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第一中学分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第一中学分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箓竹山房
吴组缃
阴历五月初十和阿圆到家。
母亲说,前些日子二姑姑托人传了口信来,要我和阿圆到她老人家那里去住些时候。
二姑姑的故事好似一个旧传奇的仿本。
多年以前,叔祖的学塾中有个聪明年少的门生,因为看见叔祖房里的帐幔,笔套,与一幅大云锦上的刺绣,绣得都是各种姿态的美丽蝴蝶,对绣蝴蝶的人起了羡慕之情:而这绣蝴蝶的姑娘因为听叔祖常常夸说这人,心里自然也早就有了这人。
这幕才子佳人的喜剧闹了出来,人人夸说的绣蝴蝶的小姐一时连丫头也要加以鄙夷。
放佚风流①的叔祖虽从中尽力撮合周旋,但当时究未成功。
若干年后,少年赴南京应考,船翻身亡。
绣蝴蝶的小姐那时才十九岁,闻耗后,在桂花树下自缢,为园丁所见,救活了。
少年家觉得这小姐尚有稍些可教化之处,商得了女家同意,大吹大擂接小姐过去迎了灵柩;麻衣红绣鞋,抱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
响潭的两岸,槐树柳树榆树更多更老更葱茏,两面缝合,荫罩着乱喷白色水沫的河面,一缕太阳光也洒不下来。
沿着响潭两岸的树林中,疏疏落落点缀着二十多座白垩瓦屋②;西岸上,紧临着响潭,那座白屋分外大;梅花窗的围墙上面探露着一丛竹子,一半是绿色的,一半已开花,变成槁色。
——这座村子便是二姑姑的村庄金燕村,这座大屋便是二姑姑的家宅箓竹山房。
二姑姑多年不见,显见得老迈了。
那张苍白皱褶的脸没多少表情。
说话的语气,走路的步法,和她老人家的脸庞同一调子:阴暗,凄苦,迟钝。
她引我们进到内屋里,自己跚跚颤颤地到房里去张罗果盘,吩咐丫头为我们打脸水——这丫头叫兰花,三十多岁了。
她陪姑姑住守这所大屋子已二十多年,跟姑姑念诗念经,学姑姑绣蝴蝶,她自己说不要成家的。
二姑姑说没指望我们来得如此快,房子都没打扫。
领我们参观全宅,顺便叫我们自己拣一间合意的住。
邻着花园有座雅致的房,门额上写着“邀月”两个八分字。
和姑姑说,我们就住这间房。
姑姑叫兰花开了锁,两扇门一推开,就噗噗落下三只东西来:两只是壁虎,一只是蝙蝠。
我们都怔了一怔。
壁虎是悠悠地爬走了;兰花拾起那只大蝙蝠,轻轻放到墙隅里,呓语着似地念了一套怪话:“福公公,你让让房,有贵客要在这里住。
”
阿圆惊惶不安的样子,牵一牵我的衣角,意思大约是对着这些情景,不敢在这间屋里住。
二姑姑年老还不失其敏感,不知怎样她老人家就窥知了阿圆的心事:
“不要紧,——这些房子,每年你姑爹回来时都打扫一次。
停会,叫兰花再好好来收拾,福公公虎爷爷都会让出去的。
”
阿圆用一个小孩子的神秘惊奇的表情问我说:
“怎么说姑爹?……”
兰花瞪着两只阴沉的眼睛低幽地告诉阿圆说:
“爷爷灵验得很啦!三朝两天来给奶奶托梦。
我也常看见的,公子帽,宝蓝衫,常在这园子里走。
”
阿圆扭着我的袖口,只是向着兰花的两只眼睛瞪看。
不久吃晚饭,我们都默然无话。
我和阿圆是不知在姑姑面前该说些什么好;姑姑自己呢,是不肯多说话的。
偌大的屋子如一大座古墓,没一丝人声;只有堂厅里的燕子啾啾地叫。
兰花向天井檐上张一张,自言自语地说:
“青姑娘,还不回来呢!”
二姑姑也不答话,点点头。
阿圆偷眼看看我,——其实我自己也正在纳罕着的。
吃了饭,正洗脸,一只燕子由天井飞来,在屋里绕了一道,就钻进檐下的窝里去了。
兰花停了碗,把筷子放在口沿上,低低地说:
“青姑娘,你到这时才回来。
”悠悠地长叹一口气。
我释然,向阿圆笑笑;阿圆却不曾笑,只瞪着眼看兰花。
邀月庐日间还算是清新明朗,谁知这天晚上,大雨复作;一盏三支灯草的豆油檠摇晃不定;远远正屋里二姑姑和兰花低幽地念着晚经,听来简直是“秋坟鬼唱鲍家诗”;加以外面雨声虫声风弄竹声合奏起一支凄戾的交响曲,显得这周遭的确鬼趣殊多。
一阵飒飒的风摇竹声后,忽然听得窗外有脚步之声。
声音虽然轻微,但是入耳十分清楚。
“你……听见了……没有?”阿圆把头钻在我的腋下,喘息地低声问。
“……”我也不寒而栗。
她突然尖起嗓子大叫一声,搂住我,嚎啕,震抖,泣不成声:
“你……看……门上!……”
我看门上,——门上那个册叶小窗露着一个鬼脸,向我们张望;月光斜映,隔着玻璃纱帐看得分外明晰。
说时迟,那时快。
那个鬼脸一晃,就沉下去不见了。
我不知从哪里涌上一股勇气,推开阿圆,三步跳去,拉开门。
门外是两个女鬼!
一个由通正屋的小巷窜远了;一个则因逃避不及,正在我的面前蹲着。
“是姑姑吗?”
“唔——”幽沉的一口气。
我抹着额上的冷汗,不禁轻松地笑了。
我说:
“阿圆,别怕了,是姑姑。
”(选自语文读本必修四《箓竹山房》,有删改)
【注】①放佚风流:有才气而不受礼法拘束,品格清高,举止潇洒。
②白垩瓦屋:用白土涂饰墙面的瓦屋。
垩(è):用白土涂饰。
17.第2、3两节插叙了二姑姑年轻时的故事,这对刻画人物和展开情节有何作用?(4
分)
18.第4节所描写的环境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19.小说中的二姑姑和兰花主仆二人有哪些悖于常人的怪异言行?导致这种“怪异言行”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的概括与分析。
(6分)
20. 请探究作者在结尾设计了主仆二人“偷窥”这一情节的意图。
(6分)
参考答案:
17.表现了二姑姑对爱情执着的个性,刻画了二姑姑爱情遭鄙夷、扼杀,成亲时便成寡妇的悲剧形象。
(2分)交代了二姑姑悲剧人生的原因,为下文写二姑姑的种种病态言行做铺垫(埋下伏笔)。
(2分)
18.封闭、幽暗,没有生机。
(2分)衬托二姑姑内心世界的阴暗、凄苦以及她的悲剧命运。
(2分)
19.称蝙蝠、壁虎、燕子为“福公公” “虎爷爷” “青姑娘”;幻想死去的姑爹回家;偷窥“我”和阿圆。
(3分)
怪异言行的成因:长期孤寂的生活状态,压抑、病态的心理,封建礼教的束缚。
(3分)
20.情节安排方面,在把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气渲染到极致后,安排突然的逆转,收到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形象塑造方面,由“鬼”而“人”,表现人物病态行为下的正常的人性的本能,人物形象更丰满、真实。
主旨表现方面,揭露、控诉了封建礼教对正常人性的扼制、扭曲。
(每点2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就像一头大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其实都是盲人摸象。
每个诗人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生活的时空不同,创作的经验不同,写出来的诗,也就各有千秋,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
这很像太阳的万丈光芒,一个优秀的诗人,如果能够拽住其中一缕,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那就是造化有成了。
那么,什么是好诗?
好诗首先是感性的。
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理性的智慧编织出来的,那恐怕就不是诗了。
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高明的诗人,一定会将这种直感用文字迅疾地固定下来。
它是含着体温、裹着气息的,是一种吸纳着春温秋肃、寒来暑往的文字表达,是能够进入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的诗行。
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能够抛开一切表面的现象而直抵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
卓越的诗人,凭借他的感性天赋,信手拈来,任意挥洒,出神入化,比如李白与苏东坡,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
这样说来,诗就是那些具有感性天赋者的天下了吗?当然不是。
智性也很重要。
一个诗人,如果只有感性而没有智性,很难有大作为,他们常常虎头蛇尾,会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尤其容易坠入云雾山中,让人莫名其妙。
那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呢?当感性帮助诗人完成了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之后,智性会帮助诗人沿着感性的直觉,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与激发,促使诗行有如神助般喷涌而出。
感性迅疾转换为智性,智性又迅疾生发出激情与思想相融的表达。
智性即智慧的习性,这种习性一旦养成,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
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
我们说诗歌充满了魅力,其实,并不仅仅指的是感性与智性的表达,同时,一定还包含着神性。
什么是神性?这的确是很难说清楚的一种诗人的禀赋。
它存在于感性与智性之间那一段含混不清的地带,如此,感性与智性才获得了贯通一体的生气,得以迅疾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共同放射出诗歌的光芒。
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诗性。
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的,这个充沛指的就是诗的意境丰盈。
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的诗歌。
这首诗表面看是句子与句子的排列组合,其实更关键的是句子与句子相互激发着、推动着创造出来的诗境。
这个诗境,是由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共同完成的。
当我们蓦然回首再看这首诗时,就会发现,语言消失了,而诗的丰沛意境诞生了,令人深受感染。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4月29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是深奥的又是神秘的,诗人的创作就如同盲人摸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就像是摸象的盲人。
B. 诗人的创作之所以答案迥异,各具千秋,是因为诗歌创作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诗人的创作经验、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的空间,以及诗人所特有的知识结构等。
C. 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智性编织出来的,恐怕就不是诗了,因为好诗首先是感性的。
D. 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创作的诗歌,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感知。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智性即智慧的习性,一个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一旦养成智性,智性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
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
B. 感性不仅帮助诗人感知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帮助诗人完成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智性则进一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促使诗行泉涌而出。
C. 神性也是诗人的一种禀赋,神性使诗人的感性与智性贯通一体,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感性、智性和神性共同使诗歌放射出光芒。
D. 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就能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就能成为像李白与苏东坡那样,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的卓越诗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创作,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意境丰盈的诗歌。
B. 诗境是由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句子共同完成的;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意境丰盈的,使人得“境”忘“言”,深受感染。
C. 既使是一个优秀的诗人,能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也是难能可贵的,也算是造化有成了。
D. 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来说,神性为上,智性次之,感性为下,因为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
参考答案:
1. C
2. D
3. C
【1题详解】
试题分析:C偷换概念。
将原文的“理性的智慧”换为“智性”。
“理性的智慧”本质是“理性”,是相对于“感性”而言的。
【2题详解】
试题分析:D以偏概全。
“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应该同时具备感性、智性与神性。
【3题详解】
试题分析:D推断无据。
“神性为上,智性次之,感性为下”的表述文章中没有体现。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①旗袍原系旗人装束,几经沿革,一脉至今。
民国时期的旗袍,其大体形制沿袭了前朝旧式,却也融进了新进的时代意识,它是时代精进的形象见证。
由于旗袍的发展概括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所以,它不仅是服饰,不仅是审美,更是文化。
也许还不仅是文化,更是一种民族精神。
都说中华旧邦生性守旧,其实不然。
单以旗袍为例,当西方女界尚在推行束腰的时代,我们不仅毅然抛弃裹足陋习,更把旧式服装改造为领先潮流的时尚。
②旗袍款式的演进,充分说明中国人审美观念的趋时与前倾姿态。
传统的宽袍大袖,腰间束以很宽的腰带,原是为了适应游牧的草原生活,几经改进,顿时变成如今窄幅紧身、收腰、开衩的时尚的装束,这是一个姿态优雅的华丽的转身。
它充分展露女性的胴体美,颈部、胸部、腰部、臀部,凡是足以显示女性体态之美的部分,它都没有放过。
旗袍相当重视女性的这种身体资源,它全面而无保留地掌握了女性凹凸有致的体形优长,它推进并充分地展现这种美感。
③在人类的初民那里,衣着原是为了蔽体,有着十分明确的实用目的——避寒冻、挡风雨、防伤害。
后来文明程度高了,发展而为维护尊严和仪态。
再后来,人类懂得通过服饰来展示和享受美感,首先是欣赏女性美。
当然,展示女性的身体可以是裸体,也可以是通过类似“比基尼”的方式,但这些,不免总有点“一览无余”的缺憾。
一旦抛弃了外在的装饰,它就会违背人类审美的初衷。
④旗袍作为一种服饰,它的好处是欲显故藏,是半遮半露,是开合有致,是让人在隐隐绰绰之间能够更充分地想象。
旗袍的魅力不啻是一个始终如一的“诱惑”。
中国旗袍装扮了中国女性,旗袍让中国女性更美丽也更自信了。
这简直就是一支神笔,华贵而不事张扬,简约而含蕴丰富,它适中、含蓄而又充盈情趣与风韵,精致地勾勒着中国女性的美丽身段,绝不轻易放过任何可以展现女性之美的细节。
它是中国女性贴身的闺中密友。
⑤经过改造的现代旗袍在中国,流行于二十世纪最初的年代,成熟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四十年代是旗袍的鼎盛时期。
当时,在上海、在香港、在北平、在中国更多的城镇,旗袍造就了一派风华绝代的华丽。
以是之故,1929年南京政府曾在《服饰条例》中规定了女子礼服的式样,袄裙和旗袍并列其中。
当年对这一服饰的规定是:齐领、前襟右掩、长度至膝及踝之中点,袖长过肘及手脉之中点。
可惜的是,五十年代以后,旗袍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服饰,逐渐被列宁装、“布拉吉”、甚至军装取代。
自那以后,数十年间,中国女性的魅力身影消失在历史的风烟之中,女性服饰的男性化逐渐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
⑥时代的开放召唤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回归,女人们重新穿起了她们钟爱的旗袍。
她们恢复了自信。
(节选自《文汇报》,有删节)1.下列关于旗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旗袍作为一种传统服装,原来是旗人的装束,最初是为了适应游牧的草原生活而设计的,后来经过改造发展,成为领先潮流的时尚。
B.民国时期的旗袍虽大体形制沿袭了前朝旧式,但经过改造,造就了民国时代一派风华绝代的华丽,并成为女子礼服的式样之一。
C.由于旗袍的发展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所以它不仅是服饰、审美,还是文化、民族精神,更是时代精进的形象见证。
D.中国旗袍华贵而不事张扬,简约而蕴含丰富,能够精致地勾勒出中国女性的美丽身段,让中国女性更美丽也更自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几经改造后的旗袍,凡是足以显示女性体态之美的部分,它都没有放过,这种变化是一个姿态优雅的华丽的转身。
B.中国人一开始即掌握了女性凹凸有致的体型特点,为充分展示女性的胴体美,将旗袍设置为窄幅紧身、收腰、开衩的样式。
C.尽管比基尼、裸体等方式也可以展示女性的美丽,但和旗袍比较,抛弃了外在装饰的这些方式总有点“一览无余”的缺憾。
D.旗袍欲显故藏,半遮半露,开合有致,让人在隐隐绰绰之间能够更充分地想象,既给人以美感,又是一种诱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社会生产力低下时人类穿衣只为避寒冻、挡风雨、防伤害,当文明程度高了之后,人类懂得通过服饰来展示和享受美感。
B.当西方女界还在推行束腰的时候,我们就毅然抛弃裹足的陋习,并对旗袍的款式进行了改进,旗袍款式的改进说明了中国人审美观念的趋时与前倾。
C.1929年南京政府在《民国服制条例》中规定旗袍为女子礼服之一,并对这一服饰的领、袖、前襟、长度等做了具体要求。
D.虽然时代的开放召唤人们审美意识的回归,旗袍也被女子们重新穿起,然而女性服饰的男性化也逐渐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
参考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霸字元伯,颍川颍阳人也。
汉兵起,光武过颍阳,遂从击破王寻、王邑于昆阳。
及光武为大司马,以霸为功曹令史,从度河北。
宾客从霸者数十人,稍稍引去。
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
努力!疾风知劲草。
”及王郎起,光武在蓟,郎移檄购光武。
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
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
既至信都,发兵攻拔邯郸。
霸追斩王郎,得其玺绶。
封王乡侯。
从平河北,常与臧宫、傅俊共营,霸独善抚士卒,死者脱衣以敛之,伤者躬亲以养之。
光武即位,以霸晓兵爱士,可独任,拜为偏将军。
四年秋,帝幸谯,使霸与捕虏将军马武东讨周建于垂惠。
苏茂将五校兵四千余人救建,武恃霸之援,战不甚力,为茂、建所败。
武军奔过霸营,大呼求救。
霸曰:“贼兵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
”乃闭营坚壁。
军吏皆争之。
霸曰:“茂兵精锐,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虏与吾相恃,两军不一,此败道也。
今闭营固守,示不相援,贼必乘胜轻进;捕虏无救,其战自倍。
如此,茂众疲劳,吾承其弊,乃可克也。
”茂、建果悉出攻武。
合战良久,霸军中壮士路润等数十人断发请战。
霸知士心锐,乃开营后,出精骑袭其背。
茂、建前后受敌,惊乱败走,霸、武各归营。
贼复聚众挑战,霸坚卧不出,方飨士作倡乐。
茂雨射营中,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动。
军吏皆曰:“茂前日已破,今易击也。
”霸曰:“不然。
苏茂客兵远来,粮食不足,故数挑战,以侥一切之胜。
今闭营休士,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茂、建既不得战,乃引还营。
十三年,增邑户,更封向侯。
三十年,定封淮陵侯。
永平二年,以病免,后数月卒。
(《后汉书.王霸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郎移檄购光武。
购:悬赏捉拿
B.发兵攻拔邯郸。
拔:攻取
C. 乃闭营坚壁。
壁:驻扎
D.方飨士作倡乐。
飨:犒劳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不甚力,为茂、建所败。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捕虏无救,其战自倍。
C.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伤者躬亲以养之。
D.吾其还也。
霸追斩王
郎,得其玺绶。
6.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霸“善抚士卒”和“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 ) A.死者脱衣以敛之。
霸追斩王郎,得其玺绶。
B.方飨士作倡乐。
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动。
C.客兵远来,粮食不足。
贼兵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
D.伤者躬亲以养之。
不相援,贼必乘胜轻进。
7.将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分)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5分)
参考答案:6.【答案】D (A中后一句是写王霸作战英勇;B中后一句是写王霸处变不惊;C中前一句是写王霸与其部下分析敌兵的现状。
)
7.【答案】(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父母宗族,都被杀戮和没收。
现在听说秦王用一千斤铜、一万户人家的封地来悬赏将军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
5. ①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16、选文第①节中,作者描写的箫声有什么特点?又是怎样描写箫声的?(3分)
17、选文在第②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18、翻译“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分)
参考答案:
6. 解释词语及默写。
(18分)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含义。
(10分)
(1)郑既知亡矣()(2)若不阙秦()(3)进兵北略地()
(4)而燕见陵之耻除矣()(5)终已不顾()(6)燕王诚振布大王之威()(7)谁为大王为此计者()(8)常以身翼蔽沛公()(9)范增数目项王()
(10)道芷阳间行()
参考答案:
(1)已经(2)侵损,削减(3)掠夺(4)被(5)回头(6)通震”,惧怕(7)替,给(8)像翅膀一样(9)用眼睛示意(10)取道
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下列对“文化产业”要素提炼,最恰当的一项是()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正要途径。
文化产业是经营性的,应当追求经济效益。
离开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动力。
创造经济效益,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目标。
然而,文化产品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这决定了发展文化产业不能仅仅注重经济效益,必须同时注重社会效益,而且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文化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因此,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最终也要落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
A. 经营性质追求经济效益注重社会效益
B. 商品属性意识形态属性二者有机统一
C. 追求经济效益注重社会效益二者有机统一
D. 追求经济效益注重社会效益满足精神需要
参考答案:
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
题干要求“下列对‘文化产业’要素的提炼”,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概括。
筛选出关键句子:“文化产业是经营性的,应当追求经济效益”“这决定了发展文化产业不能仅仅注重经济效益,必须同时注重社会效益,而且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文化产业才能健康发展”,据此提炼出关键词:“追求经济效益”“注重社会效益”“二者有机统一”。
A项,“经营性质”与“追求经济效益”所指相同;
B项,“商品属性”“意识形态属性”说的是“文化产品”,而非“文化产业”;D项,末句谈到“满足……”“促进……”两个方面,提炼只及其一,不妥;再者,末句所言为“发展文化产业”目的。
故选C。
8. 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4分)
春满杏坛杏林春风妙手仁心志展宏图
济千世桃李秀拂万家日月新
学校对
联:
医院对
联:
参考答案:
学校对联:春满杏坛桃李秀志展宏图日月新(2分)
医院对联:妙手仁心济千世杏林春风拂万家(2分)
(前后句颠倒得1分)
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公务人员上班时间上网娱乐、聊天,影响了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的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B. 在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过节绝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乐,而是在追求一种闲适和愉悦,是一种传统的精神延续。
C. 通过缩减私人汽车数量,减少家庭用煤炉做饭次数,禁止秋后农民在田里烧秸秆,使我们的空气污染指数降低,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生活质量。
D. 我国“全面二孩”政策已经开始实施,但公众的生育意愿是否能跟上政策步伐却仍是个问题:在较高的抚养成本面前,不少育龄夫妇打起了“退堂鼓”。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A语序不当,应改为“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没有引起政府的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B关联词语不搭配;C成分残缺,无主语。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分残缺是病句常考内容。
句子一般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成分残缺一般主要表现在主、谓、宾和修饰成分的残缺。
主语残缺主要有:滥用虚词(介词)造成主语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