约180米;最大洪峰流量6890立方米每秒(1976年5月15日),相应水位157.209米,多年平均流量201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10.2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深1087.7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63.41亿立方米,河床坡降0.05%。

湖南段
在湖南省永州市境内,西源自东安县渌埠头入境,汇集紫水、石期河、潇水、应水、白水等,流经芝山、冷水滩,最后由祁阳唐家岭的九洲流向常宁市。

境内流程227.2公里,自然落差55.3米。

湘江水量丰富,入境流量283.55秒立米,出境流量774.5秒立米,是境内最重要的水路交通,也是全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源泉。

在衡阳市境内,自永州市祁东县归阳镇清塘入境,依次流经祁东县、衡南县、常宁市、市区、衡阳县、衡山县和衡东县,从衡东和平村出境进入株洲市。

境内长226公里,占湘江在湖南境内
里程的39.7。

境内流域面积在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湘江一级支流有舂陵水,蒸水,耒水、洣水。

在株州市境内,湘江株洲市区段由天元区群丰镇湘滨村湘胜排渍站(芦淞大桥上游7.2km处)入境,由马家河出境,长27.7km,占湘江株洲段总长的31.8%。

沿途接纳了枫溪港、建宁港、白石港几条小支流及位于河西开发区的徐家港、易家港、陈埠港等小支流。

在湘潭市境内,湘江流经市区岳塘区,入湘潭县。

在湘潭县境内,湘江经衡东、衡山两县入县境,沿县东侧边界向北三入三出,形成南、中、北三段:
南段从衡东、衡山两县边界流入县境茶恩寺乡龙井村三冲子。

过2.2公里,向阳渠水西来汇入。

向阳渠系樊田港水上丰至先锋段人工渠化,并另辟入江口。

又过0.8公里,合樊田港水(又名湘衡水)。

港口有湘衡桥,江中有黄藤洲。

樊田港水源于衡山县龙潭冲,境内长16公里,流域面积149平方公里。

北流折东7,2公里至郭家洲,潭口港水北来汇入,入口与湘江形成对流。

潭口港水源于柱塘铺乡五龙山南麓兰冲水库,全长19.4公里,沿途纳桥头湾、罗家坝、深塘、罗家洲4水,流域面积196平方公里。

又过0.8公里纳朝阳渠水。

朝阳渠是1971年将潭口港中下游地段改造而成,又东流2。

9公里,合连家港水。

再东流0.3公里入株洲县境。

该段长14。

2公里。

中段在株洲县境内由东折西,在县境上马乡赤湖村白沙洲二次入境,成“S”形走向。

西流1.5公里至金沙亭,南接向东渠水。

向东渠为县内最大的撇洪渠,系1972年将紫金河改造而成。

紫金河,亦名茶园水,或称杨家洲水,发源于五龙山北麓,长30.8公里,沿途纳石坝口、三阳坝、郭家湾、三大桥4水,流域面积297平方公里,是从发源到入湘江都在境内的最大的一级支流。

又西流6,9公里,涓水南来汇入。

湘、涓交汇之滨为易俗河镇。

又西稍北2.2公里,西接涟水入湘潭市区。

该段长10.6公里。

北段经湘潭市折向东北,在县属和平乡金井村竹埠港三次入境,西纳竹埠港水。

此水源于响水乡水口山,长26公里,流域面积63.1l平方公里。

又北流1.5公里,西汇渣埠港水。

此水下游于1970年经入工改造为争光渠。

又偏西流11.5公里至九华乡板石港,南纳板石港水。

1969年,板石港下游建成渠道,名湘江渠。

又北流2.8公里,于黄家湾南合下港水。

再流1.9公里至船形山下的王家坝入望城区。

该段长17.7公里。

湘江流经县境总长42.5公里,在茶恩寺乡以上汇入的客水面积为71979平方公里,流经县域的多年平均客水量为549.49亿立方米。

沿江多平原、岗地、低丘,河床多卵石、泥沙,水质较清,河道坡降为0.022‰,一般水位水面宽460-750米。

湘潭市小东门水位测量点多年平均水位31米。

年内水位变幅一般在7.29-12.43米之间,最高水位多出现在5-6月,最低水位多出现在12月至次年1月。

实测断面平均最大流速为1.77米/秒,最小为0.66米/秒。

四季可通300-500吨级客、货轮。

洪水期间,常受洞庭湖洪水顶托,易造成境内主要河流泛滥成灾。

在长沙市境内,湘江干流自湘潭县昭山流经长沙县西南边境,经九曲黄河、暮云市、东窑港入长沙郊区大乡。

在长沙县境内流程10.5公里[13]。

然后由南向北纵贯市区,经望城县乔口出境。

经过市境的长度有74公里,其间流入湘江的支流有15条,其中较大的有:浏阳河、捞刀河、靳江、沩水。

在湘阴县境内,湘江劈县境为东、西两部。

干流自沙田乡观音阁人境,沿铁角嘴、窑头山、躲风亭、樟树港、湾河至濠河口后分东、西2条支流。

东支绕城西垸东面,经老闸口、三汊河、城关镇、黄猫滩、老鼠夹至芦林潭;西支绕城西垸西面,经东港、刘家坝、新泉寺、魏家湾到临资口(旧名临泚口)与资水东支汇合,再经沅潭、杨雀潭、万家台、蛇口子至芦林潭、琴棋望至增挡进入岳阳县境,注入洞庭湖。

该江流经湘阴县境7个区(镇)的1个乡(镇),全程108。

8公里(濠河口以上干流16.6公里,东支24公里,西支33.7公里,芦林潭以下干流34.5公里)。

常水(下同)河面最宽1460米在躲风亭;河面最窄处500米在濠河口西支入口地;城关水文站适中处河宽678米。

河床高程,无一定坡降,随各处地理状况和水流冲刷程度而异,有的下高上低,也有中低两头高.如濠河口东支入口处,自1957-1982年,加深5。

89米,高程负达2.5米;而其下游3.7公里处的熊家棚河床、12公里处的城关水文站河床,却分别高达4.41米和16.79米。

名称来源
湘江
“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这句话出自《水经注》,也是古文献中对湘江源头最早的一种记载。

清《湘水考》也说:“湘水,源自广西桂林府兴安县海阳山。

”其中“阳海山”、“海阳山”,也即如今兴安当地人俗称的“海洋山”。

与此互为佐证的是,《水经注》中还写到:“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明《广西通考》卷12(《山川志》):“海阳山在(兴安)县南九十里灵川界上,湘漓二水所出也”,均指湘江漓江发源地是同一处。

除此,关于湘江源头,在古文献中并无它说记载。

水系水文
水系
湘江流域水系发达,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河网密布。

5千米以上的大小支流有2157条,其中一级支流124条,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主要支流16条,其中潇水、耒水、洣水的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最大的为潇水,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

二是左右岸水系不对称。

右岸支流发达,潇水、舂陵水、耒水、洣水、渌水、浏阳河和捞刀河等大支流均来自南面与东面山区,由右岸汇入干流,流域面积约占全流域面积的2/3;左岸支流有祁水、蒸水、涓水、涟水和沩水等,均源于衡邵丘陵区,除涟水流域面积过5000平方公里以外(7155平方公里)外,其余多短小,水量也不及右岸支流丰富,从而使得湘江发育成为一个
不对称的树枝状水系。

三是支流水库众多。

湘江支流共已建成控制性枢纽工程11座,包括涔天河、双牌、欧阳海、洮水、东江、青山垅、酒埠江、水府庙、株树桥、官庄和黄材等大型水库,库容均在1亿立方米以上。

其中最大的东江湖总库容达91.5亿立方米,水库集水面积之和达2.6万平方公里,占湘江面积的27.4%。

2012年8月开工改扩建的涔天河水库库容将达到15.1亿立方米。

水文
流量
湘江
湘江水量充沛,径流主要来源于降雨。

据出口控制站湘潭站监测,湘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91.6亿立方米,其中湖南境内696亿立方米,占全流域水资源量的88%。

年平均流量2050立方米/秒,历史最大流量20800立方米/秒(1994年6月18日),最小流量100立方米/秒(1966年10月6日)。

从时间分布看,3~7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6.6%,其中5月占全年的17.3%;8月至翌年2月径流量占全年的33.4%,其中1月仅占全年流量的3.3%。

这一趋势与流域降水周期变化基本一致。

从空间分布看,边缘山地多于丘陵,丘陵区多于盆地与河谷平原,植被良好的山丘区径流明显增大。

年最大流量为平均流量的10倍,年最大流量为最小流量的210倍之多。

全流域径流量有东部、西南部和东南部三个高值区,分别是浏阳河上游山区、洣水上游罗霄山和潇水上游山区。

从历史变化看,过去较长时期,湘江流域年径流量总体上没有明显升降趋势,除个别年份存在明显增大或降低趋势外,其余年份都仅有微弱变动。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径流量普遍较少,后期有回升趋势;70年代初期比较稳定,中期相对较高,出现了1975年的特大暴雨;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径流量普遍比较稳定;90年代又持续上升,但局部有严重干旱现象;近10年径流量基本稳定。

洪水
湘江是长江流域汛期最早的支流之一。

长江三峡建成前,每年4月便可出现年最大洪峰,且汛期降水集中,多暴雨,连续3~4天的小范围暴雨几乎每年都有发生,甚至持续4~7天的大范围高强度暴雨也经常发生,导致整个流域暴雨洪水频繁。

主要特点有:一是多发高水位洪峰。

受夏季风和流域地势起伏影响,持续性暴雨往往覆盖整个湘江流域。

支流洪水呈山溪性河流特征,陡涨陡停,次峰历时1~3天。

干流中下游洪水多为肥胖单峰型,次峰历时10天左右,且多发高水位洪峰:一方面由于支流持续暴雨使土壤含水量饱和,河床底水位较高,易形成洪峰;另一方面,中下游洪峰受长沙段和洞庭湖高水位的层层顶托,江水宣泄不畅,进一步抬升了洪峰水位。

二是洪水传播速度变幅大。

正常洪水年份,湘江从上游老埠头—归阳、归阳—衡阳,各需时17小时,从衡山—株洲、株洲—湘潭、湘潭—长沙,分别需时16小时、6小时和8小时。

而高洪年份,洪峰抵达各站的时间均大幅缩短。

如1994年6月特大洪水,洪水从老埠头到归阳再到衡阳分别需时3小时和9小时,比正常洪峰传播时间缩短14~8小时,而衡山、株洲、湘潭、长沙各站洪峰出现时间仅差1小时。

三是洪水形态复杂。

由于流域内支流和水库众多,洪水形态与发展过程复杂。

上游由于有双牌水库下泄流量与干流汇合,再加上区间流量不断叠加,洪水呈复式双峰洪水过程;下游长沙段回水与株洲下泄洪量在湘潭站汇合,形成峰型矮胖洪水。

泥沙
湘江多年平均含沙量0.172千克/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为1140万吨,在洞庭湖4大水系中,含沙量居第3位(排序依次为:澧、沅、湘、资),输沙量居第2位,属少沙型河流。

受南北气候差异、地势起伏和下垫面因素的影响,湘江泥沙具有较为稳定的变化规律:一是含沙量和输沙量呈现“两个递增”趋势,即从边缘山地向流域内部递增,从上游向中下游递增:上游含沙量不大,以颗粒状的推移质为主;中游含沙量逐渐增加,达到0.1~0.2千克/立方米,以微粒状的悬移质为主;下游泥沙相继淤积成为沙洲。

二是输沙量多年变化与河川径流基本一致,即输沙量自上游向下游逐渐增大,流域面积较小的河流Cv值大于面积较大的河流。

三是输沙量与流量的年内变化基本一致,4~7月暴雨冲刷地表,河水含沙量大,输沙量一般集中了全年总量的63.2%。

近几年,湘江干流泥沙变化呈现出一正一反两个趋势:一方面,湘江干流含沙量不断增加,且河床淤积越来越严重。

20世纪70年代与40年代相比,湘江含沙量增长了5倍,河床较50年代普遍淤高0.6米,河道行洪能力大大降低。

三峡蓄洪后这种状况已经改变。

另一方面,河道过度采砂,导致河床下切,危及供水安全和防洪安全。

据水利部门统计,21世纪初湘江干流年开采量约3000万吨,造成同流量条件下水位下降。

据调查,湘江25米水位以下河床平均下切2.3米,与上世纪90年代平均水平相比,湘潭站500立方米/秒流量情况下,水位降低1.1米以上,长沙站降低0.7米左右。

主要支流
广西境
湘江
湘江主要支流,广西境内支流众多,主要有灌江、宜湘河、万乡河、漠川河、石塘河、建江、白沙河、咸水等。

兴安县境
海洋河,是湘江支流,发源于灵川县境内海洋乡龙门界,属海洋山脉,自南向北流,经过大江村、腊树脚、水头,进入兴安境内。

经庙脚至石枧背汇入上桂河。

河源高程1017.5米。

河口高
程255米,境内河长5.5公里。

平均纵坡3.6‰,平均河宽10米,流域面积91.4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27.5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流量0.82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量0.26亿立方米。

西波江,是湘江的支流,发源于护城乡新源江以东海洋山脉的百头岭。

流经高尚乡的丰全、富田洞、石岩寺、毫溪田,折向东流至堡里,穿公路桥后即汇入海洋河。

河源高程1310米。

河口高程250米,河长23.5公里,平均纵坡5.45‰,平均河宽60米,流域面积89.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23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02亿立方米。

漠川河,是湘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漠川乡南面的盘皇殿以西的第二峰,自南向西北流,经车田、何家折向北流至岱脚,先后有矮江、显里河自西汇入。

续向北流,经长洲、榜上、保和有苦竹源、黄竹源两条河自东汇入。

至冠山又有协兴河自东汇入。

续向北流经桩子田、董家堰、洲上至渠口入湘江。

河长60公里,平均纵坡3.27‰,平均河宽80米,流域面积416.25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流量13.91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量4.39亿立方米。

水能理论蕴藏量3.24万千瓦,可开发1.45万千瓦,已开发0.31万千瓦。

含沙率0.871公斤每吨,年流失量32.66万吨。

流域的中、上游植被差。

因20世纪60年代砍伐严重,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

1985年5月27日的大暴雨中,白面至长洲10多公里的河流两旁的山上崩塌两千余处,下游河床平均增高1米左右。

全州县境
灌阳河,简称灌江,古名灌水。

是境内湘江最大的一级支流。

发源于灌阳县海洋山系的猪婆岭,源地高程1362米,总流域面积2285.7平方公里,县境流域面积412.7平方公里,河段长32.4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8.9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7.1立方米每秒,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813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8.583亿立方米,河床坡降0.1%。

主要支流有璜溪江、新富江。

灌江自灌阳县上马头入境,流经两河乡的白水、两河、五桂岭、源东、枧塘乡的东江、高峰、城郊乡的邓家埠、绕山,在水南汇入湘江。

灌江原可通木帆船到灌阳,现仅能通木、竹排。

1958年在两河白水修建灌江引水渠,流量达25立方米每秒。

新富江,古名深浦源水,是湘江二级支流。

发源于灌阳县海洋山系的宝盖山东,源地高程1935米。

从灌阳县新圩的西岭入境,县内河段长17.3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31.35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流量3.4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0.4立方米每秒,河床坡降2.9%。

主要支流流溪源,流经上刘家、下刘家、新富洞、上宅至两河注入灌江。

上游植被差,山洪易发,河道常改,水土流失严重,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冲坏农田。

宜湘河,古称宜湘水,是湘江的一级支流。

发源于大西江乡境的大云山,源地高程1962米。

流域面积642.63平方公里,河长56.1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6.98立方米每秒,枯水期流量3.3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深833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353亿立方米,河床坡降1.4%,10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二级支流有大河源、戈渡源。

三级支流有杨福江、白竹源、紫溪源、横溪源、石源江、横江源、大水源、小水源等16条。

宜湘河由炎井流经包家湾、锦塘、大西江至渡船头与戈渡源汇合后经文桥乡境域的白毛、双陂渡,在水口庙与大河源汇合,入庙头镇的歌陂、至沙坪汇入湘江。

万乡河,系湘江的一级支流。

发源于县境西北部越城岭的灵牌石西南2.5公里处,源地高程1904米。

流域面积698.9平方公里,河长41.4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3.3立方米每秒,枯水期流量4.1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深105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338亿立方米,河床坡降1.3%。

经大联、亭子江、龙水、桥渡后与山川河相汇,又东流至大新与长乡河汇合,至县城东区汇入湘江。

主要支流有长乡河、山川河。

经大新流兰埠至县城三江口一段俗称“罗水”。

万乡河支流山川河,发源越城岭上的真宝顶(2123米),在海拔1800米处建有天湖水电站,可利用落差1074米,目前为全国之最,在亚洲也属最高,居世界第八位。

每立方米水发电2.37千瓦时。

总体规划装机容量6万千瓦,年发电量1.78亿千瓦时,其中枯水期占76%以上。

1989年7月全面开工,第一台机组于1991年11月发电。

长乡河,古称大会关水,是湘江二级支流。

发源于境内越城岭覆釜山,源地高程1870米。

流域面积190.03平方公里,河长43.7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3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1.3立方米每
秒,河床坡降1.4%。

主要支流有旺冲河、岩泉河、谷家河、南旺河。

河流自才湾乡新村、五福流经绍水镇之大渭洞、高田,再经才湾乡的田心铺、才湾至城郊乡流兰埠流入万乡河。

山川河,古称寨圩关水,是湘江二级支流。

发源于越城岭才湾乡南洞村的茶坪,源地高程1827米。

并有二源;一源出大帽岭。

二源出海洋坪。

至雪滩以下称山川河,因河上游均在山川境内而得名。

流域面积199.71平方公里,河长35.5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65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1.4立方米每秒,河床坡降2%。

流经才湾乡的永佳洞、紫岭、七星、驿马出寨圩、过白石、秦家塘至龙水的百福、安陂、桥渡村注入万乡河。

长亭江,又称梅溪河,系湘江一级支流。

发源于大潮源的螺蛳旋顶以西2公里处,源地高程1573米。

流域面积261.56平方公里,河长42.9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74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1.1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深987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2.216亿立方米,河床坡降1.1%。

主要支流有乌田江、猪头源、朝南江、青田江等。

流经马鞍岭、田尾地、穿心岩、石塘、蒋家岭、花桥、下栋,再流经荷包山、青山口、棠阴至落阳江,注入湘江。

白沙河,古名桐油关水,是湘江一级支流。

发源于越城岭七巧界,源地高程在1511米。

流域面积154.1平方公里,河长30.5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9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1.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21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872亿立方米。

主要支流有赤兰河、福壁河、庙山河。

流经桐油、三友、塘口、沿河、下柳至小江口注入湘江。

咸水河,古名蕉川关水,是湘江的一级支流。

发源于越城岭西延界东,源地高程1048米。


域面积197.5平方公里,河长38.1公里,多年平均流量7.6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1.3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深121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2.4亿立方米,河床坡降0.7%。

二级支流有湾背江、白竹塘江。

三级支流有小摺江、大惠江、黄毛江等。

流经蕉川、南宅、黄沙、车田、柳甲至洛口,注入湘江。

鲁塘江,古名蕉川五里关水,是湘江一级支流。

发源于越城岭西延界东,源地高程1010米。

境内流域面积55.62平方公里,境内河长13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14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0.37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深121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0.676亿立方米,河床坡降3.5%。

支流有水尾江、金牛冲江、石枧江。

流经古留、鲁塘、长寿寺进入兴安界首镇的麻泉江村汇入湘江。

全河纵坡大,上游植被差,又属暴雨区边缘,易暴涨洪水,曾多次改道,冲毁农田。

1952年6月大水,鲁塘洞几乎全部冲坏。

建江,古称建安水,属湘江一级支流。

发源于海洋山(蕉江乡大源分水坳),源地高程1380米。

流域面积391.07平方公里,河长55.2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0.08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2.6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深813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179亿立方米,河床坡降1.1%。

自蕉江乡大源村西流至界顶折向北流,与蕉江源水会于大丫口,经磨盘水库、大拱桥和安和乡的四所、白岩前、鳌鱼洲、新开田、凤凰乡的马路口、萃西、麻市转向西北流,在和平村圩上的石充河口汇入湘江。

建江是境内利用较多的河流之一,主要为农田灌溉。

但上游地区由于1958年大办钢铁及以后大量毁林开荒,森林面积减少,茂密森林变成了稀疏残林,生态遭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日趋增高,洪水泛滥成灾,已成为县内水灾最为严重的河流。

洮水,属湘江一级支流。

发源地有2处:左出灵源寨万乡界上;右出凤凰殿岭。

流域面积69.56平方公里,河长22.7公里,河床坡降1.4%,多年平均流量1.938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0.332立方米每秒。

由左、右两江于双江口汇合后经源口、慕霞、双桥、尚礼注入湘江。

1973年在源口拦河筑有中型水库1座。

湖南境
湘江
湖南境内潇水、舂陵水、耒水、洣水、渌水和浏阳河由东岸汇入干流,支流祁水、蒸水、涓水、涟水、沩水从西岸汇入。

永州市境
白水,湘江上游一级支流。

发源于桂阳县大土岭,于常市蒲竹进入祁阳,在祁阳白水镇汇入湘江。

白水全长117公里,流域面积181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4.3秒立米,河床落差达653米。

祁水,湘江一级支流。

发源于邵阳县四明山东侧的九塘坳,流经祁东县黄泥桥,在窰头铺的石湾村进入祁阳,经黎家坪、下马渡汇入湘江。

全长114公里,流域面积16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3.9秒立米,多年平均径流量7.55亿立方米。

祁水在祁阳境内河长67.2公里,流域面积568.2平方公里。

紫水河,又名大阳川水,为湘江的一级支流。

发源于东安县舜皇山高挂岭洋禾坪(阳合坪),流经大庙口、紫溪、白牙市、井头圩等乡镇,于大江口乡大江口村汇入湘江,犹如东安画山绣水中的一条柔软透明的绿色绸带,盘绕在青山绿树之间。

紫水河全长72公里(一说96公里),落差1550多米,坡降11%,多年径流量在7亿立方米左右,平均流量约24立方米/秒。

紫水河整个流域处在从高山到丘陵的过渡地带,滩多弯急,浅水与深凼、湾流相间。

沿河风光旖旎,景色秀丽,碧水萦回,水清见底,青山绿树倒映水中,构成一幅优美的、多姿多彩的田园风光画卷。

紫水河不仅风光优美,人文底蕴也十分深厚。

相传,舜帝南巡到美丽的舜皇山狩猎休闲,之后沿太阳溪(即紫水河)漂流出湘江,后来驾崩苍梧之野,葬于九疑山。

娥皇、女英二妃千里迢迢寻夫来到舜皇山,眼泪哭干了,哭出的血水滴入太阳溪,使溪水变成了紫色,紫水河因此而得名。

宁远河,湘江的二级支流,潇水的一级支流,由舂水和泠水汇合而成。

舂水与泠水在宁远曹家滩汇合后流入道县油湘,再进入宁远下白营,最后经道县油湘流入潇水。

宁远河全长9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0.53秒立米。

永明河,潇水一级支流,湘江二级支流。

发源于江永县凉伞界,流经古宅、江永县城、上江圩,于道县涔江渡汇入潇水。

全长82公里,流域面积121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2.6秒立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3.5亿立方米。

石期河,又名东湘河,湘江一级支流,全长77公里,流域面积907平方公里。

由大石江和马子江汇合而成。

[19]大石江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的山谷中。

马子江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东山瑶族自治乡的黄腊洞,两条支流在两河口汇合,经东湘桥,在零陵的下东边进入东安县境,于石期市镇入湘江。

多年平均径流量6.9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2.151秒立方米。

以河口地名为名。

芦洪江,古名应水。

湘江上游的一级支流。

主干发源于东安、邵阳两县之分水岭黄花山东麓,即东安县大盛镇的栗木冲,途经新圩江、伍家桥、芦洪市、端桥铺等乡镇,于端桥铺车游村出县于冷水滩的高溪市镇附近入湘江。

全长80多公里,在东安境内流程62.87公里,流域面积107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899.302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流量6.27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3.026秒立方米。

以流经地地名取名。

潇水,属零陵境内内河,是湘江上游的一级大支流。

《水经注·潇水》载:“潇者,水清深也。

”因其中上游两岸树木葱绿,水流清澈幽深,故名“潇水”。

西汉时又称“大深水”,其干流发源于蓝山县野狗山南麓,流经蓝山、江华、江永、宁远、道县、双牌、永州。

至永州萍岛注人湘江。

干流长354公里,流域面积1209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4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08.8亿立方米。

潇水河网密布,水量丰富。

河长在5公里以上的大小支流共308条,一级支流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2l条,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有9条,自上而下有辇江、岑东河、萌渚水、蚣坝河、永明河、宜水、宁远河、浮江、贤水。

其出口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04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年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