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合集下载

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

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

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 《兰亭集序》⽂字灿烂,字字玑珠,是⼀篇脍炙⼈⼝的优美散⽂,它打破成规,⾃辟径蹊,不落窠⾅,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新。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希望能帮到⼤家,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兰亭序集整体分析: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三⽇,王羲之与孙绰、谢安、⽀遁等四⼗⼀⼈,集会于会稽⼭阴的兰亭,在⽔边游赏嬉戏。

他们⼀起流觞饮酒,感兴赋,畅叙幽情。

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次⼤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

⽂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体,⽂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

全⽂可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

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然环境:⼭岭蜿蜒,清流映带;⼜风和⽇丽,天朗⽓清,仰可以观宇宙之⽆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

在这⾥⾜以“游⽬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由地观察、思考,满⾜⼈们⽬视⽿闻的需求。

这⾥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

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部分,笔锋⼀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美景、流觞畅饮,⽽引发出乐与忧、⽣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

他说:⼈⽣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

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到了⽣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

由乐⽽⽣悲,由⽣⽽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的哲理思辨。

他认为“⼀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进⼀步深⼊地探求⽣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了⼀种珍惜时间、眷恋⽣活、热爱⽂明的思考。

寿夭、⽣死既是⼀种⼈⼒不能左右的⾃然规律,他在⽂中就难免流露出⼀种感伤情绪。

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趋于平静,他感到⼈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到死,都是必然的。

正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以启⽰来者。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兰花集序赏析(五篇选)《兰集序》赏析(1):《兰亭集序》讲述了东晋时期一场健谈者的大聚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愿。

文章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风曲折,变化奇特微妙,满足哲学思辨的需要。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和写景,首先描述会议的时间和地点。

然后,把兰亭美丽的自然环境染成:山峦蜿蜒,清澈的溪流倒映出带状;阳光明媚,天空晴朗,让你可以看到宇宙的无限,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繁荣。

在那里,“更好地看你的眼睛”和“享受听和看”,能够自由地观察和思考,满足人们视觉上的视听需求就足够了。

这是参与者“谈论他们的爱情”和享受自己的完美场所。

这些描写富有诗意,作者的情感平静而从容。

后半部分,用笔变成了抒情和议论,享受美景和饮酒引发了喜忧、生死的感觉,作者的情绪一下子从平静变成了激越。

他说:生活的乐趣是极其有限的。

当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觉得无聊。

过去一眨眼就成了历史,人终有一死。

从快乐到悲伤,从出生到死亡,这是他此时的哲学思辨。

他认为“死亡是假的生日,彭其的哀悼是假的”,从而进一步探索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热爱礼貌的思想。

生、死、死不仅是人类力量无法控制的自然规律,他在文章中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一种感伤的情绪。

但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觉得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从兴盛到衰落,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必然的。

因为人生无常,岁月不饶人,所以他想把文章留给后人去继承前人,激励新人。

纵观整篇文章,描写了兰亭的风光和王羲之等人聚会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事件不频繁,“短而易,期限已尽”的感叹。

[5]作者时而快乐,时而悲伤,他极其快乐和悲伤。

文章也随着他的感情从平静到平静,再从躁动到平静的变化而激荡,极尽跌宕起伏和抑扬顿挫之美。

因此,《兰亭集序》成为千古广为流传的佳作。

《兰集序》赏析(二);《兰亭集序》,也叫《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金穆宗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当时的内史编年史家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位好友,齐聚兰亭,赋诗饮酒。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1《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成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谮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困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生死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

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

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

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

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

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

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作品赏析】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

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 ; 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

用语简洁。

富有诗情画意。

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

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 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 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

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 、“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

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

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先用两个“或” 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

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 ,却“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

接着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

《兰亭集序》文章赏析及作品情感

《兰亭集序》文章赏析及作品情感

《兰亭集序》文章赏析及作品情感(3)《兰亭集序》文章赏析及作品情感一.文字凝炼语言恬淡隽永《兰亭集序》短小精悍,语言清隽恬淡,不失为一篇佳作。

文章开头简单交代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及人物,接着将笔锋转向了写景。

宗白华先生言:“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1]P211我们在此文中就可以欣赏到开阔美妙的意境。

作者并没有大肆渲染,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兰亭的曼妙景色。

如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来描写山,仅八个字就将山峰的高耸、树多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又如写水“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给读者展现了溪流清澈、汩汩流淌的画面;再如描写天气为“天朗气清”,语言精简,表现力较强,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快乐轻松的心情。

基于这篇散文四字短语和对仗句较多,节奏感特强,教师在授课时可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意,体会作者的高妙笔法。

文中多用反复的手法,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只盛”、“俯仰一世”、“俯仰之间”中,“俯”和“仰”共出现了三次,一唱三叹,增强了散文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便于抒情。

本文仅324个字,但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由乐到痛再到悲,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的觉醒,对自己的生命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追求。

二.悲伤而又豁达,胸襟大美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气温与人们的心绪都并不高亢热烈。

作为文人雅集,以文会友,并不讲究官位、门第的高低,而是彻底的平等主义。

文中对参与人物的介绍仅有八个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摒弃了一般介绍官职的庸俗手法。

这首先表现出王羲之清高旷达的品性与心胸。

景色的描绘,他只提山、水、林、竹。

花季三月的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在文中却不见踪影。

这充分表明王羲之的美学情趣,排斥浓妆艳抹,追求清淡雅洁。

描写宴饮,曲水流觞,迥异于豪饮大觞,浮白大觞。

这鲜明表示文人之雅。

在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沉浸于大自然之中,面对宇宙辽廓,万物踊动,既有襟怀的宽阔与开拓,又有勃勃生机之感悟。

《兰亭集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作者简介本篇选自《王右军集》。

作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十四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赋诗,后来汇编成集,名为《兰亭集》,王羲之为它写了此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兰亭序》。

文中描写了兰亭景致以及集会乐趣,反映了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和感叹人生无常的情绪。

《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①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②,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③,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④。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注释①修禊(xì):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一种祭祀,以去除不祥。

②觞(shānɡ):酒杯;流觞曲水:古代的一种游宴方式,是以酒杯盛酒放在弯曲的水上漂流而下,集会的人列坐水滨,酒杯停在谁跟前,谁就取杯饮酒。

③嗟(j iē)悼:叹息、悼念。

④一死生:意指生死没有区别;齐彭殇:意指人的生命寿夭相等,长短一样。

《兰亭集序》译文永和九年,正值癸丑之年。

高中文言文: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序》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文言文: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序》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王羲之(303—361,⼀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下⾯是⽆忧考分享的⾼中⽂⾔⽂: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序》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兰亭集序/兰亭序》 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峻岭,茂林修⽵;⼜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列坐其次。

虽⽆丝⽵管弦之盛,⼀觞⼀咏,亦⾜以畅叙幽情。

是⽇也,天朗⽓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骋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之相与,俯仰⼀世,或取诸怀抱,悟⾔⼀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快然⾃⾜,不知⽼之将⾄。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云:“死⽣亦⼤矣。

”岂不痛哉!(不知⽼之将⾄⼀作:曾不知⽼之将⾄) 每览昔⼈兴感之由,若合⼀契,未尝不临⽂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

【译⽂】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

诸多贤⼠能⼈都汇聚到这⾥,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

兰亭这个地⽅有⾼峻的⼭峰,茂盛⾼密的树林和⽵丛;⼜有清澈激荡的⽔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排列坐在曲⽔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天,天⽓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地上繁多的万物,⽤来舒展眼⼒,开阔胸怀,⾜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与⼈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

有的⼈在室内畅谈⾃⼰的胸怀抱负;就着⾃⼰所爱好的事物,寄托⾃⼰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羁的⽣活。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赏析1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海外闻名,要说中国书法,所有人都会想到《兰亭集序》吧,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的巅峰,它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

结体或修长或浑圆,突破隶书扁平方正的行貌。

特别是文中字有重复者,则转构别体,无一雷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是无法复制的艺术品。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

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但,人们通常所关注的只是它的书法价值,而不曾关注它的文学价值。

《兰亭集序》从文学方面来看,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其描述了会稽山美丽的景色,“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遒劲的书法中阅读此文,兰亭的景色已浮现在眼前。

如此美景,当然要有知己陪伴,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天气晴朗,使王羲之心情也很舒畅。

便有了“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因此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的快乐。

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让读的人也不禁因此而快乐起来了,或许,人们就是因为这优美的文章中,这不拘一格的书法中,传达出来的积极愉快之情所感染了吧?兰亭集序赏析2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的确,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

因此他才认为死和生同样有重大的好处,他本来就明白“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

读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之情。

正因为人生无常,因此才更加珍惜;正因为死生亦大,因此才有无尽的眷恋……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并没有像王羲之那时的社会压力,因此我们就应活得更自在。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拥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利,那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将要失去时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
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释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作者是东晋“书圣”王羲之。

本文是一篇书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农、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成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谮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困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生死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

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

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

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

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王羲之《兰亭集序》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一、王羲之其人其书(李春青)王羲之被后世称为“书圣”,王献之则被后世评家认为是可与其父比肩的书家。

“二王”书法对南朝四代以至唐宋以后的书家影响极大,因此王氏父子可视为魏晋书法的代表者。

(1)王羲之其人王羲之,字逸少,琅玡临沂人。

羲之出生两晋门阀世家。

其伯父王导乃东晋元勋,父王旷,官淮南太守。

羲之年幼时不善言辞,人们不大看重他。

13岁时,去拜见大名士周,周看出他将来必非等闲之辈,当时时兴吃牛心炙,吃饭时,在座的客人尚未动筷,周先割一块牛心炙给羲之,于是为时人所重。

长大后,羲之变得极善言谈,为人耿直。

其父辈大将王敦、丞相王导对他都很器重。

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向王导求女婿,王导让他到东厢房在王家子弟中挑选。

这位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都好,但一听说有人来择婿,都显得很矜持。

只有一位坐在东边的胡床上,露着肚皮吃东西,似乎没这回事似的。

郗鉴说,正是这位才是好女婿。

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于是将女儿郗璿嫁给了他。

羲之初为秘书郎,这是大多数名门子弟起家的清职。

后被征西将庾亮请为参,累迁至长史。

庾亮临终,上表推荐羲之为宁远将、江州刺史。

羲之声望渐隆,执政的公卿多次召他入朝为侍中、吏部尚书等清要之职,均为其回绝。

又授为护将,此职为禁长官,并兼管武职选任,极为重要。

但羲之依然推辞不就。

扬州刺史、大清谈家殷浩作书劝羲之应命,羲之回书说,我素来不想在朝廷做官,如任边职,无论何处,听凭驱使。

后来,他还是勉强入朝任护将之职。

不久又力求外放,未得准许,不久转为右将、会稽内史。

羲之出身名门,又少有美誉,自然有名士脾气。

其不欲为朝官,其实就是因为不愿在皇帝及公卿面前受拘束。

他又好服食养性,做了会稽的行政长官后,因其地多有名山佳水,于是羲之就打算终老会稽了。

此时谢安尚未出仕,正高卧东山,其地正在会稽,又有孙绰、许询、李充、支遁等大名士名僧隐居于此,于是羲之与他们游山玩水,吟诗作赋,清谈饮酒,十分畅怀。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摘要:
一、导语:介绍王羲之和《兰亭集序》
二、
正文:
一、《兰亭集序》的艺术特点
1.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展现了行书的独特魅力。

他的笔法矫健、流畅,如行云流水,给人以视觉享受。

在结构上,他注重疏密有致,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富有节奏感。

在用墨上,他巧妙地运用了浓淡变化,使整幅作品更具立体感。

2.文学价值
《兰亭集序》不仅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骈文。

文章以山水为背景,描绘了古人雅集的场景。

王羲之以其优美的文字,抒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意境优美,令人陶醉。

3.意境表达
《兰亭集序》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展现了人生的美好。

王羲之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使整幅作品充满了诗意。

文章中所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感慨,使人们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的心灵感悟。

【结论】
《兰亭集序》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代表了王羲之个人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对中国书法、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人学习和鉴赏的楷模。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0篇)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0篇)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0篇)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兰亭集序赏析篇1《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见后)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之后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描述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一样,性情各异。

刚刚对自我所向往且最终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

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

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

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

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

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梦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一样。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兰亭集序 / 兰亭序朝代:魏晋作者:王羲之【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及注释】【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

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

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希望对您有帮助!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篇1兰亭序全文兰亭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译文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

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

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有着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备受人们的关注,而作为这篇佳作的作者的王羲之也让人们十分的佩服。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研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早年曾随叔父王厚和卫夫人(名摄、字茂猗)学书画,深受东汉书法家张芝的影响。

三国时魏国书法家钟繇的影响,变汉魏古朴为王体的流美,创造出独特的风格。

辞官后,定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悉心研究,博采众长,他的楷书完全摆脱了隶书的形迹,达到完美的境地;行书、草书被赞为“飘着浮云,矫若惊龙”。

他书法的特点是“点画清圆,笔力雄健,风度超逸,结构严谨而疏爽”,为历代学习书法者所崇尚,被誉为“书圣”。

而今传世多为事本。

辑有《王右军集》。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东晋谢安、王羲之等40多位著名文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兰亭集》,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

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

《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

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

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

文言文《兰亭集序》赏析

文言文《兰亭集序》赏析

文言文《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下面整理了《兰亭集序》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文言文《兰亭集序》赏析1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

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

用语简洁。

富有诗情画意。

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

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

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

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

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土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

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1篇)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1篇)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1篇)兰亭集序赏析1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修楔仪式。

许多名士都参加了,年轻的年长的都来了。

那里有高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流,湍急的流水,映衬在亭子的左右。

引清流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排列而坐于曲水之旁,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气氛,可是一边饮酒,一边咏诗,也足以尽情地抒发深藏的感情。

这一天呀,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春风柔和,温暖舒畅。

仰望宇宙空间的广大,俯察万物种类的繁多,因而纵目游览,舒展胸怀,完全能够尽情享受眼看耳闻的乐趣,实在是很欢乐啊。

人们生活在一齐,很快就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把自我的胸怀抱负,在室内与人应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凭借某种事物寄托自我的情怀,无拘无束地生活。

他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格也有安静浮躁的不一样,但他们都高兴于自我所接触的事物,对于自我暂时得的,高兴满足,竟没有想到老年将要到来了。

等到他们对所爱好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

从前感到高兴的东西,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往事,尚且不能不因为它而产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要听凭上天决定,终归于死呢。

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

”岂不悲痛吗!我每次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都像符契那样完全相合,未尝不应对文章感叹悲伤,但不能从内心理解它。

我本来明白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是荒谬的。

后人看待我们今日发生的感慨,也会像我们今日看待古人发生的感慨一样,不能从内心理解,可悲啊!所以我一一记下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的姓名,抄录他们所作的诗。

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一样了,但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情景是相同的。

后世的读者,也将对我这篇文章产生一番感慨。

这篇序文可分为两部分。

前半部分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乐趣。

其中对兰亭地理形势和自然风物的描绘,短短几句,不但写出了兰亭环境的清幽,也写出了与会者的雅情。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2篇)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2篇)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2篇)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兰亭集序赏析及主题思想,希望有所帮助!兰亭集序赏析篇1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

这种“序”的抒情,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

例如《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显然,这篇短文是桃花丛中欢宴的记实。

饮酒赋诗,自古为文人一大乐事,加之春风和煦,百芳争艳,怎不引发诗性大作。

故秉烛于桃花丛中,欢宴之余为从弟与其诗集作“序”。

这篇“序”,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炉,而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是全篇的主干。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开头慨叹天地万物,如匆匆过客,虽慨叹,但不悲观,在他看来,既然“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那么,只要“人生得意”,学古人“秉烛夜游”纵情欢乐,便无所遗憾。

文题中一“夜”字通贯全文,“及时行乐”连夜也不肯放过,今天看来不免产生人生消极之嫌,但作者似仙人之语,胸襟如此旷达,可为一叹。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里用“春”照应题目,在这“春夜”之际,“阳春”用她的“烟景”召唤我,“大块”(天地)把他的“文章”献给我,这是何等的快慰与陶醉。

所以,此句同他的“烟花三月”一样成为千古名句,为后人吟诵不已。

作者借“烟景”,“序天伦之乐事”,“幽赏”助长“高谈”,快乐无比。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这是春宴的最高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作者:徐瑾
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0期
提起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书法艺术,而论其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及素有“古今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神采历来为书家所推崇。

然而,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它的“字”上而忽视了它的“文”。

事实上,从文章的角度来看,《兰亭集序》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

阅读时,我们会感到那个遥远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会真切地听到书圣王羲之潇洒风神掩翳下的心灵的声音……
《兰亭集序》是一篇宴集序。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兰亭集序》即记述了这次宴集的情况。

永和九年(干支记年为癸丑年),即公元三百五十三年暮春,为举行禊事之礼(古代的一种风俗,人们聚集于水旁,借清水洗濯,寄托着消除灾祸之意,后代变为游春节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少长群贤”共计四十一人在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的兰亭聚会。

大家“一觞一咏”、载笑载言、饮酒赋诗……最终,将所写诗篇结集成册,名之《兰亭集》,由王羲之为之作序,即《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全文共五段。

前三段写聚会的场面,以写景叙事为主;后两段写由宴集而生发的感想,重在议论抒情。

从艺术氛围来看,前三段“濯濯如春日柳”——温和明丽;后两段则隐隐透露着深贯肌骨的寒意,悲远怆然,令人感到如被冰雪。

很多人对文章前后的这种强烈反差颇感困惑:为什么一段“信可乐也”的欢悦旋律戛然而止,代之以“死生亦大矣”的沉痛咏叹呢?表面上似乎不可理喻,而深究一番便会领悟到:前后两部分并不割裂,而是密切关联的。

正因为有前文的“乐”才有后文的“痛”,有前文的“喜”才有后文的“哀”。

这“哀”“乐”之间的联系正凸显出王羲之等魏晋时人对人生的自觉、对生命的执著。

《兰亭集序》的前三段文字,展示了暮春时节、山水掩映之下,一群志趣投合,少长融怡的文人雅士共聚一亭,饮酒赋诗、悠游行乐的景象。

如同一幅以山水为背景的人物画。

为什么说它是一幅人物画而非山水画呢?中国传统山水画有“丈山、尺树、寸人”的说法,即山水画应以山水描绘、景物渲染为主体,人物仅仅是点缀而已。

以此为鉴来反观《兰亭集序》会发现:
文章中虽有景物描写,但作者只对其进行白描式的概括性的描述,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仅此而已,笔墨极俭省。

与之相反,在有限的三段文字中,对“人的活动”的描写却贯穿始终。

从第一段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到第二段的“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再到第三段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足见作者是以赏心乐事(即兰亭宴集)为文章前三段的主体,“良辰美景”则是必要的衬托与装饰。

作者所关注的是人事而非自然,是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外物。

而这正是魏晋精神的体现。

“魏晋时代是人的觉醒的时代。

在外察与内省,观赏与思辨的两两相对间,后者的色彩往往更浓烈,更深透。

在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中表现为不慕外在环境、条件、形状、姿态的铺张描述,而尚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的关注和表现。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前三段恰是这种笔法的具体诠释。

前三段对人的活动的描摹,突出一个“乐”字。

有人际和谐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有畅所欲言、倾诉衷肠之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有释放感官,思接千里,神游万物之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这一切的“乐”又恰与时光的华年、山水的芳容融为一体,这可遇而不可求的难得际遇怎不叫人发出“信可乐也”的由衷感喟呢?这实在是生之快乐呀!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

有天佐其时、地利其便、人事和谐的生之乐,就会有时不我待、物是人非、人事代谢的死之痛,更何况是身处动荡多变的政局之中、权力斗争的杀伐之间,时常与死亡、无常谋面的魏晋时人呢?他们往往更容易将生与死、乐与哀敏感地联系起来。

王羲之便是如此。

文章的后两段即抒写了他由乐而哀而痛的情怀。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王羲之由眼前的“乐”想到了快乐易逝、人生苦短以及死亡的必然。

正如其所述,人生存于世间,当遇到快乐的事情时,都容易沉醉其中,在浑然忘我之时却不知时光之舟已载着自己一步步地走向衰老、甚至死亡。

那曾经的快乐只留给人一点点感慨罢了。

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的寿命长短全凭冥冥之中的造化所掌控、非人力所能企及,然而最终无论年老还是年少、寿长亦或寿短、世间万物都难逃一死……可以想见,王羲之正享受着生之快乐的时候,忽然意识到衰老和死亡的临近和不可回避,怎能不哀随乐生、悲从中来,吟讴“死生亦大矣”的古训而发出“岂不痛哉”的嗟悼呢?
如此敏感的神经,这么易碎的心灵,我们很难把这些个性特征与史料中记述的才华横溢、高蹈不群、风流倜傥、恍若仙人的王羲之联系起来,然而这恰恰是其心灵深处的声音,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中跳荡的音符。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喟。

从建安到晋末;从中下层直到皇亲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无论是对生之乐的积极体验、尽情享受,还是对死亡的切肤之痛、不能释怀。

都深刻的表现出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人生的极力求索。

看清“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人生真相固然令王羲之伤感,然而这种惨烈的清醒却激发了其对生命不朽、心灵安宁的更为坚定执著的追求。

《兰亭集序》的结尾“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就是意味深长的一笔。

虽然人生易老、终期于尽,但俯仰一世还是可以留下一些痕迹以告慰自己、勉励后人的。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便足矣。

总之,《兰亭集序》中由乐而哀的情感变化;对生之乐、死之痛的凝视与深思以及最终“以文传与后世”的做法,都折射出那个时代人生观、世界观的共同特征。

所以说,《兰亭集序》是魏晋时代主旋律中的一段跳荡着的音符。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徐瑾,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