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赏析
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
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 《兰亭集序》⽂字灿烂,字字玑珠,是⼀篇脍炙⼈⼝的优美散⽂,它打破成规,⾃辟径蹊,不落窠⾅,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新。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希望能帮到⼤家,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兰亭序集整体分析: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三⽇,王羲之与孙绰、谢安、⽀遁等四⼗⼀⼈,集会于会稽⼭阴的兰亭,在⽔边游赏嬉戏。
他们⼀起流觞饮酒,感兴赋,畅叙幽情。
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次⼤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
⽂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体,⽂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
全⽂可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
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然环境:⼭岭蜿蜒,清流映带;⼜风和⽇丽,天朗⽓清,仰可以观宇宙之⽆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
在这⾥⾜以“游⽬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由地观察、思考,满⾜⼈们⽬视⽿闻的需求。
这⾥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
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部分,笔锋⼀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美景、流觞畅饮,⽽引发出乐与忧、⽣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
他说:⼈⽣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
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到了⽣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
由乐⽽⽣悲,由⽣⽽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的哲理思辨。
他认为“⼀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进⼀步深⼊地探求⽣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了⼀种珍惜时间、眷恋⽣活、热爱⽂明的思考。
寿夭、⽣死既是⼀种⼈⼒不能左右的⾃然规律,他在⽂中就难免流露出⼀种感伤情绪。
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趋于平静,他感到⼈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到死,都是必然的。
正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以启⽰来者。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兰花集序赏析(五篇选)《兰集序》赏析(1):《兰亭集序》讲述了东晋时期一场健谈者的大聚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愿。
文章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风曲折,变化奇特微妙,满足哲学思辨的需要。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和写景,首先描述会议的时间和地点。
然后,把兰亭美丽的自然环境染成:山峦蜿蜒,清澈的溪流倒映出带状;阳光明媚,天空晴朗,让你可以看到宇宙的无限,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繁荣。
在那里,“更好地看你的眼睛”和“享受听和看”,能够自由地观察和思考,满足人们视觉上的视听需求就足够了。
这是参与者“谈论他们的爱情”和享受自己的完美场所。
这些描写富有诗意,作者的情感平静而从容。
后半部分,用笔变成了抒情和议论,享受美景和饮酒引发了喜忧、生死的感觉,作者的情绪一下子从平静变成了激越。
他说:生活的乐趣是极其有限的。
当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觉得无聊。
过去一眨眼就成了历史,人终有一死。
从快乐到悲伤,从出生到死亡,这是他此时的哲学思辨。
他认为“死亡是假的生日,彭其的哀悼是假的”,从而进一步探索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热爱礼貌的思想。
生、死、死不仅是人类力量无法控制的自然规律,他在文章中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一种感伤的情绪。
但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觉得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从兴盛到衰落,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必然的。
因为人生无常,岁月不饶人,所以他想把文章留给后人去继承前人,激励新人。
纵观整篇文章,描写了兰亭的风光和王羲之等人聚会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事件不频繁,“短而易,期限已尽”的感叹。
[5]作者时而快乐,时而悲伤,他极其快乐和悲伤。
文章也随着他的感情从平静到平静,再从躁动到平静的变化而激荡,极尽跌宕起伏和抑扬顿挫之美。
因此,《兰亭集序》成为千古广为流传的佳作。
《兰集序》赏析(二);《兰亭集序》,也叫《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金穆宗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当时的内史编年史家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位好友,齐聚兰亭,赋诗饮酒。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摆布,引觉得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不美观宇宙之年夜,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分歧,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伤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痕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前人云:“死生亦年夜矣”,岂不痛哉!每览前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春秋年夜的小的都聚积在这里。
兰亭这处所有高峻的山岳,强大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亮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抱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枚举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吹奏音乐的盛况,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酣畅论说幽深内藏的激情了。
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爽,和风暖和,仰首不美观览到宇宙的浩荡,俯看察看年夜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伸展视力眼光,坦荡襟怀胸襟,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其实很欢愉。
人与人的交往,很快就渡过了生平,有的人在室内长谈自己的理想襟怀胸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快乐喜爱的事物,依靠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纵容无羁地糊口。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写的一篇序文,描绘了他在兰亭举办的一场饮宴中的景象和自己的心情。
这篇序文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而被广泛传颂。
以下是对兰亭集序的赏析。
兰亭,是一片幽静而美丽的地方。
序文开篇即道出了兰亭的美丽和宁静:“晋太元中,武陵人捧觞赋诗会,少陵人亦捧觞赋诗会,长沙王氏亦捧觞赋诗会。
”这是一个诗会的场景,而这个诗会恰恰发生在兰亭,使得兰亭更加神秘而诱人。
文中描绘了兰亭的环境和景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里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给人一种宏大壮美的画面感,而“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表现了兰亭的宁静和广阔。
这样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兰亭的美丽。
在兰亭的诗会上,王羲之与朋友们一起饮酒作诗,相互欢笑交谈。
他写道:“予观夫巴人,乃若此。
”这里的“巴人”是指巴蜀地区的人,而“乃若此”则是表示对他们的赞叹之情。
通过这样的描写,王羲之展现了他对友谊和交流的珍视和享受。
兰亭集序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文中,王羲之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回车驾言迈兮,我行其野。
”这句诗表现了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感慨,以及他对于人生的思考。
而在结尾处,王羲之写道:“何者为美?洲渚之间,蔽野之间,其犹平陆之美也。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这些表达,王羲之使兰亭集序不仅仅是一个写景的序文,更是一个表达情感和思考人生的作品。
兰亭集序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兰亭集序的赏析,我们能够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美和哲理,感受到王羲之对于友谊、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思考。
这篇序文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情感的表达。
文言文《兰亭集序》赏析
文言文《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下面整理了《兰亭集序》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文言文《兰亭集序》赏析1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
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
用语简洁。
富有诗情画意。
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
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
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
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
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土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
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希望对您有帮助!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篇1兰亭序全文兰亭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译文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
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
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
高中文言文: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序》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王羲之(303—361,⼀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下⾯是⽆忧考分享的⾼中⽂⾔⽂: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序》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兰亭集序/兰亭序》 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峻岭,茂林修⽵;⼜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列坐其次。
虽⽆丝⽵管弦之盛,⼀觞⼀咏,亦⾜以畅叙幽情。
是⽇也,天朗⽓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骋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之相与,俯仰⼀世,或取诸怀抱,悟⾔⼀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快然⾃⾜,不知⽼之将⾄。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云:“死⽣亦⼤矣。
”岂不痛哉!(不知⽼之将⾄⼀作:曾不知⽼之将⾄) 每览昔⼈兴感之由,若合⼀契,未尝不临⽂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
【译⽂】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
诸多贤⼠能⼈都汇聚到这⾥,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
兰亭这个地⽅有⾼峻的⼭峰,茂盛⾼密的树林和⽵丛;⼜有清澈激荡的⽔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排列坐在曲⽔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天,天⽓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地上繁多的万物,⽤来舒展眼⼒,开阔胸怀,⾜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与⼈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
有的⼈在室内畅谈⾃⼰的胸怀抱负;就着⾃⼰所爱好的事物,寄托⾃⼰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羁的⽣活。
对王羲之兰亭序作品的评价
对王羲之兰亭序作品的评价兰亭序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之一,他的这部作品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与影响力。
那么,人们对兰亭序是如何评价的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对兰亭序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作品赏析】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
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
用语简洁。
富有诗情画意。
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
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
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
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
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
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作者是东晋“书圣”王羲之。
本文是一篇书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农、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成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谮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困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生死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
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
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
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
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
《兰亭序》全文及释文
《兰亭序》全文及赏析一、序文内容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兰亭环境兰亭位于绍兴西南的兰渚山麓。
根据历史记载,这个地方原本是一个花园。
它的主人是王羲之,他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
在这个花园中,有一个小巧玲珑的亭子,因其在兰渚山的背景下而得名“兰亭”。
三、参与人物参与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物众多。
其中最著名的是王羲之、谢安、孙绰、王彬之等。
这些人物都是当时的名士,他们在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四、书法特点《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之一。
他的书法以“行云流水”为特点,字形优雅自然,线条柔美而有力度。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历史价值《兰亭序》不仅是一篇优秀的书法作品,而且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代表了魏晋时期书法的最高水平,对后来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兰亭序》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物之一,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和艺术有着重要的价值。
六、文学价值《兰亭序》不仅是一篇书法作品,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王羲之《兰亭集序》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一、王羲之其人其书(李春青)王羲之被后世称为“书圣”,王献之则被后世评家认为是可与其父比肩的书家。
“二王”书法对南朝四代以至唐宋以后的书家影响极大,因此王氏父子可视为魏晋书法的代表者。
(1)王羲之其人王羲之,字逸少,琅玡临沂人。
羲之出生两晋门阀世家。
其伯父王导乃东晋元勋,父王旷,官淮南太守。
羲之年幼时不善言辞,人们不大看重他。
13岁时,去拜见大名士周,周看出他将来必非等闲之辈,当时时兴吃牛心炙,吃饭时,在座的客人尚未动筷,周先割一块牛心炙给羲之,于是为时人所重。
长大后,羲之变得极善言谈,为人耿直。
其父辈大将王敦、丞相王导对他都很器重。
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向王导求女婿,王导让他到东厢房在王家子弟中挑选。
这位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都好,但一听说有人来择婿,都显得很矜持。
只有一位坐在东边的胡床上,露着肚皮吃东西,似乎没这回事似的。
郗鉴说,正是这位才是好女婿。
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于是将女儿郗璿嫁给了他。
羲之初为秘书郎,这是大多数名门子弟起家的清职。
后被征西将庾亮请为参,累迁至长史。
庾亮临终,上表推荐羲之为宁远将、江州刺史。
羲之声望渐隆,执政的公卿多次召他入朝为侍中、吏部尚书等清要之职,均为其回绝。
又授为护将,此职为禁长官,并兼管武职选任,极为重要。
但羲之依然推辞不就。
扬州刺史、大清谈家殷浩作书劝羲之应命,羲之回书说,我素来不想在朝廷做官,如任边职,无论何处,听凭驱使。
后来,他还是勉强入朝任护将之职。
不久又力求外放,未得准许,不久转为右将、会稽内史。
羲之出身名门,又少有美誉,自然有名士脾气。
其不欲为朝官,其实就是因为不愿在皇帝及公卿面前受拘束。
他又好服食养性,做了会稽的行政长官后,因其地多有名山佳水,于是羲之就打算终老会稽了。
此时谢安尚未出仕,正高卧东山,其地正在会稽,又有孙绰、许询、李充、支遁等大名士名僧隐居于此,于是羲之与他们游山玩水,吟诗作赋,清谈饮酒,十分畅怀。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2篇)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2篇)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兰亭集序赏析及主题思想,希望有所帮助!兰亭集序赏析篇1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
这种“序”的抒情,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
例如《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显然,这篇短文是桃花丛中欢宴的记实。
饮酒赋诗,自古为文人一大乐事,加之春风和煦,百芳争艳,怎不引发诗性大作。
故秉烛于桃花丛中,欢宴之余为从弟与其诗集作“序”。
这篇“序”,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炉,而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是全篇的主干。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开头慨叹天地万物,如匆匆过客,虽慨叹,但不悲观,在他看来,既然“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那么,只要“人生得意”,学古人“秉烛夜游”纵情欢乐,便无所遗憾。
文题中一“夜”字通贯全文,“及时行乐”连夜也不肯放过,今天看来不免产生人生消极之嫌,但作者似仙人之语,胸襟如此旷达,可为一叹。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里用“春”照应题目,在这“春夜”之际,“阳春”用她的“烟景”召唤我,“大块”(天地)把他的“文章”献给我,这是何等的快慰与陶醉。
所以,此句同他的“烟花三月”一样成为千古名句,为后人吟诵不已。
作者借“烟景”,“序天伦之乐事”,“幽赏”助长“高谈”,快乐无比。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这是春宴的最高潮。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5篇)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5篇)《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
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
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
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能够观宇宙之无穷,俯能够察万类之繁盛。
在那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能够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
那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
这些描述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
他说:人生的欢乐是极有限的,待欢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
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
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
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礼貌的思考。
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
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
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5]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兰亭集序赏析(二):《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兰亭序鉴赏
王羲之兰亭序鉴赏王羲之兰亭序鉴赏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兰亭序鉴赏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但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
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二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的情况。
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内”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欢乐,“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乐极而悲生,他们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老之将至”、“终期于尽”,人生苦短。
至此,作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这一主旨。
本段末以“痛”字反诘作结,不仅为呼应上段的“乐”,更为引起读者深思“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
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问题,进一层表明自己的生死观。
作者首先借古立论,说明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重视死生问题,自己也不能例外。
接着作者针对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无经济大略的社会风气,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学说为“虚诞”、“妄作”,从而表明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生死观,而这正是作者编辑《兰亭集》并为之作序的目的。
文章前面两段分别以“乐”、“痛”作结,最后一段以“感”字作结,表明作者坚信后世读者会从斯文(这篇序文)中产生同感:认识死生问题的重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1篇)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1篇)兰亭集序赏析1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修楔仪式。
许多名士都参加了,年轻的年长的都来了。
那里有高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流,湍急的流水,映衬在亭子的左右。
引清流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排列而坐于曲水之旁,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气氛,可是一边饮酒,一边咏诗,也足以尽情地抒发深藏的感情。
这一天呀,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春风柔和,温暖舒畅。
仰望宇宙空间的广大,俯察万物种类的繁多,因而纵目游览,舒展胸怀,完全能够尽情享受眼看耳闻的乐趣,实在是很欢乐啊。
人们生活在一齐,很快就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把自我的胸怀抱负,在室内与人应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凭借某种事物寄托自我的情怀,无拘无束地生活。
他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格也有安静浮躁的不一样,但他们都高兴于自我所接触的事物,对于自我暂时得的,高兴满足,竟没有想到老年将要到来了。
等到他们对所爱好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
从前感到高兴的东西,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往事,尚且不能不因为它而产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要听凭上天决定,终归于死呢。
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
”岂不悲痛吗!我每次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都像符契那样完全相合,未尝不应对文章感叹悲伤,但不能从内心理解它。
我本来明白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是荒谬的。
后人看待我们今日发生的感慨,也会像我们今日看待古人发生的感慨一样,不能从内心理解,可悲啊!所以我一一记下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的姓名,抄录他们所作的诗。
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一样了,但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情景是相同的。
后世的读者,也将对我这篇文章产生一番感慨。
这篇序文可分为两部分。
前半部分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乐趣。
其中对兰亭地理形势和自然风物的描绘,短短几句,不但写出了兰亭环境的清幽,也写出了与会者的雅情。
王羲之兰亭序赏析_写作技巧
王羲之兰亭序赏析兰亭序》真可谓情文并茂,书文并茂,实在是中华文化史上的奇迹。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王羲之兰亭序赏析,欢迎阅读。
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通“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zeng)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赏析一、《兰亭序》之由来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
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子、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
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
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兰亭集序》是东晋王羲之的作品,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兰亭集序 / 兰亭序原文朝代:魏晋作者:王羲之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
2、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
山阴:今浙江绍兴。
3、修禊(xì):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4、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
5、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
6、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
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
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7、骋:尽情施展,不受约束。
8、俯仰一世:很快地过了一生。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赏析篇1《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
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
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
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能够观宇宙之无穷,俯能够察万类之繁盛。
在那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能够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
那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
这些描述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
他说:人生的欢乐是极有限的,待欢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
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
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
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礼貌的思考。
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
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
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5]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兰亭集序赏析篇2公元353年,也就是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东晋的名土谢安诸人,相聚在浙江绍兴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兰亭,一齐做修禊的事,修禊是古代的一种习俗,据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如果临水而祭的话,就能够“除凶祥,去宿垢”《晋书·礼志》,文人雅集,自不免诗文唱和,不曾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次不经意的“一觞一咏”,竟然诞生了一篇在中国艺术、文学和哲学史上产生深远意义的名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兰亭集序 / 兰亭序朝代:魏晋【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杂文砍一常阋约犹椋趴衫忠病?/p>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及注释】【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序赏析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
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称王右军。
为人正直,居官有善政。
早年从姨母卫夫人学书,其后又博览秦、汉、魏各时期的碑迹,博采众长,推陈出新,自成一派书体。
一变汉魏以来比较质朴的书风,创造出一种劲健流便“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或“飘若浮云,娇若惊龙”的书体。
王羲之书法为历代学书者崇尚,故有“书圣”之称。
书迹刻本甚多,但真迹无存。
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又以《兰亭序》为极品。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诞生于一次浪漫的聚会。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公元353年4月21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了一次聚会,大家饮酒赋诗,汇集后请王羲之作序。
王羲之乘着酒兴,展蚕茧纸,提鼠须笔,乘兴而书,一气呵成,写毕即酒醉鼾睡。
醒后再看这篇奇文,自己亦深感惊异。
《兰亭序》的语言清新优美。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画的景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畅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这些如诗如歌的语言,几成千古绝唱,吟来如沐春风之清新,似饮甘泉之甜美。
《兰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270年间在民间珍藏,后唐太宗设法从民间赚进御府,旋又殉葬昭陵。
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不下数百种。
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
《洛阳宫本兰亭序》传为褚遂良第十九次临摹本,此本为唐太宗赐给高上廉者。
褚遂良所临又传有《神龙半印本兰亭序》、《张金界奴本兰亭序》,因前者有“神龙”半印,后者有“张金界奴上进”字。
又有唐太宗朝供奉拓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的“双钩填廓”摹本,称《神龙本兰亭》,此本墨色最活,被视为珍品。
《定武兰亭》
《神龙半印本兰亭序》
《神龙本兰亭》
王羲之书法与汉、西晋的其它书法作品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即是它的用笔细腻和结构多变。
王羲之以前的很多书法作品,如陆机的《平复帖》、吴皇象的《急就章》古拙可爱、平和淡怡,颇见内敛之功,但无清雅之巧。
存世汉简中倒不乏笔画跌宕纵肆、变化丰富的作品,但在结构上又相对飘散而缺乏丽趣。
王羲之的功劳在于他把自然的书风引向一个较为精练但又注重技巧华美特征的格局,把书法作品推向更高层次一一从粗到细、从疏到密、从大概到精密、从拙朴到华美的审美发展。
从而确立了书法艺术强调对审美的主动把握这一时代的基调。
在他以前,人们对此是不够重视的。
唐朝人在书论中,把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称为“巧媚”。
《兰亭序》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它在当时达到人所不及的技巧境界(当然还有风格境界),它对笔与纸的驾驭能力:那种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技巧,在东晋以前是为人仰慕已久,而在当时也是同辈书家们所叹为观止的,它标志着书法从荜路蓝缕阶段走向艺术的成熟。
《兰亭序》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
细看《兰亭序》的用笔有两个特征:一是笔画的跳荡,另一是线形的多变:
横画,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
竖画,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或双杈出锋,或并列,各尽其妙。
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等。
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等。
挑,或短或长。
折,有横折、竖折、斜折。
捺,有斜捺、平捺、回锋捺、带钩捺、长点捺、隼尾捺等。
钩,则有竖钩、竖弯钩、斜钩、横钩、右弯钩、圆曲钩、横折钩、左平钩、回锋减钩等。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序》凡324个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驱,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毕现。
以“映(暎同映)带左右”四字为例(图一)。
图一
映字中曲“央”的横折竖一画,按正常写法应是先顿后再行笔,但在《兰亭序》中这一画开头的一顿变成了带笔,而顿笔却被移到折的部位。
“左”字的末笔一横是一个很明显的从轻到重、从带到顿的渐进过程,顿挫的趋向是十分明显的。
“右”字的第一横画则在起笔部位有个微小的顿,象这样不同起笔的不同顿法,体现出《兰亭序》对横笔处理的丰富意蕴。
按照书写心理活动状态来看,不同轻重的顿,体现出不同的心理轨迹,故线条力度的变化使书写时心理变化显得富有立体感。
线条的多变可看“带”字,头部四个竖笔(图二) 两直两曲,如果把它分成四个由直向曲的层次,则是①直、②次直、③曲、④最曲,绝不生硬板滞。
而即便是第一笔的直,在头部也有意使之弯了一下,与其余三直笔协调起来,构成整体效果。
从直线到弧线,线形在依次变化,这种变化是以严谨的序列为限制的。
图二
用笔的强调顿挫,说穿了就是上下起伏的节奏感的问题。
在把握线条表现力的时候,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不注意顿挫动作,平画过直;注意了顿挫,但却过分夸张,掌握不好每—顿挫的“度”,该用三分力却用了八分力,破坏力与节奏的和谐;能掌握顿挫了,但却抓不准部位,应该在线条的四分之三部位开始顿,却一开始就顿了。
任何一种顿挫只有放到一定的线条平面上才有意义,不然,感觉再好的动作也还是产生不了优美的效果。
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
序中有20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
从结构造型角度来看《兰亭序》,它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
以“惠风和畅”四个字为例(见图三) ,如采用中轴与板块相结合的办法来进行分析,就为看到:
图三
“惠”字的头部向左倾斜和“心”字向右下角下沉几乎造成一种结构之间的错位,各部分之间的中轴由垂直变成了倾斜。
而“风”字则利用横画的右上耸起,造成与“惠”字方向相反的一种欹侧效果。
“和”字分左右两个部分,“禾”旁拉长成纵式,“口”则放扁成横式,造成在一个字中的纵横交叉。
至于“畅”字,则是一种斜向的头尾交叉,“申”与“易”两部分正好构成两三角形式的对位,但按照标准写法,它本来应该是两个长方形之间的简单组合的。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四个字的体型结构截然有别——贯穿于整个主轴线的对比效果。
汉字结构本来是一个稳定的标准形。
每个字都富于一种建筑意蕴,空间的架构与排叠处理完全与建筑原理相类似。
但书法结构的魅力是在于它能有节制地打破这种标准形,在标准的规范中渗入每个艺术家个人的创造意蕴。
从而把书法结构的原理从平正引向平衡——我们在前者中看到的是四平八稳、均匀整齐;而在后者中则看到一种不平中求平的拉力与张力。
平衡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它不平正,唯其有倾斜,所以才要平衡。
作个最通俗的比喻:平正有类于天平,而平衡则近于秤。
在标准形中追求艺术形,这是书法的根本目的。
从“惠风和畅”这四字的不同结构处理,再把它与对线条美的领悟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构成对《兰亭序》的总体感受。
古人称王羲之作《兰亭序》,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
在这件作品面前,后世名家虽竭力临仿,却都未能得其全。
正如解缙在《春雨杂述》中所说的那样:“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南唐张泊云:“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
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
”而王羲之本人也只写下这一杰构,其后“他日更书数十本,但比之原作,终莫能及。
”
清乾隆年间赵魏首先怀疑《兰亭》真伪:“南北朝至初唐,碑刻之存于世者往往有隶书遗意,至开元以后始纯乎今体。
右军虽变隶书,不应古法尽亡。
今行世诸刻,若非唐人临本,则传摹失真也。
”清光绪年间李文田认为《兰亭》其文伪托,其书也为后人伪造。
1965年掀起一场“兰亭真伪”的大辩论,郭沫若为主的一方认为“伪”,另一方高二适等起而反驳。
1973年文物出版社编纂《兰亭论辨》,收集有关论文18篇。
此后又有许多论著讨论《兰亭》真伪。
著名学者钱钟书虽未参加当时的辩论,但在1979年出版的《管锥编》中己反映出他对《兰亭》论辩的思考及精辟见解。
1988年5月24日《人民日报》上刊出钱钟书一信中更明确地指出:“阮文达‘南帖北碑’之论,盖系未睹南朝碑版结体方正与北碑不异;郭沫若见南碑,遂谓世传右军《兰亭序》非晋宋书体,必后世伪托。
其隅见而乖圆览,与文达各堕一边。
”即认为各有所偏。
此可以启发我们对这个学术课题的进一步探讨。
下附几种著名的摹本供参考
冯承素摹本
褚遂良摹本
董其昌临本
傅山临本兰亭序
开皇本
米芾临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