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的用笔分析解析
王羲之兰亭序笔法十四种(附图解析)
3.侧笔 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 侧锋乏力,但用中锋也不能太细。侧锋用于起笔,中锋用于行笔。竖画横起, 横画竖起。开始入笔都是侧锋,转入行笔时必用中锋侧。 4.带笔 带笔者尽,细抽勿赊也。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 势,法有轻重也。尽为其著而后反笔抽之。 带笔就是笔画的连带。如“矣”字一横与二横之间的连带。
9. 憩( qì )笔 憩笔者俟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 憩,有休息的意思。俟,有大的意思。意为写字时右下角的笔画像有大的缺失,缺失多少视笔 画长短而定。 关于憩笔,看一下憩流的解释:在海峡,水道,河口或狭窄的港湾内,当涨落 潮流交替时,出现短时间近乎停止流动的状态,称为憩流。若用水流比作行 笔,憩笔就是突然停止行笔的意思。 为什么要这种憩笔的笔法呢?笔者试着解析一下。前面引用过黄帝内经的一句 话: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字的右下角在图纸方位上属东南,那这个憩笔就是体现“ 地不满东南”的意思。 如“是”字的捺,“矣”字的点,“作”字的末横。
12.战笔 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也,缓不宜长及短也。
战笔意为颤动笔法,如长蛇阵,与其它笔画配合协调,下笔稍慢,不能过长或 过短。 如“曲”和“日”字的左竖,“所”字右竖。 13. 厥笔 厥笔者成机,促抽上勿使伤长。 厥,谓其美者。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 厥笔有逆笔的意思,快速向上反抽笔,不能太长。用 厥笔是说这一画很美。 使其成为这一画最关键的妙笔。如“及”字撇的末笔,“仰”字右坚的末笔。
王羲之兰亭序笔法十四种(附图解析)
王羲之在其《观形章》讲了十四种笔法,这里做一下分析: “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或有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侧笔者乏,亦不 宜抽细而且紧。 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 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趣。 憩笔者俟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 息笔者逼逐,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 蹙笔者将,蹙,即捺角也;将,谓劣尽也。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宜短也。 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也。缓不宜长及短也。 厥笔者成机,促抽上勿使伤长。厥,谓其美者。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带笔者尽, 细抽勿赊也。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尽为其著 而复反笔抽之。翻笔者先然,翻转笔势,急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 叠笔者时劣,缓不宜长。 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 打笔者广健,又不宜迟及修补也。” 1.起笔 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 起笔是不同下走笔,从笔画中部向上推,不要露笔锋,起止要注意结构。 如“托”字的两短横。
兰亭序书法鉴赏
兰亭序书法鉴赏
《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以“天人合一”为理念,以“兰亭”为题材,以“序”为形式,展现了中国书法的精湛技艺和无限魅力。
从书法角度来看,《兰亭序》用笔细腻、秀美、婉转、有力,结体自然、舒展、大方,章法布局和谐、统一、平衡,表现出中国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平和审美标准。
其最大的特点是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笔画粗细、方圆、曲直相间,表现出书法的“骨肉相称”之美。
从文化角度来看,《兰亭序》是东晋时期文化、思想、艺术的重要代表,它体现了当时文人雅士的修养和情趣,也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风貌。
其最大的特点是以自然为主题,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广大书法爱好者和文化人士的喜爱和推崇。
《兰亭集序》书法特点
《兰亭集序》书法特点《兰亭集序》书法特点《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
魏晋时期出现了骈文的高潮,骈文几乎占有了一切文字领域,这种文体讲究对偶、辞藻、音律、典故,极不利表情达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兰亭集序》书法特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书法特点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代表作用笔方圆结合刚柔兼济既严谨又潇洒传为王羲之醉酒后的作品醒来后王又写多幅均无第一幅的神韵可以说至今无人可与之比肩兰亭序所代表的姿媚瘦硬的笔风在后世极为流行所谓“学书先学王”只在唐代颜真卿创肥壮的颜体以后这种风气才有所改变。
这里面的每个“之”字字体都不一样,《兰亭序》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在和一些文人举行的“修契”宴会上,为他们诗写的序文手稿。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劲飘逸。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誉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千百年来成为书法家们心摹手追的经典范本。
|||最精辟的概括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兰亭集序的散文特点《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但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
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二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的情况。
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内”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欢乐,“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乐极而悲生,他们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老之将至”、“终期于尽”,人生苦短。
《兰亭序》的艺术特征
《兰亭序》的艺术特征《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其作者王羲之被誉为“书圣”。
此文通过对《兰亭序》的艺术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之作。
一、用笔精致,线条流畅《兰亭序》的用笔极尽精致,线条流畅,毫无滞涩之感。
王羲之的书法以“中和”为美,注重线条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而非过于强调字形的夸张和变形。
这种流畅的线条使得每个字都显得生动活泼,给人一种自然之美。
二、结体多变,气韵生动《兰亭序》的结体多变,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韵味。
王羲之将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的特点融合在一起,使得整篇作品既有和谐统一的美感,又不失丰富的变化。
同时,每个字之间的呼应关系也使得整幅作品气韵生动,给人一种跳跃的感觉。
三、章法布局,自然天成《兰亭序》的章法布局自然天成,通篇错落有致,行间疏密相间。
王羲之通过对每个字的精细安排,使得整篇作品既有整体的美感,又有个性的展现。
这种章法布局使得读者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整体与局部的和谐统一,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四、墨色变化,独具匠心《兰亭序》的墨色变化也独具匠心。
王羲之巧妙地运用了墨色的深浅、浓淡和干湿等变化,使得每个字更加生动活泼。
这种墨色变化使得整篇作品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五、情感表达,淋漓尽致《兰亭序》的情感表达也淋漓尽致。
王羲之在书写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篇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读者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共鸣和震撼,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
六、文化内涵,丰富深厚《兰亭序》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王羲之在书写时不仅注重字形的美感,还注重文字的内涵和意义。
整篇作品充满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感悟和思考,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
同时,《兰亭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兰亭序》的艺术特征表现在用笔精致、结体多变、章法布局自然天成、墨色变化独具匠心、情感表达淋漓尽致以及文化内涵丰富深厚等方面。
【干货】《兰亭序》怎么学?这里有笔法、字法、章法要点
【干货】《兰亭序》怎么学?这里有笔法、字法、章法要点第一课:1.点划的完备性:起、行、收要做完整。
2.弹性:入笔时要调整笔锋,让笔亳富有弹性。
(无名指顶起来,让笔亳成弧形)3.换气:不能强扭过来,要有意识的调整笔锋,让笔亳收拢,富有弹性,再向另一个方向行笔。
4.入笔的角度要注意,还要注意到点划之间的连贯性,做到笔断意连,牵丝映带,行云流水。
5.注意字“型”的姿态,高、矮、肥、瘦……横向取势?还是纵向取势?6.反正要记得:临摹是为了学会“创作”。
不要为了临摹而临摹,不要一味的追求“像”。
要弄懂其中的内在关系。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看到帖中这样写,还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如果让我来变,可以做出多少种更有趣味的“变化”来?书法最忌讳“雷同”、“齐整”,只有不断变化,不断的制造矛盾、化解矛盾,整幅作品才会有起伏,有韵味……第二课:转、折。
1.转折在一幅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书法大家的转折都是非常高妙的。
2.书法中有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就是:变圆转,方折。
双结合。
3.上翻、下翻,换气,调整笔锋,再行笔。
4.左右结构的字,一定注意它中间的“留白”,不能靠得太死。
还注意字的开合,倚侧,穿插。
5.注意每个字的外轮廓形状。
横向?纵向?6.要提高自己的欣赏眼光。
要懂得分析一幅作品的优、劣。
眼高手低没关系,通多练习可以慢慢提高。
如果看不懂一幅精品它好在哪里、高妙在哪里,你临得再像也没用。
到你自己创作的时候,照样是不会创作。
到时候还是要回过头来搞懂其中的道理和它的高妙之处到底在哪里。
第三课:笔调。
1.音乐有音调,笔有笔调。
所谓“笔调”即是笔按下去的程度不同,产生不同的笔调。
2.古代就有“八分笔”之称。
所谓“八分笔”即是笔尖按下去的程度不同,从一分笔到八分笔,八个等级。
3.字与字之间,单字的上下、左右之间都可以写出不同的笔调,从而形成对比,增加书写的乐趣和作品的韵味。
4.一到三分笔写出来的字比较轻巧、灵动,看起来比较提神,六到八分笔写出来的字比较茂密、迟重,看起来比较醒目、抢眼。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作品的介绍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作品的介绍兰亭序是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这部作品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那么,关于王羲之的兰亭序这部作品,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兰亭序的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兰亭序的基本简介《兰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书作品,在技法上,几臻完美,成为后来行书法的典范,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这幅书法用笔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
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
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
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摇曳动荡,变化多姿。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兰亭序的整体分析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
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
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
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
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
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
兰亭序技法解析
兰亭序技法解析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技法独特,风格高雅典雅,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兰亭序》技法的简要解析:
1. 笔画的运用:《兰亭序》的笔画以中锋为主,笔画的起笔、收笔和转折处都非常圆润自然,给人一种流畅、婉转的感觉。
2. 结构的处理:王羲之在结构上的处理非常巧妙,他通过笔画的长短、粗细、疏密等变化,使字体结构更加紧凑,整体效果更加优美。
3. 行气的把握:《兰亭序》在行气上的处理也非常出色,全篇字与字之间的行气连贯,每行字的重心都有所变化,形成了一种起伏跌宕的韵律感。
4. 用墨的技巧:王羲之在《兰亭序》中运用了丰富的用墨技巧,如浓淡干湿的变化,使得字体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5. 风格的形成:《兰亭序》的风格以妍美为主,同时又不失遒劲和奔放,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兰亭序》成为后世书法学习的典范。
总之,《兰亭序》在技法上的成就非常高,它不仅展示了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艺,也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深入研究《兰亭序》的技法,对于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兰亭序》的用笔分析解析
作品的用笔方法直接决定风格的大致导向。
学书者对此应该加以特别注意。
我们在《兰亭序》中发现用笔上的两个特征:一是笔画的跳荡另一是线形的多变。
因此,强调提按动作的明确性与准确性,成为临摹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乎拖与直画是绝对与之南辕北辙的。
以“映(暎同映)带左右”四字为例(图一)。
映字中曲“央”的横折竖一画,按正常写法应是先顿后再行笔,但在《兰亭序》中这一画开头的一顿变成了带笔,而顿笔却被移到折的部位“左”字的末笔一横是一个很明显的从轻到重、从带到顿的渐进过程,顿挫的趋向是十分明显的。
“右”字的第一横画则在起笔部位有个微小的顿,象这样不同起笔的不同顿法,体现出《兰亭序》对横笔处理的丰富意蕴。
按照书写心理活动状态来看,不同轻重的顿,体现出不同的心理轨迹,故线条力度的变化使书写时心理变化显得富有立体感。
线条的多变则可看“带”字,头部四个竖笔<图二)两直两曲,如果把它分成四个由直向曲的层次,则是①直,②次直,④曲,②最曲。
绝不生硬板滞。
而即便是①的直,在头部也有意使之弯了一下,与其余三直笔协调起来,构成整体效果。
从直线到弧线,线形在依次变化,这种变化是以严谨的序列为限制的。
我想,作为学书者而言,对于这样的临摹要求,至少应该从几个方面先检验一下自己:A,能不能发现这四根线的不同;B,能否在此中找出变化的规图律即四个层次一——它有内在的联系;C,能否用动作把它们都准确地表现出来;D,表现的层次是否与原效果基本相似。
只有看假了并表现出了这些效果,临摹也才算是有所收获的。
用笔的强调顿挫,说穿了就是上下起伏的节奏感的问题。
在把握线条表现力的时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问题,是如下一些:1,不注意顿挫动作,平画过直。
2,注意了顿挫,但却过分夸张,掌握不好每—顿挫的“度”该用三分力却用了八分力,破坏力与节奏的和谐。
3,也能掌握顿挫,但却抓不准部位,应该在线条的四分之三部位开始顿,却在开始就顿了。
任何一种顿挫只有放到一定的线条平面上才有意义,不然,感觉再好的动作也还是产生不了优美的效果。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0篇)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0篇)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兰亭集序赏析篇1《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见后)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之后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描述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一样,性情各异。
刚刚对自我所向往且最终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
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
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
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
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
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梦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一样。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笔法教程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笔法教程【笔法教程】▼第一单元横的变化(12种)长横左上露锋入笔,中锋向右运行,回锋向左收笔。
短横中部运笔稍重且沉稳,整个笔画稍短而粗壮。
细横头稍上扬,中部微向右上斜,笔画细长。
方头横写此横的起笔应逆锋方头切入。
圆头横起笔须逆锋向左,笔锋圆转往右运行头呈圆状。
笔锋由左上入笔的横露锋由轻渐重向右下稍按即往右。
笔锋由右上入笔的横起笔须自然,与前笔的收笔呼应。
笔画由右下入笔的横顺势而生,切忌粗大。
由细到粗的横笔画运行应逐渐重按,粗细须明显。
由粗至细的横行笔由重至轻。
中间细两头粗的横提按要自然流畅。
中间粗两头细的横笔画粗细不宜过大。
第二单元竖的变化(12种)长竖曲头斜顿即向下边行边提运笔,不宜太粗。
短竖运笔稍重按,宜短健有力。
细竖运笔宜轻提,细长似钢针。
粗竖运笔应粗重,但不臃肿。
斜竖曲头斜顿后笔毫稍向左下方运行。
左弯竖中部向左稍弯,起笔与收笔应对直。
右弯竖中间向右稍弯,笔画由细渐粗。
尖头竖尖锋入笔,笔画不宜粗。
斜头竖露锋入笔,斜势稍顿后即向下运笔。
方头竖逆锋起笔,方头切入。
圆头竖逆锋起笔,圆转向下运行。
曲头竖由细渐粗,微弯曲露锋,然后往下中锋运行。
第三单元撇的变化(15种)长撇露锋起笔后边行边提,先直后弯向左下出锋,稍长。
短撇曲头入笔,粗短壮健,向左下出锋。
细撇运笔应轻细而刚直,切忌弯曲。
粗撇曲头入笔,粗壮有力,向左下出锋。
小撇运笔应细小活泼而有变化。
竖撇逆锋入笔,先直后稍弯向下运行,收笔向左下出锋。
斜撇露锋入笔斜势稍顿,先重后轻,向左下撇出,稍粗。
弯撇逆锋起笔,先向下直行后弯曲向左出锋。
直撇运笔应平直向左下出锋。
平撇露锋入笔,销顿后向左粗短有力出锋,腹部应平直。
斜头撇露锋起笔,斜势顿按,向左下撇出。
尖头撇尖锋入笔,由细渐粗,弯曲运行,过中部由粗渐细。
方头撇逆锋方笔切入,向左下方粗细变化微弯运笔。
圆头撇逆锋圆转向左下出锋。
曲头撇由细到粗稍弯曲起笔,向左下稍弧形运行。
第四单元捺的变化(9种)长捺笔画宜舒展,一波三折。
兰亭集序书法作品鉴赏
兰亭集序书法作品鉴赏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343年中秋晚秋时所写,以记述他与友人一同饮酒、品茗、吟诗赋文的情境,以及这些活动所带给他的种种启迪和感受。
此后,这篇文章不仅成为王羲之最著名的书法作品,也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特点及作品鉴赏如下:一、整体结构简洁清秀王羲之兰亭集序以笔墨磨炼的方式,将整篇文章勾勒成一个精致的平面图案。
本篇书稿于千物萧条的秋季下所创,其笔意沉着,意境悠远,构图更趋天然。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结构,圆润古典,笔画纤细圆润,具有清秀、简洁、明快之感。
书法构图上,书写计结的布局表现,使兰亭双影,在典雅中充满了咏史之感。
二、梅兰竹径的奇趣妙笔兰亭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庭院,梅兰竹径亦是构思之物,但王羲之在集序中,将兰亭竹径的奇趣妙笔尽现眼前。
王羲之的笔墨丰富,他的书法读破墨色、诗呼雅致,开创了一种典雅的书写艺术,“笔意象征”与“笔意具象”兼备,让人品味其中的意趣。
三、书法技法多样丰富王羲之在书写兰亭集序时,不仅运用了草书、隶书、楷书等多种书体,还运用了变化多端的笔画技法,包括泼墨、点染、颠簸、一泼三叹等,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其字形条平、墨色稠重、线条流畅,凸显书法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四、气韵生动、卓尔不群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气韵生动、卓尔不群,给观者一种流畅、灵动的节奏感。
完整、韵达、造型典雅,兼具书法、围绕、着墨之长处。
整篇书稿充满波涛般的韵律,诗意深邃,意境高远,表现了王羲之对于求学与精神追求的卓识情怀。
五、影响世人,传诵千秋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文学巨作,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被誉为“天下书法之始、师法典范”,对后世书法界影响巨大。
如今的兰亭集序原本已不存,但众多传世的兰亭集序碑帖,更加凸显了这篇作品的巨大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兰亭序》书法艺术赏析
鉴赏范例《兰亭序》书法艺术赏析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涵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
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
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
其竖画,则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或双杈出锋,或并列,各尽其妙。
其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等。
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等。
其挑,或短或长,其折,有横折、竖折、斜折。
其捺,有斜捺、平捺、回锋捺、带钩捺、长点捺、隼尾捺等。
其钩,则有竖钩、竖弯钩、斜钩、横钩、右弯钩、圆曲钩、横折钩、左平钩、回锋减钩。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驱,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毕现。
王羲之智慧富足,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
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
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兰亭修禊,使王羲之触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挥写下千古杰作《兰亭序》,正因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也因为他笔法精严,故能使笔底如行云流水而形神兼具;更因为他诸美皆备,故能使这篇文稿的挥写最终达到高华圆融的境界。
在这件尽善尽美的作品面前,后世名家虽竭力临仿,却都未能得其全。
《兰亭序》用笔技法之方笔、圆笔及中锋笔法的学习与理解
《兰亭序》用笔技法之方笔、圆笔及中锋笔法的学习与理解在我们临摹学习传统的经典法书作品过程中,不难发见,那些优美的骨力遒劲的点画中,其点画线条的造型皆有方形、圆形或兼具的特征。
如篆书《天发神忏碑》和隶书《张迁碑》的点画线条,均具有典型的方笔点画线条造型特色。
在如魏碑《始平公造像》中方笔的运用更加普遍,而在魏碑大家赵之谦的行书中,则采取了方笔为主,圆笔为辅的点画形态造型。
在草书中,方笔为主圆笔为辅的状况同样如此,如明末清初的大书法家王铎的作品,由于其具有非常扎实的柳公权的楷书功夫,方笔在草书中的运用更是独具特色。
以圆笔为主的书体或字体,主要来自吉金文字和小篆书法。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经典书法作品中,最为常见书体则是方圆兼备,特别是在隶、楷、行诸体中,这类作品的笔法技法也最丰富。
谈到技法的方法,毫无疑问,《兰亭序》由于具有承上启下书法历史发展演变的关键阶段,其笔法更是丰富经典。
今天我们主要谈一下《兰亭序》中的方笔、圆笔和中锋笔法问题。
【《兰亭序》中的方笔技法】:即起笔收笔处呈现方硬的棱角。
其笔法技巧是,笔锋逆入平出,行笔中间铺开笔毫,收笔时顿笔折回。
【方笔浅解】方笔的整体效果表现的是阳刚之美,所以见棱见角。
方笔点画在魏碑书法中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而在行书中多有二种情况,一是以方为主;一是方圆兼具。
兰亭序基本上属于后者。
之所以如,主要在于行书自身的特色所决定,为了流走便利,一味取方,难免会影响用笔的节奏。
按照李松的魏碑经验“方笔的锋变技巧,关键是对副毫和锋尖的控制,点画的棱角是用副毫和锋尖刻画出来的”。
在魏碑的笔法技巧中,侧锋的用笔占有很大比重。
被认定为“方笔之极则” 的《始平公造像》的方笔,就须用侧锋锋变技巧。
以横为例:入笔侧锋切锋而入,随即翻锋右行,收笔切锋回收。
入笔切锋是用笔尖和笔肚刻画笔画首端的方笔笔形,翻锋是为了由侧锋变为中锋,收笔切收是用笔肚副毫刻画末端的棱角。
在折笔处的方与圆要看折笔的程度,直折之笔为方笔,弧折之笔为圆笔。
《兰亭序》用笔的基本特点
《兰亭序》用笔的基本特点一、露起露收在行书中,起笔收笔,有藏锋和露锋,但露比藏多。
露锋起笔,点画易于灵动和流畅,露锋收笔,便于钩挑和转换。
必须注意行书中要露中有藏,一味露,则少含蓄。
书写时它要求凌空取逆势(即意逆)勿使笔锋太露。
如“托”字的上点,“大”字的撇画,“次”字左边两点和右上撇画,“坐”字中的两“人”,都用露锋起笔和收笔。
二、用转代折字中的转角处用顿、驻方法写出,形为方折峻整的叫“折”。
用裹锋提笔环转写出,形为圆转流畅的叫“转”。
折时行笔快,字以骨骼见胜,转时行笔慢,字以血脉见胜。
行书中转折并用,但转多折少。
需注意的是圆转中隐含折意,写时仍需驻笔提按,否则圆而无骨,缺乏方圆兼容之妙。
如“将”字右边的横折撇和竖钩,:“犹”字右下边的横折竖,“觞”字左右两边的横折竖钩,“咏”字右边的横折竖钩,都用转法写。
三、增减钩挑在楷书中,钩挑不可增减,在行书中,却常有增加或减少。
如“至”字末笔,向上挑起,加强了同上面笔画的呼应;“畅”字左竖向上钩出,充实了这个字的左下方;“感”“流”各去掉一钩,虽说钩去掉了,但笔意自是,加上了反觉多余。
四、牵丝映带“牵丝”又叫“引带”、“游丝”、“丝牵”。
是一笔的结束处与另一笔的开头处之间,本没有笔画而书写时顺势连上了细线。
如“长”字竖钩与短撇之间有牵丝,“是”字下面部分笔画,全部用牵丝连接。
“映带”又叫“空连”、“神连”。
是一笔的末笔与另一笔的起笔处带出的部分。
虽不相连,但上下呼应,左右顾盼,若接若离,尤多情趣。
如“其”字下面的两点,“以”字左边的挑点与右边的撇折之间,笔断意连。
五、删繁为简写楷书要笔笔交待清楚,写行书有时一笔代替几笔。
如“迹”字本是九笔,这里只用了三笔,“之”字四笔,现只用了二笔,“列”字六笔,现只用了四笔,“临”字本是十八笔,现在只用了三笔,其余十五笔被弧曲线“概括”了。
六、替换笔画行书中由于结体和笔势变化的需要,常用一种笔画替换另一种笔画。
一般用点替换撇、捺、竖、横,用挑替换横,用横替换点等。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2篇)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2篇)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兰亭集序赏析及主题思想,希望有所帮助!兰亭集序赏析篇1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
这种“序”的抒情,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
例如《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显然,这篇短文是桃花丛中欢宴的记实。
饮酒赋诗,自古为文人一大乐事,加之春风和煦,百芳争艳,怎不引发诗性大作。
故秉烛于桃花丛中,欢宴之余为从弟与其诗集作“序”。
这篇“序”,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炉,而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是全篇的主干。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开头慨叹天地万物,如匆匆过客,虽慨叹,但不悲观,在他看来,既然“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那么,只要“人生得意”,学古人“秉烛夜游”纵情欢乐,便无所遗憾。
文题中一“夜”字通贯全文,“及时行乐”连夜也不肯放过,今天看来不免产生人生消极之嫌,但作者似仙人之语,胸襟如此旷达,可为一叹。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里用“春”照应题目,在这“春夜”之际,“阳春”用她的“烟景”召唤我,“大块”(天地)把他的“文章”献给我,这是何等的快慰与陶醉。
所以,此句同他的“烟花三月”一样成为千古名句,为后人吟诵不已。
作者借“烟景”,“序天伦之乐事”,“幽赏”助长“高谈”,快乐无比。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这是春宴的最高潮。
《兰亭序》的用笔特点,你都知道吗?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苏东坡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张怀也说:“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
行书较楷书简约、流畅,较草书易识、易学,实用。
王羲之行书是行书的极至,他被称为书圣,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其用笔特点:横、竖、撇、捺、折、钩、点。
1、横,与楷书的要求一样,以掌握细腰长横写法为主。
主要掌握两种类型的横,一种是类楷写法的长横,如“亭”字的第一横。
另一种是或下笔或收笔出锋的横,如“昔”字的第二横。
这是重点要掌握的,行书中出现特别多。
2、竖,(A回锋收笔的,如“间”,B顿笔出锋的,如“慨”C露锋的,如“年”)竖笔在左的要收笔;
3、撇,(A露锋出锋的长撇,如“舍”“少”“为”,B回锋的撇,如图“盛”“和”,C顿笔提起的如“老”);
4、捺,(A类楷的捺,如图“永”,B平拖回收的捺,如“舍”,C反捺如“殊”);
5、折,(A方折,如“曲”,B圆折,如“为”,C特殊的折,如“和”);
6、钩,(A如类楷的如“九”,B拖钩如“静”,C蟹爪钩,如“殊”);
7、点,(A单点如图“亭”“宇”“领”;多点相连的如“流”“清”“无”“于”)。
王羲之《兰亭序》书写用笔、用纸、坐姿、执笔分析笔精墨妙
王羲之《兰亭序》书写用笔、用纸、坐姿、执笔分析笔精墨妙浅谈魏晋书法的文化生态――王羲之《兰亭序》书写用笔、用纸、坐姿、执笔分析高伟魏晋时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觉醒和自觉的时代,伴随着文字的“隶化”与“楷化”的定型,笔法的日益丰富与人们对汉字视觉形象的不懈追求,王羲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的全面成熟,书法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峰诞生了。
魏晋时代是孕育契机,造就英雄,造就天才的时代。
历史上的所有的艺术经典,是一座座无法再造和复制的高峰,后人难以企及,只能仰止,这是因为世移时变,后人已缺乏了当时创作者的文化生态,而这些文化生态是无可再造的。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原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称“王右军”。
有“书圣”美誉。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庾启蒙。
七岁善书,十二岁时经父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早年又从卫夫人处学书。
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
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王羲之又善于转益多师,广闻博取、探源明理。
他曾自述:“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他学钟繇,自能融化。
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蹇腾之势,谓“钟家隼尾波”。
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
用笔尚内撅,不折而用转,所谓“一榻灌直下”。
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
南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曰:“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对后世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其妻郗氏也工书,有七子,王献之最知名。
王羲之传世书法作品主要有:1、<<乐毅论>>。
兰亭序中的笔势
兰亭序中的笔势
《兰亭序中的笔势》
《兰亭序》是中国古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笔势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展现了王羲之的超凡书法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兰亭序》中,王羲之的笔势流畅而富有力量感。
他运用了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将汉字书写得如行云流水般自如。
在笔势的表现上,他不拘泥于刻板的规矩,而是根据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使得笔势更富有生动感和张力。
他的笔势凝聚了千锤百炼的功力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王羲之的笔势不仅仅是书写汉字的技巧,更是一种心灵与艺术的结合。
他的笔势有时宛如飞鸿踏雪,有时如泉水潺潺,有时又如烟云缭绕。
这种飘逸、灵动的笔势给人以灵魂的震撼,使人仿佛能够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境界。
在《兰亭序》中,王羲之的笔势不仅表现了其高超的书法技艺,更深刻地展现了中国书法的美学意蕴。
他的笔势融汇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这种笔势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一种精神的表达,一种对世界的诠释。
总之,《兰亭序》中的笔势展现了王羲之这位书法大师的无限魅力和深刻内涵。
他的笔势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追求。
这种笔势不仅是中国书法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将永远闪烁着艺术的光芒。
《兰亭序》技法解析
《兰亭序》技法解析 我们将“次”字左下方的点(见图十)加以放大,来说明提点书写的笔法要领。
写“次”字中的提点时,首先承上笔顺势入锋向右下行,然后铺毫向下行略向左,再向右顿(挫);之后略向左提笔,后略驻锋向右上提,顺势渐提渐收,最后顺势出锋。
王羲之被称作“书圣”,他书写的《兰亭序》被誉为中国第一行书。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通过对《兰亭序》的书法美学特征与书法艺术本体语言中的笔法、字法和章法等方面的解析,去深入理解与把握《兰亭序》中的书法艺术,感受《兰亭序》之美。
行书是从章草、今草、简帛书等发展而来的,与楷书几乎在同一时期达到成熟阶段。
行书的基本笔画与楷书大致相同,主要笔法体现在:点、横、竖、撇、捺、钩、挑、折这八种笔画形态之中。
有人认为行书是楷书的快写,这种认识有一定道理,但不够精确。
认为有一定道理是因为它们的基本笔法是相同的,不够精确是因为楷书中的每一个笔画一般来说就是一个笔法单元,而行书中时常会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笔画构成一个笔法单元。
从本节课起,我们将结合具体笔画的笔法,借鉴传统经典的“永字八法”和欧阳询《八诀》中的理论对《兰亭序》的笔法进行解析。
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兰亭序》基本笔画中点画与横画的笔法。
一、点画 “永字八法”中称“点为侧”,意思是,点应当如鸟一般翻然侧下。
侧是倾斜之意,因此书写点的时候应当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
欧阳询《八诀》称点“如高峰之坠石”,这说明点的笔法和笔势具有险峻的意味。
王羲之《兰亭序》中点的形态有其自身特点以及丰富的变化,归纳起来有侧点、曲头点、竖点、撇点、提点、长点,还有与点相关的笔法单元。
下面我们选择要点来解析它们的基本形态和具体书写方法。
(一)侧点 行书中的侧点也称为斜点,是《兰亭序》中常用的点法之一。
如:“诸”“诞”“齐”“感”几个字中的侧点(见图一),每一个都有其特点。
在写点时,应当注意出锋。
行书中的出锋与楷书不同,行书讲究八面出锋,所谓“八面”并不是指八个面,而是指万向,表示任何方向都可以出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的用笔方法直接决定风格的大致导向。
学书者对此应该加以特别注意。
我们在《兰亭序》中发现用笔上的两个特征:一是笔画的跳荡另一是线形的多变。
因此,强调提按动作的明确性与准确性,成为临摹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乎拖与直画是绝对与之南辕北辙的。
以“映(暎同映)带左右”四字为例(图一)。
映字中曲“央”的横折竖一画,按正常写法应是先顿后再行笔,但在《兰亭序》中这一画开头的一顿变成了带笔,而顿笔却被移到折的部位“左”字的末笔一横是一个很明显的从轻到重、从带到顿的渐进过程,顿挫的趋向是十分明显的。
“右”字的第一横画则在起笔部位有个微小的顿,象这样不同起笔的不同顿法,体现出《兰亭序》对横笔处理的丰富意蕴。
按照书写心理活动状态来看,不同轻重的顿,体现出不同的心理轨迹,故线条力度的变化使书写时心理变化显得富有立体感。
线条的多变则可看“带”字,头部四个竖笔<图二)两直两曲,如果把它分成四个由直向曲的层次,则是①直,②次直,④曲,②最曲。
绝不生硬板滞。
而即便是①的直,在头部也有意使之弯了一下,与其余三直笔协调起来,构成整体效果。
从直线到弧线,线形在依次变化,这种变化是以严谨的序列为限制的。
我想,作为学书者而言,对于这样的临摹要求,至少应该从几个方面先检验一下自己:A,能不能发现这四根线的不同;B,能否在此中找出变化的规图律即四个层次一——它有内在的联系;C,能否用动作把它们都准确地表现出来;D,表现的层次是否与原效果基本相似。
只有看假了并表现出了这些效果,临摹也才算是有所收获的。
用笔的强调顿挫,说穿了就是上下起伏的节奏感的问题。
在把握线条表现力的时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问题,是如下一些:1,不注意顿挫动作,平画过直。
2,注意了顿挫,但却过分夸张,掌握不好每—顿挫的“度”该用三分力却用了八分力,破坏力与节奏的和谐。
3,也能掌握顿挫,但却抓不准部位,应该在线条的四分之三部位开始顿,却在开始就顿了。
任何一种顿挫只有放到一定的线条平面上才有意义,不然,感觉再好的动作也还是产生不了优美的效果。
每一根线条都包涵了三个方面的课题;线质、线形,线律。
以上只是抽出一个例子进行剖析,如果能触类旁通,用这一办法去看其他字和线条,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审视习惯,则对线条风格就会有—,种反射,这是弥足珍贵的。
从结构造型角度来看《兰亭序》,则它的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的特征是一日了然的。
四平八稳的馆阁体式楷书当然微不足道,就是行书或行楷,也有许多僵滞板结之作,缺乏生命力,缺乏姿态。
赵孟頫临王的功底是前所未有的登峰造极,但他自书的如《胆巴碑》等碑帖却很是平庸,以它作为《兰亭序》的参照系倒是颇能看出其中端倪来。
以“惠风和畅”四字为例(见图)。
“惠”字的头部向左倾斜和“心”字向右下角下沉几乎造成一种结构之间的错位,各部分之间的中轴由垂直变成了倾斜。
而“风”字则利用横画的右上耸起’,造成与“惠”字方向恰相反的一种欹侧效果。
“和”字分左右两个部分,“禾”旁拉长成纵式,“口”则放扁成横式,造成在一个字中的纵,横交叉。
至于“畅”字,则是一种斜向的头尾交叉,“申”与“易”两部分正好构成两三角形式的对位,但按照标准写法,它本来应该是两个长方形之间的简单组合的。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四个字的体型结构截然有别——贯穿于整个主轴线的对
比效果。
很难说在与时会有这么复杂的构思和匠心经营,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的一‘见钟情而已。
但我以为这是个极好的分析办法:我对结构采用中轴与板块分析相结合的办法。
书法是一种视觉艺术,对各种错综交叉的线条如果找不出其主流线条并加以归纳的话,我们会对一些古代名帖惘然失措或无从下手。
自然更无法保证学习的效率了。
汉字结构本来是一个稳定的标准形。
每个字都富于一种建筑意蕴,空间的架构与排叠处理完全与建筑原理相类似。
但仅仅把《兰亭序》等书法剧迹的结构美作如是观是很不妥当的,书法结构的魅力是在于它能有节制地打破这种标准形,在标准的规范中渗入每个艺术家个人的创造意蕴。
从而把书法结构的原理从平正引向平衡一一我们在前者中看到的是四平八稳、均匀整齐;
而在后者中则看到一种不平中求平的拉力与张力。
平衡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它不平正,唯其有倾斜,所以才要平衡。
作个最通俗的比喻:平正有类于天平,而平衡则近于秤。
在标准形中追求艺术形,这是书法的根本目的。
以上所述“惠风和畅”四字看来,我们只有真正观察并理解了这四字的不同结构处理的“变格”,我们的临摹也才是有意义的。
细致入微的。
而
一旦再把这种对艺术型结构的领悟与对线条美的领悟结合起来,构成对《兰亭序》的总体感受与把握时,学习的效率是不言自明的了。
王羲之《兰亭序》的基本风格
关于王羲之书法的基本风格,历来都有定评。
虽说象《兰亭序》这样的剧迹其可靠程度尚有疑问,但对大王书风的继往开来之功,却是无人能予以否定的。
《兰亭序》在真伪方面的争执,并不影响它是一本极优秀的学习范本,学习行书以它作为门径颇可收便捷快速之效。
与汉、西晋的其它书法作品相比,《兰亭序》书风的最明显特征即是它的用笔细腻和结构多变,大王以前的墨迹如陆机《平复帖》、吴皇象《急就章》古拙可爱、平和淡怡,颇见内敛之功,但无清雅之巧。
存世汉简中倒不乏笔画跌宕纵肆、变化丰富的作品,但在结构上又相对飘散而乏丽趣。
王羲之的功劳即在于他把自然的书风引向一个较为精练但又注重技巧华美特征的格局,从而确立了书法艺术强调对审美的主动把握这一时代的基调。
在他以前,人们对此是不够重视的。
强调主动追求,强调风格的个性,强调技巧的丰富性,使《兰亭序》、《奉橘帖》。
《得示帖》、《丧乱帖》等体现了一脉相承的魏晋式审美风度。
对于学习行书的同志而言,努力注重在这方面的追索与体察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甚至不妨说,行书之学大王,成功与否的标志即看学习者能否淋搞尽致地、深入细致地把字帖中最细腻的用笔动作和线条效果表现出来。
粗率的临摹
决然得不到真谛,而丝丝入扣的体察与反映,则是熟练掌握大王书风的第一个步骤。
此无它,因为《兰亭序》本身就是对以前书法作品的高层次发展一一我称之为是从粗到细、从疏到密、从大概到精密、从拙朴到华美的审美发展。
在唐人的书论中,大王式的风格被冠以一个纯粹褒义的词:“巧媚”。
《兰亭序》等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它在当时达到人所不及的技巧境界(当然还有风格境界),它对笔与纸的驾驭能力:那种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技巧,在东晋以前是为人仰慕已久,而在当时也是同辈书家们所叹为观止的,它标志着书法从荜路蓝缕阶段走向艺术的成熟。
而我们正是要学习这种成熟,因为我们希望能由此而进入书法(行书)的技巧王国。
《兰亭序》的“巧媚”与它的细腻特征,在与被翻刻的《圣教序》相比时呈现得更为明显。
柔软的毛笔与坚硬的刀石相比,后者毕竟会更趋向规范化的处理,而这对细腻而言却是个大损害。
由是,学《兰亭》者似乎更应该注意和了解这一特定现象,把握正常学习方式。
说学《兰亭》是因为它被封为“天下第一行书”,这自然是毫无意义的空泛话,艺术是没有“天下第一”的。
但学《兰亭》是为了掌握它那种精巧的笔法,掌握尽可能多的技法语汇,这却是每个学书者应该建立起的学习观。
王羲之兰亭序临写法--点
王羲之兰亭序临写法--横
王羲之兰亭序临写法--竖
王羲之兰亭序临写法--撇
王羲之兰亭序临写法--捺
王羲之兰亭序临写法--钩
王羲之兰亭序临写法--折
王羲之兰亭序临写法--挑
王羲之兰亭序临写法--点画联系
书法教程
王羲之兰亭序临写法--结体变化书法教程
王羲之兰亭序临写法--偏旁省繁教程
王羲之兰亭序临写法--笔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