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详细解析

合集下载

兰亭集序的解析

兰亭集序的解析

兰亭集序的解析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写的一篇序文,该文以兰亭为背景,以描绘王羲之与朋友们的聚会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兰亭集序进行解析。

兰亭集序以兰亭为背景,展现了王羲之与朋友们的聚会情景。

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兰亭之中。

他描述了兰亭的山水景观,如“石径曲折,亭台峥嵘”,以及兰亭中的庭院建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生动地描绘出了兰亭的美丽与宜人。

在兰亭中,王羲之与朋友们一同饮酒作乐,畅谈人生。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朋友们欢乐的场景,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兰亭集序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王羲之在序文中提到:“岁在癸丑,暮春之初”,这句话直接点出了时间的流逝,暗示了人生的短暂。

他进一步写道:“而观棋者,观云者,或喜或乐,或临或远”,以此说明人生中的各种快乐和烦恼都是短暂的,与时间流逝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通过这些描写,王羲之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深刻感慨,呼唤人们珍惜时间,珍惜眼前的美好。

兰亭集序还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王羲之在序文中写道:“至若游者乐之,望者忧之,而殷鉴不远,在夏水之隔,于世则微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他认为人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应该体味到自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启发。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美好的状态,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兰亭集序还展现了王羲之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他在序文中提到:“夫人之相与,俨若宾客;而游者,若遗亲之久者”,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艺术家的敬仰。

王羲之将自己与朋友们的聚会比作宾客之间的相聚,将自己的创作比作与亲人分离后的重逢,展现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艺术创作的追求。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一篇序文,通过描绘兰亭的美丽景色和朋友们的聚会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的思考。

这篇序文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兰花集序赏析(五篇选)《兰集序》赏析(1):《兰亭集序》讲述了东晋时期一场健谈者的大聚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愿。

文章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风曲折,变化奇特微妙,满足哲学思辨的需要。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和写景,首先描述会议的时间和地点。

然后,把兰亭美丽的自然环境染成:山峦蜿蜒,清澈的溪流倒映出带状;阳光明媚,天空晴朗,让你可以看到宇宙的无限,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繁荣。

在那里,“更好地看你的眼睛”和“享受听和看”,能够自由地观察和思考,满足人们视觉上的视听需求就足够了。

这是参与者“谈论他们的爱情”和享受自己的完美场所。

这些描写富有诗意,作者的情感平静而从容。

后半部分,用笔变成了抒情和议论,享受美景和饮酒引发了喜忧、生死的感觉,作者的情绪一下子从平静变成了激越。

他说:生活的乐趣是极其有限的。

当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觉得无聊。

过去一眨眼就成了历史,人终有一死。

从快乐到悲伤,从出生到死亡,这是他此时的哲学思辨。

他认为“死亡是假的生日,彭其的哀悼是假的”,从而进一步探索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热爱礼貌的思想。

生、死、死不仅是人类力量无法控制的自然规律,他在文章中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一种感伤的情绪。

但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觉得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从兴盛到衰落,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必然的。

因为人生无常,岁月不饶人,所以他想把文章留给后人去继承前人,激励新人。

纵观整篇文章,描写了兰亭的风光和王羲之等人聚会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事件不频繁,“短而易,期限已尽”的感叹。

[5]作者时而快乐,时而悲伤,他极其快乐和悲伤。

文章也随着他的感情从平静到平静,再从躁动到平静的变化而激荡,极尽跌宕起伏和抑扬顿挫之美。

因此,《兰亭集序》成为千古广为流传的佳作。

《兰集序》赏析(二);《兰亭集序》,也叫《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金穆宗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当时的内史编年史家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位好友,齐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的兰亭序全文解释

王羲之的兰亭序全文解释

王羲之的兰亭序全文解释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一篇著名的书法作品,也是中国文化史
上的经典之一。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兰亭序》的全文进行解释。

1. 内容解释:
《兰亭序》是王羲之在东晋时期写的一篇序文,主要记述了他
与一群文人雅士在兰亭举行的宴会。

他以此文表达了对友谊、艺术
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全文以叙事和抒情相结合,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描写宴会氛围和讲述人物心境,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友谊
珍贵的思考。

2. 书法解释:
王羲之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而闻名于世。

《兰亭序》是他的代
表作之一,以行草书书写,笔画流畅而有力,气势磅礴,展现了他
的书法造诣和艺术魅力。

通过对字形、结构、笔画的解析,我们可
以欣赏到王羲之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书法的精湛掌握。

3. 文化意义解释:
《兰亭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兰亭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弘扬了友谊和人文精神,对后世文人雅士的文化追求和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艺术价值解释:
《兰亭序》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而备受推崇。

它不仅在书法上展现了王羲之的才华,还通过文字的运用展示了文人雅士的情怀和审美追求。

全文情景交融,气象万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

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对后世书法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一篇内容丰富、艺术价值高的作品。

它不仅在文学和艺术上具有重要地位,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兰亭集序解析

兰亭集序解析

兰亭集序解析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所写的一篇序文,描写了他在兰亭风景区与朋友相聚的情景,以及自己对书法的热爱之情。

以下是对兰亭集序的解析:
1. 兰亭风景区:兰亭集序的地点是兰亭风景区,这里有着优美的山水风景和茂密的森林,是一个非常适合游玩和写作的地方。

王羲之在兰亭风景区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将自己置身于其中,描写了他在这个地方的感受和体验。

2. 书法:兰亭集序是一篇典型的书法作品,使用了标准的书法字体,展现出了王羲之深厚的书法功底。

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使用了多种不同的书法字体,以展示他对书法的热爱和造诣。

3. 聚会: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描写了他在这个地方聚会的情景。

他描述了他的朋友、书法家和其他来宾的到来,以及他们一起玩乐、互相交流的情景。

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使用了生动的语言和比喻,以让读者感受到他聚会的快乐和欢乐。

4. 爱好: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表达了自己对书法的热爱之情。

他介绍了自己对书法的兴趣和热爱,并展示了自己在书法方面的才能和成就。

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使用了各种比喻和修辞手法,以突出自己对书法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兰亭集序是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比喻,描绘了一个虚拟的兰亭风景区和一次虚拟的聚会,表达了王羲之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

文言文《兰亭集序》赏析

文言文《兰亭集序》赏析

文言文《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下面整理了《兰亭集序》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文言文《兰亭集序》赏析1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

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

用语简洁。

富有诗情画意。

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

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

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

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

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土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

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注释及解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注释及解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兰亭集序[晋] 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②,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③,修禊事也④。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⑤,又有清流激湍⑥,映带左右⑦,引以为流觞曲水⑧,列坐其次⑨,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⑩,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11),所以游目骋怀(12),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13),俯仰一世(14)。

或取诸怀抱(15),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16),放浪形骸之外(17)。

虽取舍万殊(18),静躁不同(19),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20),快然自足(21),曾不知老之将至(22)。

及其所之既倦(23),情随事迁(24),感慨系之矣(25)。

向之所欣(26),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27);况修短随化(28),终期于尽(29)。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30)。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31),若合一契(32),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3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34),齐彭殇为妄作(35)。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36)。

〔注释〕①本篇选自《文选》。

兰亭,在今浙江绍兴市西南。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王羲之、孙绰、谢安等四十一人,在此举行“修禊”宴集。

与会者临流酌饮,赋诗抒怀。

王羲之此作即是众人所作汇集之序。

②癸丑,永和九年的干支。

③会稽,郡名。

山阴,县名,今浙江省绍兴市。

④修禊(xi戏),古代风俗,每年三月上旬巳日(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洗濯,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并携带饮食宴饮,称为修禊。

⑤修竹,修长的竹。

⑥激湍(tuan),流势很急的水。

⑦映带左右,辉映在亭子四周。

⑧引,导流。

流觞(shang伤),修禊时,将觞放在弯曲的流水上,与会者散坐两岸,觞随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饮,称为流觞。

叙“乐”简练,抒“悲”深沉──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叙“乐”简练,抒“悲”深沉──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叙“乐”简练,抒“悲”深沉──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生动地记叙了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一群文人墨客游宴兰亭临流赋诗的空前盛况,抒发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感喟。

全文三段,依情感变化的脉络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段写景叙事,再现欢乐场景,为第一部分。

第二、三两段抒情议论,表现人生悲痛,为第二部分。

前者叙“乐”简练,后者抒“悲”深沉。

下面结合文本对此稍加剖析:1、叙“乐”简练:第一部分描述人事景物,天时地利,文辞简约,意韵丰厚,多方点示,聚焦一“乐”。

具体分析,其“乐”有五:⑴名士济济,聚会兰亭,一乐也:这一次修禊,是42人的盛大集会,与会者大多是社会贤达,名流居士,名门望族的王氏家族来人也比较多。

作为游宴雅集,以文会友,以酒倾心,不是比赛官位,甄别穷达,所以文中对人物的介绍只有八个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摒弃了介绍官职、地位的庸俗写法。

这也表现出王羲之清高雅致的情怀。

⑵山环水绕,境界清幽,二乐也: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竹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

这些景物清纯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活力无限,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流连山水的舒心惬意。

耐人寻味的是,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可是文中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山、水、竹、林、天、风而已,而且写林写竹,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碧绿苍翠,极力营造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

这样的山水,正可以涵养淡泊、宁静的心性。

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竹,中通外直,不枝不蔓,劲健挺拔,节节高升,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它向来是文人雅士高风亮节的写照。

古人多有咏赞。

唐求《庭竹》写道:“月笼翠叶秋承露,风亚繁梢暝扫烟。

知道霜雪终不变,永留寒色在庭前。

”郑板桥《竹石》这样赞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苏东坡亦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兰亭集序翻译、解析

兰亭集序翻译、解析

兰亭集序/ 兰亭序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

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

《兰亭集序》原文、译文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译文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译文及赏析《兰亭集序》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兰亭集序》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兰亭集序 / 兰亭序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

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

兰亭集序讲解及赏析

兰亭集序讲解及赏析
集会活动
流觞曲水、赋诗饮酒,展现文人墨客的高雅与自在
人生感慨
感叹人生短暂与无常,珍惜当下
艺术特色
书法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字迹流畅自然,变化多端
语言
简练而富有力量,承载深厚文化内涵
修辞
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生动有力
情景交融
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紧密相连,意蕴悠长
思想内涵
人生感悟
人生如梦,好景不常在,珍惜当下
兰亭集序讲解及赏析
类别
内容
基本信息
作者
王羲之
创作时间
公元353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
地点
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文体
序文
背景与目的
背景
兰亭集会,一场由王羲之发起的文化盛宴,共41人参与
目的
修禊,古代习俗,春季于水边举行仪式,清除不祥,祈求康宁
内容概述
开篇
介绍集会时间、地点、目的,简洁明了
自然景观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衬出集会的诗意与雅趣
自然敬畏
自然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宙的化身,生命的源泉,人类精神的寄托
艺术追求
艺术创作应追求自然与真实的表达,而非刻意追求形式与技巧
后世影响
文学地位
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艺术价值
书法与文学相结合的瑰宝,展现了王羲之的卓越才华
思想启示
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对现代人具有启示意义

《兰亭集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赏析

《兰亭集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赏析

《兰亭集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赏析兰亭集序原文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

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

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

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

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

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兰亭集序文言文注释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

山阴:今浙江绍兴。

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

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

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兰亭序集整体分析: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

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畅叙幽情。

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

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

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

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

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

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

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

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

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

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

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

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

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

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2篇)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2篇)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2篇)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兰亭集序赏析及主题思想,希望有所帮助!兰亭集序赏析篇1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

这种“序”的抒情,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

例如《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显然,这篇短文是桃花丛中欢宴的记实。

饮酒赋诗,自古为文人一大乐事,加之春风和煦,百芳争艳,怎不引发诗性大作。

故秉烛于桃花丛中,欢宴之余为从弟与其诗集作“序”。

这篇“序”,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炉,而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是全篇的主干。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开头慨叹天地万物,如匆匆过客,虽慨叹,但不悲观,在他看来,既然“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那么,只要“人生得意”,学古人“秉烛夜游”纵情欢乐,便无所遗憾。

文题中一“夜”字通贯全文,“及时行乐”连夜也不肯放过,今天看来不免产生人生消极之嫌,但作者似仙人之语,胸襟如此旷达,可为一叹。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里用“春”照应题目,在这“春夜”之际,“阳春”用她的“烟景”召唤我,“大块”(天地)把他的“文章”献给我,这是何等的快慰与陶醉。

所以,此句同他的“烟花三月”一样成为千古名句,为后人吟诵不已。

作者借“烟景”,“序天伦之乐事”,“幽赏”助长“高谈”,快乐无比。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这是春宴的最高潮。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作者是东晋“书圣”王羲之。

本文是一篇书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农、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成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谮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困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生死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

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

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

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

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王羲之《兰亭集序》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一、王羲之其人其书(李春青)王羲之被后世称为“书圣”,王献之则被后世评家认为是可与其父比肩的书家。

“二王”书法对南朝四代以至唐宋以后的书家影响极大,因此王氏父子可视为魏晋书法的代表者。

(1)王羲之其人王羲之,字逸少,琅玡临沂人。

羲之出生两晋门阀世家。

其伯父王导乃东晋元勋,父王旷,官淮南太守。

羲之年幼时不善言辞,人们不大看重他。

13岁时,去拜见大名士周,周看出他将来必非等闲之辈,当时时兴吃牛心炙,吃饭时,在座的客人尚未动筷,周先割一块牛心炙给羲之,于是为时人所重。

长大后,羲之变得极善言谈,为人耿直。

其父辈大将王敦、丞相王导对他都很器重。

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向王导求女婿,王导让他到东厢房在王家子弟中挑选。

这位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都好,但一听说有人来择婿,都显得很矜持。

只有一位坐在东边的胡床上,露着肚皮吃东西,似乎没这回事似的。

郗鉴说,正是这位才是好女婿。

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于是将女儿郗璿嫁给了他。

羲之初为秘书郎,这是大多数名门子弟起家的清职。

后被征西将庾亮请为参,累迁至长史。

庾亮临终,上表推荐羲之为宁远将、江州刺史。

羲之声望渐隆,执政的公卿多次召他入朝为侍中、吏部尚书等清要之职,均为其回绝。

又授为护将,此职为禁长官,并兼管武职选任,极为重要。

但羲之依然推辞不就。

扬州刺史、大清谈家殷浩作书劝羲之应命,羲之回书说,我素来不想在朝廷做官,如任边职,无论何处,听凭驱使。

后来,他还是勉强入朝任护将之职。

不久又力求外放,未得准许,不久转为右将、会稽内史。

羲之出身名门,又少有美誉,自然有名士脾气。

其不欲为朝官,其实就是因为不愿在皇帝及公卿面前受拘束。

他又好服食养性,做了会稽的行政长官后,因其地多有名山佳水,于是羲之就打算终老会稽了。

此时谢安尚未出仕,正高卧东山,其地正在会稽,又有孙绰、许询、李充、支遁等大名士名僧隐居于此,于是羲之与他们游山玩水,吟诗作赋,清谈饮酒,十分畅怀。

《兰亭集序》教材深度解读

《兰亭集序》教材深度解读

《兰亭集序》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赏析句子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明确:总写盛会的时间、地点、原因。

时于暮春,地在兰亭,事因修禊。

简单几笔就将事情交代得一清二楚。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明确:这里是写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的情怀。

作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明确:“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具体指上文所叙兰亭集会这件事。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

整个句子是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

这句话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

这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宛如一个链环,不仅把第3段与第2段链接,还把第3段与第1段连成一个链条,使全文一脉相连,成为一体。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

所以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

这句话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重点解读1.第3段可分为几层?与前文有什么联系?明确:第3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叙述。

作者首先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尽管人们做事处世的方式、方法千差万别,但人们的观点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另一种则是“及其所之既倦”就“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第二层是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来发表感慨议论:人们对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分,何况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之间就自然联系起来了。

《兰亭集序》的文化内涵解析

《兰亭集序》的文化内涵解析

《兰亭集序》的文化内涵解析兰亭集序的文化内涵解析
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写的一篇书法序文,被誉为中国古代书法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兰亭集序的文化内涵进行解析。

1.墨意与书法艺术
兰亭集序通过描述王羲之的墨意和书法艺术,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墨意是指书法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而书法艺术是通过墨意的表达来展现。

兰亭集序中的书法艺术以执笔皆若神笔的境界,展现了王羲之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与对墨意的准确表达。

2.墨香与自然美
兰亭集序中虽以书法为主题,却通过对墨香的描写,展示了中国文化中追求自然之美的思想。

墨香是指书法作品中墨汁的香气,被视为一种独特的美感。

通过描绘墨香的气息,兰亭集序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与敬畏,传递了中国文化中融合人与自然的哲学。

3.游览与人文情怀
兰亭集序中的游览既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旅行经历,也是一种人文情怀的表达。

文章通过描绘游览兰亭的盛况与景色的变幻,展示了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热爱与书写的技巧。

兰亭集序中所表达的人文情怀,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历史、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视。

兰亭集序通过对墨意、墨香、游览等方面的描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

这篇经典的书法序文不仅是对艺术和自然美的追求,也是对人文情怀和文化传承的传递与表达。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解释(含图)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解释(含图)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解释(含图)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

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

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

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

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

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说有一次刘伶在家里喝酒喝到舒畅时,竟然全身赤裸,这时 恰有客人来访,看到他这付德行就嘲笑他太俗气,太无礼.刘 伶喝酒喝得兴起竟说:我以天地做房屋,以房屋做裤子,你怎 么钻进我的裤裆里了?刘伶有一次酒瘾发作,跟老婆要酒喝, 老婆不给还把家里最后的酒瓶子都摔了,哭着劝他说:你酒 喝得太多了,这不是养生之道,还是戒了吧."刘伶说,好 吧,可是我酒瘾太大,需要在神明面前发誓才能记得牢, 你快准备酒食供奉神明,我好起誓."老婆信以为真,高 高兴兴的买酒买肉,祭起神龛。刘伶跪对着神明虔诚的 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 之言,慎不可听。"然后端起祭拜用的酒肉,吃喝起来.
一种祭礼


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高高的竹子
省略动词宾语 映衬、围绕
酒杯
排列 旁边
乐器
繁盛
作诗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 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人着轻裘、缓带、宽衣,是迫不得已———因为他们服食了五石散。 五石散,亦称寒食散。其五味主药为白石英、紫石英、石 钟乳、赤石脂、石硫黄而言。五石散是一种剧毒药,服用后伴 随毒性发作,产生巨大的内热,因此需要一整套极其细微而繁 琐的程序,将药中的毒性和热力散发掉,即所谓散发。如果散 发得当,体内疾病会随毒热一起发出。如果散发不当,则五毒 攻心,后果不堪设想。即使不死,也将终身残废。而散发的重 要一点是,必须在服药后多吃冷饭,故称寒食散。 除了吃冷饭之外,还要注意多外出步行运动;称为散动或 行散。还要注意多喝热酒、好酒,每天饮数次,使身体薰薰有 酒势,即处于微醉状态。如果饮冷酒或劣质酒就可能会送命。 西晋的裴秀就是因服药后饮用冷酒而致命。另外,服药后还要 用冷水浴来将药的毒性和热力散发掉,并不能穿过多过暖的衣 服。
一次与宾客喝酒,有一群猪赶来抢酒喝,他也不驱赶,竟然让猪和自己一起 共饮盆中酒。古人讲对牛弹琴,他却偏生与猪同饮,他的所为实在不是普 通人所能接受的。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 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 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 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 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 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 而作。 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 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 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这些诗汇 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 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 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 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 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的高度。
魏晋文人们对当时的世俗之事包括政治局面、 社会现象以及两汉以来的传统经学感到厌倦,不再 愿意“指点江山”,也不再愿意“为时著文,为事 作诗”,然而他们也没有因为厌世而出世,只是通 过避开世事纷扰而寻求自然生活的乐趣,也就是说, 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大自然还是充满了兴致。
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清谈”是相对于 俗事之谈而言的,亦谓之“清言”。士族名流相遇,不谈 国是,不言民生,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 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因此, 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情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哪三个字可以显示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课文研读
第1自然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 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
ɡuǐ
春季的末 一个月
介词结构“于会稽 山阴之兰亭”后置
县名

举行
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
王 羲 之
兰 亭 集 序
司马文章元亮酒, 右军书法少陵诗。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 》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 》
书文双绝 序以帖传乎,帖以序传乎,一序一帖双绝璧
亭因人名焉,人因亭名焉,斯亭斯人两奇观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
1、王羲之其人
‖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 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 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 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 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 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 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 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 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 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 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魏晋风度:
不修边幅 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 广袖长裙 飘带长垂 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 衣袂飘飘 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头饰巍峨富丽 养生放纵 醉生梦死 等同生死 不谈国事 不求仕达 以荒诞对抗社会的黑 暗,缓解人生短暂的 伤感之情。
政治混乱,杀戮不止,读书人既没有革命的武力, 为保全性命,自然会走到老庄的路上去。谈玄说理,隐 名避世,是必然的趋势。”于是文人之间逐渐开始盛行 “清谈”之风,“清谈精神之主要点,厥为纵情肆志, 不受外物屈抑……对于事物世务,漠不关心,便成高致。
王 羲 之 像
他 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 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 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 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 》、《黄庭经》、草书《十七帖》、 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 《丧乱帖》等。 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