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阳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涂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①四川出土过大量表情生动的说唱俑,其快乐原因不乏庖厨经营和宴饮享受。

忠县出土的手提鲜鱼等食材的陶俑,成都出土的表现案上持刀操作的陶俑,都是笑盈盈的。

宴饮图像往往有乐舞场面形成的欢娱环境,人物形象从容曼妙,烘托出柔和安逸的气氛。

蓝勇写道:“汉代画像砖石中,以巴蜀地区的画像砖石尤为世俗化,其中特别是以宴乐烹饪题材偏多为特色……”蓝勇在《中国川菜史》(四川文艺出版社)中认为:“巴蜀社会中对饮食的关注度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②《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说“蜀之为国”,其地“尚滋味”“好辛香”。

蓝勇理解,所谓“尚滋味”,体现在对较高层次消费生活的追求、对较高等级饮食质量的欣赏,对较高水准烹饪艺术的享用。

这种“滋味”的品尝,是美好生活体验的重要方式,其实也是当时人幸福指数的表现。

③说川菜史,自然离不开对蜀椒的追溯。

《艺文类聚》卷八九引《范子计然》说:“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

”扬雄《蜀都赋》“木艾椒篱”,左思《蜀都赋》“或蕃丹椒”,《齐民要术·种椒》关于“蜀椒”的文字,都说明蜀人对“辛香”的偏爱,是通过今天常称作花椒的“蜀椒、巴椒、川椒”等调味品的厨艺应用实现的。

④辣椒传入中国,对传统川菜形成了显著的影响。

“海椒”名号,指示了其外来的路径。

《中国川菜史》考察诸多方志资料和民俗文化信息,注意到贵州及其相邻地区“清初开始食用辣椒”,“嘉庆以后,黔、湘、川、赣几省辣椒种植普遍起来”,并引余上泅《蛮洞竹枝词》“漫踏高枝摘海椒,冬来采得春花戴”以为说明。

⑤乾隆十四年修《大邑县志》卷三《物产》:“家椒、野椒、秦椒,又名海椒。

”应该是我们发现的四川地区最早有关花椒的记载。

清代中叶至民国初年,川菜中使用辣椒,经历了“逐渐增辣增量过程”。

徐心余《蜀游闻见录》记录清光绪年间饮食民俗:“惟川人食椒,须择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椒不可。

”有人说川南自贡一带嗜辣尤为著名。

《自流井竹枝词》写道:“性情恭烈惹风潮,味要和平缓缓调。

怪得人心都辣坏,劝君少吃七星椒。


⑥除了从“辛香”到“麻辣”的历史变化而外,《中国川菜史》还注意了川菜系列中“动物类荤食菜品的开发利用”,“郫县豆瓣与传统川菜味型特征的形成”,“川酒”和“蜀茶”在巴蜀饮食生活中的地位等,对“晚清传统川菜的代表性菜品”进行具体介绍,同时又就“民国以来传统川菜菜品的定型”进行了梳理说明。

关于清末至民国时期“巴蜀饮食商业”的经营状况,作者考察了重庆、成都、自贡、泸州、绵阳、内江等28个地方饮食业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描绘了多姿多彩且香气四溢的巴蜀饮食风味地图。

有关“传统川菜内部亚菜系的出现”,作者分别就“成都帮”“重庆帮”“大河帮”“小河帮”“自内帮”等有所考论,分析了这一区域饮食文化生成和发育的“来龙去脉”。

⑦饮食史是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

任职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蓝勇,对于烹调真心热爱,曾发掘传统文献中的宝贵信息,开发出古川菜菜品,并参与组建餐饮服务企业,还创建了西南大学地方史研究所川菜文化研究室和烹饪实验室。

⑧我想,如果更多的历史学家能在讨论王朝兴衰、执政得失、治国成败之外,关心普通人的生活、考察世俗文化、记述平民经济中的发明和创新、发现民众在柴米油盐日常中的喜好和快乐,也许可以使得学术事业更为丰满、充实,富有生活气息。

(选自王子今《品味“辛”“辣”中的文化》(《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
..的一项是()
A. 《中国川菜史》考察诸多方志资料和民俗文化信息,注意到清初最早食用辣椒。

B. 巴蜀地区的画像砖石都是以宴乐烹饪为题材,因此不仅尤为世俗化还独具特色。

C. 引用余上泅《蛮洞竹枝词》“漫踏高枝摘海椒,冬来采得春花戴”是为了说明嘉庆以后,黔、湘、川、赣几省辣椒种植普遍起来的现象。

D. 作者对于烹调真心热爱,开发出古川菜菜品,并参与组建餐饮服务企业,还创建了西南大学地方史研究所川菜文化研究室和烹饪实验室。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列举四川说唱俑和巴蜀地区的画像砖石,呈现了巴蜀社会对饮食的关注度。

B. 文章第三段先引用史料对“蜀椒”的记载,继而论证蜀人对“辛香”的偏爱。

C. 文章第七段列举蓝勇等历史学家在讨论王朝兴衰之外,发现民众在柴米油盐日常中的喜好和快乐,使得学术事业更为丰满、充实,富有生活气息。

D. 文章主要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论证结构清晰,具有辩证意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性情恭烈惹风潮,味要和平缓缓调。

怪得人心都辣坏,劝君少吃七星椒。

”诗句,是为了论述川南自贡一带嗜辣尤为著名的现象。

B. 如果所有的历史学家能在讨论王朝兴衰、执政得失、治国成败之外,关心普通人的生活、考察世俗文化、发现民众在柴米油盐日常中的喜好和快乐,就能使学术事业更为丰满、充实,富有生活气息。

C. 关于四川地区最早对花椒的记载应该是在乾隆十四年修《大邑县志》卷三《物产》中。

D. 作者认为对于社会生活史而言,饮食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小题(本题共3小题,12分)
袁隆平:农校里走出来的科学家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

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在童年袁隆平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

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

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

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
了极大的兴趣。

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

他教外语,效果良好。

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外文的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

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

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

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

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

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1959年是袁隆平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

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

”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

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

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

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

1960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他在育种方法上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

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

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袁隆平(开场白):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主特人: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

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电视片《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
②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袁隆平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充分表现出他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品格。

B.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

他认为教师只有把问题钻得又深又透,才能把课讲好。

C.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D.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

科技成果的创造,得益于教学、生产、科研的紧密结合。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袁隆平凭借杂交水稻技术及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117),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B.袁隆平最终能够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与他从小就有的远大志向,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密不可分。

C.袁隆平教学认真,他教各种学科都肯下苦功夫;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大胆探索;他走出课堂,从实践中找答案。

这些均为他后来攻克“杂交水稻”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没有大作为。

6.你心目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本题共3小题,15分)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

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

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

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

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

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稽,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

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

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顾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

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

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

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

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

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

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潮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一团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④蒙自武庙街的顾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

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

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顾楼叫成了听风楼。

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

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

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

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

有的同学竟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⑧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

我不由想起朱自清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

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冯友兰先生在题词中也说:“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

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

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

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牌匾。

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

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

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醒……”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

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

”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

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翼,一袭长衫,飘然而行。

……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

“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
依不舍的情绪。

”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

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

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

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激池的水。

⑪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
7.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
...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借追怀全民族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溯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貌。

B.“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

C.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D.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8.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

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6分)
9.文中闻一多先生“怒读救国”,获得“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体现了哪些精神?结合闻一多先生的人生经历谈谈你的感悟,不少于50字。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项王军壁垓下壁:修筑营垒驻扎
B.田父绐曰绐:欺骗
C.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受
D.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购买
11.下列文化常识错误
..的一项是()
A.古文中“河”常指黄河,“江”常指长江。

本文中的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B.古人讲究谦敬。

对别人表示尊敬常称字、号、官职,对自己称名。

如文中“籍独不愧于心乎?”中,“籍”是项羽自己的名,表示谦虚。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从商周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历史,其体例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其中,世家是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