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临摹圣教序

合集下载

王羲之圣教序入门最详细的笔法

王羲之圣教序入门最详细的笔法

王羲之圣教序入门最详细的笔法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他的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中《圣教序》更是被誉为“书法之祖”,被广泛传颂至今。

作为书
法爱好者,学习《圣教序》的笔法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圣教序》的笔法,从最基础的点画、结构到整体的布局,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一经典作品的精髓。

首先,我们来看《圣教序》的点画。

王羲之的点画以骨韵为主,笔画有韵律感,有节奏感。

在点画上,我们要注意每个笔画的起落和力度,保持笔画的统一和连贯。

同时,要注意笔画的长短、粗细、虚实,以及笔画之间的间隔和相互关系,让整篇作品呈现出优美的韵律感。

其次,是结构的构造。

《圣教序》的结构十分严谨,由纵横平交
组成。

纵向分为五段,横向分为十二行,平交在每个头、口、齿、舌、牙、喉六个部位。

在结构上,我们要注重每个部位的对称和协调,让整篇作品呈现出完美的结构感。

最后,是布局的安排。

《圣教序》的整体布局非常考究,包含着
王羲之对佛教的崇敬和对书法的热爱。

在布局上,我们要注重整体性和平衡性,将每个部分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整篇作品呈现出和谐美感。

综上所述,《圣教序》的笔法涉及到点画、结构和布局三个方面,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注重细节,把握笔画的韵律感、结构的严谨性和布局的和谐美感。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研究,《圣教序》的笔法才能真正
被我们掌握,从而在书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王羲之圣教序临习指导

王羲之圣教序临习指导

王羲之圣教序临习指导(转)(2011-04-25 21:04:06)转载▼标签:杂谈《圣教序》应注意的笔画和结构一、点的写法:行书点的笔法变化比楷书丰富,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动势和游丝.以斜点为例,其笔法为:顺锋入笔,略顿,蓄势后向左下出锋成钩.例如:“深”红色箭头所指。

两点呼应:左点出锋,顺势带出右点,两点之间笔断意连,顾盼有情,联系密切。

斜点: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轻收,注意形态上与下一笔呼应。

例字:二、横的写法:行书横的笔法在楷书横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感,尤其当多横组合时,更强调彼此间的变化及映带关系。

其笔法为: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放。

如:“百”字红色箭头所指。

长横:长横入笔转锋的动作比短横更显著。

以点代横:行书无论短横与长横笔法均相同,即: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收(有时蓄势出锋成钩)。

例字:三、竖的写法:行书竖的用笔与楷书相似,也分为悬针竖和垂露竖。

其区别在于:行书竖画有时不如楷书竖画挺直,有时还出现游丝和出钩,这些都是为了加强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

如:“邦”字,红色箭头所指。

垂露竖:逆锋入笔,转锋后向下行笔,至尾端回锋轻收。

两笔长短、直弧、位置高低均有差异。

例字:四、撇的写法:行书撇分为回锋撇与出锋撇。

与楷书撇比较而言,行书撇更多曲折变化,且增加了回锋出钩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映带关系。

如:“形”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撇: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蓄势后向左下出锋,短促而有力。

回锋撇:顺锋入笔,转锋下行,微弧,至尾端戛然止笔,有回锋之意而无回锋之笔。

例字:五、捺的写法:行书捺分为出锋捺、回锋捺和以点代捺。

对具体的笔画而言,又有轻垂、方圆、长短、徐疾等变化,主要以体现行书的流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为原则。

如:“春”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捺:顺锋入笔,向右下行笔,运笔遒劲果断,顿笔后向右渐提笔出锋。

此捺与楷书写法一致。

例字:六、挑的写法:行书桃的笔法比楷书更为丰富,这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关系。

圣教序临习要领

圣教序临习要领

《圣教序》是笔法森严、结构完美、变化无常、刻工精良的碑帖,临习时必须心平气和,细致周到。

无论从气势、章法,还是从用笔、结体,都须注意观察,细细体验。

一、《圣教序》因为是集王字,字迹大小完全是按墨迹的原尺寸,多为一寸之内,也是当时晋代指的“八分”书大小。

系用指,稍加掌功而得。

初学者,不容易将字写到原大,可以先放宽尺寸,逐渐缩小恢复至原大。

不宜写得过大,因为这要牵涉到用腕、用肘及用臂,便不得其本碑要领。

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果用极不相配的工具,花大量时间,欲得其效果,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无。

久而久之,便丧失临习的兴趣,或自然地放弃,草草、急迫地进入“创作”,随意发挥,走不了几步便可能自食其果。

因此,纸、笔等工具的选择,势必首当其冲。

就《圣教序》而言,那个时代属王字的鼎盛时期,工具极其考究。

如果要实临得相像,工具当选用准确,或是比较贴近。

那时,贵族、宫廷中大部分用绢、绫,或是质地柔绵、细腻的纸。

生宣诞生在明末,《圣教序》时代是没有生宣的,因此如今实临也避免用这种渗水量过大的生宣。

也不宜用杂质过多、颗粒过粗的纸张,否则王字的细微处便无法体现。

我们如今在实临中当然不可能用价格昂贵的绢、绫之类,但可以选择一些质地细腻、绵柔的纸,吸水量要小些,譬如元书纸、报纸、仿古宣、熟宣、包装纸及一些书籍用纸均可。

笔的选择尤为重要。

首先要选择新或较新的笔。

古人用笔很讲究,稍一颓毛,秃了,旧了,便弃之,不像今人一支笔会用上五年、十年,也不更换。

王字遒劲坚挺,且婀娜多姿,清利飒爽,且志气平和。

虽羊毫、狼毫均可,但羊毫不宜过长过软,狼毫不宜过粗过硬,最好是中、小白云加健。

笔锋一般在一寸之内。

不宜长放于水中浸泡,过于胖大,使用不便。

用后清水爽干。

使用起来不顺手、不见效的笔不要勉强为之,多试几种为好。

总之,笔是宜小不宜大,锋是宜短不宜长,笔杆是宜细不宜粗,毫是宜尖不宜秃。

能够选择一支合适的笔,等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如何临习王羲之集字《圣教序》?

如何临习王羲之集字《圣教序》?

如何临习王羲之集字《圣教序》?首先,谢谢邀答。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有一定造诣的书法家,应该多向个性化发展,走自己的道路,太过刻意的追求临摹作品,会埋没了自己的个性很难再有创新。

好的可以做为标杆,但是不能做为自己的标准,希望我们的各位大神能坚持走自己的路创造出更多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

临摹王羲之书法,主要有三类作品作为参照:一是手札,二是《兰亭序》,三是《圣教序》。

手札精妙,然字数少,《兰亭序》版本多,需要自己甄别真假,因为原版本来就已经没有流传出来,只能临摹副本。

所以大家要多注意,最有名的临摹本,《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

《圣教序》字数多,而且是原大钩摹,可以一窥王字气象;临摹的第一个问题是先解决笔法。

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贯气”。

取法《圣教序》,实质上是对这一“集字”作品的“再集字”,很容易出现一盘散沙的情况,临摹时必须使全篇字形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所以说,入帖极难。

《圣教序》在书体上涵盖草、行、楷等三类,而且气息被限制在单个字之内,缺少挥运时一气呵成的自然而然。

但另一方面,集字是从临摹过渡到创作的一个重要转化阶段。

书家必须具备一定的转化能力,这个与艺术想象力密不可分。

也可以理解为抽象思维。

书法家针对某种记忆表象进行分析,再结合个人的积淀加以综合,进而将两者结合加以改造,为我所用,这就是转化的能力。

关键有两点:个人丰富的修养积淀,和触发灵光一现的契机,缺一不可。

临摹《圣教序》,不是简单地从石刻转化为墨迹,而是像太极一样要能有刚有揉,有气息流动。

字与字之间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彼此间有了呼应,有了血肉关联,而且要不拘小节,只有避免斤斤计较某一二笔,才有完美的整体。

因为有精深的技法功底,不管如何放浪,都能做到纵意所如。

做到无我而不忘我。

1、图1为实临,图2为意临。

对比以上两幅王铎临摹的作品可以看出作者不同的状态。

所谓的实临和意临,其实是对临摹最终结果的判断,临摹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应该是一种刻意的预设行为,以免失去书写的自然心态。

从用笔到结构教你精摹《圣教序》,零基础也能轻松学会(上篇)

从用笔到结构教你精摹《圣教序》,零基础也能轻松学会(上篇)

从用笔到结构教你精摹《圣教序》,零基础也能轻松学会(上篇)1.临摹的时候如何用笔临摹的第一步要求我们能够准确地观察出字体轮廓,这就考验到了我们的分析能力。

在下笔临摹之前,我们可以先用笔将字的轮廓画出。

如图中所示,我们想要临摹“穷”字下半部的“弓”,那么在临摹之前我们可以用笔尖以较细的笔触仔细的勾画出“弓”字的轮廓。

在勾画轮廓线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原帖的每一个细节。

比如上面的一笔,在转折处以及末端的笔触较粗,中间较细。

而下面的第二笔则恰恰相反,是两头细中间粗。

这些小的细节都是我们在第一步勾画轮廓的时候就需要注意到的,只有轮廓画准了,才能保证临摹的准确性,也为我们之后的步骤奠定了型的基础。

确定了轮廓之后,就到了考验我们控笔能力的时候了。

在下笔的时候,我们需要掌握笔画的粗细与角度。

笔画的粗细由笔的提按控制。

我们依旧用这个“弓”字来举例,在勾勒轮廓线的时候,我们已经确定了字体的粗细变化,起始处的笔触较粗,也就是说我们用笔时要向下按,在笔画达到了与原帖同样的粗度时轻轻提笔继续向下,画出“弓”字的第一笔,在第一笔的最后我们继续将笔向下按,准确的体现出笔画的粗细变化。

我们再来说角度,角度就是需要我们注意笔画的倾斜程度与弯曲程度。

比如下图这个“弓”字,它第一笔的倾斜程度与第二笔的弯曲程度都不是很大,这就提醒我们在用笔的时候要用的收敛,不要为了体现出角度,而去刻意的扭转毛笔,这样反而会使写出的字与原帖相去甚远。

最后的步骤就是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练习,形成手部的肌肉记忆了。

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握笔不要握的过紧,一定要给手指与手腕留出空间,保证灵活度。

再有就是在下笔的时候,我们要有意的去拆解一下手部动作的细节。

比如,写向下的笔画时,我们用的是中指与食指向下拉,在笔画的过弯处,我们的无名指要上挑,而在写有曲度的笔画时,我们要尽量的用手腕去控制。

讲了这么多,总的来说就是观察轮廓、控制用笔与反复练习,如果你能做到这三点,临摹对你来说就不再是什么大问题了。

圣教序笔法详解

圣教序笔法详解

圣教序笔法详解(原创实用版)目录1.圣教序的概述2.圣教序的笔法特点3.圣教序的笔法详解4.圣教序的笔法对书法的影响正文【圣教序的概述】《圣教序》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创作的一部书法艺术作品,全名为《大唐三藏圣教序》,是欧阳询晚年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优美的文字内容,被誉为“楷中之冠”,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圣教序的笔法特点】《圣教序》的笔法独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笔画瘦劲有力:欧阳询以瘦硬笔法著称,其作品中的笔画刚劲有力,犹如钢筋铁骨,富有力度感。

2.结构紧凑稳重:欧阳询的书法结构紧凑,稳重和谐,每个字的笔画、结构都经过精心安排,呈现出一种严谨的美感。

3.笔势流畅自然:《圣教序》中的笔势流畅自然,毫无拘束,每个笔画之间的过渡都非常自然,给人以舒适愉悦的感受。

【圣教序的笔法详解】《圣教序》的笔法详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点画:欧阳询的点画独具特色,其形状瘦长,力度强劲。

在书写时,要注意点的起笔和收笔,要有力度,同时保持流畅。

2.横画:横画是《圣教序》中的基本笔画之一,书写时要求平稳有力,与竖画形成和谐的对比。

横画的起笔和收笔要干净利落,中间部分要保持流畅。

3.竖画:竖画在《圣教序》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竖画的书写要求直挺有力,与横画相得益彰。

竖画的起笔和收笔要严谨,中间部分要保持笔势的流畅。

4.撇捺:撇捺是楷书中较为复杂的笔画,要求书写时要做到力度适中,既要表现出笔画的力度,又要保持其美感。

在书写时,要注意撇捺的过渡和收放。

5.结构:欧阳询的书法结构紧凑稳重,每个字的笔画、结构都经过精心安排。

在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布局和搭配,力求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圣教序的笔法对书法的影响】《圣教序》的笔法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书法家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和传承。

通过学习《圣教序》,人们可以了解到楷书的基本笔法和结构,对于提高书法技艺具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圣教序》的笔法也影响了其他书体的发展,如行书、草书等,使得这些书体在笔法上更加丰富和完善。

以《圣教序》和《蜀素贴》为例,说说如何临写行书,值得你们学习

以《圣教序》和《蜀素贴》为例,说说如何临写行书,值得你们学习

以《圣教序》和《蜀素贴》为例,说说如何临写行书,值得你们学习笔者一直发现一个问题,大部分书法学习者,都喜欢用《圣教序》和《蜀素帖》为帖子,没日没夜的临习。

今天笔者就专门说说如何临写行书作品。

1、学习行书以临摹《圣教序》为宜。

要把握此帖的艺术风貌和特征,如笔致遒润儒雅、字态俊丽秀逸、气息中和怡淡等,其用笔内掖收敛,线条瘦硬劲挺,点画的组合、偏旁的揖让、牵丝映带、笔势字势等纯出自然。

通临时注意纠正线条拖沓纤弱,即骨不健、气不畅、墨不沉等通病。

在通临的基础上,就要打好攻坚战,从字型、字势,笔型、笔势及笔画的粗细对比、墨色变化(可参照兰亭墨迹)等方面,一个字一个字地过关。

要在背字型上下功夫,达到在创作作品时如囊中探物般的熟练程度。

一件作品水平的真正高低,甚至可以说书法的内行与外行的区别,往往取决于细微的一点点上,所谓“纤维向背,毫发死生”是也。

所以临写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细节,包括笔画位置、粗细长短搭配、字形大小、墨色浓淡枯湿、笔画及字形的揖让、呼应关系等,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也不放过,以训练、提高自己的眼力。

有了《圣教序》的基础,学《兰亭序》就容易得多,并重点学章法、贯气及细微之处;然后再学王之诸手札,学习王羲之怎样因字赋形、因情谋篇等等。

2、从某种意义上说临帖是临书者理解力和功力的总和。

临帖要坚持读、摹、临三结合,读以得其趣,通过读将范本中的点、画、构、势、结体等特点深深印入脑海中;摹以得其形,字之神韵不能离开结构,在读的基础上就要专心致志于字迹中,记准各种字型;临以得其意,经上两步的努力,这一步就会如鱼得水,再略参己意,发韧自己的积累,进入准创作。

3、对于“气”的贯通和“势”的生发的学习,当然与熟练程度有关,但关键是要有这个观念,无论是“读”、“临”或“创”,有无这个观念是大不一样的,可从古今书论中找这方面的论述,仔细阅读体会。

4、黄庭坚行书笔势纵横,点画开张,虽是辐射式结构,但并不疏松;体势欹斜,但并不倾倒。

写好《怀仁集王圣教序》试试这几招

写好《怀仁集王圣教序》试试这几招

写好《怀仁集王圣教序》试试这几招《怀仁集王圣教序》,注重点画是临习的基础。

王羲之《圣教序》真迹拓本米格高清字帖: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二王法书的特点就像拉满的弓,没放出去,充满弹性和张力,而笔法内敛,如张旭光先生所说闭合性特点类似。

而米芾、王铎的法书特点,也如拉满的弓,但射出去了,张力外拓,率意弥满。

古代法书往往有其传承和相通性,又有各自特点。

王羲之《圣教序》临摹技法简述:仔细读帖,努力发现其中规律性的东西。

行书的笔法主要是转笔和折笔。

由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刻碑,所以,多方笔、折笔,力量感强。

因此,临摹时要多用翻折笔法,才能体现其中蕴涵的骨峻气清的神志。

王羲之在创造“新体”中,也创造了“一拓直下”的笔法,《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横画竖画几乎都是用这个笔法。

结字敧侧多变,让左侧右。

以上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临习中善于研究,善于发现。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集字,原来王字的章法不存,故王世贞说:“《圣教序》书法为百代楷模,病之者第谓其结构无别构,偏傍多假借,盖集书不得不尔。

”为此,一方面要体会怀仁在处理行气连贯,字形、大小的选择,笔势承接等上的匠心;另一方面要将不连贯的连贯起来,使之势眿贯通。

我们还可以做这样一个试验,取王铎、郑燮、张瑞图、何绍基、康有为、赵之谦书统统撕成碎片,搅和之后再进行分离,筛选时肯定不会有什么困难,因为他们各自笔下的线条是极具个性化的,这种个性化线性的信息就储存在只字片纸之中,辨析它们是非常容易的事。

二王、欧褚、黄米、董赵等,莫不如此。

因此可证,“线性”是构成个性笔法风格特征的集中体现。

点:从左上方向右下方落笔,稍顿后即向左下方撤出。

用力轻松,动作利索,仿佛叶落打秋窗。

然而点有直弧、大小、平斜、轻重、疏密、长短、仰垂、藏露、呼应、连绵等区别,临习必须找出各点的差别,掌握点的用笔法,注意其起落、角度以及位置和势态。

学习《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字帖和毛笔的选择

学习《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字帖和毛笔的选择

学习《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字帖和毛笔的选择学习《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字帖和毛笔的选择杨文博《圣教序》是王羲之字的集合,所以书写王羲之《圣教序》我一般建议两种临摹方法,即按原大临摹,二即是按照放大临摹。

因此临摹方式不一样,所使用的工具也不一样。

一、毛笔的选择1、临写原大的《圣教序》。

首先我建议使用小狼毫笔、中狼毫、紫毫笔。

此笔不易过大、不易过粗、不易过硬、不易过长。

笔锋的长度一般是在2厘米到3厘米为好。

而且要求聚锋能力好。

总而言之,因为《圣教序》的字体不大,所以用笔也不易太大。

当然对于功夫较好的人来说,使用羊毫,或者使用长峰笔也是经常见到的。

另外也可以选择小羊毫,加健白云等。

但是一定要有笔锋,聚锋能力强,有弹性。

2、临写放大的《圣教序》。

我建议使用大狼毫或者兼毫笔。

王羲之的字使转明显,被称为铁画银钩。

因此毛笔一定要具有弹性。

笔锋长度在3——5厘米均可,这要看自己写多大的字体。

加健羊毫、狼羊兼毫、七紫三羊、兼鬃笔等都是很好的书写工具。

另外功夫好的也可以使用中长锋羊毫,长峰羊毫也可以。

二、墨汁的选择。

墨汁现在一般人使用一得阁墨汁。

其他的墨汁如中华墨汁、中华书画墨、红星墨都是上好的书写墨汁。

当然如果自己喜欢研磨墨汁更好。

但是无论是什么墨汁,都要根据宣纸的特性适当加水。

三、宣纸的选择。

临写原大的《圣教序》,因为字体较小,掌握不好生宣的朋友可以使用熟宣,或者使用半生半熟的宣纸。

一些色宣、洒金宣、洒银宣、水纹宣均可。

总之,临写原大的作品不要用太生的纸,以避免过于洇湿。

临写放大的《圣教序》就可以选择生宣,当然上述的那些也是很好的选择。

平常练习用可以选择毛边纸、元书纸、报纸等均可。

推荐使用——元书纸和毛边纸。

四、《圣教序》字帖的选择。

现在《圣教序》字帖的版本较多,我推荐使用文物出版社和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拓本。

另外如果朋友们对古文不太了解,可以买书的侧面带翻译文字的版本,对于理解文章内容来说更有好处。

集王羲之《圣教序》的临摹技巧,部分单字临摹示范

集王羲之《圣教序》的临摹技巧,部分单字临摹示范

集王羲之《圣教序》的临摹技巧,部分单字临摹示范王羲之的《圣教序》,人称“极备八法之妙”,“为千古自学之祖”。

史称唐太宗李世民崇王重教,视王羲之为书圣,尊佛教为圣教,他亲自撰写了赞美玄奘的文章《大唐三藏圣教序》。

时人怀仁和尚花费24年心血,从王羲之的书迹中一个一个集字。

后终于集成《大唐三藏圣教序》,此帖完全是王羲之的笔墨真迹,字画神韵与转折起落,无不通透王书神采。

临习《圣教序》时,可结合其他法帖,取其源头之字,细细加以推敲。

笔法:圣教序属内撅笔法,用笔体现为内转锋,其形内敛而严谨,但不失放逸。

使转、翻折、提按、侧锋、藏锋交替进行,侧锋取势,藏锋蓄势,生动而多变。

章法:由于是集字而成,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缺乏连贯是该帖的缺点,临习时,一定要注意字的大小,楷、行草之间的巧妙应用,字态的左右摆动,字距与字距之间的紧松,书写的快慢节奏,来改变该帖行气不足的弊病。

在尝试创作中要注意字的大小、长短,及字与字的避让、穿插,由单个字、二个字、三个字以上的组合关系,单字与群组、群组与群组的承接、过渡及展拓而开,把握其笔法严谨清峻、灵活多变,捕捉与圣教之共鸣处,达意抒情,慢慢从临习中向创作过渡。

取自《兰亭序》:可、夫、仰、或、怀、形、趣、为、殊、静、然、知、将、随、迁、迹、况、人、哉、揽、昔等字。

《何如帖》:寻《奉橘帖》:百、霜、降。

疏朗空灵字例:仁、松、仪、佛、散、作、净、法、远、细、空、荒、处、无、葛、爱。

高低倾斜字例:切、津、静、说、使、精等。

化大为小变疏朗字例:叶、若、竟、控、长、霞、浣、溪、与、昨、闲、观、慨、况、道等。

用足弧线字例:彼、足、即、武、敬、敏等。

重点移位字例:圣、登、晨、而、群、蜜等。

左下:眼、引、尘、作、厉等。

右下:识、制、释、陵、腾等。

大小对比训练:“中”和:“真”、“五”和“是”,“一”和“显”,“日”和“黎”,“七”和“高”等。

粗细对比训练:“力”和“阴”,“化”和“长”,“生”和“十”,“仪”和“之”,“太”和“于”,“妙”和“大”等。

临摹圣教序的六个要点

临摹圣教序的六个要点

临摹圣教序的六个要点临摹圣教序以其简洁而有力的表达方式,为我们传授了宝贵的人生哲理。

以下是对其六个要点的生动、全面以及有指导意义的阐述。

第一个要点是“正心诚意”。

正心是指心态要端正,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要积极向善,对事物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诚意则是指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真诚,要用心去对待,不为表面功利,而是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

第二个要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指修养个人的品德和修行,提高自身素质。

齐家是指要和睦相处,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

治国是指作为一名公民,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国家的发展和民生问题。

平天下则是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稳,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三个要点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这个要点告诉我们要有创新精神和进取心,要不断学习和进步,超越他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同时也要有包容心和分享精神,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第四个要点是“活到老学到老”。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生的事情,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学习可以让我们保持头脑的活跃,增加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第五个要点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个要点告诉我们,知识不仅仅是为了拥有而是为了运用。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善于运用,才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而真正能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并从中获得乐趣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最后一个要点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个要点告诉我们学习要注重思考和反思,要去深入理解知识背后的道理和原理。

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学习,保持对新知识的开放性和求知欲。

临摹圣教序的六个要点是我们人生的指路明灯。

只有通过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活到老学到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和进步。

所以,让我们用心体会这六个要点,注重实践和思考,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懈努力。

王羲之的圣教序书法教学

王羲之的圣教序书法教学

羲之的圣教序书法教学
羲之的圣教序书法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其具有浓郁的气势鲜明的特点。

以下是关于羲之的圣教序书法的教学方法:
1.观察:了解羲之的圣教序书法的笔画特点和书法结构,先观
察书法作品,体会其笔画的变化和组合,了解其构图和节奏,掌握其整体风格。

2.模仿:通过模仿,逐渐熟悉羲之的圣教序书法的笔画和组合,感受笔画间的运用和平衡,从而掌握并提高书法技巧。

3.练习:进行反复练习,尽可能多地书写羲之的圣教序,以熟
练掌握其笔画顺序和结构,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4.多写:多写可以锻炼书法技巧,进一步提高字的形美和神韵,同时也能帮助培养书写的习惯和风格。

在书写中应注重速度和流畅性,不必过于追求纸质效果,要注重墨脱的效果。

5.理解:最后要理解羲之的圣教序书法的内涵和精神,慢慢感
受其书写的情感和品格,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和墨学素养的目的。

王羲之行书《圣教序》教程,很详细!

王羲之行书《圣教序》教程,很详细!

王羲之行书《圣教序》教程,很详细!第一部分:基础笔画的写法一、点的写法:行书点的笔法变化比楷书丰富,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动势和游丝.以斜点为例,其笔法为:顺锋入笔,略顿,蓄势后向左下出锋成钩。

例如“深”红色箭头所指。

两点呼应:左点出锋,顺势带出右点,两点之间笔断意连,顾盼有情,联系密切。

斜点: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轻收,注意形态上与下一笔呼应。

二、横的写法:行书横的笔法在楷书横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感,尤其当多横组合时,更强调彼此间的变化及映带关系。

其笔法为: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放。

如:“百”字红色箭头所指。

长横:长横入笔转锋的动作比短横更显著。

以点代横:行书无论短横与长横笔法均相同,即: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收(有时蓄势出锋成钩)。

更多例字:三、竖的写法:行书竖的用笔与楷书相似,也分为悬针竖和垂露竖。

其区别在于:行书竖画有时不如楷书竖画挺直,有时还出现游丝和出钩,这些都是为了加强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

如:“邦”字,红色箭头所指。

垂露竖:逆锋入笔,转锋后向下行笔,至尾端回锋轻收。

两笔长短、直弧、位置高低均有差异。

更多例字:四、撇的写法:行书撇分为回锋撇与出锋撇。

与楷书撇比较而言,行书撇更多曲折变化,且增加了回锋出钩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映带关系。

如:“形”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撇: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蓄势后向左下出锋,短促而有力。

回锋撇:顺锋入笔,转锋下行,微弧,至尾端戛然止笔,有回锋之意而无回锋之笔。

五、捺的写法:行书捺分为出锋捺、回锋捺和以点代捺。

对具体的笔画而言,又有轻垂、方圆、长短、徐疾等变化,主要以体现行书的流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为原则。

如:“春”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捺:顺锋入笔,向右下行笔,运笔遒劲果断,顿笔后向右渐提笔出锋。

此捺与楷书写法一致。

更多例字:六、挑的写法:行书桃的笔法比楷书更为丰富,这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关系。

另外,由于有了曲折变化,行书挑的运笔速度也不如楷书挑那样短促。

圣教序行书式的写法

圣教序行书式的写法

圣教序行书式的写法
《圣教序》的行书式写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字法无常,尽得其势。

在《圣教序》中,字的形态和位置被强调,尽得其势,使得字体动感明显。

2. 突出字的特征。

例如,“阝”的耳朵和“可”字口的左竖,都是其特色的部分,需要特别注意。

3. 笔画迎让。

例如,“可”字中的两个竖笔的迎让关系,需要特别注意。

4. 等距。

无论是横档还是竖档,都需要保持等距,如“可”字的横笔和竖笔等距。

以上步骤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圣教序》的行书教程或请教书法老师,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如何写好《圣教序》?

如何写好《圣教序》?

如何写好《圣教序》?第一部分:基础笔画的写法一、点的写法:行书点的笔法变化比楷书丰富,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动势和游丝.以斜点为例,其笔法为:顺锋入笔,略顿,蓄势后向左下出锋成钩。

例如“深”红色箭头所指。

两点呼应:左点出锋,顺势带出右点,两点之间笔断意连,顾盼有情,联系密切。

斜点: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轻收,注意形态上与下一笔呼应。

二、横的写法:行书横的笔法在楷书横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感,尤其当多横组合时,更强调彼此间的变化及映带关系。

其笔法为: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放。

如:“百”字红色箭头所指。

长横:长横入笔转锋的动作比短横更显著。

以点代横:行书无论短横与长横笔法均相同,即: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收(有时蓄势出锋成钩)。

更多例字:三、竖的写法:行书竖的用笔与楷书相似,也分为悬针竖和垂露竖。

其区别在于:行书竖画有时不如楷书竖画挺直,有时还出现游丝和出钩,这些都是为了加强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

如:“邦”字,红色箭头所指。

垂露竖:逆锋入笔,转锋后向下行笔,至尾端回锋轻收。

两笔长短、直弧、位置高低均有差异。

更多例字:四、撇的写法:行书撇分为回锋撇与出锋撇。

与楷书撇比较而言,行书撇更多曲折变化,且增加了回锋出钩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映带关系。

如:“形”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撇: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蓄势后向左下出锋,短促而有力。

回锋撇:顺锋入笔,转锋下行,微弧,至尾端戛然止笔,有回锋之意而无回锋之笔。

五、捺的写法:行书捺分为出锋捺、回锋捺和以点代捺。

对具体的笔画而言,又有轻垂、方圆、长短、徐疾等变化,主要以体现行书的流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为原则。

如:“春”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捺:顺锋入笔,向右下行笔,运笔遒劲果断,顿笔后向右渐提笔出锋。

此捺与楷书写法一致。

更多例字:六、挑的写法:行书桃的笔法比楷书更为丰富,这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关系。

另外,由于有了曲折变化,行书挑的运笔速度也不如楷书挑那样短促。

临《圣教序》的四个阶段

临《圣教序》的四个阶段

临《圣教序》的四个阶段
《怀仁集字圣教序》“弘福寺”
第一阶段:忠实于原帖的临写
第二阶段:忠实于原帖的对比关系的临写
第三阶段:对原帖有稍微改动的临写
第四阶段: 参以己意的临写。

相当于创作了。

临《怀仁集字圣教序》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历经,不要一下子就跳到第四个阶段。

一般来说,是按顺序按每个阶段阶梯性地学习的。

如果有基础,四个阶段一起来学习,训练时就要非常清楚哪一个阶段是训练重点。

《怀仁集字圣教序》是集字,字与字的贯气有很大的问题。

临写时,这点要非常清楚的。

学习书法,将章法意识墨法意识笔法意识排第一位,结体意识排第二位。

顺序不可颠倒。

临帖,要临【对比】的关系。

各个关系的【对比】,才是核心。

对比关系有:方与圆,曲与直,向与背,收与放,粗与细,重与轻,长与短,错位(笔画与笔画的错位,块面与块面的错位,字与字之间的错位,列与列之间的错位),欹侧(块面与块面之间的欹侧,字与字之间的欹侧,列与列之间的欹侧),节奏的快与慢,墨的浓淡干湿……。

《集王圣教序》该怎么临写?掌握规律有助于事半功倍

《集王圣教序》该怎么临写?掌握规律有助于事半功倍

《集王圣教序》该怎么临写?掌握规律有助于事半功倍
《集王圣教序》是行书临写的典范,是怀仁经过二十多年的精心集字,才铸成这部经典的碑帖!虽为集字,但是字字精美,因为集字虽然章法不太多,但个人认为临写《集王圣教序》的单字应有以下几点规律,掌握了以下的规律,将会使你的临写事半功倍
第一,势
如下图,乎人二字的方向字势对比很强烈,其实在行书书写当中,很少有非常正的字
如下图所示,雪字的上下都能形成势
第二,大小变化
如下图,两个字的大小对比强烈,大小成倍的差别,让这部分更有趣味
大小才能起变化,有变化才能像音乐一样有节奏,就像美妙的音符一样,如下图四个字的大小变化
第三,疏密
学字的上半部分几乎密不透风,下半部分写的非常轻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字的变化
如下图
单字中疏密变化也非常明显!
第四,轻重
如下图,这几个字的粗细轻重对比非常强烈!再临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分
第五,空间
如下图,左右结构中间空间布白非常大
第六,方圆
字方圆的变化,转折处为方笔,比如下面这个玄字,转折处的变化不一样,需要仔细观察
转折处为圆笔
起笔为圆笔
起笔为方笔
像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临写是一定要注意方圆的变化,多加练习,这样有利于对方笔和圆笔笔法的掌握
总结:《集王圣教序》像以上这几种情况太多了!所以临写圣教序一定要细致观察,大小,方圆,粗细等等,唯有多临多写,才能有所收获!说的不好的请各位多多指正
喜欢的朋友请为我点赞,转发,评论交流,关注我!
我是喜欢书法和吉他的墨宝,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圣教序》的由来
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 ,历尽千辛万苦,冒生命危险,才到达印度。

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之震动,太宗对于玄奘艰苦取经的伟大精神非常感动,并谓“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

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成文以后,为了永垂后世,昭示天下,乃筹备将其刻于碑石流传,又因为太宗皇帝深爱羲之书法,故大家认为这篇碑文,非书圣王羲之书法“不足贵”,然羲之乃晋人,不可再起而书之,于是请弘福寺沙门怀仁担任集字拼文工作。

释怀仁原是一名擅长王羲之书法的僧人,据说他还是王羲之的后裔,怀仁用集字的方法以王羲之书法拼就《圣教序》全文。

太宗为了方便怀仁的集字工作,特地准许将宫中收藏的大批王羲之字迹供给钩摹缀集。

《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

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

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

同时我们也应知
道,此碑毕竟是集字,细心观察,还是能发现因原字书写的时间、年龄、情绪、气氛的差异,而笔势的连贯略失自然,以影响全文的浑然和谐。

对于这一点,临习者千万不可忽视。

书写工具的选择
一、笔的选择:如用羊毫,不宜过长过软,如用狼毫,不宜过粗过硬,也可用加健中、小白云。

笔锋一般在一寸之内。

要用锋颖好的新笔,写秃了的笔不要用。

总之,笔是宜小不宜大,锋是宜短不宜长,笔杆是宜细不宜粗,毫是宜尖不宜秃。

能够选择一枝合适的笔,等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推荐使用——中狼尾
二、墨的选择:书画墨汁加水。

水要用山泉或纯净水。

加多少,依墨的浓度而定,过少黏厚枯滞,拖不动笔;过多则肥烂稀薄字无筋骨。

因此首先得调好墨的浓度,笔蘸上去要由尖至根,不要一下蘸得过多过饱。

推荐使用——中华
书画墨。

三、纸的选择:可以选择一些质地细腻、绵柔的纸,吸水量要小些,如元书纸、报纸、仿古宣、熟宣、包装纸及一些书籍用纸均可。

推荐使用——元书纸。

四、《圣教序》字帖的版本推荐——华夏出版社1998
年版
笔画起笔规律原帖分析
笔画起笔规律分析
收笔规律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