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鉴赏

合集下载

兰亭集序原文及解析

兰亭集序原文及解析

《兰亭集序原文及解析》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一起看看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这开头呀,就是说在一个叫永和九年的时候,在癸丑年,春天快结束的时候,大家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是为了做修禊这个活动。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好多有才能的人都来了,不管是年纪大的还是小的。

这个地方有高高的山,茂密的树林,长长的竹子,还有清澈的水流,环绕在旁边。

这篇文章里写的景色可美啦!就好像我们能看到那些山、那些竹子、那些水一样。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大家把酒杯放在水上,让它顺着水流漂,坐在水边。

虽然没有很多乐器演奏,但是喝喝酒,作作诗,也能很好地表达心情。

小朋友们,这篇文章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兰亭集序原文及解析》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了解《兰亭集序》。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一天呀,天气特别好,天空晴朗,微风舒服。

抬头看看大大的宇宙,低头看看各种各样的东西。

这样到处看看,能让我们心情特别好,眼睛和耳朵都很享受,真的很快乐。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人们在一起相处,很快一辈子就过去了。

有的人在屋子里和朋友聊天,有的人寄托自己的情感在别的东西上,自由自在的。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珍惜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光。

小朋友们,你们明白了吗?《兰亭集序原文及解析》小朋友们,我再给你们讲讲《兰亭集序》。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虽然大家的兴趣爱好不一样,性格也不同,但是当遇到喜欢的东西,暂时满足了自己,就会很开心,都忘了自己会变老。

等到对喜欢的东西厌倦了,心情也会跟着变,就会有很多感慨。

《兰亭集序》文言文赏析

《兰亭集序》文言文赏析

《兰亭集序》文言文赏析《兰亭集序》文言文赏析《兰亭集序》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自辟蹊径,叙事状景,清新自然,抒怀写情,朴实深挚,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一致。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兰亭集序》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7]。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8];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9]。

虽趣舍万殊[10],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11]。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12]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13],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14],齐彭殇为妄作[15]。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

[2]会(kuài快)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

山阴:今浙江绍兴。

[3]修禊(xì细):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4]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

[5]少长:指王凝之等九位与会的本家子弟。

[6]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

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

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7]俯仰一世:很快地过了一生。

俯仰,低首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8]晤言:面对面谈话。

《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亦通。

[9]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

[10]趣舍:同“取舍”。

[11]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王羲之兰亭序鉴赏

王羲之兰亭序鉴赏

王羲之兰亭序鉴赏王羲之兰亭序鉴赏兰亭序是中国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兰亭序鉴赏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鉴赏1《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但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

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二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的情况。

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内”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欢乐,“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乐极而悲生,他们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老之将至”、“终期于尽”,人生苦短。

至此,作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这一主旨。

本段末以“痛”字反诘作结,不仅为呼应上段的“乐”,更为引起读者深思“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

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问题,进一层表明自己的生死观。

作者首先借古立论,说明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重视死生问题,自己也不能例外。

接着作者针对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无经济大略的社会风气,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学说为“虚诞”、“妄作”,从而表明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生死观,而这正是作者编辑《兰亭集》并为之作序的目的。

文章前面两段分别以“乐”、“痛”作结,最后一段以“感”字作结,表明作者坚信后世读者会从斯文(这篇序文)中产生同感:认识死生问题的重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深远立意。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兰花集序赏析(五篇选)《兰集序》赏析(1):《兰亭集序》讲述了东晋时期一场健谈者的大聚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愿。

文章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风曲折,变化奇特微妙,满足哲学思辨的需要。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和写景,首先描述会议的时间和地点。

然后,把兰亭美丽的自然环境染成:山峦蜿蜒,清澈的溪流倒映出带状;阳光明媚,天空晴朗,让你可以看到宇宙的无限,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繁荣。

在那里,“更好地看你的眼睛”和“享受听和看”,能够自由地观察和思考,满足人们视觉上的视听需求就足够了。

这是参与者“谈论他们的爱情”和享受自己的完美场所。

这些描写富有诗意,作者的情感平静而从容。

后半部分,用笔变成了抒情和议论,享受美景和饮酒引发了喜忧、生死的感觉,作者的情绪一下子从平静变成了激越。

他说:生活的乐趣是极其有限的。

当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觉得无聊。

过去一眨眼就成了历史,人终有一死。

从快乐到悲伤,从出生到死亡,这是他此时的哲学思辨。

他认为“死亡是假的生日,彭其的哀悼是假的”,从而进一步探索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热爱礼貌的思想。

生、死、死不仅是人类力量无法控制的自然规律,他在文章中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一种感伤的情绪。

但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觉得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从兴盛到衰落,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必然的。

因为人生无常,岁月不饶人,所以他想把文章留给后人去继承前人,激励新人。

纵观整篇文章,描写了兰亭的风光和王羲之等人聚会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事件不频繁,“短而易,期限已尽”的感叹。

[5]作者时而快乐,时而悲伤,他极其快乐和悲伤。

文章也随着他的感情从平静到平静,再从躁动到平静的变化而激荡,极尽跌宕起伏和抑扬顿挫之美。

因此,《兰亭集序》成为千古广为流传的佳作。

《兰集序》赏析(二);《兰亭集序》,也叫《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金穆宗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当时的内史编年史家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位好友,齐聚兰亭,赋诗饮酒。

兰亭集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兰亭集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兰亭集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题解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这是宴游诗序中很著名的一篇,文字朴素自然,像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谢安等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这次集会很热闹,与会的人均作了诗。

王羲之通过为诗作序,记下了这次宴集的盛况,并写出与会诸人的观感;他还以遒媚劲健之笔精书了这篇序,这就是一直为后人称道的兰亭帖。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这年正是癸丑,暮春三月初,我们在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举行修禊的活动。

诸位有德有才的人全到了,年轻的年长的也全都聚在一起。

这地方有崇山峻岭,有繁茂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净的水流和流得很急的水,波光辉映,如同带子萦绕在左右。

我们把水引出来,构成漂流酒杯用的弯弯曲曲的小水渠。

大家列坐在水渠周围,虽然没有演奏音乐那样的热闹气氛,一面饮酒,一面咏诗,也足够痛快地叙说心中深藏的感情。

这天天色明朗,空气清新,和风暖洋洋的,吹得人很畅快。

抬头望天地的广大,低头看万物的繁多,这样放眼纵观,舒展胸怀,也足够尽情地享受所见所闻所带来的乐趣。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1篇)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1篇)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1篇)兰亭集序赏析1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修楔仪式。

许多名士都参加了,年轻的年长的都来了。

那里有高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流,湍急的流水,映衬在亭子的左右。

引清流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排列而坐于曲水之旁,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气氛,可是一边饮酒,一边咏诗,也足以尽情地抒发深藏的感情。

这一天呀,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春风柔和,温暖舒畅。

仰望宇宙空间的广大,俯察万物种类的繁多,因而纵目游览,舒展胸怀,完全能够尽情享受眼看耳闻的乐趣,实在是很欢乐啊。

人们生活在一齐,很快就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把自我的胸怀抱负,在室内与人应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凭借某种事物寄托自我的情怀,无拘无束地生活。

他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格也有安静浮躁的不一样,但他们都高兴于自我所接触的事物,对于自我暂时得的,高兴满足,竟没有想到老年将要到来了。

等到他们对所爱好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

从前感到高兴的东西,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往事,尚且不能不因为它而产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要听凭上天决定,终归于死呢。

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

”岂不悲痛吗!我每次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都像符契那样完全相合,未尝不应对文章感叹悲伤,但不能从内心理解它。

我本来明白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是荒谬的。

后人看待我们今日发生的感慨,也会像我们今日看待古人发生的感慨一样,不能从内心理解,可悲啊!所以我一一记下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的姓名,抄录他们所作的诗。

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一样了,但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情景是相同的。

后世的读者,也将对我这篇文章产生一番感慨。

这篇序文可分为两部分。

前半部分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乐趣。

其中对兰亭地理形势和自然风物的描绘,短短几句,不但写出了兰亭环境的清幽,也写出了与会者的雅情。

《兰亭集序》全文及赏析

《兰亭集序》全文及赏析

《兰亭集序》全文及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兰亭集序》全文及赏析作品原文永和⑴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⑵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⑶山阴之兰亭,修禊(xì)⑷事也。

群贤⑸毕至⑹,少(shào)长(zhǎng)⑺咸⑻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⑼,茂林修竹⑽,又有清流激湍(tuān)⑾,映带左右⑿,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⒀,列坐其次⒁。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⒂,一觞一咏⒃,亦足以畅叙幽情⒄。

是日也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⒆。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èng)⒇,所以(21)游目骋(chěng)(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

或取诸(26)怀抱,悟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

虽趣(qū)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zàn)得于己,快然(31)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xì)之(35)矣。

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ú)!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

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最新课本,虽趣(四声)舍万殊的“趣”字读qǔ。

作品注释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年—356年共12年。

《兰亭集序》文章赏析及作品情感

《兰亭集序》文章赏析及作品情感

《兰亭集序》文章赏析及作品情感(3)《兰亭集序》文章赏析及作品情感一.文字凝炼语言恬淡隽永《兰亭集序》短小精悍,语言清隽恬淡,不失为一篇佳作。

文章开头简单交代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及人物,接着将笔锋转向了写景。

宗白华先生言:“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1]P211我们在此文中就可以欣赏到开阔美妙的意境。

作者并没有大肆渲染,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兰亭的曼妙景色。

如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来描写山,仅八个字就将山峰的高耸、树多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又如写水“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给读者展现了溪流清澈、汩汩流淌的画面;再如描写天气为“天朗气清”,语言精简,表现力较强,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快乐轻松的心情。

基于这篇散文四字短语和对仗句较多,节奏感特强,教师在授课时可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意,体会作者的高妙笔法。

文中多用反复的手法,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只盛”、“俯仰一世”、“俯仰之间”中,“俯”和“仰”共出现了三次,一唱三叹,增强了散文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便于抒情。

本文仅324个字,但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由乐到痛再到悲,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的觉醒,对自己的生命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追求。

二.悲伤而又豁达,胸襟大美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气温与人们的心绪都并不高亢热烈。

作为文人雅集,以文会友,并不讲究官位、门第的高低,而是彻底的平等主义。

文中对参与人物的介绍仅有八个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摒弃了一般介绍官职的庸俗手法。

这首先表现出王羲之清高旷达的品性与心胸。

景色的描绘,他只提山、水、林、竹。

花季三月的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在文中却不见踪影。

这充分表明王羲之的美学情趣,排斥浓妆艳抹,追求清淡雅洁。

描写宴饮,曲水流觞,迥异于豪饮大觞,浮白大觞。

这鲜明表示文人之雅。

在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沉浸于大自然之中,面对宇宙辽廓,万物踊动,既有襟怀的宽阔与开拓,又有勃勃生机之感悟。

《兰亭集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作者简介本篇选自《王右军集》。

作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十四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赋诗,后来汇编成集,名为《兰亭集》,王羲之为它写了此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兰亭序》。

文中描写了兰亭景致以及集会乐趣,反映了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和感叹人生无常的情绪。

《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①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②,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③,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④。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注释①修禊(xì):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一种祭祀,以去除不祥。

②觞(shānɡ):酒杯;流觞曲水:古代的一种游宴方式,是以酒杯盛酒放在弯曲的水上漂流而下,集会的人列坐水滨,酒杯停在谁跟前,谁就取杯饮酒。

③嗟(j iē)悼:叹息、悼念。

④一死生:意指生死没有区别;齐彭殇:意指人的生命寿夭相等,长短一样。

《兰亭集序》译文永和九年,正值癸丑之年。

高中文言文: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序》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文言文: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序》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王羲之(303—361,⼀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下⾯是分享的⾼中⽂⾔⽂: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序》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兰亭集序/兰亭序》 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峻岭,茂林修⽵;⼜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列坐其次。

虽⽆丝⽵管弦之盛,⼀觞⼀咏,亦⾜以畅叙幽情。

是⽇也,天朗⽓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骋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之相与,俯仰⼀世,或取诸怀抱,悟⾔⼀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快然⾃⾜,不知⽼之将⾄。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云:“死⽣亦⼤矣。

”岂不痛哉!(不知⽼之将⾄⼀作:曾不知⽼之将⾄) 每览昔⼈兴感之由,若合⼀契,未尝不临⽂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

【译⽂】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

诸多贤⼠能⼈都汇聚到这⾥,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

兰亭这个地⽅有⾼峻的⼭峰,茂盛⾼密的树林和⽵丛;⼜有清澈激荡的⽔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排列坐在曲⽔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天,天⽓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地上繁多的万物,⽤来舒展眼⼒,开阔胸怀,⾜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与⼈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

有的⼈在室内畅谈⾃⼰的胸怀抱负;就着⾃⼰所爱好的事物,寄托⾃⼰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羁的⽣活。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注释及解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注释及解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兰亭集序[晋] 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②,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③,修禊事也④。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⑤,又有清流激湍⑥,映带左右⑦,引以为流觞曲水⑧,列坐其次⑨,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⑩,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11),所以游目骋怀(12),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13),俯仰一世(14)。

或取诸怀抱(15),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16),放浪形骸之外(17)。

虽取舍万殊(18),静躁不同(19),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20),快然自足(21),曾不知老之将至(22)。

及其所之既倦(23),情随事迁(24),感慨系之矣(25)。

向之所欣(26),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27);况修短随化(28),终期于尽(29)。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30)。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31),若合一契(32),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3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34),齐彭殇为妄作(35)。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36)。

〔注释〕①本篇选自《文选》。

兰亭,在今浙江绍兴市西南。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王羲之、孙绰、谢安等四十一人,在此举行“修禊”宴集。

与会者临流酌饮,赋诗抒怀。

王羲之此作即是众人所作汇集之序。

②癸丑,永和九年的干支。

③会稽,郡名。

山阴,县名,今浙江省绍兴市。

④修禊(xi戏),古代风俗,每年三月上旬巳日(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洗濯,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并携带饮食宴饮,称为修禊。

⑤修竹,修长的竹。

⑥激湍(tuan),流势很急的水。

⑦映带左右,辉映在亭子四周。

⑧引,导流。

流觞(shang伤),修禊时,将觞放在弯曲的流水上,与会者散坐两岸,觞随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饮,称为流觞。

兰亭集序原文及赏析【5篇】

兰亭集序原文及赏析【5篇】

兰亭集序原文及赏析【5篇】《兰亭集序》赏析篇一《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兰亭集序》。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

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

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

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

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

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

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

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赏析篇1《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

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

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

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能够观宇宙之无穷,俯能够察万类之繁盛。

在那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能够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

那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

这些描述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

他说:人生的欢乐是极有限的,待欢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

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

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

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礼貌的思考。

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

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

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5]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兰亭集序赏析篇2公元353年,也就是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东晋的名土谢安诸人,相聚在浙江绍兴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兰亭,一齐做修禊的事,修禊是古代的一种习俗,据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如果临水而祭的话,就能够“除凶祥,去宿垢”《晋书·礼志》,文人雅集,自不免诗文唱和,不曾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次不经意的“一觞一咏”,竟然诞生了一篇在中国艺术、文学和哲学史上产生深远意义的名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原文及逐句分析

《兰亭集序》原文及逐句分析

《兰亭集序》原文及逐句分析《兰亭集序》原文及逐句分析导语: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兰亭集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

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

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

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

《兰亭集序》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兰亭集序》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兰亭集序》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永和(1九)年,岁在癸丑②,暮春③之初,会于会稽④山阴之兰亭,修⑤禊⑥事也。

群贤毕至⑦,少长咸集⑧。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⑨竹,又有清流激湍⑩,映带(11)左右。

引以为流觞(11)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18)也,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22)骋怀(23),足以极(24)视听之娱(25),信(26)可乐也。

夫(27)人之(28)相与(29),俯仰(30一)世。

或(31)取诸(32)怀抱,晤言一室之内(33);或因(34)寄(35)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7)。

虽趣舍(38万)殊(39),静躁(4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41),暂得于己(42),快然(43)自足,曾(44)不知老之将至(45);及(46)其所之(47)既倦(48),情随事迁(48),感慨系(50)之矣。

向(51)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52)不能不以之(53)兴怀(54);况修短随化(55),终期于尽(56)。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57)。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58),若合一契(59),未尝不临(60)文嗟悼(61),不能喻(62)之于怀。

固(63)知一(64)死生为虚诞(65),齐(66)彭殇(67)为妄作(68)。

后之(70)视今,亦犹今之(71)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72)世殊事异,所以(73)兴怀,其致(74一○75)也。

后之览者(76),亦将有感于斯文(77)。

[注释]①永和:东晋穆帝的年号。

②癸(guǐ)丑:古代用干支纪年,这个癸丑年为永和九年(353年)。

暮春之初:阴历三月初。

③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④会稽(kuàijī):郡名,在现在浙江北部和江苏东南部一带。

⑤修:举行。

⑥禊(xì):即“祓禊”。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作者是东晋“书圣”王羲之。

本文是一篇书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农、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成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谮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困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生死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

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

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

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

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2篇)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2篇)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2篇)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兰亭集序赏析及主题思想,希望有所帮助!兰亭集序赏析篇1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

这种“序”的抒情,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

例如《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显然,这篇短文是桃花丛中欢宴的记实。

饮酒赋诗,自古为文人一大乐事,加之春风和煦,百芳争艳,怎不引发诗性大作。

故秉烛于桃花丛中,欢宴之余为从弟与其诗集作“序”。

这篇“序”,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炉,而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是全篇的主干。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开头慨叹天地万物,如匆匆过客,虽慨叹,但不悲观,在他看来,既然“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那么,只要“人生得意”,学古人“秉烛夜游”纵情欢乐,便无所遗憾。

文题中一“夜”字通贯全文,“及时行乐”连夜也不肯放过,今天看来不免产生人生消极之嫌,但作者似仙人之语,胸襟如此旷达,可为一叹。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里用“春”照应题目,在这“春夜”之际,“阳春”用她的“烟景”召唤我,“大块”(天地)把他的“文章”献给我,这是何等的快慰与陶醉。

所以,此句同他的“烟花三月”一样成为千古名句,为后人吟诵不已。

作者借“烟景”,“序天伦之乐事”,“幽赏”助长“高谈”,快乐无比。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这是春宴的最高潮。

兰亭集序 鉴赏

兰亭集序 鉴赏

兰亭集序鉴赏一、作者及创作背景1.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 - 361,一作321 - 379),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他出身于名门望族,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

其书法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2. 创作背景二、文章内容赏析1. 文章结构- 文章可分为两部分。

- 第一部分(第1 - 2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 第1段开篇点明集会的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和事由(修禊事也)。

接着描写了兰亭周围的优美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从山、林、水三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清幽秀丽的山水画卷。

然后叙述了集会的人员(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和活动内容(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表现出当时文人雅士集会时的高雅情趣。

- 第2段则着重描写了与会者的感受。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天气晴朗,微风和煦,人们仰观宇宙,俯察万物,在大自然中尽情享受视听的乐趣,表达出一种愉悦的心情。

- 第二部分(第3 - 4段):由乐转悲,抒发人生感慨。

- 第3段开头笔锋一转,“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这里指出人生短暂,人们的生活方式虽然不同,但都会遇到快乐之后的厌倦,从而产生感慨。

接着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进一步强调了往昔的快乐转瞬即逝,生命有限,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对生死的感慨充满了悲痛之情。

- 第4段则是在感慨的基础上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兰亭集序》赏评

《兰亭集序》赏评

《兰亭集序》赏评《兰亭集序》赏评《兰亭集序》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下面来赏评这篇文章吧!《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兰亭集序》.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

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

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

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

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

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

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

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特色鉴赏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特色鉴赏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特色鉴赏1.清新质朴,自然流畅。

两晋时期,平行的黎族装饰风格盛行。

《兰亭选集》的序言则不同。

它的语言不是平行就是分散,分散就是分散,平行就是整齐美观,平行和分散的线条各有优势;而不是华丽的文字,不是沉重的典故,所以堆叠,写作练习,自然。

例如,仅用16个字就可以概括兰亭周围的风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另一个例子是总结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简洁明了,方法是“兼容并包,一室听懂,或者依赖它们而不去理会它们”。

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和内容构成了和谐统一,所以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风气好,不受欢迎。

”(史朔新宇赏析)2.立论精巧,说理严密。

这篇论文讨论了生与死的问题。

它不仅积极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而且驳斥了老庄的观点。

主题非常大,内容也很复杂。

如何写一篇短文?作者巧妙地从心理分析入手,关注人们幸福生活和痛苦死亡的核心点。

首先描述兰亭拉力赛的盛况,表达比赛的喜悦和喜悦。

然后,从人们对待世界的方式入手,论述了尽管人们有“不同的兴趣、不同的冷静和不耐烦”,但快乐的生活和痛苦的死亡是共同的心理。

然后转向水平方向,然后转向水平方向。

在生与死的问题上,过去和现在的人“有一种理性,如果他们在一个协议中”,这证明了“一死一生是假生,齐鹏上是假作”,从而延伸到“未来看现在,现在也看过去”。

幸福的生活和痛苦的死亡将是永恒的主题。

因此,尽管《兰亭文集》的序言很短,但作者的意图很微妙。

从东晋的风俗开始,它是由他自己和其他人写的,先是横向的,然后是纵向的高中生物,自由生活的快乐和悲伤死亡的痛苦,所以它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鉴赏
九岁那年,我开始接触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毛笔书法。

刚开始我很抵触这门枯燥的课程,但很快便沉迷其中乐不思蜀。

我一直坚持学书法直到11岁,两年间我学了楷书和隶书,但就在我要开始学习我最想掌握的行书时,我不得不因为要转学到外省而放弃学习的机会。

虽然我没有学过行书,但是在众多字体中,我还是比较钟情于欣赏行书。

喜欢它那行云流水般的感觉和恰到好处的美,自然、流畅、连贯、不受拘泥、字体随心境千变万化。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整体感观上不像楷书那么死气沉沉,又不像草书那么放荡不羁;笔画上既有楷书的笔锋美,又有草书的流动美;它去粗取精,吸收了楷书和草书的优点,并创造出了属于自己新颖的、独具一格的美。

行书作品中最具代表性就是具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我很喜欢的作品之一,开始只是单纯把它当作一幅书法作品来欣赏,欣赏它字体的美感和整篇作品给人飞扬奔放,自由洒脱的感觉。

直到高中,我开始详细地学习这篇文章的内容,我发现我以前对它的欣赏是片面的,因为当我结合了它的写作背景与当时王羲之的心境,我发现我重新认识了它,就好像把这幅作品的肉体与灵魂融合到了一体,这时作品才是完整。

我一直都觉得优秀的作品是有灵魂的,而作品的灵魂是作者赋予的。

撇开它的内容,单看《兰亭集序》这幅书法作品。

整个作品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它的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和谐,很完美,
整体上给人潇洒飘逸、行云流水、疏密相间的艺术美。

王羲之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书圣”。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 “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等等诗句都是用来形容王羲之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潇洒飘逸,灵动的特点。

《兰亭集序》将他笔势是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最欣赏《兰亭集序》的特点就是它字体的动态美和它的多变性。

字体灵活多变,变幻自如,看上去灵动活泼,每个字都像跳跃的小精灵,给人动态的美感。

文中20个“之”字,无一雷同,各有不同体态的美感。

作者的书法功力,对字体的掌握能力及其潇洒自如的书写技能让人叹为观止。

王羲之说过:“把笔抵锋,肇乎本性。

”提笔写字,始于或体现人的本性。

看着《兰亭集序》,就可以想像到王羲之大摆衣袖,豪迈挥笔的情景。

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共四十二人。

集会上大家,喝酒吟诗,最后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在集会之后,又书写了几次《兰亭集序》,但是始终不如集会那幅出神入化,可见,作品是有灵魂的,只有在当时那种意境和心境下,作者将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情绪全部挥洒到了作品上,才
有了被世世代代文人墨客所称颂的《兰亭集序》,因为它富有情感。

作者那天豪迈的情绪,昂扬的兴致,开阔的心境都可以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

《兰亭集序》的诞生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是人和大自然相结合的产物,那天的《兰亭集序》不可复制,因为那时的环境,那样的心境,那样的作者不可复制。

它的美不仅体现在它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心境,同时也体现在它的画面感。

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总分描写了集会的背景,与集会周围醉人的风景,后总分是作者借情借景抒发的感想。

当领悟文章的意思后,作者那种豪迈的心境就悄悄转移至你的心中,你也会感觉心胸开阔,仿佛有一股所在胸中流动,此时你再看这幅作品时,你的头脑全涌现文中所描述的一幕幕,脑中的画面与作品合二为一,这时觉得这是一幅有灵魂,有深度的作品。

我很敬佩王羲之的笔法,也很喜欢他的《兰亭集序》。

喜欢《兰亭集序》中同字异体的美感,字体形态的变化让它充满朝气和活力;喜欢它字体的流动感,不狂躁也不拘泥,恰到好处;喜欢它的自然,流畅的笔画;喜欢它的画面感;喜欢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